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有个别小哥哥欺负小弟弟、小妹妹,大人们总以为这孩子喜欢以大欺小,后来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是孩子们为了吸引大人注意力而采取的下意识行动。
前些年,发现很多港台明星一会说退出歌坛,一会又在哪弄个绯闻,一会又出来做慈善,心想这些人怎么这么爱折腾!
我们还有一些发现,比如,一开始某个角落只有一个水果摊贩在那卖水果,过几天,那里卖水果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一开始,某条街只有一家服装店,过一段时间,什么卖女装的、男装的、童装的和外贸转内销的,雨后春笋似的开了起来,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开餐馆的是不是也是这样?更奇怪的是,你也习惯去那买水果、买服装、请客吃饭了。
现在,走入任何一家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数得上来的品牌都有成千上万个。除了偶尔看到广告的那几个,其他的东西,你很少去买。为什么?因为除了饥饿与睡眠是刚性需求,你很少知道自己确切需要什么,除非家里确实缺少某个常用的东西。
我们想一下,这些现象对我们加快品类发育有没有启发?在我们的消费者心智里,是不是也该有个地方,需要我们像小孩子打架、明星闹绯闻、店家扎堆一样,需要品类的几个品牌来折腾一下?
其实,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上百年来就是这么干的,因为两家的市场拼杀,可乐这个品类,才得以长盛不衰。你再看看麦当劳与肯德基,双方并不反对对方就在隔壁或者对门开店。蒙牛跟伊利一直在超市里抢地盘,结果两家越做越大,因为“草原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慢慢也在扩大了。
反面的例子,如柯达把富士“干”死了,也加速了胶卷产业的灭亡;旭日升冰茶不肯开放“冰茶”品类名称的共享,结果自己进了历史博物馆。其实它当年已经是易拉罐冰茶品类的第一品牌了,现在拱手让给了PET瓶的康师傅和统一。
现在,国内比较热闹的商战就是王老吉与加多宝,我们在观察他们的智慧。如果他们是真打,那就是傻瓜了;如果他们是制造热闹,吸引对品类的关注,保持并扩大人们对凉茶品类的需求,那就是大智慧。谁是正宗,谁是弱者,都无所谓,他们俩打起来,可乐的销量下去了,民族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
同样,如果方便面企业不注意品类的竞争性保护,第一品牌与第二品牌不制造一点热闹,则油炸方便面这个品类慢慢就会被非油炸的品类所取代。如果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天然水品类,不制造一点动静,听任恒大冰泉的挑战置之不理,“地表水”很快就会被“地下水”取代。
中粮集团把很多竞争品牌一起并购了,如原来竞争激烈的三大国产葡萄酒品牌,现在变成和和气气的一家人,您觉得国产葡萄酒品牌与品类的竞争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弱了?需求是增加了还是下降了?
【案例】
皇氏乳业与壮牛乳业的水牛奶老大之争
在皇氏乳业上市以前,相信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水牛奶。
在壮牛乳业宣称自己是水牛奶老大,专做水牛奶之前,皇氏乳业也没有特别关注水牛奶。直到皇氏乳业以中国水牛奶行业领袖为题材,成功上市了,这个发生在十万大山南疆边陲水牛奶品类的第一品牌之争,才慢慢浮出水面。
好在两家企业的老板黄嘉棣与农天懂是好朋友,都很有智慧。
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宣传水牛奶的价值。水牛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在辐射圈内唯一活下来的动物,其免疫力世所罕见,水牛奶的营养价值奇高。
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宣传广西奶水牛的稀缺性。水牛以前是用来耕地的,现在要用来挤奶,必须经过品种的改良,而这种改良的技术与能力,全中国就这两家企业具有。
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开发市场,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很少“捞过界”。
总之,在“草原奶”大兵压境,在“黑白花”牛奶一统天下的局势下,两家企业友好、理智、有序的第一、第二品牌之争,扩大了“水牛奶”总品类的市场生存空间。当然,这种生存空间,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类的认知、认同和需求在扩大。
虽然水牛奶在全国乳业的大品类里还处在发育阶段,但是两个品牌照此良性竞争下去,水牛奶一定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竞争力的高端牛奶大品类!
我们很为一些只有老大品牌,没有老二品牌的品类担心,比如核桃乳、黑芝麻糊。
我们也很为一些温文尔雅的品类着急。比如燕麦食品,“西麦燕麦”跟“桂格燕麦”,他们干吗那么斯文,不找点“事”打点“架”,让广大消费者对西方的主流食品——燕麦食品的品类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呢?那样爱上燕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因为,如果不通过品类内部的品牌之争,把品类的总需求蛋糕做大,则品类的总需求,就会慢慢的被其他需求所替代,(人们习惯了数码相机,就不会再买柯达胶卷了。有了苹果手机,2000元左右的低端卡片式数码相机,也边缘化了。)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品类在发育壮大,来勾引消费者的需求。你在睡觉,别人一刻也没有闲着。
这个品类的老大之争,需要高瞻远瞩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