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华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和公司成长的历程基本一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华为也是从零开始、从小公司开始,凭着任正非的个人智慧,注册成立公司,靠代理别人的产品获得了第一桶金。后来,他不像别的老板有了钱就去搞房地产、炒股票,而是投入研发。华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1994年开始,当时在销售部里成立了考评办公室,解决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的问题。“弟兄们冲山头,流血流汗,冲上山以后怎么分成果呢?”这是华为原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我从1995年开始做市场部考评办公室主任,这也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开始的时候,我把问题想得较为简单,根据员工的销售业绩,奖金自然就可以算出来。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当时安排素质最好的销售人员到一些战略市场城市,在很难进入目标市场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可能没有业绩;对于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恰逢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产品的时机,派销售人员过去,业绩都很好,这样奖金算下来差别悬殊。比如派到乌鲁木齐的工作人员奖金能拿到十几万元,而派到上海的人员奖金可能还不到5000元。如果按照这种激励导向,战略市场就没人愿意做,但如果进不了战略市场,华为无法达到市场的制高点,就永远是三流公司。我们觉得这样的考核方法与华为的价值观不一致,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考核才是正确的。还有其他类似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请来了彭剑锋、包政、吴春波三位教授给华为制定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是在写《华为基本法》之前的事情。在考核制度中,不可避免会考核等级问题,也就是给员工的评价结果分为几个等级。当时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他们的考核等级一般分为:三个、四个、五个。华为最早的考核制度是由彭剑锋、包政和吴春波设计的,我们当时使用的是五个等级法:S、A、B、C、D。每个等级都有比例的要求,比如S是15%,模仿日本的生产制造体系。五个等级,强行做比例分配,必须按照S、A、B、C、D比例的要求做出来,而且一个月考核一次。开始的时候,我们很认可这种考核制度,但是半年以后,为什么考核制度难以继续下去?每个月都得强制分布,D必须得有,这时候就感觉到压力很大。考核是一把双刃剑,考核太严苛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本来有的员工没有那么差,但是越考核越差,而且我们发现考核完,员工业绩没太大的变化。后来我们逐步演变,从月度考评改成季度考评,从五个等级变成四个等级,在工作中进行改进。这是最早的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从S、A、B、C、D五个等级开始。1.从“秘书处”试点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1995年与彭剑锋老师合作以后,恰逢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一个从英国引进的职业资格项目,希望在中国找两个企业做试点,彭老师推荐华为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做先期试点(注:1985年,英国政府委托主要的工业机构开展职业教育研究,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内涵。1995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英国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文秘标准体系和资格证书作为首批引进项目)。华为对此很积极,我们去英国接受了学习培训。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包含销售、技术开发、行政管理等职业类别。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就会进入职业资格识别认证体系,企业里有记录,有专门的督导和评估体系。当时我们学习后认为对华为着实有用。因为当时也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华为,但普遍缺乏职业化意识,其实当时中国也是这种情况,职业化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对研发类、销售类、生产经营类的工作要求不同,培训时如何与他们的具体工作要求结合起来?我们觉得可以尝试做职业资格标准。首先是从华为的秘书处开始的。1996年华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员工人数达2000多人,拥有三四十个秘书。我们发现秘书中学历越高者,反而工作干得越差,比如大专生干得最好,研究生干得最差。研究生进公司以后常常想着换工作,他们会忙于发展与领导的关系,希望去研发部门、销售部门等。对大专学历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份工作很满意,所以就很投入、很认真地做事情。这种情况下,秘书们到底应该做什么,究竟什么样的秘书才是一个好秘书?我们为秘书工作做了标准,分为1~5级。比如秘书打字的速度每分钟必须超过80字,熟练掌握Word、Excel等基本技能。除此之外,专门有一套标准体系,涵盖会议通知、组织会议、布置会场,会议纪要、文档归档。根据部门之间的共同机制,制定了秘书工作的五大模块,使秘书工作具有了标准化。有了标准以后,就可以评级。一级秘书需要考试,比如打字速度,没有通过者需要再次考试。从一级秘书到二级秘书可以涨工资,到五级秘书可以升职为部门经理。这样秘书就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提升,不仅提高了秘书的技能,还打开了职业通道。这是华为对工作技能规范的要求及任职资格的体现,也是华为员工职业化能力建设的开始。
