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五章。这一章在整个《易经·系辞》里面非常出名,历来在儒、释、道各家的引用都非常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一章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甚至于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普通人,对中间的句子也不会太陌生。比如里面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等等。这些语句都是大家平常爱用的,说明这一章确实在社会生活当中流传得非常广,在我们整个文化传统当中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这一章在整个易道精神之中是极其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多发挥一下。“一阴一阳之谓道”,凡是学《易经》的人,没有不把这一句挂在嘴上的,我们可以把这一句当作对道的一个定义。在本光法师的方山易里面,是把一阴一阳换一个位置,本光法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是说“一阳一阴之谓道”,凡是涉及到“阴阳”的时候,本光法师讲的都是“阳阴”,是阳在前,阴在后。上一周,我们赵当家看了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以后,觉得方山易简直就是专门为中医扶阳派打下的理论基础。赵当家前一阵到北京去参加全国中医的扶阳论坛,在整个中医界,这么二三十年来,这恐怕是最热闹的一次。本来预计的是一百多人参加,结果来了几百人,会场都挤不下了,赵当家都差点没有进去,感觉到中医的这个流派,已经有点当代显学的气象了。但是,扶阳派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水平很高的人现在已经非常少了。扶阳派的理论与一般传统中医的理论,在体会和解释上有不一样的地方。作为中医来说,本来讲的就是一个阴阳的平衡,但怎样调节这个平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扶阳派是通过对我们身体阳气的提升来进行调整,阳气提起来以后,阳主阴从,阴的部分自然就会随之得到调整,阴阳就自然会达到和谐。所以扶阳派的着眼点是在阳上,与本光法师的方山易,理论出发点是一样的。当然,本光法师的《易经》,着眼点是在我们心性的修养上面,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本光法师强调的,同样是阳主阴从,强调的是在我们的精神修养之中,要树立一已之阳明正知,要把我们心中、精神当中光明的这一面树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看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与其它各家易学的确是不一样的;方山易探究到了阴阳学说的源头上,尤其是在对乾坤二卦本质的理解上,比起诸家又高了一筹。过去我们都认为,《系辞》是孔夫子所作,圣人手笔是没有人敢随便挑刺,没人敢说中间有什么问题。过去一些真正的易学大师是有所体会的,虽然感到《系辞》中有点问题,也都不敢明说,只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最多在自己的注释里面暗示一下。这么多年来,真正敢于对《系辞》的某些说法进行公允、公开批评的,只有本光法师!他老人家是站在佛家易学、华严易学的高度上,对《系辞》里面好的东西,就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崇、大力弘扬,对中间一些模棱两可和僵化肤浅的部分,他也是毫不客气、有理有据地进行批评。只有在禅道上真正的过来人,才会有这种气魄的。在本光法师身上,就有那种“见佛杀佛,见魔杀魔”的大禅师本色。如果没有对禅道和易道的明彻通透,这种英雄气是不可能散发出来的。我们在这里学习《易经》,尽可能地要以本光法师的说法为主,然后以其它各家的说法为参考。“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次讲《易经》,从一开始我就想把这个话翻过来,直接就说成“一阳一阴之谓道”。但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一张嘴就是阴阳,没说过阳阴,一时反而改不过口来。当然,这个次序倒也无所谓,只不过我们心里要清楚,《易经》是“乾知大始”的,乾卦要放在首位,要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开始。“坤作成物”,坤卦体现的是乾卦精神的具体作用,是遵从于乾卦精神然后形成天地万物的。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一阳一阴之谓道”。
提到销售人员的管理,作为市场一线的资深管理者,有一种难言的感慨。任何一本营销教材或是企业管理书籍,无一不将销售人员管理列为重点,但销售人员管理的思路仍然在控制论与人性论的矛盾之间徘徊。当前中小型企业里存在着销售人员管理的悖论现象:宏伟的营销战略、销售计划最后都需要销售人员落实到行动中。究竟是只抓结果不问过程,还是管到细节、管到日常行为,很多销售主管其实并没有真正考虑清楚。于是出现一个悖论:销售出问题的时候就结果导向,销售相对平稳的时候就抓过程监控。这不是管理,而是管理者情绪的宣泄。管理者是否相信合理的过程可以达成预期的结果?是否有把握通过过程的管控达成预期的结果?还是把过程管理当成折磨销售人员的工具?进一步说,管理者的角色究竟是监工式小吏还是创造式领导?每个销售主管是否敢于在内心里问自己:销售业绩究竟是被“管理”出来的还是“自然”产生出来的?销售主管(销售总监/营销总监/营销总经理)其实是销售管理系统里首先必须“精细化”界定的职务。当企业惯性地设职用人的时候,应该对销售主管的真正作用进行“测算”,也就是在公司资源(品牌、产品、销售政策、渠道状况)与管理功能之间考量销售主管的真实作用,即哪些销售业绩是由公司资源产生的,哪些销售业绩是由销售管理产生的。销售主管可以大致分经验型与专业型两大类:经验型主管大多从企业过去的销售冠军中产生,以“实战派”自居,其调动企业资源的能力往往强于规划市场、策动消费的能力;专业型主管往往是一些有学院、4A广告公司及大型跨国公司从业背景的人员,以“经理人”自居,经常用一套理论及管理表格来显示其管理的精细化,有醉心于品牌或新产品开发的,有专注于销售网络建设的,规划市场的能力总是超过对公司“政治气氛”的把控力。