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晚清理财能臣柯逢时其人小记

柯逢时生于1845年,字懋修,号巽庵,是湖北武昌( 今鄂州)人,后移居武昌城。公元1883年,也就是光绪9年,他流年吉星高照,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从此,点翰林,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生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等职。辛亥革命前夕,授浙江巡抚,但他托病在家,拒绝赴任。辛亥革命后,他定居武昌城,观望清廷和湖北军政府动态,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时,他曾组织当地绅商成立武昌保安社,自任社长。

柯逢时一生,对清王朝可谓死心塌地,匍匐尽忠。1901年,清帝谕旨各省筹设警察巡军,时任广西巡抚的柯逢时,积极响应,立即实施,对绿营制兵抚标两营及桂林城守营练军进行整顿,挑选裁汰,同时募精壮百姓,组编巡兵600余名,在省城创建警察总局。也是在广西任上,恰遇商人抵抗新税制,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果断应对,声言“统税必行,违者拿省惩办”,坚决捍卫了“新税制”。同时,也因为在抚赣期间的措置不当,被时人所诟病。有人曾在半夜里,在巡抚墙上贴出一副对联:“逢君之恶,罪不容于死;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 横批曰:“执柯伐柯。”意思是:“逢君的罪恶,死有余辜;你为何还不死?我愿于你同归于尽。”横批意谓:“就用这把柯(斧子)去讨伐那个柯某。”而且,上下联和横批中各自嵌入“柯逢时”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柯逢时每每在任,大多站在地方利益的立场上,为百姓谋福利。这在一些为官者来说是出于职责的要求,对于另一些为官者而言,也许是一种作秀,以欺视听。至于柯逢时那时的真实动机是什么,现在虽无法考证,但从他的习惯看,柯逢时也许确实在为地方利益奔走。1902年,柯逢时任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时,他十分重视陶务,专门上呈发展陶务的奏折,为地方争取利益。

然而,作为末世清廷的干将,柯逢时的才干虽然在其它任上已经得以展现,而且表现也可圈可点,但柯逢时能力的真正展示,却是他在帮助清廷打理鸦片税收的“督办八省膏捐大臣”任上。客观地讲,在每一个王朝更迭的年代里,作为末世能臣,只有身怀理财之能者最为朝廷重视,最能被当权者看重。这是因为,末世王朝的总体危机大多是从财政危机开始的。末世清廷,同样难逃此劫。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财政每每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甚至寅吃卯良。对外,庚子赔款等一系列巨额资金需求犹如饿狮张口;对内,各种志在图强自新的新政刚刚起步,资金短缺,求救之声日剧。海防建设需要资金,练兵需要资金,洋务需要资金,办学需要资金,……等等,这一切,都在加剧清廷的财政压力,威胁着清廷的统治基础。因此,如何缓解财政压力,是末世清王朝最为迫切的大事。而寻找理财能臣,救王朝于覆灭,则是末世王朝梦寐以求的渴盼。柯逢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得力于其师张之洞的举荐才被清廷选中的。

勿容讳言,张之洞在为柯逢时谋得肥差的同时,也将柯逢时推进了各种利益矛盾的旋涡中心,考验柯逢时应变危机与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上有度支部、财政处、练兵部等中央部门的经常性申斥与刁难,下有地方权臣的挤兑与冷箭。在这样的情势下,柯逢时只能勉力而为,认命从势。不过,就柯逢时个人仕途而言,正因为清廷加强土膏统捐事务,才使他有机会在这个职位上进一步展示了自己的才干,享受更高权力带来的快感。然而,由于清廷加紧“土膏统捐事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与地方分吃鸦片税收之利,弥补日益紧张的财政亏空。因此,柯逢时也被置于中央与地方争夺利益的夹缝之中。这一点,连英国驻武昌的领事馆员H.A.Ottewill 也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八省土膏统捐)的根本原则厥为土药税收悉由北京的中央政府从省当局拿走,并由中央承办。各省收到相当的固定款数,中央则获得其余,而不是像中国的通则那样,中央政府仅从各省收受一固定款数。” 其实,“八省土膏统捐”看似为了筹措巨额军费,本质上是清廷为了通过财政集权而加强政治集权,维护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结果,导致清廷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以及清廷与地方官员之间、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能不加剧。

由于“八省膏捐大臣”是个肥缺,而且处于清廷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以及清廷与地方官员之间、地方官员之间矛盾的火山口上,因此,处理起来特别棘手,而且容易诱发丛怨。这是因为,地方抵制清廷中央集权的趋向非常明确。而柯逢时面对的第一个公开挑战者是广州督抚岑春煊,他对清廷“八省膏捐”本身和柯逢时的任命都不赞成。而且,由于柯逢时按照清廷户部的计划,一心想把两广地区的“土膏统捐”纳入总局的范围内,结果引起粤桂方面的强烈抵制。而这,实际上缘于一桩纠缠久远的旧怨纷争。而更大的麻烦是——凡是八省膏捐涉及的地方督抚联合起来上奏,意欲扳倒柯逢时。但柯逢时在危机与艰难之中,展示了他卓异的权变智慧。面对各省“名争暗对”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他主动放弃了对清廷中央政策不折不扣执行的立场,选择了“既符合中央的意图,又不拂去各省期望”的折中态度,促使双方都让一步。而且,特别提醒中央,不要对土膏捐税估计太高,言下之意,不要搜括太多。也提醒户部和练兵处,不可期望太高。由于柯逢时更多地站在地方立场上,为地方说话,这才逐步缓解了与地方的对立情绪。因此,他也受到清廷中央部门的多次责问。在“八省膏捐大臣”位上,柯逢时一直熬到1908年,才有人为他说好话,肯定他的成绩。认为他督办全国土药出力较多,劳怨不辞,应该给予他奖赏。于是奏报清廷,赏给了他一个尚书衔。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廷已经奄奄一息,但柯逢时仍然报有幻想。与汤化龙、连甲(布政使)、马吉彰(按察使)在他家里开会,策划电请清廷,派大军南下,另委湖广总督,以应时局之变化。然而,大厦将倾,无人能扶。关键时候,还是汤化龙派人向他“借”来电报密码,又请俄国驻武汉领事馆领事代发,通电全国各省谘议局响应武昌革命。可以说,柯逢时为推翻主子的政权,也十分不情愿地帮了革命党的忙。但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柯逢时即与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的黎元洪暗中勾结,假借谭延恺之手谋杀了鄂军统领宋锡全,维护清廷利益。

清廷覆灭后,柯逢时见大势已去,只能赋闲武昌,着手专项收集医书,自费开设了武昌医馆,招收学员,传授医学知识。并组织其中优秀者参与医书的整理校勘工作,出资刻书出版。经他所校刻的医书,文字精练,内容严谨,深受后人好评。

柯逢时的一生,毁誉交加。有人说他曾经中饱私囊,在土药统税大臣这一肥缺中,以权谋私。因为柯当时驻汉口,多数省份的土税征收官员均由其委派,“岁得公费羡余甚巨,竟以致富”。也有人感念他悬壶济世,捐资助学的善行。1891年他在做陕西学政时,曾经奏建刊书处,创建书院,书院先后由史梦轩、柏子俊、刘古愚主持,历经30年,于1903年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柯逢时的一生,或褒或贬,由人自说。但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其政治生涯的顺逆兴背,功过是非,必须接受普世价值的最终裁判。

大厦将倾,造物弄人。柯逢时的悲剧固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也是他的自愿选择。柯逢时一生虽然对朝廷愚忠有加,鞠躬尽瘁,道德人格,似无大疵。但他不能,也无法拒绝后世对他的“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