(1)第一个技能训练——写。写的训练从写日记、项目介绍、项目启动会的新闻稿开始。以前的职位是领导层人会比较好一点,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会写一些东西,比如当天的心得、项目体会等,提升的可能会快一点。如果以前的职业主要是销售,那这类的咨询师就要从头开始。万事开头难,坚持就会有收获。(2)第二个技能训练——说。一有机会就上台,在台上提高自己的公众演讲与演说能力。但笔者希望大家去系统地学习演说类的课程,这也能帮助大家更快地成长。(3)第三个技能训练——判断。判断和诊断是要功力的。要多研究,从一个行业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判断得准。下面举一些笔者自己的案例。在记忆中,笔者在2002年写过这样一句话:“记录下自己的每一个灵感,因为他们都是上天的恩赐。”从那天以后,笔者每天坚持写心得日记,并且写了6本日记本,后来改用电脑,一直坚持到现在。笔者每年写10万字左右,现在已有上百万字。目前对于笔者来说,写东西可能没太大问题。但要系统地写一件东西还是有难度的,笔者建议大家从新闻稿开始。图1-2作者写的新闻稿截图图1-2中的新闻稿写法是很简单的。所谓新闻稿就是项目播报,内容包含项目现在进行得怎么样,客户满不满意,公司领导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认可,然后发到网站上进行传播。人要逼自己成长,同时放下自己。图1-3一位咨询师做的PPT图1-3中的PPT是一位咨询师做的。他曾经是大区经理,年薪几十万元,因为刚加入咨询公司,不会做PPT,就请别人教,逼着自己成长。为了图中的PPT,他做到手软,非常痛苦。想要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这样。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升职为我们公司的项目总监了,既具有实战经验又具有理论高度。
李健熙在32岁那一年决定,即使父亲和周围的人都反对,他也要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李健熙是李秉喆的第三个儿子,李秉喆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韩国半导体公司是一家于1974年成立的韩美合资企业,主要生产以早期集成电路显示数字的电子手表。该电子手表作为韩国技术的骄傲,曾被选入青瓦台送给外国来宾的礼物清单。由于资金不足,该企业成立不到一年就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局面。朴常河:《李健熙:从孤独少年到三星帝国引领者》,中信出版社,2017年。本节中关于三星的数据和资料多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这家公司的生产水平仅仅停留在晶体管制造的阶段,还远远达不到制造集成电路的水平,所谓的“半导体”徒有其名。但是,“半导体”三个字吸引了李健熙的注意,可见给公司起个好名字相当重要。刚刚结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给李健熙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意识到资源极其贫乏的韩国必须要走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之路。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征兆已经出现,而其中最关键的半导体正是最适合韩国人才能和性格的产业。可是,三星的管理团队并不看好半导体产业。他们认为,三星1969年才进军电子产业,连怎么造好一台电视机都没搞明白,发展最尖端的半导体技术从何谈起?这不仅风险过大,而且不到时候,因此他们强烈反对这项收购。在没有父亲帮助的情况下,李健熙倾尽个人财产,拿出50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韩方所持有的一半股份,又在3年后收购了美方所持有的另一半股份,并将公司更名为“三星半导体”。这是属于李健熙自己的第一项事业,也是日后三星电子崛起的第一块基石。李健熙要做半导体,首先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然而这绝非易事。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纷纷举起了技术保护主义的旗帜,美国还宣称其半导体技术被日本产业间谍窃取,连带着对韩国也显露敌意。巨大的技术差距、巨额的资金投入、产品生命周期短暂和专业人才短缺等种种不利条件,使当时幼小的韩国半导体公司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健熙,亲自承担起从日本引进技术的重任。他几乎每周都会去日本与半导体技术人员见面,努力向他们学习哪怕一丁点儿有用的知识。李健熙还瞒着日方公司,在周六将这些技术人员带至韩国,让他们通宵达旦地向韩国技术人员传授半导体技术,周日再将他们送回日本。经过不懈的努力,1981年年初,李健熙的半导体工厂终于开发出彩色电视机使用的彩色信号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李健熙经营三星半导体公司的七八年时间,企业一直在亏钱,也没有发展壮大。这是因为半导体产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规模。