营销人员应遵循“出门一个方案、回来一个报告”的做事作风,保持足够的时间进行市场调查,切不可认为市场调查很简单,敷衍了事。为了避免调查的盲目性,在调查前进行全面的培训十分必要,人手一份《市场调查计划和报告模板》。调查完毕每人写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开发组长集合大家的报告,写出根据地市场操作目标、路径和思路。全体人员集中开会碰撞,由公司管理层提出修正意见,最后形成根据地市场作战指南,下发团队将士,严格执行。如表5-5所示。表5-5市场调查实施表大类小类获取途径区域宏观经济人口、面积、行政区域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畜牧业相关的政策地图、黄页、网站、农委、协会市场容量市场可能拥有的最大用户数量、养殖户比例行业专家、经销商、供应商产品质量档次、产品特性、规格种类、包装风格等经销商、养殖户价格区间用户可能接受的价格、畅销价格区间经销商、养殖户渠道渠道模式、渠道层级、渠道冲突、渠道激励效果经销商促销购买者的信息来源,影响其购买的方式、购买地点经销商、养殖户竞争对手主要竞争品牌的产量、质量、价格、市场占有率、渠道、推广,包括潜在竞争者、可能替代品竞争厂家、经销商品牌认知用户的品牌认知度、品牌偏好;媒体价格、读者(观众、听众)数量、频段、价格等养殖户、媒体、广告代理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找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可能的市场机会及不利情况行业权威人士(政府、协会、院所)、供应商德鲁克说:“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包含两个逻辑:一是创造客户需求;二是争夺客户需求。在饲料市场,争夺客户需求是第一步。因此,对前三名竞争对手的调查必须深入细致。如图5-5所示。图5-5根据地市场调查通过调查,最终画出根据地区域作战地图,人手一幅,牢记在胸,如图5-6所示。图5-6根据地区域作战地图
我们曾经为多个行业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复盘这些企业的重构过程,我们总结出企业重构失败的两项根本原因,我在此为大家逐一进行分析。根本原因之一:合成谬误。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这一概念是由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意即它是一种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体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企业中的一些部门围绕战略行动实施整体工作计划,而其他部门由于从“本位主义”出发,没有配合这些部门行动,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整体战略行动失败,尤其是重构性的战略行动失败。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及时认识到企业整体战略行动中出现了“合成谬误”,企业发展就会陷入困境。案例:波导、夏新、奥克斯进军汽车制造业,陷入“合成谬误”的陷阱对一家企业适用的方法,对另一家企业而言未必适用。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企业很容易掉进“合成谬误”的陷阱。2005年3月,以生产空调闻名的奥克斯公司在进军汽车制造市场一年多以后,宣布终止生产SUV和皮卡,全面退出汽车制造业。与奥克斯公司经历相似的还有波导和夏新这两家企业。2004年9月,波导公司决定撤资,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退出汽车制造领域的跨界企业。2005年年初,夏新公司也宣布退出这一领域。伴随着这些公司逐步退出汽车制造市场,国内汽车制造业利润出现大幅滑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05年前两个月,国内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61.5%,尤其是整车制造业利润下降78.4%,亏损高达50%以上。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汽车价格不断走低,使得汽车制造业从以往的暴利行业转变为低利润行业。此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2002—2003年,国内汽车制造市场出现井喷式行情,众多汽车制造行业以外的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以各种方式斥巨资进入汽车制造行业,美的、格林柯尔、奥克斯、夏新、波导等公司均在此列,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仅2003年,轿车整车制造企业就增加了12家。短短两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有很多,这些汽车制造业以外的公司脱离自己原来的主营业务,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缺乏汽车制造经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银根紧缩,国家颁布新的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等等。除此以外,战略决策陷入“合成谬误”的陷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面对火爆的汽车制造市场,跃跃欲试的跨界者是否冷静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准备从汽车制造市场中分一杯羹的时候,还有多少企业也在打着同样的主意?”值得庆幸的是奥克斯等企业及时退出汽车制造市场。就奥克斯公司而言,虽然为此交了一笔高达数千万元的“学费”,汽车“三包”政策规定:“制造商应当保证汽车产品停产后5年内继续提供修理的零部件,而销售商或者修理商也必须在保修期内为产品提供相关免费服务”,也就是说奥克斯公司必须为它已经销售的3000辆左右的汽车提供售后服务,但对于拥有55亿元总资产的奥克斯公司来说,汽车制造项目的经费投入较小,此时撤退,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当然,“合成谬误”的战略决策不只是发生在汽车制造行业,手机、PC、VCD机等制造领域都曾经上演过同样的事件。企业在推行战略多元化,准备进军新行业的时候,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远见,而不只是针对当下的情况进行战略预判。我们在研究案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合成谬误”的战略决策一般发生在正处于迅速成长期的行业之中。《孙子兵法》云:“凡事预则立。”企业陷入战略决策的“合成谬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的总体供给情况缺乏科学的预测。之所以出现战略决策的“合成谬误”,是企业基于时间序列实施简单、直观推演的结果,而没有考虑到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选择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之前,对其需求前景的判断往往较为准确,但对其供给潜力往往估计过低,殊不知在自己看好这一行业的同时,还有众多的竞争对手持有同样的看法。可悲的是不少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企业进军一个陌生的行业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待专用性资产投资完成之后,企业管理者才发现该行业的市场需求虽然旺盛,这个“赛道”却拥挤不堪,竞争对手纷至沓来,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在该行业内经营,需要面对白热化竞争,利润很低,甚至有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如果选择退出该市场,则面临着专用性资产的巨大损失。根本原因之二:归因错误。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追溯原因的推理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观察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是人对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做出推论的一种认知过程。在为一些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对于咨询智业机构最大的期待是复制行业内的成功案例,在选择咨询智业机构的时候,这些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该机构是否有行业内服务的成功案例,如果有,这些企业就愿意请这家咨询智业机构为自己提供服务。这就好比一个人发烧,其他人就断言他是感冒了。事实上,诸多因素会导致这个人发烧,比如伤口发炎会导致人发烧,积食也会导致人发烧,等等。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成功案例。一些企业倒闭不是因为套用高深理论,而是因为不懂得基本常识。还有一些企业获得成功,其使用的“奇招”是被个别媒体“报道”出来的,专家“研究”出来的。企业重构失败,主要是因为其经营管理团队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只想找到自我认同感,不注重实际情况,采用“拿来主义”,盲目照搬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
