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道陵同时代,也可能稍早一点,就有魏伯阳这么个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周易参同契》。这本书把《易经》中的理论、各卦爻变化的规律,结合了汉代比较流行的卦气之学,形成了道家修丹的一套方法,因此,魏伯阳也是一个炼丹家。魏伯阳所炼的叫外丹,这和后来所说的道家内丹,是有一定区别的。所谓九转金丹,就是把铅、汞等物质加入一些催化剂,然后进行烧炼,经过九个阶段的变化所形成的物质。古代炼丹家认为,经过这种炼化所形成的物质是不朽的金丹,人吃下这种不朽的金丹当然也会不朽,当然就会长生不老。魏伯阳出生于东汉的贵族世家,但是从小就对升官发财这些事情没有一点兴趣,他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独处一隅,研究道家的金丹之术,最后通过《易经》的启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传说中,魏伯阳完成了自己的金丹理论之后,就带了三个徒弟和一只白狗,跑到深山里面付诸实践。后来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炼成了九转金丹。魏伯阳很高兴,就对弟子们说,我的金丹已经炼成了,吃了以后就可以羽化登仙,长生不老,哪个来尝一下呢?弟子们都很害怕,因为他们晓得炼丹的这些东西,铅、汞这些,毒性都非常大,吃了是要死人的,都不愿意吃。结果大家决定让那只白狗先吃,看它吃了以后情况如何。结果呢?这条狗吃了一颗金丹以后,竟然当场毙命。弟子们面面相觑,更是不敢吃金丹了。魏伯阳非常伤心,觉得自己修炼了一辈子的金丹大道,自己一辈子的精力都花在这个上面了,结果还是失败,活下去也没脸见人了。于是他抓起金丹就丢进嘴里,结果也是倒地而亡,没有气了。三个徒弟怎么办呢?其中有个徒弟要傻一点,平时跟师父关系也很好,就对其他两个说:“我们抛家弃子,就是要跟师父炼丹,要成仙来了脱生死。现在师父死了,我们就算回去,过不了几年还是要死的,不如跟着师父走了算了。”他也拈了一颗金丹吃了,也当场毙命。剩下两个徒弟不想死,找了两口棺材,把师父师兄埋了,然后就回去继续过日子。但是过了两年,有个樵夫下山来对他们说,哎呀!我今天在山上遇到魏老师了,还有你们那个师兄和白狗。两个徒弟听了大惊,跑去把棺材打开一看,真的没有人了!原来师父和师兄,甚至那条白狗真的都羽化成仙了。他们非常后悔,可是后悔也没有办法,谁叫你对师父没有信心,对了脱生死没有信心呢?所以对修道没有信心的人,即使有缘遇到真人,也会当面错过的。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很有趣。魏伯阳在道教里面地位非常高,被称为“火龙真人”,可以说跟张天师是平起平坐的人物。他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人尊为“万古丹经王”。道家炼丹,不管是内丹还是外丹,都要好好学习《周易参同契》。这本书中世纪流传到欧洲以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些搞化学研究的科学家看到以后大吃一惊,觉得中国古代真是非常了不起,差不多两千年前就准确记录了各种物质间的化学变化,既有实验也有理论。这在世界化学史上留下了一笔,魏伯阳由此也成为现代实验化学的先驱者之一,称得上中国古代的实验科学家。关于道教炼丹的问题,千古以来争论很大。但是后来道教的说法,外丹的修炼被称之为下品,是属于低档次的修炼,因为烧炼、服药,都是外求于物,而与心性没有多大关系。道家真正高明的修炼是内丹心性学,是内丹的修炼。历史上很多吃金丹的皇帝,最后也是一命呜呼,英明如唐太宗者,据说也是吃金丹而短命的。所以宋代以后,外丹烧炼就逐渐看不到了,大家谈的都是内丹的心性之学,这就和佛教禅宗的一些观念合流了。内丹心性之学要总结的话,很多朋友都知道,不外乎是在精、气、神上面做文章,不外乎是按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这么个程序进行的,最终是通过人体内部精气神的锻炼,达到回归于太虚之境、回归于大道的境界。
御史台是隋唐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监察机构到隋唐日趋完备。隋炀帝时,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谒者台和司隶台,与御史台共掌监察,各有分工。其中御史台监察京官,司隶台监察京畿郡县,谒者台奉诏出使持节察按。后废司隶台,仅以清资京官挂司隶从事之名出使巡按。唐代建立,又废谒者台,监察权统于御史台。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仿旧司隶之意增设右肃政台。左肃政台按察京官军旅,右肃政台按察地方州县。神龙元年(705年),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太极元年(712年)废右御史台,其后曾短暂复置,旋而又废。南北朝时,御史台多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台宪长官。隋代讳“忠”字及同音字,遂改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唐代御史台沿袭不改,设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会昌二年后升为正三品),高宗时曾改名大司宪。台分左右时,则设左右两员大夫。御史大夫的辅佐,隋代名持(治)书御史,唐代沿袭,置治书侍御史二人,正五品上(会昌二年后升为正四品下),唐高宗即位后,避讳改名为御史中丞。安史之乱以后,大夫不常置,中丞实为御史台之长。两名中丞,一在长安负责御史台事务,一在洛阳负责留台事务。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职在监察。