就对销售人员管理而言,两类销售主管却并无二致:都是将销售人员视为执行销售策略的工具。因此,两类销售管理者都会碰到所谓“执行力”不到位的困境。经验型管理者,执行力差是其思想无法令下属认同,依赖于权力维持与销售人员一种利益关系(与领导搞好关系可以争取更多的促销政策);经理人型管理者,执行力差是因为虽然可以取得下属理念上的认同,却不能将比较理想化的表格化管理落实到位并贯彻始终。不一定是实战派的经验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也不一定是经理人派的表格化过于烦琐,问题可能不是出在“销售管理”的方法上,而是出在对“销售人员”管理内涵的理解上。现在的销售人员管理都过于突出对销售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人”的管理: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与职业人三位一体的具体个人!是这么个“人”在执行销售,只有这么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才令销售产生,产生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销售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动发生的过程。如果销售管理或销售人员的精细化管理不首先从对销售人员“人性”的精细化管理开始,一切的专业销售技巧与方法都是虚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首先是销售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的管理作用进行反思与改造,才会带领出一支高绩效、高素质、高战斗力的销售队伍。规则是:必须先从销售人员的人性根源出发,解放销售人员的心灵中的“愿意”因子(心),对销售目标产生认同,通过对销售过程的职业化训练(脑),进而养成高效率的日常作业习惯(力),这就是销售人员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称之为“心—脑—力”三点一线式销售人员管理模式。
据统计,几乎所有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销售经理,被提拔的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一个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出色,而对其是否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潜力则很少关注。一般人认为:你不是成功的销售人员吗,你肯定不会是一名称职的销售经理。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结论,至少足球运动员会接受一个从未踢过足球的人做他们的主教练。但反过来说,你是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就一定是成功的销售经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销售明星不等同于合格的销售经理,销售人员是管事(客户),而管理者是通过管人达到理事的目的,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很多从业务岗位提拔到领导岗位的销售经理并没有完成角色的转变,他们从内心深处还把自己当作突击队员,而不是指挥作战的指挥员。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搞定客户而不是搞定自己的团队成员。与下属共同拜访时,销售经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客户频频点头,销售代表在旁边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走出客户的办公室,销售经理开始对下属咆哮:“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拜访的,你看看我,一出马就轻松搞定。”所以,经常是销售经理忙死,业务员闲死,最糟糕的是顾此失彼,公司把一个销售骨干提拔起来,部门整体业绩不仅没有提高,就连骨干自己的业绩也快速下滑。这年头,优秀足球运动员自动成为优秀教练员的情况非常少,唯一成功的例子是贝肯鲍尔,同样,优秀的销售人员也不会自动成为合格的销售经理,一些销售经理只不过是得到晋升,但在管理上表现糟糕的高级销售人员而已。要成为合格乃至出色的管理者,不但要完成内心角色的转变:从一个一线销售人员变成一个猎头——招聘团队成员、指挥员——制定目标和策略、督察员——日常监控、拉拉队队长——激励销售人员、教练——指导下属,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何制定目标与行动计划、人员招聘技巧、如何培训员工、有效激励下属的方法、日常管理的手段、绩效面技巧谈。尽管了解如何销售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销售经理的角色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中无一个与实际销售有关。销售经理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团队,管理这个团队并让团队富有效率和战斗力,最终完成公司给予的目标。当然,你偶尔可以客串一下突击队员,尤其是一线的管理人员,可能还要背负一定的业绩指标和任务。但重点应该是针对关键客户的销售或关键时刻的销售,例如在与大客户谈判的最后阶段出马,或最后一刻团队业绩无法完成要冲刺销量的时候出马。销售经理的六个角色