战略的误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企业经历了最为高速发展的野蛮式生长,在那个蛮荒时代中,中国的企业家各展才华,在充斥着巨大机会的市场上左冲右突,无所不用其极地追逐着企业的高速发展,诞生了无数的品牌和企业,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成果辉煌,最终能够保住胜利果实的企业却少之又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就是“机会主义倾向”,从计划到市场、从落后到较发达、从闭塞到开放、从区域化到国际化,这其中的种种转型,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以前没有见过世面的企业一见到这些机会,便以一种“手足无措”的态度来匆匆面对,见到机会就抓、见到钱就赚,这个时候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思考未来,思考这些机会与企业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只知道快速行动,先下手为强。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典型的“机会主义”式发展模式。“机会主义”不同于“机会”,抓“机会”是必须的,但是“机会主义”是有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其没有将“机会”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而只是一味地跟风模仿,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的发展方向,这种“机会主义倾向”只会让企业在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的冲动中迷失,反而失去抓住“未来重大机会”的可能。有的调味品企业看到什么产品比较好卖就想生产什么产品,一会儿看中酱油,一会儿看中食醋,一会儿看中鸡精,一会儿看中辣酱,一切都围绕着眼前如何赚快钱做文章,对于未来的战略方向究竟是什么、企业自身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根本就缺乏深入思考。这样的企业,过不了几年就销声匿迹了,或者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这种猎人式的“机会主义”者,绝不会有一个稳定而有前景的未来。有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依靠着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往往是缘于一个机会、一个特殊的时期、一种压力或者一种失败,这些情况会带给企业非常大的触动,并由此引发相应的经营行为。但是,对于每一个经营决策,在实施之前到底有多少企业对此有把握呢?有的企业家对于发展充满信心,甚至坚信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也有充分的理由作为依据,也知道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保障成功。然而,有更多的企业在发展中其实都非常茫然,他们对于即将要迈出的这一步都是心中没底的,甚至一些获得成功的企业,也无法清楚地总结出成功的因素,可见当中运气的成分更大一些,但这样的成功只是短期的,无法保障企业未来持续的成功。企业的发展大都是由机会驱动的,而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造成企业的成功往往无章可循。笔者的观点是,只有从机会驱动转向战略驱动,才是企业成功可靠的保证。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调味品企业经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以前到现在,始终都有一批数量不少的企业认为自己并不缺乏战略,而是缺乏执行,他们对未来的发展非常自信,认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通常都出在执行上。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问题的根源并非像企业说的是执行不力,而是这些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这些企业所谓的战略,其实都不过是一些愿景或目标而已,诸如“何时要在什么领域取得第一”这类口号式的表述,而所谓的战略规划不过是对于目标的分解,诸如在何年何月分别要达成什么目标。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将目标当成了战略,才造成整个运营团队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并不清晰,在实践中仍然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行事,当然执行力不高。很多企业对于战略和执行都有误解,都将战略和执行隔离开来,其实战略和执行是一体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无法分开的,“知”与“行”一定是合一的,“知易行难”的说法完全错误,一项不知道如何执行的战略还能称得上是好的战略吗?缺乏了清晰战略规划的执行真的能够高效吗?所以,表面上看中国的企业是死在缺乏执行上,其实从根源上看还是死在战略不精准上。在一个企业或者品牌运营的过程中,战略都是一个核心的关键要素,关系到整个公司和品牌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和清晰。如果方向错了或者不清晰,是根本无法经营成功的。大部分企业面对其他企业或品牌的成功,只知道从表面上去看,请了什么明星、投了多少广告、做了什么推广,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一个成功企业或品牌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消费者和消费需求的理性分析和透彻洞察,是对战略的系统规划,一个缺乏战略的企业和品牌,只知道闷头向前闯,没有任何前途而言。成功一定有理由,如果调味品企业想获得成功,请一定记住:战略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起点,战略对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到底什么是战略百度一下战略可知,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其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过去,战略是战争的产物;现在,战略则是竞争的产物,没有竞争就没有战略。战略的意义就在于先胜而后求战,凡是与竞争无关或无法指导企业去开展竞争的都不是战略。战略就是企业为构建独特竞争优势而做出的一系列选择,要清晰地回答:我是谁、要到哪里去、在哪里竞争、如何制胜。我是谁,说的是企业的业务定义是什么,是味精还是鲜味调味料,是鲜味调味料还是健康调味品;要到哪里去,说的是要构建什么样的竞争地位,是整体领先还是局部领先;在哪里竞争,说的是企业的市场边界在哪里,是整个调味品市场还是家庭消费市场,或是餐饮市场;如何制胜,说的是企业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独特核心价值,并且通过什么途径来有效传递给顾客。千禾味业的战略是什么?基于上述定义,千禾的战略应该是:以健康调味品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成为综合性的健康调味品提供商,在中高端消费市场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通过推出零添加和“有机”产品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核心价值,然后再通过区域聚焦的差异化错位竞争来实现核心价值。太太乐的战略应该是:以复合调味料在大众鲜味市场展开竞争,成为专业化的鲜味调味品提供商,在大众鲜味市场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通过鸡精、蘑菇精、蔬之鲜等复合化产品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鲜味体验,再通过渠道复合和城市聚焦来有效地传递核心价值。按照上述定义的内在逻辑,每家企业都可以精准地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以指导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并获得优势,这样的战略才是一个好战略。从上述对战略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必须要透彻理解:“独特竞争优势”和“一系列选择”。所谓“独特竞争优势”,这是称其为“战略”的本质所在,如果战略不能够帮助企业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还能够被称之为战略吗?即便在全球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所构建的三大通用型战略中——低成本、高价值、差异化,也都是为了要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一系列选择”,则指的是战略体现出的行动方式,就是要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为了构建独特竞争优势而进行多个选择。这就是要表明,战略并非像大家通常所理解的就是企业高层提出的一些目标和想法,那都还算不上是战略,战略不是单一选择,而是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选择,涉及业务组合、品类结构、品牌结构、渠道结构、供应链建设、组织体系、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只有综合考虑了诸多因素做出的战略,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从这个角度说,战略是“实”的而非“虚”的。战略并不是大家通常所想的很“虚”的东西,一些企业常常召开所谓的“战略务虚会”,实际上是对战略很大的误解。战略是很“实”的,企业所有的经营动作都要在战略的指导下开展,怎么会是“虚”的呢?为什么还有很多企业都会认为战略是很虚的东西呢?其实,是他们都误解了战略。经常听到知易行难,但可惜,这句话并不对。“知”与“行”一定是合一的,这是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正解。也就是说,能够“行”才算得上是“知”,如果不能“行”,那就说明还是“不知”,世人大都误解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了。同理,战略一定也是“知行合一”的,它不是一个词,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份规划,而是一个融方向、目标、规划、方案、组织、资源等为一身的综合体。唯如此,方可说一个企业真的有了一个战略!