“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中丞为之贰。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讯之。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则与刑部尚书参择之。凡国有大礼,则乘辂车以为之导。”400其职责有三:一是三司办案,二是弹劾百官,三是按覆囚徒。其中尤以弹劾百官、整肃政纪为重。睿宗称:“彰善瘅*(读音dàn)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由此焉。”401御史大夫权重位尊,多出将入相。天宝十四载(755年),李华写《御史大夫厅壁记》说:“距义宁至先天,登宰相者十二人,以本官参政事者十三人,故相任者四人,藉威声以稜徼外按戎律者八人。”开元天宝间,“至宰辅者四人,宰辅兼者二人,故相任者一人,兼节度者九人,异姓封王者二人。”402御史台下设三院,侍御史所隶为台院,殿中侍御史所隶为殿院,监察御史所隶为察院。台院设侍御史四人,正七品上(垂拱中升为从六品下),长安二年(702年)加置侍御史内供奉。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①。若有制敕令御史台推狱,则由台院鞫谳,推毕以实状奏闻。若是御史台受理的一般案件,台院推毕交大理寺判决。侍御史中以年资最长者一人知公廨杂事,号称台端、杂端、端公。唐后期往往以尚书省郎官兼任台端,其进迁往往为御史中丞。侍御史共掌六事。“其职有六: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403所谓“奏弹”,即弹劾百僚,所有侍御史共掌。其弹事多为仗弹,弹奏时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奏,大事则着法冠、朱衣、纁裳、白纱中单,小事着常服,在朝会时面对仪仗宣读弹文,被弹者则趋出立于朝堂之外待罪。所谓“三司”,即审案,由一名侍御史负责,受事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到朝堂理事,一是由侍御史、刑部郎中或员外郎、大理司直或评事共同办案。掌三司受事的侍御史,实际为台院之辅,号为副端。所谓“西推”、“东推”,是把京城诸司和地方府州分为东西两部分,各有一名侍御史负责监察。后因推鞫事繁,曾另行增置推官二人。所谓“赃赎”,即查赃和赎罪管理。所谓“理匦”,即管理举报铜匦。知西推的侍御史兼赃赎,知东推的侍御史兼理匦。“武后时,投匦者或不陈事,而谩以嘲戏之言。于是乃置使先阅其书奏,然后投之匦。匦之有司,自此始也。”404侍御史之下,在台院设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下,掌管台印与勾检文书,书写记录御史阙失的“黄卷”。下有主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固等多人办理事务。殿院设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下(垂拱中升为从七品上)。隋初名殿内侍御史,炀帝省罢。唐初复设四人,贞观末加置二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则于卤簿中纠察非违,具服从于旌门,视文物有所亏阙,则纠之。凡两京城内,则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405监督朝会礼仪是殿中侍御史最主要的职责,其名亦由此而来。除大朝会外,一般朝会,也由殿中侍御史知班,纠正朝列。所谓“左右巡”,是将京城分为左右两部巡查,所察事项有:“左降、流移停匿不去,及妖讹、宿宵、蒲博、盗窃、狱讼冤滥,诸州纲典贸易隐盗,赋敛不如法式,诸此之类。”406另外,中唐以后,殿中侍御史还有两人与侍御史同知东西推,合称“四推御史”。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敕曰:“台司以推鞫为重务,请令第一殿中同知东推,第二殿中同知西推,仍分日受事。一人有故,同推便知,先所置推官二员,请停。”407知东西推的殿中侍御史,还兼管太仓与左藏库的出纳监督,同知东推者监太仓,同知西推者监左藏。下有令史、书令史多人。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从八品上(垂拱中升为正八品上)。南朝无监察御史,北朝有检校御史。隋代改设八名监察御史,唐贞观年间加置二名。正额之外,又有监察御史里行及内供奉之设。“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监祭祀则阅牲牢,省器服,不敬则劾祭官。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凡百官宴会、习射,亦如之。”②监察御史最主要的职责是分察和分巡,其次为出使、决囚、监督馆驿和祭祀。分察为监督尚书省六部,按照监察御史的入院资历先后排定其监督六部的分工。尚书省会议则派监察御史一人监临。“尚书省诸司七品已上官会议,皆先牒报台,亦一人往监,若据状有违及不委议意而署名者,纠弹之。凡有敕令一御史往监,即监察受命而行。”408分巡为监督地方州县。武则天时每岁两季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察”。其后以监察御史任十道巡按,并置判官二人为佐,以六条巡察地方。“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409开元以后,诸道按察使曾改由他官兼任。监察御史的出使不属使职而为正职,其出使任务分别有监军、监屯田、监铸钱、监岭南选补等。决囚为监督两京囚徒科决。大中四年(850年),御史台奏称:“准旧例,京兆府准敕科决囚徒,合差监察御史一人到府门监决。御史未至,其囚已至科决处,纵有冤屈,披诉不及。今后请许令御史到府引问,如囚不称冤,然后许行决。”410监督馆驿,则称馆驿使,一般以分察兵工二部的监察御史充任。