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料错订、漏订、少订,回料不及时、高库存、高物料成本,首先是因为物料需求计划的缺失,所以,物料需求计划是物料控制的第一步;(2)物料需求计划就是让每一项物料都有明确的回料时间和回料数量,都是有计划的进行,在满足生产计划所需的同时,又合理的控制库存量,它是物料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7.1物料需求计划表模切部--包装物料需求计划表(模板)序号申购时间订单号产品型号产品名称物料名称单位用料数可用库存需求数需求日期实际到料日期实际到料数量备注111/7H-001LXAB6016进口麦拉(KD002)30°黑色SR(KD002R)PCS10000100011/10   211/7H-001LXAB6016进口麦拉(KD002)38°黑色EVA(卷)平方米4.147404.147411/10                                                          7.2物料需求计划动作控制卡物料需求动作控制卡(模板)序号控制要点执行动作执行部门执行人执行时间检查人检查频率责任1制定物料需求1.PMC物控员根据《订单评审表》、《主生产计划表》中的物料交期信息,以及BOM表,进行物料需求运算,同时结合仓库的实际库存、现有订单占用量、及采购在途,定出具体的物料需求2.物料需求在订单评审完成后4个工作小时内完成物料需求运算3.物控员将制定好的《物料需求计划表》交PMC负责人审核,审核工作要在0.5个工作小时内完成4.物控员将审核好的《物料需求计划表》交给采购进行有采购下单的工作,开始进行物料的采购作业PMC物控员每天PMC负责人采购员稽核每天1.物控员未及时完成《物料需求计划表》的,乐捐5元/次2.《物料需求计划表》中需求数量申购有误或是漏申购的,乐捐10元/项3.PMC负责人未及时分完成《物料需求计划表》审核的,乐捐5元/次2物料进度跟进1.物控员每天将所下达的《物料需求计划表》进行汇总和更新,便于进度跟进和制定《采购管制表》2.物控员要每天对所下达的《物料需求计划表》进行跟进,将实际的到料日期、数量记录在物料需求计划表上PMC物控员每天PMC负责人稽核每天1.物控员未将《物料需求计划表》及时汇总的,乐捐5元/次2.物控员未将到料情况记录在《物料需求计划表》上的,乐捐5元/次
情景再现:客户在听了你的介绍,尤其是产品对比后,对你的产品很感兴趣,但还是有些担心:我原来用的某牌子,换不同的机油会不会损坏发动机?情景分析:1、客户已经心动,但却怕万一有问题,给他带来损失,或者老板怪罪;2、不同品牌的机油,尽可能不要混用,避免产生反应,造成故障;3、一些整车厂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恐吓用户,不要轻易更换机油。解决要点:1、机油的本质是相同的,配方虽然有差异,但并不会造成故障;2、现在一些企业推出了清洗机油,在更换不同的机油前,清洗一下,效果会更好;3、只要原来的机油放干净,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异议解答:1、某总,您是怕不同牌子的机油,会有反应吧。这个您不要担心,只要按正常操作,把机油放干净就可以,然后添加我们的机油就可以了。如果还不放心,我安排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协助您更换;2、您担心的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我们公司专门推出了一款清洗油,它可以把发动机清洗的很干净,您在更换我们的机油前,先加上清洗油,怠速5分钟左右,放出来,再添加我们的机油就可以放心了。换下来的清洗油,不要扔掉,可以连续清洗6-7台车,200块钱一桶,您要是订20件的话,我争取给公司申请3桶,免费送给你;3、某总,您的好多同行,已经用我们的机油了,某车队、某物流、某联运、某货运等,他们认可我们,从没有出现过因换机油品牌而出现问题。理论上讲,试验证明,机油之间不会有不良反应的,说有反应的大都是整车厂,他们不希望你们更换品牌,就故意吓唬大家;4、好的机油,只会更好的保护发动机,我们是CJ4机油,比您现在的CH4高几个等级,不仅换油周期长,保护效果更好,尤其是我们采用的是合成基础油,清洁性能强,会把以前的积碳、油泥清洗干净,所以,首次换油,会比以前黑一些,您到时关注下。应对雷区:1、没事的,我给你打包票。客户最怕拍胸脯,然后拍屁股的业务员;2、只要你机油放干净,就不会有事的。最好再给客户一个保险,让他下定决心;3、我们的机油这么好,不会有事的。客户问的是机油混合是否有问题,不是你的机油如何。