(一)商业模式诊断我构建商业模式诊断框架的核心是提供诊断方法,其框架基于简化原则,区别于商业画布等常见的多要素标准模板,以及华为系的五要素、六要素模板,采用四要素结构,在继承他人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中,价值主张是该框架的核心要素。具体如图。1.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其本质是明确企业向客户提供何种价值,关键在于从多维度客户需求中,找出最核心、权重最高的需求。作者将客户选择与价值主张合并,认为确定价值主张后,客户群也随之锁定。以小米汽车为例,雷军亲自宣传其价值主张,排在首位的是“保时捷级的颜值”,此外还有强调驾驶快感,以及设计挂油条袋的地方、可关闭擦拭的屏幕、能摆动抖落树叶等独特功能。这些宣传内容确定了小米汽车对客户需求的排序,同时也锁定了背后的客户群,其宣传方式、素材和卖点并非针对中老年人,由此体现价值主张对客户群体定位的重要性。  2.盈利模式由收入模式和利润逻辑构成。收入模式较为表面,包括售卖、租赁、订阅,以及“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等收入结构形式;而利润逻辑是盈利模式的核心,指企业依靠何种方式赚钱,如靠速度、品质、提供全面方案、资源重用等,推荐阅读《发现利润区》(上下两册),书中列举十五六种利润模式及案例,对企业有帮助。3.战略控制点是商业模式的标准要素,华为模型中也有涉及,可理解为企业持续向客户提供价值并盈利的“护城河”,是企业保持江湖地位、稳定经营的依靠,涵盖品牌、专利、技术、核心能力等,虽名称较专业且难有替代词汇,但后续会有其他老师讲解。4.价值实现模式对华为标准模板中“业务活动”进行修正,指企业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将价值主张从概念变为现实所依靠的关键逻辑,为实现给客户提供价值,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方案需要采购、设备、供应商、技术研发等价值链支撑,后续会有案例进行说明。这四个要素构成业务设计,除价值实现模式外,其余要素在华为BLM中也有体现,部分模型还会增加风险管理、内部能力等要素,但核心是这四个要素。(二)价值主张评估标准l 目标客户画像:评估企业是否清晰定义目标客户画像。优秀的企业对客户群画像明确,清楚客户需求;较差的企业则较为模糊,无法准确界定。l 核心问题识别:需找准客户核心诉求(痛点)。不过痛点和痒点没有绝对标准,企业认为的痒点,在其目标客户群那里可能就是痛点。l 独特性评估:价值主张隐含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策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总成本最低、差异化、专注战略)可融入其中,从价值主张角度能延伸出竞争战略。价值主张涉及道德价值判断。客户需求分理性客观需求和主观认知需求,企业为促成交易,有时需顺应客户主观认知需求,但这存在道德考量,而教科书往往未提及。与其他理论对比:传统对价值主张的归类(如产品领先、卓越运营和亲近客户)虽有价值,但从实际业务角度,难以精准描述企业具体的价值主张;客户需求复杂多变,难以用简单模型完全涵盖,亚马逊“无限逼近客户需求”的理念值得借鉴,所有模型与现实相比都只是概率性的。(三)价值实现模式诊断核心价值创造逻辑:这是价值实现模式诊断的首要内容,每个企业都存在将产品研发、销售、供应链等业务环节串联起来的逻辑,如戴尔的直销模式、跨境电商的小单快反模式。许多企业常忽视这种宏观设计,多靠经验发展。此部分涵盖业务外包情况,且更注重动态逻辑。支撑系统:包括产品服务实现、市场交付(通过认知链接(对应营销)和交易链接(对应销售)实现客户链接)以及组织与能力支撑系统(明确企业运行所需的特殊人才、技能和技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构成价值创造模式诊断框架,可评估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自洽性和逻辑优劣,因为不同的价值链逻辑设计会影响企业效率。
相对于社交性,团结性描述的不是组织成员之间是否相亲相爱。相反,它着重描述的是组织成员对组织任务与目标的共识程度,它的基础理性甚于感情。从赵院长口中的“几个部门推来推去,好几天出不了活儿,没进度”,我们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团结性程度十分低,亟须对症下药。团结性关系是基于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清楚了解的共同分享的目标而达成的,目标让所有参与者获利,而不管他们喜欢对方与否。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从事的工作很少有相同的见解,这种团结性程度低的组织随处可见,但是在面对共同的任务目标时,团队成员行为的团结性与一致性程度都很高,因为他们需要团结起来以高度一致的方式来完成共同的目标。保持较高的团结性有助于组织顺利地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但同时组织中高度的一致性对于组织外的成员有时可能意味着痛苦与无奈。例如当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加入一支工作经验丰富的队伍,而这个小组成员间的工作像一台精准的时钟那样运转有序了,我们可以想象外来文化的人将面临怎样的困境,他可能会觉得受到了排斥,并且困惑如何才能在这台时钟上找准自己的位置。高度团结性来源于某种程度的不讲情面及直接对准目标,这样的组织的正负面的表现如表5-3所示。表5-3正负面的表现正面负面不讲情面听起来相当无情,但是对顾客和股东而言,却是很正面的动态现象太强调专注在团队的目标和需求上,会压迫或伤害那些阻碍到它的个人员工喜欢工作任务有明确性,了解公司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方法,什么样的个人表现会获得嘉奖最具杀伤力的情况是,团结的行为与态度是装出来的。生活像一场战场,所有的人都卑鄙、残酷、为利益而相互对抗个体的活动帮助组织向目标迈进,并维护共同的利益在一个组织中,因其企业文化特性会体现出社交性和团结性某一维度水平偏高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表5-4中的问题来评估文化组织在两个维度(社交性与团结性)上的水平。被试者的回答表示他们对每一条陈述的认可程度(以1~5分来量),分值越高表示认可程度越高。表5-4社交性与团结性维度水平社交性团结性工作时,大家总是其乐融融人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总是相处和睦在工作中有非常明确的行为守则工作心情轻松,相互取乐如果有人工作绩效太差,大家会马上处理结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成功永远是第一位的习惯相互审视批次地工作善始善终,绝不会虎头蛇尾
2014年初,河北印耕农业投资起步,没有大资本支撑,靠着老板个人的一己之力,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中小型农业企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拥有两家社区实体店面、四大供应基地、上千家会员客户。正知正行有幸一路伴它成长。印耕农业的创始人孙可,是农民大学生,80后的创业者,曾是快消品一线销售,对农业有情怀有追求。我与孙可的熟识就从印耕农业的成立开始。印耕农业成立之初,企业经营模式沿着农业产业链顺序展开思考。在没有成立公司之前,老板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子做绿色农产品销售,产品只有笨鸡蛋一种,后来觉得农业不错才开始成立公司正式做起了农业。公司成立后,先是投资建设了一个280亩的养殖基地,兼带休闲旅游,在印耕农业入资之前,该基地已经运营了3年,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到位,印耕农业采用直接入股的方式,快速拥有了自己的农业基地。有了基地之后,剩下的工作就靠人脉,用基地休闲旅游带动农产品的销售。这时候主销产品也从单一的笨鸡蛋拓展到了土鸡肉和土猪肉三大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半年,直到孙可找我商量投资下一个种植基地,因为随着销售工作的推进,客户数量的增多,产品也需要进一步丰富,正好赶上有朋友在圈地建基地,想拉他入股,所以就来找我商量对策。我很了解印耕农业的现状,针对这个问题我提了三点建议。第一,考虑自身操控能力和资金实力。企业现在不宜做分散投资,如果把战线拉得过长,最后可能会因为资金和精力跟不上,导致在基地运作和品牌销售上两头抓不住,实现不了最初的设想,得不到应有价值。