监督祭祀,则称监祭使,一般以分察吏礼二部的监察御史充任。在监察御史的职责中,分巡和出使,往往能够对在外的官吏形成较大的威慑力。高宗时韦思谦曰:“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411御史台三院虽有分工,但互有交错。特别是弹奏、出使、知班,是所有御史的职责。从史书所载来看,最重要的监督方式弹奏,以监察御史较为多见。唐代的御史制度,在继承了两汉以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所有御史,包括御史台长官,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即所谓“台中无长官”,“比肩事主”。御史言事不连署,不白长官。长安四年(704年),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御史大夫李承嘉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萧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史称李承嘉“默然,惮其刚正”412。到开元年间,御史弹事不咨大夫的制度被破坏。“故事,大夫与监察,竞为官政,略无承禀。至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大夫,一切督责之,事无大小,悉令谘决”413。德宗即位之初,恢复御史弹劾不受大夫节制的旧制,“又令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414。《新唐书》对这一变迁概括道:“故事,御史台不受讼,有诉可闻者略其姓名,托以风闻。其后,御史嫉恶者少,通状壅绝。十四年,乃定授(受)事御史一人,知其日劾状,题告事人姓名。其后,宰相以御史权重,建议弹奏先白中丞、大夫,复通状中书、门下,然后得奏。自是御史之任轻矣。”415尽管“台中无长官”这一特点在唐代有所反复。但它毕竟已经出现,而且宋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特点对发挥御史作用的重要性,为其在以后巩固完善开了先声。唐代对御史的选任颇为重视,御史的升迁也较他官迅速。“大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其将除拜,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其内诏别拜者,不在其限。麟德以来,用人尤重,选授之命,不由铨管。”①在御史台制度中,值得研究的是三司受事和台狱之设。本来,御史台只能接受投状,不能受理诉讼。苏冕有言: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416。但是,既然接受投状,势必有核实之责,即所谓“多受辞讼,推覆理尽,然后弹之”①。而推鞫核实往往费时延日,故不得不“留问”。由此而逐渐发展起了台狱之制。“故事,台中无狱,须留问,寄系于大理寺。至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李乾祐为大夫,别置台狱,由是大夫而下已各自禁人。至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大夫,引故事奏掘去之。以后,恐罪人于大理寺隔街来往,致有漏泄狱情,遂于台中诸院寄禁,至今不改。”⑤在洛阳作为东都兴起之后,东都御史台被保留下来,称之为东都留台,或简称东台、留台。留台由御史中丞一人主持台务,其下一般设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三人。元和以后,留台不再置中丞,其三院御史亦不常备。安史之乱后,方镇往往以使府参佐加御史衔,度支、盐铁巡院也带御史衔,这种御史称为外台。到唐后期,外台御史逐渐有了纠弹权。
柯逢时生于1845年,字懋修,号巽庵,是湖北武昌(今鄂州)人,后移居武昌城。公元1883年,也就是光绪9年,他流年吉星高照,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从此,点翰林,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生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等职。辛亥革命前夕,授浙江巡抚,但他托病在家,拒绝赴任。辛亥革命后,他定居武昌城,观望清廷和湖北军政府动态,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时,他曾组织当地绅商成立武昌保安社,自任社长。柯逢时一生,对清王朝可谓死心塌地,匍匐尽忠。1901年,清帝谕旨各省筹设警察巡军,时任广西巡抚的柯逢时,积极响应,立即实施,对绿营制兵抚标两营及桂林城守营练军进行整顿,挑选裁汰,同时募精壮百姓,组编巡兵600余名,在省城创建警察总局。也是在广西任上,恰遇商人抵抗新税制,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果断应对,声言“统税必行,违者拿省惩办”,坚决捍卫了“新税制”。同时,也因为在抚赣期间的措置不当,被时人所诟病。有人曾在半夜里,在巡抚墙上贴出一副对联:“逢君之恶,罪不容于死;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横批曰:“执柯伐柯。”意思是:“逢君的罪恶,死有余辜;你为何还不死?我愿于你同归于尽。”横批意谓:“就用这把柯(斧子)去讨伐那个柯某。”而且,上下联和横批中各自嵌入“柯逢时”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柯逢时每每在任,大多站在地方利益的立场上,为百姓谋福利。这在一些为官者来说是出于职责的要求,对于另一些为官者而言,也许是一种作秀,以欺视听。至于柯逢时那时的真实动机是什么,现在虽无法考证,但从他的习惯看,柯逢时也许确实在为地方利益奔走。