一个半导体产品,要有每月数十万、数百万的销量才有可能赚钱。以三星半导体公司的体量,绝对不可能赢利。半导体产业不仅对技术要求高,对资本的需求更高。这时,一开始犹豫不决的李秉喆也对半导体产业产生了兴趣。韩国财阀界盛传着一个奇闻——装满一个手提箱的半导体元件,就价值上百万美元,而这些半导体元件的原材料不过是沙子和金属导线。但李秉喆也遇到了强烈的反对,主要是因为半导体产业所需的高技术和大量资本的问题很难解决。对当时的韩国企业来说,半导体产业是一面只可仰视而无法逾越的高墙。三星集团内部的多数人担心这项事业“会让集团走向灭亡”。三菱综合研究所也很为三星担心,一口气列举了五个三星注定要失败的理由,包括国内市场小、集团内部相关产业之间关联少、需要大量借款、技术落后和企业规模有限。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在了李秉喆的面前。曾经在二战后主持日本复兴计划的稻叶秀三博士认为,日本的产业结构已出现向半导体、电脑、新材料、光纤通信、宇宙开发方面调整和进化的趋势。其中,半导体最有发展前景。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李秉喆。他决定:“在资源匮乏的国家里,企业为了生存,唯有挑战半导体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才能有出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为了将来的发展就应该背水一战!”尽管三星半导体公司的技术还处在只能勉强生产家电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阶段,李秉喆却要求制订比大规模集成电路水平高出数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计划。1982年,李秉喆投入27亿韩元(相当于200多万美元)建立了半导体研究所,随后正式宣布进军半导体产业,并将之作为三星集团的核心产业之一。与三星的其他产业相比,半导体产业无疑是一场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赌博,三星半个世纪以来历经艰辛而积累的成就很可能在瞬间倒塌。整个三星集团,就像是即将迎来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一般,气氛异常凝重。而李秉喆是经过了几天寝食难安的思考,才艰难地做出了改变三星未来的这个决定。在李秉喆下定决心的背后,是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政府颁布类似日本VLSI计划的“半导体工业育成计划”,并为此建立了由国家研究所、三家财团与六所大学联手的共同研究发展体制。韩国在三年时间内一共投入2.5亿美元,其中政府拨款占57%。198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三星电子、乐喜金星集团(后改名为LG集团)、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后改名为SK海力士株式会社)和汉城大学五家单位开始对存储器进行共同研发攻关,不断推动存储器技术的更新换代、缩小技术差距,并最终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让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得到快速的进步。不过,在三星刚刚宣称要进军半导体产业的时候,它在国际上连能提供先进技术的合作伙伴都很难找到。那时的美国和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半导体战争。在这种形势下,三星在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能与其共享尖端技术的企业。而若不能引进尖端技术,三星的半导体业务就将寸步难行。怎么办?三星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招:挖人。三星前往美国,从英特尔、德州仪器等许多半导体企业挖来不少韩裔半导体科学家,此外还从日本挖来了一些技术人才,从而解决了技术储备的问题。1983年夏,三星开始着手建设位于京畿道器兴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厂,工厂将主要生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存储器是半导体产业中最大的一块,约占半导体总产值的30%。而用作电脑内存和手机内存的DRAM又是最重要的存储器,是三星志在必得的一个半导体战略高地。仅用了6个月——正常施工时间的三分之一,新工厂就在零下十五摄氏度的严寒中宣告落成启用。利用从美国美光科技(Micron)手中获得的技术授权,该工厂又仅用6个月就开发出了64KDRAM,之后又开发出了256KDRAM。三星的研发速度算是相当快的了,但因为起步晚,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是进度落后。64KDRAM比其他企业迟了三年才投入市场,256KDRAM迟了两年。随着产品的迭代,存储器价格如雪崩般跌落。三星的64KDRAM的制作成本是1.7美元,国际售价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从3.5美元跌到了50美分。也就是说,三星每生产一个就要损失1.2美元。短短4年时间,三星半导体项目累积赤字已经高达1亿多美元,将股本全部亏光。对于今天的三星电子来说,这笔钱自不在话下。可在30多年前,1亿多美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巨额亏损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三星半导体项目的管理层身上。三星已经建成的1MDRAM工厂是否要开工?虽然1MDRAM缩小了时间差距,但仍然晚于美国和日本的企业,亏损的可能性很大。这就是半导体产业的残酷性。摩尔定律认为,半导体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18~24个月就将增加一倍。这一定律决定了存储芯片的性能在每一次升级时都有成倍的增长。新一代产品一旦上市,老一代产品的价格马上雪崩。每一代产品都必须尽快完成生产线的折旧,赚取足够多的利润并及时投资下一代的生产线。只有领跑者才有肉吃,落后者不仅连汤都喝不上,还要赔得一塌糊涂。既然开弓了就没有回头箭,李秉喆决定让新工厂立即开工,并加快4MDRAM的研发。从4MDRAM开始,三星电子终于取得存储器市场的领跑地位。李秉喆的坚强意志,确保了三星半导体项目的成功。然而,在半导体项目上的艰辛决策及繁重的集团事务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的生命亦走到了尽头。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李秉喆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业务的盈利