第二,丰富产品线是当务之急,但不能乱上,必须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核心目的是实现单一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农业行业不缺好产品,最大的难题是销售,只要企业打通了销售通道,整合优质产品资源不是问题。第三,经营渠道,做好品牌和销售,是印耕农业当前最大的战略规划。基于以上三点建议,我为印耕农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在供应链上,明确采用产品的基地直采模式,由印耕农业主导建立产品品质标准并实施品牌化经营,以实现产品的结构化。除了自有基地供应外,要大力发展与多家农业基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要确保品质达标,又要满足供应要求,还可以通过透明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建立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第二,在营销链上,重点发展印耕农业的社区品牌专卖店。在单店运营上,除店面零售外,发展店外销售,把会员制、团购和微商店全部加进来,构建复合型渠道模式,满足消费者在线上和线下的购买需求。至此,印耕农业的两个顶层设计,即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战略模式和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策略模式基本形成,接下来就是要制定策略和实施方法。接下来,我们重点谈如何做品牌和营销。
与客户高层打交道是有“门槛”的,只有达到一定要求才能事半功倍。要让销售人员达到“门槛性”要求的最快、最好方式就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但能真正开展有效的培训却不多,原因如下:(1)公司没有认识到开展“与客户高层打交道”培训的重要性,根本就不组织这方面的培训,也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和预算。(2)销售人员不重视。有些销售人员没有认识到参加培训的好处,随便找一个理由就不来参加培训了。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常常说要见的客户就是客户高层,“很难得、很重要”,只好不来参加培训了。(3)培训老师达不到要求,培训没有效果,甚至有反效果。进行“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培训,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老师需要深刻理解客户高层、深刻理解销售人员,需要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讲授出来,并且有经验。因此,老师必须具备以下经验,才有可能使培训有效。第一,丰富的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实际销售工作经验。第二,担任过高层管理者的丰富经验。第三,培训经验。前两点更重要一些。如果培训老师不具备这样的经验,他就会将适用于小订单销售的技巧教给学员;或者改变概念、名称,将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教给学员。虽然与客户高层打交道也叫销售,但它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与小订单销售在有很多方面有本质区别。这样教学员,效果肯定不好,出现反效果的概率也很大。(4)没有开展跟进培训。这是很多公司存在的问题,他们总指望通过2~3天的培训,大幅提升销售人员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能力。因此,不重视跟进培训,培训完就算了,没有开展跟进培训。跟进培训能够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以及运用培训所学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学员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能力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强烈建议开展跟进培训。在与客户高层打交道的过程中,销售人员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他们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更取决于他们在与客户高层打交道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与技巧水平,同时还需要销售团队和公司的支持。销售人员能够与客户高层打交道,将使他与一般的销售人员区别开,并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帮助公司赢得市场。我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对读者有所裨益。
如果一个厂商组织专注于经营一个运营性平台,搭建出一个从事某项工作、娱乐、社交、支付或交易所需要的业务运营平台,这样的运营性平台往往称为平台型厂商、平台型企业、平台组织或平台公司,有些经济学家将其称为双边市场平台(Rochet&Tirole,2006)168。事实上,最早提出平台型企业概念的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管理教授西波拉,他(Ciborra,1996)169在美国《组织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的一篇论文《平台组织:重组策略、结构与惊喜》(Theplatformorganization:Recombiningstrategies,structures,andsurprises),以意大利从事固定及移动电话通讯服务和互联网服务业务的Olivetti公司为例,正式提出“平台组织”(platformorganization)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能在新兴的商业机会和挑战中构建灵活的资源、惯例和结构组合的一种组织结构”。法国经济学家罗歇和梯罗尔(RochetandTirole,2002)170在早期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多边市场,他研究了信用卡提供商市场的无附加费和交换费,该文发展出第一个描述双边市场现象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这篇开创性的论文很快得到了凯劳德和于连(CaillaudandJullien,2003)171、罗歇和梯罗尔(RochetandTirole,2003)172及安德森和考特(Anderson&Coate,2005)173等人的补充,他们共同研究了多边市场平台型企业的竞争情况。英国萨里大学(SurreyUniversity)数字经济中心联合主任安娜贝尔·高尔教授(Gawer,2009)174从平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将平台定义为一系列以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ecosystem)为基础的模块化企业组成的,可以提供互补性的产品、技术或者服务。平台型企业是一个或多个企业或组织基于经济上的供求关系,以价值创造为目标所形成的一种不断进化、不断变异的组织。高尔(Gawer,2014)175认为,平台参与者包括平台领导(platformleadership)、互补品提供商(complementors)、终端用户(end-users)等,它们是与平台型企业产生直接互动关系的行为主体。她将平台型企业按产业组织形式的标准,划分为企业内部平台、供应链平台和产业平台三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托马斯·艾森曼等人(Eisenmannetal.,2006)176把平台看成是一个具体的架构(architecture),是一个产品/服务/方便广大用户交流的基础架构的设计。平台是产品系列中共同使用的组件(platformsasthecomponentsusedincommonacrossaproductfamily)(Boudreau,2010)177。其核心部分是由构成产品架构的元件与界面所组成的体系(Mukhopadhyayetal.,2015)178。