1902年,柯逢时任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时,他十分重视陶务,专门上呈发展陶务的奏折,为地方争取利益。然而,作为末世清廷的干将,柯逢时的才干虽然在其它任上已经得以展现,而且表现也可圈可点,但柯逢时能力的真正展示,却是他在帮助清廷打理鸦片税收的“督办八省膏捐大臣”任上。客观地讲,在每一个王朝更迭的年代里,作为末世能臣,只有身怀理财之能者最为朝廷重视,最能被当权者看重。这是因为,末世王朝的总体危机大多是从财政危机开始的。末世清廷,同样难逃此劫。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财政每每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甚至寅吃卯良。对外,庚子赔款等一系列巨额资金需求犹如饿狮张口;对内,各种志在图强自新的新政刚刚起步,资金短缺,求救之声日剧。海防建设需要资金,练兵需要资金,洋务需要资金,办学需要资金,……等等,这一切,都在加剧清廷的财政压力,威胁着清廷的统治基础。因此,如何缓解财政压力,是末世清王朝最为迫切的大事。而寻找理财能臣,救王朝于覆灭,则是末世王朝梦寐以求的渴盼。柯逢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得力于其师张之洞的举荐才被清廷选中的。勿容讳言,张之洞在为柯逢时谋得肥差的同时,也将柯逢时推进了各种利益矛盾的旋涡中心,考验柯逢时应变危机与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上有度支部、财政处、练兵部等中央部门的经常性申斥与刁难,下有地方权臣的挤兑与冷箭。在这样的情势下,柯逢时只能勉力而为,认命从势。不过,就柯逢时个人仕途而言,正因为清廷加强土膏统捐事务,才使他有机会在这个职位上进一步展示了自己的才干,享受更高权力带来的快感。然而,由于清廷加紧“土膏统捐事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与地方分吃鸦片税收之利,弥补日益紧张的财政亏空。因此,柯逢时也被置于中央与地方争夺利益的夹缝之中。这一点,连英国驻武昌的领事馆员H.A.Ottewill也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八省土膏统捐)的根本原则厥为土药税收悉由北京的中央政府从省当局拿走,并由中央承办。各省收到相当的固定款数,中央则获得其余,而不是像中国的通则那样,中央政府仅从各省收受一固定款数。”其实,“八省土膏统捐”看似为了筹措巨额军费,本质上是清廷为了通过财政集权而加强政治集权,维护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结果,导致清廷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以及清廷与地方官员之间、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能不加剧。由于“八省膏捐大臣”是个肥缺,而且处于清廷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以及清廷与地方官员之间、地方官员之间矛盾的火山口上,因此,处理起来特别棘手,而且容易诱发丛怨。这是因为,地方抵制清廷中央集权的趋向非常明确。而柯逢时面对的第一个公开挑战者是广州督抚岑春煊,他对清廷“八省膏捐”本身和柯逢时的任命都不赞成。而且,由于柯逢时按照清廷户部的计划,一心想把两广地区的“土膏统捐”纳入总局的范围内,结果引起粤桂方面的强烈抵制。而这,实际上缘于一桩纠缠久远的旧怨纷争。而更大的麻烦是——凡是八省膏捐涉及的地方督抚联合起来上奏,意欲扳倒柯逢时。但柯逢时在危机与艰难之中,展示了他卓异的权变智慧。面对各省“名争暗对”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他主动放弃了对清廷中央政策不折不扣执行的立场,选择了“既符合中央的意图,又不拂去各省期望”的折中态度,促使双方都让一步。而且,特别提醒中央,不要对土膏捐税估计太高,言下之意,不要搜括太多。也提醒户部和练兵处,不可期望太高。由于柯逢时更多地站在地方立场上,为地方说话,这才逐步缓解了与地方的对立情绪。因此,他也受到清廷中央部门的多次责问。在“八省膏捐大臣”位上,柯逢时一直熬到1908年,才有人为他说好话,肯定他的成绩。认为他督办全国土药出力较多,劳怨不辞,应该给予他奖赏。于是奏报清廷,赏给了他一个尚书衔。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廷已经奄奄一息,但柯逢时仍然报有幻想。与汤化龙、连甲(布政使)、马吉彰(按察使)在他家里开会,策划电请清廷,派大军南下,另委湖广总督,以应时局之变化。然而,大厦将倾,无人能扶。关键时候,还是汤化龙派人向他“借”来电报密码,又请俄国驻武汉领事馆领事代发,通电全国各省谘议局响应武昌革命。可以说,柯逢时为推翻主子的政权,也十分不情愿地帮了革命党的忙。但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柯逢时即与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的黎元洪暗中勾结,假借谭延恺之手谋杀了鄂军统领宋锡全,维护清廷利益。清廷覆灭后,柯逢时见大势已去,只能赋闲武昌,着手专项收集医书,自费开设了武昌医馆,招收学员,传授医学知识。并组织其中优秀者参与医书的整理校勘工作,出资刻书出版。经他所校刻的医书,文字精练,内容严谨,深受后人好评。柯逢时的一生,毁誉交加。有人说他曾经中饱私囊,在土药统税大臣这一肥缺中,以权谋私。因为柯当时驻汉口,多数省份的土税征收官员均由其委派,“岁得公费羡余甚巨,竟以致富”。也有人感念他悬壶济世,捐资助学的善行。1891年他在做陕西学政时,曾经奏建刊书处,创建书院,书院先后由史梦轩、柏子俊、刘古愚主持,历经30年,于1903年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柯逢时的一生,或褒或贬,由人自说。但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其政治生涯的顺逆兴背,功过是非,必须接受普世价值的最终裁判。大厦将倾,造物弄人。柯逢时的悲剧固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也是他的自愿选择。柯逢时一生虽然对朝廷愚忠有加,鞠躬尽瘁,道德人格,似无大疵。但他不能,也无法拒绝后世对他的“苛求”。