经过“修道保法”的系统建设以后,“巴椒扇”台式小火锅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理论上可以开始进行品牌化建设,但是由于当时的现金流压力比较大,企业没有办法选择第三方品牌建设合作伙伴进行相应的品牌完善,而品牌梳理和建设不属于醒客堂擅长的专业范围,所以当时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建议香沃餐饮先建设市场部,为品牌建设做铺垫。接下来我们重点分享“巴椒扇”台式小火锅的发展路径。香沃餐饮在做品牌发展规划的时候,由于“巴椒扇”的品牌影响力较小,竞争力较弱,如果直接跟行业龙头品牌在同一商场展开竞争有一定的压力。我和宿总沟通以后,宿总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选择了一些比较弱势的商场,人气不旺,也没有大品牌参与竞争。因为商场的客流较少,为了吸引商家入驻,商场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条件,希望借助“巴椒扇”台式小火锅的进驻带动客流增长。“巴椒扇”台式小火锅第一家店就在原有的商场实现了引流。起初商场有很多铺位没有租出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巴椒扇”台式小火锅带来大量客流,整个楼层聚集了各种餐饮店,商场销售额大幅提升,而香沃餐饮大大降低了新店投入的成本和费用,商场和香沃餐饮实现了共赢。从“巴椒扇”台式小火锅自身来讲,客流大多来自于老顾客转介绍,在极少做引流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盘活客流,靠的就是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为了降低新店拓展的成本,我们选择将“巴椒扇”台式小火锅开在相对封闭,但信息通达,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商场内。以“巴椒扇”平房店为例,“巴椒扇”台式小火锅所在的商场周边是平房区的一些生产厂家,来逛商场的大多是厂区的职工,客源稳定性好,很多人一辈子就在这个企业里工作,在这个群体里,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谁在哪家吃了什么好东西,很快就会在厂区内部传开。我们在后期的拓展中会刻意选择像肇东这样的郊县,还有市区内的一些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在区域内被大家所熟知的商场,例如哈尔滨老动力区的千盛广场,江北大学城的景慧商场,观江国际商场等,这些都不是一线品牌进驻的商场,商场内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巴椒扇”台式小火锅在这些区域迅速形成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成为地标性的餐饮品牌。由于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消费者愿意长期在“巴椒扇”消费,在会员卡的储值方面,经常出现日储值金额大于日营业额的情况,每个会员的储值都相当于来自客户的复购承诺。在哈尔滨商圈内,“巴椒扇”台式小火锅被亲切地称为“商场拯救者”,只要是“巴椒扇”台式小火锅进驻的商场,不久以后就会人满为患,火爆异常。从香沃餐饮对“巴椒扇”台式小火锅的整个市场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决策是正确的,每家店的投资回报率都极为理想,“巴椒扇”台式小火锅迅速扩大规模,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从开始的一家店拓展到后来的七家店。
新型诊所和传统诊所在管理上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信息化系统辅助业务的提升和优化。诊所信息化软件建立了全流程的就诊程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诊所一站式管理,可以实现预约登记、前台接待、患者就诊、电子病历、处方拿药、结账收款的标准就诊流程。信息化系统不仅仅只是实现了病历等档案资料电子化,还能通过运营管理和会员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全面降低运作成本,争取诊所利润最大化。图3-2是否使用诊所HIS系统如图3-2所示,动脉网调研的诊所绝大部分都已经使用诊所云HIS(医院信息系统)系统,常见的如丁香云诊所、若水医生等,还有好几家诊所自己研发诊所信息化软件。没有使用诊所HIS系统的多以传统诊所、中医诊所居多。诊所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三个方面功能如下(图3-3):图3-3诊所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三个方面功能第一,在诊疗方面,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规范诊治过程,合理使用电子病历,可防范诊疗风险,避免医患纠纷。第二,不仅仅是要在医疗方面完成信息化建设,诊所也等同于一家公司,有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率的需求。信息化系统可以从诊所前台、财务、药品库存、人事行政到管理者等各个平台的每一项工作及运营流程管理,有效地帮助诊所对运营体制进行质量监控和高效管理。连锁诊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功能更加丰富。连锁诊所还有远程管理的需求,实现远程的费用管理、统计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功能,可以让连锁诊所的远程管理更轻松。通过系统可以设置不同区域、不同级别诊所的收费项目、折扣策略、套餐内容等等个性化项目,做到统一和分类的报表输出,实时了解不同区域的诊所运营情况。