在公司新搭建流程架构的时候,时不时会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要搞这个虚的花架子?对业务有什么帮助?”等的质疑。确实,站在业务现实的角度看,流程架构搭建完后并不会让业务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地做这个事情呢?事实上,这是普遍存在的对流程架构的误解。在传统的组织里,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导致普遍存在“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俗称“职能竖井”;这导致不同专业领域的员工对彼此的业务都不那么熟悉,即使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内,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很难相互理解,同一个部门内,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部门负责者对专业领域的理解程度。管理的断点、盲区、交叉点使得内部的交易成本很高,需要一个统一的“蓝图”来做共识,流程架构的搭建就是共同构建业务“蓝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业务共识的过程,有了共识才有后面的具体业务流程梳理。应该说,流程架构对业务、组织与IT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业务,作为结构化的蓝图指导流程体系梳理诊断、聚焦流程优化重点、并帮助定义运营标准化/集约化的分布与程度;对组织,指导组织架构设计,即先定义“干什么”、再定义“由谁干”,帮助企业建立流程型组织;对IT,为IT架构的建设提供关键指导,尤其是应用架构(AA)和数据架构(IA),即先定义“干什么”、再定义“由哪些系统和数据支持”。虽然搭建流程架构本身并不会马上改善业务,但好的流程架构一旦进入应用,对公司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将是跨越式的,主要体现在六个有利于:有利于集成和能力提升、有利于落实流程责任、有利于流程分层建设、有利于流程组织建设、有利于IT集成和数据贯通和有利于业务稳定和持续改进。如何理解呢?下面做一个简要说明。有利于集成和能力提升。流程架构是流程集成的基础,通过流程架构的层层梳理,可以识别流程中需要集成或相互调用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加强与链接,推动流程集成和端到端效率的提升。流程架构设计的时候将关联度高的业务归集到一个流程架构下,这样更有利于业务的集成运作,也更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落实流程责任。在传统组织中,各种业务问题出现后经常会出现相互扯皮、甩锅的现象,责任比较难界定。通过业务流程架构定义明确管理者(Owner)流程优化、业务改进责任,有利于强化管理者主动进行流程建设和优化意识,使其不断优化、完善所负责的业务流程、改进流程绩效,同时加强流程集成,端到端提升组织运作绩效。有利于流程分层建设。流程架构按照业务逻辑进行L1-L3分层定义,流程架构从上层向下一层分解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场景、对象从L3向L4-L6逐层进行分解,有利于形成纵向逐层分解和横向连接的业务网络。有利于流程型组织建设。流程架构按公司业务价值链和业务相关性进行分组,基于业务流而非专业分工来划分,有利于区分流程责任人和流程执行人;在进行组织匹配的时候流程角色不因组织和岗位的调整而变化,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组织设计上,宏观上沿着流程架构进行匹配,微观上进行角色与岗位匹配,有利于流程型组织建设稳步推进。有利于IT集成和数据贯通。流程架构的输入、输出即是IT所需要承载的信息,流程架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同步思考IT的落地问题,对数据架构(IA)、应用架构(AA)的设计有牵引作用,端到端打通的流程架构有利于IT集成和贯通。有利于业务稳定和持续改进。流程架构是业务本质的抽象,体现了公司的价值链;同时,流程架构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了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需要,既能灵活地增加业务模块提高公司流程对业务需求及变化的支持度,又因与组织架构进行松耦合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业务的稳定与持续优化。流程架构把错综复杂的业务分解、组合成结构化的蓝图,为组织、IT的建设提供了指引,是具体业务流程设计的根。
