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依从卦气的心性修炼

与张道陵同时代,也可能稍早一点,就有魏伯阳这么个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周易参同契》。这本书把《易经》中的理论、各卦爻变化的规律,结合了汉代比较流行的卦气之学,形成了道家修丹的一套方法,因此,魏伯阳也是一个炼丹家。

魏伯阳所炼的叫外丹,这和后来所说的道家内丹,是有一定区别的。所谓九转金丹,就是把铅、汞等物质加入一些催化剂,然后进行烧炼,经过九个阶段的变化所形成的物质。古代炼丹家认为,经过这种炼化所形成的物质是不朽的金丹,人吃下这种不朽的金丹当然也会不朽,当然就会长生不老。魏伯阳出生于东汉的贵族世家,但是从小就对升官发财这些事情没有一点兴趣,他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独处一隅,研究道家的金丹之术,最后通过《易经》的启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传说中,魏伯阳完成了自己的金丹理论之后,就带了三个徒弟和一只白狗,跑到深山里面付诸实践。后来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炼成了九转金丹。魏伯阳很高兴,就对弟子们说,我的金丹已经炼成了,吃了以后就可以羽化登仙,长生不老,哪个来尝一下呢?弟子们都很害怕,因为他们晓得炼丹的这些东西,铅、汞这些,毒性都非常大,吃了是要死人的,都不愿意吃。结果大家决定让那只白狗先吃,看它吃了以后情况如何。结果呢?这条狗吃了一颗金丹以后,竟然当场毙命。弟子们面面相觑,更是不敢吃金丹了。魏伯阳非常伤心,觉得自己修炼了一辈子的金丹大道,自己一辈子的精力都花在这个上面了,结果还是失败,活下去也没脸见人了。于是他抓起金丹就丢进嘴里,结果也是倒地而亡,没有气了。三个徒弟怎么办呢?其中有个徒弟要傻一点,平时跟师父关系也很好,就对其他两个说:“我们抛家弃子,就是要跟师父炼丹,要成仙来了脱生死。现在师父死了,我们就算回去,过不了几年还是要死的,不如跟着师父走了算了。”他也拈了一颗金丹吃了,也当场毙命。剩下两个徒弟不想死,找了两口棺材,把师父师兄埋了,然后就回去继续过日子。但是过了两年,有个樵夫下山来对他们说,哎呀!我今天在山上遇到魏老师了,还有你们那个师兄和白狗。两个徒弟听了大惊,跑去把棺材打开一看,真的没有人了!原来师父和师兄,甚至那条白狗真的都羽化成仙了。他们非常后悔,可是后悔也没有办法,谁叫你对师父没有信心,对了脱生死没有信心呢?所以对修道没有信心的人,即使有缘遇到真人,也会当面错过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很有趣。魏伯阳在道教里面地位非常高,被称为“火龙真人”,可以说跟张天师是平起平坐的人物。他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人尊为“万古丹经王”。道家炼丹,不管是内丹还是外丹,都要好好学习《周易参同契》。这本书中世纪流传到欧洲以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些搞化学研究的科学家看到以后大吃一惊,觉得中国古代真是非常了不起,差不多两千年前就准确记录了各种物质间的化学变化,既有实验也有理论。这在世界化学史上留下了一笔,魏伯阳由此也成为现代实验化学的先驱者之一,称得上中国古代的实验科学家。

关于道教炼丹的问题,千古以来争论很大。但是后来道教的说法,外丹的修炼被称之为下品,是属于低档次的修炼,因为烧炼、服药,都是外求于物,而与心性没有多大关系。道家真正高明的修炼是内丹心性学,是内丹的修炼。

历史上很多吃金丹的皇帝,最后也是一命呜呼,英明如唐太宗者,据说也是吃金丹而短命的。所以宋代以后,外丹烧炼就逐渐看不到了,大家谈的都是内丹的心性之学,这就和佛教禅宗的一些观念合流了。内丹心性之学要总结的话,很多朋友都知道,不外乎是在精、气、神上面做文章,不外乎是按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这么个程序进行的,最终是通过人体内部精气神的锻炼,达到回归于太虚之境、回归于大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