目前,这类诊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一般采用云SaaS的部署模式,减少诊所在前期的IT投入,降低运维成本。唯儿诺CEO刘潇潇认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诊所的业务发展帮助非常大。从2015年10月开始唯儿诺就打造了自己的IT团队,制作诊所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可以跟踪患者从进门到不同岗位之间的流转需要多长时间、哪些环节容易卡壳、会员来自哪里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做下一步的战略分析,比如连锁诊所的下一步布局应该在哪里时,就可以通过数据找到答案。第三,诊所信息化系统可以规范病案管理和会员管理,提升用户体验。部分诊所除了在PC端采用云HIS系统之外,还打通了手机微信,通过微信传送患者的检验报告、病历信息。通过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如实查询每一个患者的就诊情况,通过患者的数据,医生可以从初诊开始分析如何制定合理的回访和患者沟通治疗方案。诊所老板可以了解每位患者如何流失、为何流失、对治疗是否满意等。相比传统诊所的纸质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更加强大。
产品最终在终端动销上量好,是多因一果,绝对不是一因一果,因此绝对不是你仅仅做好某一个方面的工作就可以的。我相信有销售人员加大奖励,销量提升并不明显的,也有销售伙伴和客户关系非常好,但是销量不突出,有些销售伙伴天天给店员医生培训产品知识,但是产品的销量仍旧低迷。产品在终端的上量一定是多因一果,一定要有整体观,从更高的角度布局我们产品的销售。1.顶层设计和基层执行各占50%很多销售管理者把产品的不动销全部怪罪基层销售人员的执行力不强,我觉得不完全正确。如果顶层设计没有做好,让这个产品一出生就是一个羸弱的产品,不管基层人员如何努力,最后也没有好结果,你最后让终端业务员的执行力不强“背了锅”。细细说来,比如你的顶层设计价格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定价定天下,定价定生死,可能说有点夸张,但事实确实如此。比如你的零售价不合理,让业务员一上战场就陷入价格带竞争;你的出库价不合理,一上战场,你的产品就失去了渠道驱动力;你的产品定位出了问题,卖点和市场的产品同质化太多,一上战场,你的产品就失去竞争力,比如你的营销打法太老套,导致市场推进的速度很慢等。这些顶层设计的问题和产品的动销息息相关,在批评业务员执行力不好的时候,可以静下心自省一下,是不是顶层设计也出了问题,让业务员执行不下去。2.产品动销是一个系统工程OTC销售的环节:调查、进场、维护、上量、转介绍。但是很多业务员只关注两个环节:进场和上量。最后,产品上量出了问题,才发现原来从进场的时候就犯错误了,没有想好产品的动销方式,产品进场的那一刻就是问题产生的那一刻!很多业务员把OTC销售的每个环节割离了看,进场的时候一味地满足客户的条件,不考虑或者设置的底线。结果产品是进场了,因为没有其他额外的动销费用而导致产品滞销。进场之前,不做调查工作,不了解连锁的动销方式、回款情况,不总结自己的谈判话术、谈判底线等,就围绕价格、产品、结款方式、进场费谈判,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的。不做门店的维护工作,店员对你的产品不了解,也不熟悉,就指望给点激励政策,给点压力就想别人卖,有压力她是得卖,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卖,就影响到动销的效果。所以,从产品进场前的调查,谈判开始就要为产品后来的动销做铺垫,做准备工作。3.每个动销动作都需要协同作战你觉得产品卖得不好,是因为给的激励政策不好,加大了奖励政策效果就会好吗?我一直强调,不要把营业员想得那么的功利,好像卖不卖你的货都是因为激励政策。如果你还在这么想,只能说你的业务做得不够深,最后我们会发现,对产品的熟悉和认同,是店员推荐的首要因素。药店做的是周边居民的生意,产品效果不好,是会回来反馈的,店员不愿意因为你的产品背上骂名。那么协同作战是什么意思?我们以额外增加奖励为例,你现在增加了奖励,店员有了卖的动力,但是店员可能不知道怎么卖,或者对这个产品信心不足,那么你是不是要补充一个店员培训来协同作战对不对?店员对这个产品不熟悉,没有形成卖药习惯,我们是不是要通过陈列来提醒和引导?推荐的话术太多,店员记不住,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手绘POP来提供话术?没有跟踪就没有意识,我们是不是要增加拜访的频率?……具体到某一个动销动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协同作战。4.总部客情和门店客情要统一做连锁一定要上下都通,有一个不通,我们的产品销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上面不通,压制进货,压制回款,不配合你的中断过各种活动,那么你的产品会受影响。光上面通,下面不通也难受,店员不执行,店员不卖更难,毕竟完成最后临门一脚的是店员,和他们的利益和客情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产品是否会被推荐。