老子批评过“人之饥,以其食税之多”,这一章,索性连什一之税也进行了批评:无德司彻。也就是虽然有收税的权利,但去收税的人,都是无德之人。老子推崇的是“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的人,认为这样的司契者是有德之人。老子认为圣人首先要成为天下的借贷者,且可以掌握右契,但圣人永远不去拿着右契去收税或收债。这是个很有味道的观点:债主不让借钱的人还债,债主不是成了活雷锋?怎么活呢?是傻还是假仁假义呢?老子的精髓就在把上述疑问想通:圣人一词在《老子》书里出现31次,其中对圣人与民众的关系有以下阐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常善救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圣人皆孩之;圣人亦不伤人;圣人欲不欲;圣人为而不恃;圣人不积。圣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生计之忧的,所以老子说,圣人要注意减少欲望、关怀他人,不要聚敛财富等。试问,这样的圣人,拿着天下人的欠条(右契),有什么必要去要债呢?让天下人都打着欠条,却永远不去收税,岂不是让天下人都感恩戴德、乐推而不厌吗?这一章的圣人形象,有德司契,执右契而不以责人,与通行本第四十一章(德篇第三章)被帛书本纠正过的一句话倒是很能呼应:夫唯道,善贷且成。在该章注释里说过,帛书本此句为“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这个意思比“善贷且成”容易理解,是善始善终且能做成事的意思,可是却没有善贷且成的含义深刻。放在此处,“善贷且成”这四个字还是很贴切地反映了本章意思。关于此章思想,有两个案例是可以拿来说明的,其一是著名的《战国策·齐策》里记载的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前面提到过,这里再详细引述: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债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债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的市义之说,虽然没有老子所说的有德者的高度,但也是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的现实版,所以薛地百姓对冯谖焚券的做法欢呼万岁,正可以印证老子思想的现实性。另外一个案例是杜月笙临终所为。1951年,杜月笙哮喘病越来越重,他清楚自己很快将撒手西去。这年8月1日,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来大女儿杜美如:你去银行给我取个保险箱。杜美如取回来,杜月笙打开,大家才知道保险箱里装着很多借条。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杜月笙一张一张看,又一张一张撕掉,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又说: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他撕掉借条,就是要给欠款人吃一颗定心丸。杜月笙的真实故事,对司契与司彻的关系也是参悟到了境界,的确令人吃惊佩服。从某种角度看,杜月笙的行为是对“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这句话的最佳注解。和怨不如无怨,司彻难免有余怨,就算合法合理,可是又焉可以为善?司契而不以责于人,这才是善之善者也,是唯有德者方能为之。冯谖也好,杜月笙也好,还只是以“形而下”的方式印证老子“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思想的深刻与力量,老子本章思想的“形而上”内涵不应该忽视:如果统治者都能认同并实施“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的观点,世界是否会真的变得更好呢?这是不是对过度商业化社会的一个终极“解毒”方案呢?在我看来,老子对德的探索,归结于本章,大有意义:玄德之用,对外是不战、无争,对内就是司契不责,对于圣人也罢,民众也罢,就是欲不欲、为无为,这就是老子理想世界的驱动力。一切归结于人的觉悟,一切归结于所有人去做一个善人。世界的乱,是善人太少或善人的力量还不够大,“为畸者”妄为或为畸者没有被有效遏制,或者对于其中的恶人能够及时地“得执而杀之”。我相信老子可能也感觉到为畸者、恶人是不会自动消失,才不惜说出让司杀者杀之这样杀气腾腾的话。但老子依然给予世界最大的善意,甚至不惜使用明显有逻辑矛盾的话: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如果真的无亲,又怎么能恒与善人呢?岂不是应该发出司马迁的感叹: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所看到的历史,老子岂会看不到?司马迁的疑惑,老子是否也有呢?正如前面所言,老子不是没有疑惑、失望甚至愤怒过,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但通观老子全篇,可以肯定地说,老子是不疑惑、不沮丧、不悲观的。老子无数次地肯定了圣人,圣人一词是《老子》书中的高频词,但只要出现道与德,圣人也就可有可无。老子的圣人是对“理想的人”的描述,也就是说,圣人作为人的理想型,等于是在肯定所有人,就像王阳明所说,圣人之心即是致良知,人人都可以致良知,也就是人人都可以做圣人。圣人就是王阳明的能致良知,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玄德之心即是道,玄德之行即是善。善人者,天佑之。这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终极解释,是中国人延续3000多年的基本价值观,中国人的信仰所在。不需要任何宗教,中国人3000年来,从来都有自己的信仰:善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最根本的信仰,是值得全人类共同信奉的普世价值观。善的核心思想,奠基于《老子》,这是《老子》德篇的精髓所在。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这才是一个温暖的、可爱可亲的、值得尊敬的天道。心中有道,言行有德,这就是善,常德不离,是为玄德,玄德即是得道。一人有道,为天下式;人人有道,玄德无争;道莅天下,天下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