而平台型企业是以交叉网络效应为特征,用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服务,促成双边或多边交易并从中获取收益或报酬的第三方经济主体(thethirdeconomicentity)。我们认为,平台型企业是指具有高度组织结构柔性和战略弹性的、能够通过促成双边或多边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取收益的第三方界面系统(thethirdinterfacesystem)或经济主体(economicentity)(Eisenmannetal.,2006)179,平台功能可以由第三方扩展,并受网络效应的影响(Eisenmannetal.,2011;180Evansetal.,2006;181ParkerandVanAlstyne,2000;1821832005)184。这个第三方界面系统或经济主体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它自身并不直接参与核心价值的创造,但它为用户进行核心价值创造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可触可感的现实世界和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这个概念说明:(1)平台型企业或平台组织是平台生态系统(platformecosystem)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称为第三方(平台方),平台生态系统除平台型企业这个参与者之外,还包括买方、卖方等。所谓的第三方,是指参与产品或服务交易的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并不直接参与交易,但它为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必不可少的设施和条件。这个第三方并不拥有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但它们促进了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交易(Hagiu&Yoffie,2009)185,它们通过促进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来缓解市场瓶颈(Hagiu,2006)186,平台型企业作为匹配使用系统资源进行交易的买方和供应商系统(assystemsformatchingbuyersandsupplierswhotransactwitheachotherusingsystemresources)(HagiuandWright2015)187,并通过搜寻与匹配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如提高交易量、资源配置效率和改善供求关系等,为买卖双方创造价值。平台型企业是市场中介者,充当多边市场之间的交换,并且通过其产品或服务架构利用一个或多个市场,以便平台所有者可以从通过市场中介创造的附加价值中获利。因此,人们往往把第三方界面系统或经济主体看成是平台领导(platformleadership)或平台组织本身,买方就是终端用户(end-users)、顾客(consumer)和消费者(customer),卖方就是各种微商(smallbusiness)、互补品提供商(complementors)或模块化企业(modulebusiness)。需要注意的是,平台型企业是平台的领导公司,一般也可以称为平台领导或平台所有者,有时也称为平台生态系统的基石公司(keystonefirm)(IansitiandLevien,2004)188或经济催化剂(economiccatalyst)(Evans&Schmalense,2007)189。应当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学者描述平台构成与结构(Cennamo&Santalo,2013;190Parker&VanAlstyne,2005;191Rochet&Tirole,2003)192,但关于平台的业务定义和关于什么应该被视为一个多边平台(multi-sidedplatform,MSP)的争论仍在继续。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了哈古和莱特(HagiuandWright,2015)193的定义,即多边平台(MSP)能够支持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边之间的直接交互,并且每一个边都与平台相关联。图2-1平台结构资料来源:Hagiu,A.&Wright,J.(2015)Multi-sidedplatform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43(1):162-174.图2-1中,虚线部分表示从属关系,实线部分表示直接互动关系。如图2-1所示,平台作为一个精心编排的组织(centralorchestratingorganization),支持平台两边之间的事务。该图描绘了一个双边平台或网络,但可以很容易地扩展以表示越来越普遍的多边平台结构(multi-sidedplatformstructures),其中有两个以上的参与者组与平台交互(Thomasetal.,2014)194。(2)平台生态系统参与者的互动活动是围绕着平台型企业和各方之间在其边界之外进行的互动,由此带来了与开放性、参与性、相互依赖性和合作竞争相关的机遇和挑战。平台是构建互补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构建板块(platformsarebuildingblocksservingasafoundationforconstructingcomplementaryproductsandservices)(GawerandCusumano,2002;1952008;196GawerandHenderson2007)197,平台为用户进行核心价值创造提供了一个相对于可触可感的现实世界和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有如此浩瀚的信息流集合和无限多的C端与B端参与到平台的活动说明平台型企业在与外部厂商组织进行互动,并从中获取价值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与从事供应商网络、供应链管理、复杂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并购(M&A)等的组织不同,平台型企业往往具有高度的交易性和合同约束性,通常旨在解决特定的业务问题,这些战略集成包括组织构建和管理大型互补性社区,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增强平台中焦点厂商组织(focusfirm)的产品和服务(Altmanetal.,2015;198Dahlander&Frederiksen,2012)199。为了管理和激励这些外部参与者,平台必须有促进健康参与者互动的规则——界面规则(interfacerules)。也就是说,平台型企业需要界面规则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主要从事公司战略、平台、业务生态系统框架和流程设计的哈佛商学院威廉·怀特(WilliamL.White)工商管理讲座教授卡丽斯·鲍德温教授(CarlissBaldwin)曾经给平台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比喻:“平台就像一张桌子,上面可以拼装各种东西。”(3)从实质上看,平台型企业仍然具有产品平台的特点,即它不直接参与核心价值的创造,但它为用户进行核心价值创造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而传统的渠道型企业(pipelines)则是要参与最终用户核心价值的创造(VanAlstyne,etal.,2016)200。应当说明的是,平台型企业作为一个中介人(matchmakers)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一般情况下它不直接参与核心价值的创造,这类只承担中介人角色的平台型企业往往称为“纯平台”(pure-platform)或“纯粹的玩家”(pure-plays),如淘宝、优步(Uber)和Airbnb,这些平台型企业完全依赖于平台配对机制(platformmatchmakingmechanism)来进行价值获取(Evans&Schmalensee,2016)201。但也有一些平台型企业,它们在继续经营更传统的业务的同时,也引入一个或多个基于平台的业务,如亚马逊网上市场(AmazonMarketplace)、京东电商平台以典型的分销商模式(typicalresellermodel)销售商品,同时允许其他厂商组织或微商通过其市场产品进行销售(Hagiu&Wright,2015)202。