(1)制度与流程制度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石,是奠基性的东西,是组织稳定运行的保障,也是涉及运营风险的底线、红线,相当于人力资源工作的“压舱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就如同国家的宪法与各项法律法规。没有制度,就无法可依,只有自由而没有约束,就会生乱。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与流程,包括:员工手册、干部管理制度、晋升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我们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在于建“河道”,让人才之“水”顺着“河道”而行,这就需要流程——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因为组织中每个个体大部分来自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不同的人对做事情的方式、程序理解不一样,必须进行统一化、规范化,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率最高,成本最小。(2)关键项目与机制只有制度与流程还不行,制度与流程相当于骨骼,还需要经络,才能气血畅通,使组织“活化”、“有弹性”。这就需要关键的人力资源项目与人力资源机制来保证,这些项目可能是短期性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它往往是解决人力资源领域的局部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起到激活局部组织的作用。另外,人力资源工作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往往会有一些响亮而特色鲜明的名字,容易让人理解和记住,形成“标签化”、“产品化”的作用,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项目一般诉求明确,有前期策划、过程的里程碑管理、责任分工与激励机制、闭环管理机制等,往往有利于把资源充分聚集起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出作用,就像把力量聚集在一个拳头上爆发出来。人力资源工作,一定要通过不断提出、运营新的项目,来把事情做成的。比如组织变革项目、专项人才招聘项目、培训赋能项目、薪酬体系优化项目、人才梯队建设项目等。通过项目把一件事情试行做通了,就可以形成一个机制,机制是更为稳定和长期的,类似于流程,但比流程更加灵活,更加柔性,更有导向。比如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它是从若干个项目中抽提出来,并以制度、流程、规则、办法等作为保障,是比流程更为宽泛、边界更模糊的东西。(3)基础服务与运营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与运营是影响很大的,涉及到人力资源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或者通过系统实现了大部分。它体现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质量与员工体验,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与运营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常讲人力资源运营质量,其实是很考究水平的。不同的人在运营,人力资源服务的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传递的价值感也大不一样。你要看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只要看它在基础服务与运营方面的水平就可以。比如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与营运的内容:招聘全流程:简历筛选、面试通知、接待、面试、offer、入职跟进、报到入职等;人事服务:假期管理、调动、晋升、发薪、调薪、离职、证明开具等;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应用等;培训流程: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通知、培训组织、培训评估等。(4)平台化与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终要形成一个平台,在上面可以组合出很多产品,相当于安卓系统,上面可以有很多APP,形成很多应用,这些应用是结合不同的场景进行生成、运行与终止的。这个平台是一个服务平台,也是一个赋能的平台,是个加油站,也是个重装旅,等待前线呼唤“炮火”资源支持的。平台化的好处是上面可以给用户提供按需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是一种“共享+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化是基于服务对象的,是关注效率、成本与体验的。平台化一定是结合数字化的,它通过系统平台、技术、工具进行分析、指引与赋能,让管理者与员工的工作,能够有的放矢,自动纠偏,自动定位,自动发展。数字化就是精确化制导作战的能力,少浪费弹药成本,方向与目的更明确,精细化程度更高,更能对症下药。比如,通过数字化,招聘群体定位更精准、招聘渠道资源投入更有效、绩效标准更合理、干部选拔质量更高、激励举措更有效、赋能效果更明显等。数字化一定是盯着效果的,盯着目标的,它有着目标与结果牵引,是一个循环、闭环的机制。通过平台化、数字化的不断迭代,实现策略与数字之间的不断正向影响、稳步往前推进。数字化可以降低人力资源事务性工作的成本,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着策略性、战略性方向发展。