和总部的关系不好,还有可能被“釜底抽薪”,很多销售人员的销量好了,被竞品盯上了,本来不重视的品类,你搞出了花样,结果被总部关系好的顶替。当下连锁药店集中化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规范,阳光化的操作势在必行,也是产品上量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和连锁总部的关键人密切沟通,能不能提高产品的推荐级别,能不能加大店员的推荐力度,能不能把产品加入大促名单,再配合门店的拜访和动销工作才能有更大的销量。5.终端促销和长期动销要结合门店的促销活动要和长期的动销工作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长期动销而忽视门店的短期促销,比如你一直搞培训活动,从长期看对产品的上量有帮助,而不搞促销,结果你的竞品在那里针对店员和消费者搞促销活动,这一品类的销量都被竞品抢去了。
与欧美发达国家比,我国资本市场无论是基本制度还是市场化运作,都还有差距,同时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比如国企问题、税务问题等仍然困扰着IPO企业。对此,具有法律和财务双背景的张国峰先生,通过总结其十多年担任IPO企业保荐人的经验和企业IPO的疑难问题,写成了《走向资本市场:企业上市尽职调查与疑难问题剖析》一书。本书的实践性非常强,“知行合一,得道功成”,实践和执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因素。本书作者以案例与监管规定、疑难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将2006年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成功上市及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的案例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梳理了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疑难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根源、审核部门关注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既有案例支撑,也有经验总结。作者从自身丰富的经验出发,将企业上市过程中复杂的专业问题表述得非常清晰、简洁直白,为拟上市企业及其投行、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本书阐述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整体到局部,这是理解事物的有效途径。很多人认为,企业上市是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但作者认为企业上市只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是对企业成立到上市之前的不规范问题,包括出资问题、业务规范问题及税务问题等进行全面合规的梳理并整改;另一方面是将企业上市后未来的业务增长规划、加强公司治理、巩固核心竞争力进行清晰、有说服力地呈现给企业的投资者。尽管理解拟上市企业整体业务运营的环节和逻辑,是解决尽职调查核心问题的关键,但出色的尽职调查同样不能忽略小的业务细节和问题,因此本书通过具体案例、疑难点的剖析及对各个局部问题进行的总结,体现了作者对企业上市过程中某一细节问题自成一体的分析。本书阐述的内容深入浅出,谚语说:“少即是多”,越是简单,说明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本书从案例出发,站在企业规范的角度,对相关问题比如股权转让瑕疵等进行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不过多拘泥于具体的概念,使得非专业从事法律或财务工作的人士也能容易看懂。本书简单而深刻的分析,是建立在作者对IPO监管审核规则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同时也贯彻了IPO尽职调查是使拟IPO企业的运作符合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及保护未来投资者的权益这一核心目标。因此,本书对IPO监管规则的深刻解析,对提升企业IPO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囿于我国目前的IPO审核机制,本书从外部合规尽调的角度对IPO相关问题进行解析,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没有充分体现IPO市场化规范的一面。但是,这并不影响本书对企业IPO相关问题做出的有益剖析,对企业家、专业从事IPO业务的专业人士及其他想要了解IPO运作的非专业人士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