它既是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的中介人,又有直接参与核心价值创造的自营项目,这类平台型企业以市场中介人角色为主、以自营项目为辅,因而我们仍然将其视为平台型企业所具有的不直接参与核心价值的创造的特点。应当注意的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了平台搜寻匹配算法机制(platformsearchmatchingalgorithms)的发展。在传统的市场交易结构中,如何有效地处理用户订单搜寻与供给的匹配,存在着信息处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平台型企业由于拥有海量历史交易数据和用户数据,因而具有实时分析、趋势分析和预测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从海量历史交易数据和用户数据中寻找到相应的相关性、因果性等规律,能够对未来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和知识配置构建的搜寻匹配算法机制使平台能够实现直接和广泛地信息传播,有效地处理用户订单搜寻与供给的匹配;实时分单处理短期契约产生的海量交易数据,使短期契约产生的订单搜寻与匹配的交易信息处理成本得到极大的降低。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了厂商与消费者的连接,云计算实现了数据的云化,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层面的基础需求和灵活性需求已经不再是问题,而PaaS技术(即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的逐步成熟,更将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等过程,通过微服务和微应用的方式实现了平台与B端厂商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应用开发和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完整性,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进行消费的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场景构建,和大规模实时分单的毫秒级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和语音识别等固定场景已经超越了人的能力限制,并逐步发展到可以实现对未来很多未知的判决和预测。算法机制运用于模式识别、应用场景分类、关联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技术,有利于进行消费者的行为识别,为平台向厂商和消费者实现数据的定向推送提供了可能。(4)平台型企业具有需求端范围经济(scopeeconomyfromdemandside)的特征。在传统产业中,当厂商组织投入资金购买资源,将其转化为增值,将零部件和子系统组装成完整的产品。当厂商组织出售产出时,交易双边的交流遵循的是价值链线性路径。在平台经营条件下,参与各方之间的交互活动遵循三角形关系(triangularrelationship)(Eisenmannetal.,2009)203,参与交易的各方首先与平台建立起关联关系,然后使用平台资源进行连接或交易。例如,在淘宝上,网购者和微商之间的交易,需要使用平台进行相互匹配、执行搜索、签订合同协议、转账支付、购买保险和管理声誉,以促进未来的交易。平台型企业与平台产品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各方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这些三角市场(triangularmarket)上进行的,而非线性市场中的运作。这两者都意味着共享技术、可重新配置的元素和固定成本,可以分散在多种产品类型上,因而具有范围经济的特点。需求端范围经济与网络效应(networkeffects)直接相关,即随着新用户不断地加入并使用平台时,现有用户的价值将提高(Eisenmannetal.2006;2042011)205。同时,需求端范围经济将影响消费者使用平台的意愿、平台的使用率和平台价值(Shapiro&Varian,1999)206。由于需求端范围经济的存在,网络效应与来自于高固定成本率和低边际成本的供给端范围经济(scopeeconomyfromsupplyside)有极大的不同。网络效应也存在于双边市场中,市场中一方用户数量的增加将影响到另一方用户的购买决策,并显著提升平台对微商、互补品提供商或模块化企业的吸引力。反过来,更多的独特资源、互补品提供商的加入更能够提升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ParkerandVanAlstyne,2005)207。(5)平台型企业是一个快速配置资源和组合资源的、具有高度组织结构柔性的架构,它能够为资源提供方和资源需求方提供互动机会,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受众搜索有用信息所需的成本,促进价值共创、价值共享、价值实现、价值获取和价值分配。(6)平台型企业具有高度战略弹性(strategicflexibility)。事实上,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资源获取与资源组合的未来充满许多不确定性。平台型企业必须保持战略弹性,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平行追求数种战略方案,以經營一組「實質選擇權」的方式,直到不確定性已解決大半之後,才做出案,以经营一组“实质选择权”(realoption)的方式,直到不确定性已解决大半之后,才做出應對的策略「承諾」,確認組織資源的投入。应对的战略选择与资源承诺,确认组织资源的投入(Raynor,2008)208。平台型企业的一组战略选择行为,包括实施平台开发行为的选择、平台的资源配置、资源组合与资源承诺行为的选择、经营范围与用户的选择、与互补厂商关系的选择和平台组织结构的选择等。实质选择权可以分为递增选择权(incrementaloption)和弹性选择权(flexibilityoption)两种。递增选择权是指为厂商所提供的“获得有利可图的逐渐增加投资的机会”所进行的选择。例如,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厂商组织往往先进行小额试探性投资,当不确定性消除、前景较为明朗且市场呈现出增长潜力时,厂商组织可以利用先发优势进行全面投资;弹性选择权是指为厂商多阶段投资或有多个资源提供商之后,根据不同情景选择不同战略行为的灵活性选择权。例如,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对平台规模或微商的选择、苹果对其应用程序商店(AppleAppstore)提供的App应用程序数量规模和性能与质量要求的选择,等等。库苏马诺和高尔(Cusumano&Gawer,2002)209认为,平台型企业或“平台领导”(platformleadership)的战略选择包括:产业范围、产品技术、与互补品提供商(complementors)或模块化企业(modulebusiness)的关系和平台型企业的内部组织。我们认为,前三种战略选择行为决定了平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构成,后一种战略选择行为决定了平台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或营运结构。综上,平台型企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战略弹性(strategicflexibility)、多宿主性或称为多归属性(multi-homing)210、长尾(thelongtail)、价格杠杆效应(leverageeffectonprice-making)、协同创新效应(collaborativeinnovationeffect)等特征(Cusumano&Gawer,2001;211Cusumano,2011)212。有的学者将平台型企业称为“平台领导”(platformleadership),“平台管理者”(platformmanager)或“平台倡导者”(platformsponsor)213。平台管理者的用法类似于平台领导,它强调的是平台型企业精心编排和管理了一个应用程序开发者和互补者的生态系统(Evansetal.2006;214Teece,2007)215。平台领导突出平台型企业围绕平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角色功能(CusumanoandGawer,2001)216。平台领导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00家企业里,有60多家企业都是平台领导。