(1)更好地区隔化竞争对手。有一次讲课,我问了一个同学竞争对手多吗?他告诉我:“非常多,几百个了。”我笑笑告诉她:“你算幸运的,你的行业的竞争对手算是非常少的;要是看女装行业的竞争对手,你就知道什么是竞争,怎么算对手了。”我们做定位的目的非常简单,主要是区隔化竞争对手,让我们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所有人有一个记忆常识,任何行业基本只记得前三位的品牌或者是厂家。第四位有吗?别说第四位、第五位甚至第N位都有,可人们基本就只能记住前三位。比如凉茶,你基本能记住的前三位是:王老吉、加多宝、和其正;可第四位是谁呢?没有第四位吗?不是,广东和福建很多民间不知名的凉茶。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航向”制定战略打法。一条在海上的航船,正常来说一定要有一个参照对象,灯塔或者是某个大型的参照体系,有了这些自己才知道是否在正常路线。同样的道理,做电商也一样要做好定位,只有定位好了才有“航向”。同样,只有做好定位,才能像原来在战场上打仗一样制定属于自己的战略打法,只有制定了战略打法才更容易打胜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电商路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有战略到位才能傲视群雄。做好定位才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毛主席克敌制胜的秘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讲课时我经常会问同学:你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我觉得我的优势是价格比别人便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做测试,当学员说完这句话,我让她告诉我她的关键词,做了一个测试:在1688首页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结果这个学员从那以后再也不说价格是自己的优势了。什么原因?在搜索关键词时发现同样的产品,她的竞争对手的价格总有几家比她家的低。所以这里有一个忠告:永远不要和竞争对手拼价格,电商世界永远只有更低,没有最低。做好定位很容易找出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及市场。1688市场很多人做不好的原因是找不出和别人的差异化到底在哪?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及核心市场到底在哪?核心人群画像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群体也对,那个群体也是自己的客户群,可到最后好像哪个群体都不是核心用户,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打造不了属于自己的因地制宜的品牌市场或者销售市场。
1.针对问题奖金发放模式固化;奖金分配人人有份;奖金与利润、成本、效益关系不密切。奖励,顾名思义,表现好才能获得;奖金的发放标准是什么?是超目标之外的激励性收入。奖金管理的核心是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奖金的管理依据。有没有奖金取决于目标,达成或超过目标才存在奖金发放问题;奖金总额多少取决于目标,超额目标的比例越高奖金总额就越多。不想发放奖金,可以将目标设定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地方;想多发奖金,可以将目标设定在容易达到的水平上。利润目标、成本目标、绩效目标都有连续性依据;目标存量、增量,分配比设定完成,奖金核算一目了然。2.企业奖金机制功能图11-7绩效奖励机制管理内涵贫穷或富有压岁钱总要给,这是家庭观念;盈利或亏损奖金总要发,这是管理理念;暂且不论对错,但这种奖金发放的激励性低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企业必须树立奖金是大家创造出来的观念;奖金不是企业给大家的福利,而是大家努力创造出来的利益。不努力、不奋斗或达不成设定的目标就没有奖金。激励意识转变,企业才能活化奖金激励机制功能。每个人给一万元奖金等于没有发奖金,道理都懂,但大家还是这样做。奖金的发放不能像分发福利,唯恐遗漏了什么人;有人多拿、有人少拿、有人不拿,才能真正形成激励与促进效果。3.利益驱动之奖金管理福利性、见者有份的奖金管理模式,本质上没什么激励功能。许多经营管理者,到了年终就必须考虑奖金发放这个头疼的问题。不管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如何,奖金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此,奖金才能取得一点工作激励效果。如果奖金比上一年还少,不仅没有激励效果,还有不小的负面影响。