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熙在32岁那一年决定,即使父亲和周围的人都反对,他也要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李健熙是李秉喆的第三个儿子,李秉喆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
韩国半导体公司是一家于1974年成立的韩美合资企业,主要生产以早期集成电路显示数字的电子手表。该电子手表作为韩国技术的骄傲,曾被选入青瓦台送给外国来宾的礼物清单。由于资金不足,该企业成立不到一年就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局面。朴常河:《李健熙:从孤独少年到三星帝国引领者》,中信出版社,2017年。本节中关于三星的数据和资料多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这家公司的生产水平仅仅停留在晶体管制造的阶段,还远远达不到制造集成电路的水平,所谓的“半导体”徒有其名。但是,“半导体”三个字吸引了李健熙的注意,可见给公司起个好名字相当重要。刚刚结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给李健熙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意识到资源极其贫乏的韩国必须要走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之路。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征兆已经出现,而其中最关键的半导体正是最适合韩国人才能和性格的产业。
可是,三星的管理团队并不看好半导体产业。他们认为,三星1969年才进军电子产业,连怎么造好一台电视机都没搞明白,发展最尖端的半导体技术从何谈起?这不仅风险过大,而且不到时候,因此他们强烈反对这项收购。
在没有父亲帮助的情况下,李健熙倾尽个人财产,拿出50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韩方所持有的一半股份,又在3年后收购了美方所持有的另一半股份,并将公司更名为“三星半导体”。这是属于李健熙自己的第一项事业,也是日后三星电子崛起的第一块基石。
李健熙要做半导体,首先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然而这绝非易事。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纷纷举起了技术保护主义的旗帜,美国还宣称其半导体技术被日本产业间谍窃取,连带着对韩国也显露敌意。
巨大的技术差距、巨额的资金投入、产品生命周期短暂和专业人才短缺等种种不利条件,使当时幼小的韩国半导体公司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健熙,亲自承担起从日本引进技术的重任。他几乎每周都会去日本与半导体技术人员见面,努力向他们学习哪怕一丁点儿有用的知识。李健熙还瞒着日方公司,在周六将这些技术人员带至韩国,让他们通宵达旦地向韩国技术人员传授半导体技术,周日再将他们送回日本。
经过不懈的努力,1981年年初,李健熙的半导体工厂终于开发出彩色电视机使用的彩色信号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李健熙经营三星半导体公司的七八年时间,企业一直在亏钱,也没有发展壮大。这是因为半导体产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规模。一个半导体产品,要有每月数十万、数百万的销量才有可能赚钱。以三星半导体公司的体量,绝对不可能赢利。半导体产业不仅对技术要求高,对资本的需求更高。
这时,一开始犹豫不决的李秉喆也对半导体产业产生了兴趣。韩国财阀界盛传着一个奇闻——装满一个手提箱的半导体元件,就价值上百万美元,而这些半导体元件的原材料不过是沙子和金属导线。但李秉喆也遇到了强烈的反对,主要是因为半导体产业所需的高技术和大量资本的问题很难解决。对当时的韩国企业来说,半导体产业是一面只可仰视而无法逾越的高墙。三星集团内部的多数人担心这项事业“会让集团走向灭亡”。三菱综合研究所也很为三星担心,一口气列举了五个三星注定要失败的理由,包括国内市场小、集团内部相关产业之间关联少、需要大量借款、技术落后和企业规模有限。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在了李秉喆的面前。曾经在二战后主持日本复兴计划的稻叶秀三博士认为,日本的产业结构已出现向半导体、电脑、新材料、光纤通信、宇宙开发方面调整和进化的趋势。其中,半导体最有发展前景。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李秉喆。他决定:“在资源匮乏的国家里,企业为了生存,唯有挑战半导体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才能有出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为了将来的发展就应该背水一战!”
尽管三星半导体公司的技术还处在只能勉强生产家电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阶段,李秉喆却要求制订比大规模集成电路水平高出数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计划。1982年,李秉喆投入27亿韩元(相当于200多万美元)建立了半导体研究所,随后正式宣布进军半导体产业,并将之作为三星集团的核心产业之一。与三星的其他产业相比,半导体产业无疑是一场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赌博,三星半个世纪以来历经艰辛而积累的成就很可能在瞬间倒塌。整个三星集团,就像是即将迎来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一般,气氛异常凝重。而李秉喆是经过了几天寝食难安的思考,才艰难地做出了改变三星未来的这个决定。
在李秉喆下定决心的背后,是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政府颁布类似日本VLSI计划的“半导体工业育成计划”,并为此建立了由国家研究所、三家财团与六所大学联手的共同研究发展体制。韩国在三年时间内一共投入2.5亿美元,其中政府拨款占57%。198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三星电子、乐喜金星集团(后改名为LG集团)、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后改名为SK海力士株式会社)和汉城大学五家单位开始对存储器进行共同研发攻关,不断推动存储器技术的更新换代、缩小技术差距,并最终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让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得到快速的进步。
不过,在三星刚刚宣称要进军半导体产业的时候,它在国际上连能提供先进技术的合作伙伴都很难找到。那时的美国和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半导体战争。在这种形势下,三星在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能与其共享尖端技术的企业。而若不能引进尖端技术,三星的半导体业务就将寸步难行。
怎么办?三星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招:挖人。三星前往美国,从英特尔、德州仪器等许多半导体企业挖来不少韩裔半导体科学家,此外还从日本挖来了一些技术人才,从而解决了技术储备的问题。
1983年夏,三星开始着手建设位于京畿道器兴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厂,工厂将主要生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存储器是半导体产业中最大的一块,约占半导体总产值的30%。而用作电脑内存和手机内存的DRAM又是最重要的存储器,是三星志在必得的一个半导体战略高地。仅用了6个月——正常施工时间的三分之一,新工厂就在零下十五摄氏度的严寒中宣告落成启用。利用从美国美光科技(Micron)手中获得的技术授权,该工厂又仅用6个月就开发出了64K DRAM,之后又开发出了256K DRAM。
三星的研发速度算是相当快的了,但因为起步晚,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是进度落后。64K DRAM比其他企业迟了三年才投入市场,256K DRAM迟了两年。随着产品的迭代,存储器价格如雪崩般跌落。三星的64K DRAM的制作成本是1.7美元,国际售价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从3.5美元跌到了50美分。也就是说,三星每生产一个就要损失1.2美元。短短4年时间,三星半导体项目累积赤字已经高达1亿多美元,将股本全部亏光。
对于今天的三星电子来说,这笔钱自不在话下。可在30多年前,1亿多美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巨额亏损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三星半导体项目的管理层身上。三星已经建成的1M DRAM工厂是否要开工?虽然1M DRAM缩小了时间差距,但仍然晚于美国和日本的企业,亏损的可能性很大。
这就是半导体产业的残酷性。摩尔定律认为,半导体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18~24个月就将增加一倍。这一定律决定了存储芯片的性能在每一次升级时都有成倍的增长。新一代产品一旦上市,老一代产品的价格马上雪崩。每一代产品都必须尽快完成生产线的折旧,赚取足够多的利润并及时投资下一代的生产线。只有领跑者才有肉吃,落后者不仅连汤都喝不上,还要赔得一塌糊涂。
既然开弓了就没有回头箭,李秉喆决定让新工厂立即开工,并加快4M DRAM的研发。从4M DRAM开始,三星电子终于取得存储器市场的领跑地位。李秉喆的坚强意志,确保了三星半导体项目的成功。然而,在半导体项目上的艰辛决策及繁重的集团事务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的生命亦走到了尽头。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李秉喆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业务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