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艾森曼(Eisenmann,2008)217对平台技术架构的“倡导者”(sponsor)和平台应用程序“提供商”(provider)进行了重要区分。艾森曼认为,平台倡导者具有控制技术的权利并设计平台界面规则。应用程序提供商则有直接的客户关系。例如,微软(Microsoft)和谷歌(Google)发起各自的Windows和安卓(Android)平台架构(platformarchitecture),而惠普(HP)、华为(Huawei)和三星(Galaxy)则提供客户体验该平台所需的硬件。我们认为,平台型企业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从厂商战略和经营视角看,平台领导是该平台的核心厂商(focusfirm)、平台资源的整合者和协调者(integratorandcoordinator)。平台领导意指这种厂商组织除了具备一般平台的属性之外,其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平台生态系统的领导地位及功能(Brusoni&Prencipe,2009;218Cennamo&Santalo,2013;219Cusumano&Gawer,2002;220Eisenmannetal.2009;221Eisenmannetal.2011;222Gawer&Cusumano,2008)223。平台领导是在平台生态群落中拥有领导能力的特定厂商组织,其领导行为是驱动着该平台生态群落围绕着特定平台技术而展开行业层次的创新驱动(industriallevelinnovationdriven)(Cusumano&Gawer,2001)224。但从技术视角看,平台倡导者一般是平台架构的构筑师(architectofplatformarchitecture),是该项平台技术的倡议者和赞助商。赞助(sponsor)之意是指它们往往要向其他互补者和模块化厂商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和原代码(sourcecode),帮助和支持这些厂商开发兼容性应用软件,以扩大平台生态系统的阵容。平台倡导者必须擅长创造平台技术、信息与知识,构建平台生态系统来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资源配置,通过价值商店(valueshop)为顾客提供完整系统的顾客解决方案。平台领导或平台倡导者不仅组织多方交易主体参与交易,还提供了一种充分开放的平台技术,使外围企业或个人能够提供配套或辅助产品或服务(Cusumano,2011)225。例如,现在网购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这些网购平台就可以称为“平台领导型企业”,它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够为其他企业或其他人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浙江宁波)(NottinghamUniversityBusinessSchoolChina)战略学助理教授崔秉澈博士等人(Choi&Phan,2012)226认为,平台领导承担着三个角色:技术解决及商业模式创新者;内外组织活动的协调者;整个商业系统的培育者。与此同时,平台领导有三个重要的要素:规模、技术与核心业务。平台领导的规模可以实现范围经济,可以扩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显现网络外部性,但规模并不能成为平台领导的充要条件(Gawer&Cusumano,2008)227。正因为如此,成为平台领导的企业或组织不一定就是谷歌(Google)、英特尔(Intel)等互联网高科技公司,也可以是亚马逊(Amazon)、脸书(Facebook)、淘宝这样的商业型公司或组织联盟;技术是成为平台领导的重要要素,可以使其成为网络体系的核心(Zhu&Iansiti,2011)228。除此之外,要想成为平台领导,必须拥有整个平台生态体系的核心业务。目前,中国平台型企业的实践应用包括内外部两种类型:一种是像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平台,上面连接了数百万家外部企业与个人卖家,以及数以亿计的注册买家;另一种是像韩都衣舍公司(HSTYLE)229的物流、用户服务、信息技术(IT)、市场推广等平台,上面连接了300多个小微商,这些小微商大部分是韩都衣舍内部成员所构成的,每年为韩都衣舍公司推出3万多款服装新品。国外平台型企业的应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像谷歌(Google)、苹果(Apple)、甲骨文(Oracle)、Salesforce等软件类的营运平台,上面连接了数十万家应用程序开发商与数以亿计的注册买家;第二种是像亚马逊(Amazon)、奈飞(Netflix)、脸书(Facebook)等消费类或社交类的营运平台,上面连接了数百万家外部企业与个人卖家,以及数以亿计的注册用户;第三种是传统产业转型的沃尔玛(Wal-Mart)、宜家(IKEA)、耐克(Nike)、全球农业机械制造商约翰•迪尔(JohnDeere)和通用电气(GE)等渠道型企业巨头发展出来的营运平台。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淘宝、天猫就是一个平台,它自己不卖东西,而是让买家和卖家在这里交易,它提供帮助、服务和监管的作用。很多人可能觉得淘宝、天猫的设计逻辑并不复杂,但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产品的一小部分,即面向买家C端(customerside)的部分。面向卖家B端(businessside)的部分则要复杂得多,当然还有面向开发者D端(developerside)的(比如淘宝开放平台)。CBD都生长在淘宝平台上,都是平台的一部分。伊万斯(Evans,2003)230从需求的角度把平台型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做市商(marketmaker)、受众制造者(audiencemakers)和需求协调者(demandcoordinators)。做市商的作用是为了提高交易概率;受众制造者的作用是为了吸引潜在用户;需求协调者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买卖双方的需求。马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2004)231根据平台用户的宿主将平台分为三类:垄断型平台、用户单宿主平台(usersingle-homingplatform)、用户多宿主平台(usermulti-homingplatform),也称为“竞争性瓶颈”(competitivebottleneck)平台。第一类是指市场上有且只有一个平台,第二类是用户都使用一个平台,第三类是用户与平台之间是不固定多对多的关系。当然,平台盈利的前提是平台生态系统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在平台构建前需要进行细致的需求研究,尽可能收集潜在用户的信息,找到行业痛点。平台盈利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跨界网络效应所引起的两股强大需求,在它们中间彼此带来满足前设立关键收费关卡(增值服务);另一种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创造多层级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平台型企业所处的市场通常是双/多边市场(two/multi-sidedmarkets)。按照维基百科(Wikipedia)给出的定义:双/多边市场也被称为双/多边网络(two/multi-sidednetworks),即在市场上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提供网络收益的独立用户群体的经济网络。研究表明,很多重要的产业都是基于双边市场的平台运行的。如配对市场的就业中介、婚姻中介等;支付市场的借记卡和信用卡等;搜索引擎市场的谷歌(Google)、雅虎(Yahoo)、百度(Baidu)等;网上交易市场的淘宝、京东等。法国经济学家罗歇和梯罗尔(RochetandTirole,2003)232对双边/多边市场(two/multi-sidedmarket)首先给出了经济学的定义:双边(更一般的说是多边)市场是一个或几个允许最终用户交易的平台,通过适当地从各方收取费用使双边(或多边)保留在平台上。