由此,企业都会把奖金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会轻易增加,更不敢轻易减少,除非企业经营管理状态发生了比较大的起伏。这样的奖金发放方式其实与享受福利没有区别。正因为奖金发放类似福利发放,因此,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奖金数量不能有太大的差距。奖金发放与价值创造、能力体现、绩效结果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观念与现象不改变,其实发不发奖金没有意义。从组织激励与文化竞争力培育的立场出发,企业有没有奖金,有多少奖金,必须有依据。这个根本依据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业绩,或者说利润结果状态。其实办法也很简单。企业的存量利润与存量薪酬挂钩;即去年的利润目标与去年的薪酬总额挂钩。利润没有增量则不存在奖金发放和薪酬总额增加的问题。企业并非始终处于发展增长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就成了奖金发放和薪酬增加的关键杠杆。利润增量与总额挂钩之外,模块的成本、岗位的绩效也与薪酬奖金分配挂钩。有超目标利润,才存在奖金与薪酬增加的核算问题。奖金与薪酬激励管控的关键,在于一次性奖励与薪酬晋升数额比例的设定。超目标量计提出的总额,百分之多少用于奖励,百分之多少用于薪酬晋级。薪酬晋级为长期激励,其成本远远高于一次性激励。发不发奖金,给不给薪酬晋级,必须要有一套公正、公平、公开的制度规则;否则,可能花了钱却没有正向激励效果。4.高管经营会讨论重点(1)企业奖金总额是否有明确的核算标准?(2)奖金分配是否与利润、成本、绩效挂钩?(3)奖金分配原则与办法是否人人皆知?(4)企业处于营收规模与利润衰退状态如何发放奖金?(5)奖金分配是否人人有份?
朱海波虽然外部环境的确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但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组织伦理没有改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组织的责权利。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基于目的、契约的营利性组织,对效率与活力的关注是永恒的。笔者一直认为,如果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不关注盈利、不关注价值创造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商业模式、战略决定组织,这也是不变的道理。不管是传统的产供销的模式,还是目前的平台模式或所谓的生态模式,都是由战略决定组织。第二,要关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机制。之前的组织模式是责任—权力—利益,现在组织模式的确可能要倒过来,是基于价值创造的利益如何匹配资源和权力的问题。对于组织模式来讲,笔者更关注组织管控机制,这是核心。管控机制基于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组织管控模式,是基于组织内部的分工、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分配;二是基于治理结构的管控。随着组织原有的自体系向外部进行拓展,有了产业链相应的上下游,然后进行参股、整合、并购等。这时候的管控走向了治理结构的管控;三是价值观管控,或者称为情怀管控。目前乐视的生态组织模式,个人认为就是价值管控的逻辑。与组织管控机制相对应的,组织模式会由直线职能式向平台式、生态式转变。第三,组织的变革一定与企业的战略调整相匹配。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变革之前,一定要明确人才的动态适配。从笔者接触的企业来看,他们往往先从别的企业挖人过来做储备。比如某家汽车企业从上汽挖到了做CEO的人才,这实际上就是在为组织的变革和战略的延伸做提前量。第四,企业以因岗设人为主,因人设岗要以战略和价值原则来衡量。笔者一直在企业里面坚持的原则是,一定要以因岗设人为主,因人设岗为辅。因人设岗要以不违背企业的战略和价值原则为衡量标准。一方面不会对组织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如果能在战略上做一些提前量是最佳的。比如,我们曾去美国Facebook、Google调研,发现他们内部都有一些目前不产生业绩的小组和研发人员,在当前阶段他们对组织可能没有价值贡献,但是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讲,未来可能会有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因人设岗的。第五,关于组织的情怀管理。对于情怀管理,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所理解的情怀管理,有点儿类似于文化管理,但又不同于文化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追求的概念。比如,乐视生态是把组织和人的追求融合到一起,是基于客户需求的生态链而完成的组织生态链的构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笔者认为是客户的需要决定战略,而战略决定组织。未来的组织里面,可能会由过去的刚性管控机制逐步转向大家共同情怀、共同追求的管控。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命题。
