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新搭建流程架构的时候,时不时会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要搞这个虚的花架子?对业务有什么帮助?”等的质疑。确实,站在业务现实的角度看,流程架构搭建完后并不会让业务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地做这个事情呢?事实上,这是普遍存在的对流程架构的误解。
在传统的组织里,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导致普遍存在“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俗称“职能竖井”;这导致不同专业领域的员工对彼此的业务都不那么熟悉,即使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内,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很难相互理解,同一个部门内,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部门负责者对专业领域的理解程度。管理的断点、盲区、交叉点使得内部的交易成本很高,需要一个统一的“蓝图”来做共识,流程架构的搭建就是共同构建业务“蓝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业务共识的过程,有了共识才有后面的具体业务流程梳理。
应该说,流程架构对业务、组织与IT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业务,作为结构化的蓝图指导流程体系梳理诊断、聚焦流程优化重点、并帮助定义运营标准化/集约化的分布与程度;对组织,指导组织架构设计,即先定义“干什么”、再定义“由谁干”,帮助企业建立流程型组织;对IT,为IT架构的建设提供关键指导,尤其是应用架构(AA)和数据架构(IA),即先定义“干什么”、再定义“由哪些系统和数据支持”。
虽然搭建流程架构本身并不会马上改善业务,但好的流程架构一旦进入应用,对公司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将是跨越式的,主要体现在六个有利于:有利于集成和能力提升、有利于落实流程责任、有利于流程分层建设、有利于流程组织建设、有利于IT集成和数据贯通和有利于业务稳定和持续改进。如何理解呢?下面做一个简要说明。
有利于集成和能力提升。流程架构是流程集成的基础,通过流程架构的层层梳理,可以识别流程中需要集成或相互调用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加强与链接,推动流程集成和端到端效率的提升。流程架构设计的时候将关联度高的业务归集到一个流程架构下,这样更有利于业务的集成运作,也更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落实流程责任。在传统组织中,各种业务问题出现后经常会出现相互扯皮、甩锅的现象,责任比较难界定。通过业务流程架构定义明确管理者(Owner)流程优化、业务改进责任,有利于强化管理者主动进行流程建设和优化意识,使其不断优化、完善所负责的业务流程、改进流程绩效,同时加强流程集成,端到端提升组织运作绩效。
有利于流程分层建设。流程架构按照业务逻辑进行L1-L3分层定义,流程架构从上层向下一层分解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场景、对象从L3向L4-L6逐层进行分解,有利于形成纵向逐层分解和横向连接的业务网络。
有利于流程型组织建设。流程架构按公司业务价值链和业务相关性进行分组,基于业务流而非专业分工来划分,有利于区分流程责任人和流程执行人;在进行组织匹配的时候流程角色不因组织和岗位的调整而变化,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组织设计上,宏观上沿着流程架构进行匹配,微观上进行角色与岗位匹配,有利于流程型组织建设稳步推进。
有利于IT集成和数据贯通。流程架构的输入、输出即是IT所需要承载的信息,流程架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同步思考IT的落地问题,对数据架构(IA)、应用架构(AA)的设计有牵引作用,端到端打通的流程架构有利于IT集成和贯通。
有利于业务稳定和持续改进。流程架构是业务本质的抽象,体现了公司的价值链;同时,流程架构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了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需要,既能灵活地增加业务模块提高公司流程对业务需求及变化的支持度,又因与组织架构进行松耦合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业务的稳定与持续优化。
流程架构把错综复杂的业务分解、组合成结构化的蓝图,为组织、IT的建设提供了指引,是具体业务流程设计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