驺衍还有一个“大九州说”,这个讲起来更牛!这套学问在战国时代,那真是语惊天人,如雷贯耳!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记载了这个内容,这里给大家引出来看一看: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列举了驺衍的著作,包括《终始》、《大圣》等,总共十余万言,但是,对他的总体评价,首先是“其语闳大不经”,也就是经常说大话,牛皮吹得很大很大,大到在经典里找不到记载。很奇怪的是,虽然驺衍说的事情很宏大、很荒谲离奇,但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是从最小、最直观的地方给你进行推衍:比如讲五行生克,花盆里的土气是怎么被花木克掉的,江河水是怎么被堤坝沙土规范起来的……然后说到你命局里的五行是怎么相生相克的,哪年有灾哪年有难,说得很准……然后由这些小事情“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样就由不得你不信他这一套东西。可以这么说,驺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早期关于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整体性学说。在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看来,“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你们儒家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们所谓的中国很大、很不得了,其实,这仅仅只是天下九九八十一分中的一分而已。在驺衍看来,儒者的心量、器局、眼光还是狭窄短浅了。“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驺衍说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其实仅仅只是中国的范畴,叫做“赤县神州”。大禹所划定的九州,只是“赤县神州”里面的“内九州”而已,还算不上真正的九州。大家要注意,中国古人动不动就称“天下九州”,那是觉得这个“九州”已经是全天下的范畴了,是天底下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全部地方。那个时候没有现代交通,我们看中国版图的四周,东瀛汪洋大海,西隔雪域流沙,极北苦寒坚冰,南方炎焰毒热,这些都是当时不可能跨越的生存极限。在中国人看来,九州之外再也找不到人类居住的地方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下文化”,考虑的都是全天下、全人类的整体性问题。在今天全球伦理的背景之下,这个意义就非常重大了!因为现在全人类面临着很多整体性难题,包括人口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等。中华文化的天下意识,可以为这些困扰全人类现代难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解决之道。
不可否认,中国第一代创业者都是把握机遇的勇士与高手。无论是早期的倒爷,还是价格双轨制、特区开发、产业政策、出国潮、公司热、搞关系,甚至权色交易等,把握任何一次机会,人生命运由此改变。早期的机遇把握更多凭借企业家的勇气、胆气,也就是行动力(或甚至“冲动力”),真正在机遇中成功沉淀下来的其实还是少数。透过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发现,机遇是促成某种行为的起点,但修成正果还需要更多的能力与素养。那些不管在多偶然的机遇场合勇敢把握的人,取得最后(或阶段性)的成功,在于把握机遇后的竞争力(无论是产品、渠道、推销、供应链等任何一种超越对手的能力),以及机遇背后市场或生意来源的客观潜力(选对行、行业本身处在上升期内)。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做企业”来说,把握机遇是必然的,但不需要对偶然的、外在的机遇太在意。从成功关键因素角度看,机遇背后的产业背景、把握机遇者的个体竞争能力(比较优势),才是一个企业家需要作为“战略问题”(存亡之道)经常考量的。中国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产业复苏型机会赶集”。30年恢复性增长大背景,机会导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企业,却形成一种“侥幸心智模式”及观念体系,并且系统地作为“总裁智慧”(如帝王之术般神秘)进行传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大败局”?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商业史里的大败局并不是因为史玉柱(珠海巨人)、飞龙、三株等早期失败者对于市场形势的误判或者个人决策的失误,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企业家对顾客、政策、道德之底线的逾越。也就是说,是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犯上了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企业家的帝王情结前所未有地泛滥。如顾雏军对郎咸平批评的反应,蓝田对刘姝威批评的反应,三鹿、黄光裕、蒙牛对操纵媒体的不吝千金(2010年11月9日蒙牛再次以2.3亿元夺得央视标王)与自负,百度对搜索引擎占有率的自负,腾讯对用户垄断的自负等。为什么这些企业家敢于用各种他们自认为“可控制”的方式决策并采取行动,最后却被证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些企业家不是倒在对手、媒体或政府管制手上,恰恰都是倒在自己认为“有恃无恐的利器”的手上。这些在野蛮生长理念主导下成功的企业,染上了致命的“自毁因子”,这些自毁因子与其成功理念相伴而生,确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草根、草莽企业家(年广久、邱作敏、唐万新),到儒商企业家(倪润峰、严介和、牛根生),到如今的海龟、IT新锐(顾雏军、张海、唐骏),出现同一类行为的心智模式并无不同。这种心智模式的特点就是机会主义、侥幸心态、漠视规则。蒙牛恶性公关门、360与腾讯的用户大战等,都是这种心智模式的体现。将把握机遇变成了习惯性投机、将侥幸逃过监管变成有组织地规避甚至(操纵)监管、接受“规则是为别人制定,自己是去打破(或者美其名曰创造)规则”的所谓成功者思维,最后在保护公司核心利益的“单向度”思维下走到社会规则的对立面。这些是野蛮生长企业家的心智密码,毒害这些成功企业不能走向卓越,也在毒害新一代企业家的企业经营理念。与上述钻营偶然性机遇、侥幸、漠视客观规则的心态相伴随的,就是机会导向的企业经营风格,浪漫主义决策、无规则多元化、投机取巧(对产品、客户、顾客的以次充好等)。在这种经营风格主导下,企业或是遭遇规模天花板(国美盲目开店导致的盈利与现金流危机),或是盲目自信被金融资本算计(如对赌),没有把握将企业持续做大且盈利的“稳健增长型”战略导向,如苏宁、当当网、阿里巴巴,瑕不掩瑜,百度、腾讯、蒙牛在商业上还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