小时候总有个别小哥哥欺负小弟弟、小妹妹,大人们总以为这孩子喜欢以大欺小,后来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是孩子们为了吸引大人注意力而采取的下意识行动。前些年,发现很多港台明星一会说退出歌坛,一会又在哪弄个绯闻,一会又出来做慈善,心想这些人怎么这么爱折腾!我们还有一些发现,比如,一开始某个角落只有一个水果摊贩在那卖水果,过几天,那里卖水果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一开始,某条街只有一家服装店,过一段时间,什么卖女装的、男装的、童装的和外贸转内销的,雨后春笋似的开了起来,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开餐馆的是不是也是这样?更奇怪的是,你也习惯去那买水果、买服装、请客吃饭了。现在,走入任何一家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数得上来的品牌都有成千上万个。除了偶尔看到广告的那几个,其他的东西,你很少去买。为什么?因为除了饥饿与睡眠是刚性需求,你很少知道自己确切需要什么,除非家里确实缺少某个常用的东西。我们想一下,这些现象对我们加快品类发育有没有启发?在我们的消费者心智里,是不是也该有个地方,需要我们像小孩子打架、明星闹绯闻、店家扎堆一样,需要品类的几个品牌来折腾一下?其实,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上百年来就是这么干的,因为两家的市场拼杀,可乐这个品类,才得以长盛不衰。你再看看麦当劳与肯德基,双方并不反对对方就在隔壁或者对门开店。蒙牛跟伊利一直在超市里抢地盘,结果两家越做越大,因为“草原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慢慢也在扩大了。反面的例子,如柯达把富士“干”死了,也加速了胶卷产业的灭亡;旭日升冰茶不肯开放“冰茶”品类名称的共享,结果自己进了历史博物馆。其实它当年已经是易拉罐冰茶品类的第一品牌了,现在拱手让给了PET瓶的康师傅和统一。现在,国内比较热闹的商战就是王老吉与加多宝,我们在观察他们的智慧。如果他们是真打,那就是傻瓜了;如果他们是制造热闹,吸引对品类的关注,保持并扩大人们对凉茶品类的需求,那就是大智慧。谁是正宗,谁是弱者,都无所谓,他们俩打起来,可乐的销量下去了,民族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同样,如果方便面企业不注意品类的竞争性保护,第一品牌与第二品牌不制造一点热闹,则油炸方便面这个品类慢慢就会被非油炸的品类所取代。如果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天然水品类,不制造一点动静,听任恒大冰泉的挑战置之不理,“地表水”很快就会被“地下水”取代。中粮集团把很多竞争品牌一起并购了,如原来竞争激烈的三大国产葡萄酒品牌,现在变成和和气气的一家人,您觉得国产葡萄酒品牌与品类的竞争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弱了?需求是增加了还是下降了?【案例】皇氏乳业与壮牛乳业的水牛奶老大之争在皇氏乳业上市以前,相信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水牛奶。在壮牛乳业宣称自己是水牛奶老大,专做水牛奶之前,皇氏乳业也没有特别关注水牛奶。直到皇氏乳业以中国水牛奶行业领袖为题材,成功上市了,这个发生在十万大山南疆边陲水牛奶品类的第一品牌之争,才慢慢浮出水面。好在两家企业的老板黄嘉棣与农天懂是好朋友,都很有智慧。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宣传水牛奶的价值。水牛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在辐射圈内唯一活下来的动物,其免疫力世所罕见,水牛奶的营养价值奇高。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宣传广西奶水牛的稀缺性。水牛以前是用来耕地的,现在要用来挤奶,必须经过品种的改良,而这种改良的技术与能力,全中国就这两家企业具有。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开发市场,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很少“捞过界”。总之,在“草原奶”大兵压境,在“黑白花”牛奶一统天下的局势下,两家企业友好、理智、有序的第一、第二品牌之争,扩大了“水牛奶”总品类的市场生存空间。当然,这种生存空间,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类的认知、认同和需求在扩大。虽然水牛奶在全国乳业的大品类里还处在发育阶段,但是两个品牌照此良性竞争下去,水牛奶一定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竞争力的高端牛奶大品类!我们很为一些只有老大品牌,没有老二品牌的品类担心,比如核桃乳、黑芝麻糊。我们也很为一些温文尔雅的品类着急。比如燕麦食品,“西麦燕麦”跟“桂格燕麦”,他们干吗那么斯文,不找点“事”打点“架”,让广大消费者对西方的主流食品——燕麦食品的品类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呢?那样爱上燕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因为,如果不通过品类内部的品牌之争,把品类的总需求蛋糕做大,则品类的总需求,就会慢慢的被其他需求所替代,(人们习惯了数码相机,就不会再买柯达胶卷了。有了苹果手机,2000元左右的低端卡片式数码相机,也边缘化了。)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品类在发育壮大,来勾引消费者的需求。你在睡觉,别人一刻也没有闲着。这个品类的老大之争,需要高瞻远瞩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