双边市场表明,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Armstrong,2004)233,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双边市场涉及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平台与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Wright,2004)234。我们认为,所谓的双边(或多边)市场是指该市场存在一个或几个平台运营商,他们同时向具有截然不同诉求的终端用户提供具有锁定特性的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对一部分用户的购买决策会影响到另一部分用户的决策。一般来说,平台型企业所处的双/多边市场具有以下特性,这些特性对平台战略的制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存在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即市场间的网络外部性或双边网络外部性。自美国经济学家卡茨和夏皮罗(Katz&Shapiro,1985)235开始,有大量的文献研究市场内的网络外部性问题(networkexternalities)236。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媒体产业,网络外部性发生在两个市场之间,在某一特定市场上生产的产品效用随着对另一市场所生产产品的需求数量而变化,反之亦然,这就称作双边网络外部性(two-sidednetworkexternalities)。(2)采用多产品定价方式。中间层或平台必须为它提供的两种产品或服务同时进行定价。双边市场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较为广泛。许多传统产业如媒体、中介业、信用卡和支付系统都是典型的双边市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又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双边市场形式,如B2B、B2C电子交易市场、门户网站等,这就为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空间。应当指出的是,平台型企业所构建的平台是一个开放平台。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有更多的平台型企业将自身的资源开放给开发者来调用。对外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使得平台型企业之间的内容关联性更强,同时这些开放的平台也为用户、开发者和中小型平台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开放是目前平台的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平台和平台型企业走向开放。目前的平台型企业不能靠限制用户离开来留住用户,开放的平台架构反而增强了用户的黏性。在Web2.0的浪潮到来之前,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甚至源代码主要体现在桌面应用上,而现在越来越多的Web应用面向开发者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因此,具备分享、标准、去中心化、开放、模块化的Web2.0平台型企业,在为使用者带来价值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来让平台型企业提供的服务拥有更大的用户群和服务访问数量。平台型企业在推出基于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后,无需花费力气做大量的市场推广,只要提供的服务或应用出色、容易使用,其他平台型企业就会主动将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提供的服务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之中。同时,这种整合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带来的服务应用,也会激发更多富有创意的应用产生。为了对外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平台型企业需要对开发者开放资源调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提供开放统一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环境,来帮助使用者访问站点的功能和资源。当然,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平台型企业为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发者提供良好的社区支持,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开放的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中,并开发出更有趣的第三方应用。例如,视频云技术提供商CC视频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网站后台轻松完成视频的上传、视频播放控制操作,并可批量获取视频及平台信息。应当指出,今天大量的以价值链为价值创造基本架构的渠道型企业(pipelines),正在向平台型企业转变,逐渐成为一个个为用户进行核心价值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的平台型厂商组织。这不仅涉及厂商组织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推动了厂商组织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美国管理学家范•阿尔斯汀等人(VanAlstyneetal.,2016)237认为,从渠道型企业转向平台型企业涉及以下三大重要转变:(1)从控制资源转向精心管理资源。关于厂商组织的资源,资源基础观(VRB)解释厂商间竞争的观点认为,工业经济时代渠道型企业通过控制珍贵的稀缺资产(理想情况是独一无二的资产)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渠道型企业的优势包括厂房、设备、矿山和房地产这样的有形资产,以及诸如专利、专有技术(know-how)等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这些资源是内生性的资源,是其他厂商无法获得的。对平台型企业而言,难以复制的资产是消费者社群及其成员拥有和贡献的全社会冗余资源(slackresource),比如Airbnb的房间、优步(Uber)的汽车、想法或信息。换句话说,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网络是首要资产。(2)从内部优化转向外部互动。渠道型企业通过优化整条产品活动链——从材料采购到销售和服务的价值链,管理内部劳动力和资源,从而创造出价值。平台型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是,促进外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互动。正是出于这种外部倾向,平台型企业往往能削减生产的可变成本。重点从价值链过程转向了平台型企业与平台参与者的互动,而生态系统治理成为一项基本管理技能。(3)从关注用户的价值到关注生态系统的价值。渠道型企业设法将产品和服务的个体用户的终身价值最大化,个体用户实际上处在价值链线性过程的最尾端。相比之下,平台型企业设法在一个循环、迭代、由反馈驱动的过程中,将不断扩展的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有时还需要补贴一类消费者来吸引另一类消费者。这三大转变表明,在平台型企业的世界中,竞争更为复杂、激烈。战略管理名家迈克尔·波特(Porter,1980)238描述的战略分析的五大竞争力模型(strategicanalysisoffiveforcesmodel)——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用户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及竞争者的实力,依旧有效。但在平台型企业的世界中,这些竞争力表现不同,而新因素也开始起作用。要将各种因素处理好,高层管理者必须留意平台上的互动、参与者的进入情况及新的绩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