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预算主要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目标、三个预算来展开编制。1.一个核心:产销衔接以销定产,是生产预算的底层逻辑,产销衔接的主要目的是匹配资源、识别瓶颈。具体来说,就是依托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做好供应能力规划,将销售与研发对产品的需求,根据生产计划的逻辑均衡地分配到供应链各个环节,从而发现供应链中的业务堵点,并提出解决措施。前面提到,很多企业做预算习惯贴着自己的能力来做,我有多少能力、能调配多少资源就能做多大的业务量,因此很多企业喜欢用以产定销的方式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最大的坏处在于‍‍我的经营规划既不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态势做出的,也没有根据企业自身战略规划设计,很有可能经过几年的经营后,企业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规模越做越小。这样不是通过外部视角做出的规划:一是可能违背了市场原则,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二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可能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或是生产能力过高,造成供过于求,在企业内部积压很多库存;或是生产能力不足,将市场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生产计划的源头是业务对产品提出的需求,包括销售部门的产品销售计划、产品部门的新品试制计划、研发部门的设计变更计划等。计划部门将产品需求计划,结合企业年初年末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库存政策,制定年度产销计划大纲。同销售预算一样,产销计划大纲也需要分解到12个月,形成具体到月的年度生产规划,用以平衡各月的生产资源需求。年度产销计划大纲完成后,生产和供应链需要分环节对各自承接能力进行供应能力规划,发现生产和供应链环节的堵点。这个堵点也是接下来生产预算编制的重点,我们是通过调整销售需求,还是想办法提高堵点工作效率,抑或通过追加投入资源来补充堵点能力,需要销售、生产、财务等部门进行细致的研讨。比如在生产环节,过去产能是50万台,实际利用40万台,下一年规划产量60万台,即使产能利用率10%,仍有10万台的差距。这10万台是通过生产效率提升解决,还是暂时通过部分工序委外加工解决,还是直接投资新厂房、新设备解决?完成产能规划后,多少产品自制、多少产品外协也有了一个初步的确定,这时候我们就能进行自制产值的确认。这个步骤对生产预算的后续工作‍‍意义重大,是我们进行自制产品成本预算的基础,也是对生产人力匹配、制造费用投入预算的基础。那么这一块的自制产能的预算有什么作用?自制产能的预算实际上就是后续我们‍‍生产成本预算的基础。‍‍生产成本,一定是要考虑意义重大,如我们的产量、资源投入、设备的一些投入等因素,所以这一块可以看成是后续生产成本预算的基础。编制产销计划大纲主要注意事项:一是匹配人、财、物资源。物的匹配。物料资源主要考虑原材料、生产物资的保供情况。针对我们年度生产计划及其分月的分解情况,采购计划应当如何承接。特别是对采购中的中长期物料、独家供应的物料,以及企业的战略物资,需要逐一匹配。如果发现有可能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我们是协助供应商提升交付能力,还是新引进供应商,还是通过战略储备、安全库存的形式做一些缓冲,需要综合考虑。财的匹配。主要对流动资金规模做一个大体的计划,因为产品的成本是企业支出的大头,因此生产和供应链部门开支金额的大小、花钱的‍‍节奏控制,很大程度会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安全。人的匹配。主要考虑生产和供应链的人员编制不能够满足来年的需求,在生产的波峰和波谷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匹配,人员的培养和招聘计划如何安排,需要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详细规划,具体我们在人力资源预算中详细分解。二是识别关键瓶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找堵点,将生产和供应链环节中关键的瓶颈工序识别出来,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比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今年实际生产100万台,平均产能利用率是80%,粗算还有20%产能可以利用,那么明年120万台的生产计划是可以满足的。这种粗线条的能力分配是不够的,至少要细化到过去容易出问题的核心工序、核心物料,针对这些核心工序、核心物料有什么具体的预案。2.两个目标:安全交付、提效降费(1)安全交付持续优化的订单准交率和交付周期,是生产精益改善所要保障的一个目标,能够持续改善客户满意度,也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产品的议价能力的保障。而以外部客户(后工序)需求的品种、数量、时间和地点来准时地组织各环节,前工序仅生产后工序所取走的品种和数量,不进行多余的生产,不设置多余的库存,使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一个逆向的、环环相扣的“前端拉动式生产”,这是一种精益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历史情况复盘。精益部门或运营部门组织企业价值链中各个部门,对过去一段时期企业在订单准时交付和交付周期方面的问题进行复盘,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主要问题客户、问题产品、问题工序,从而找到突破点;以典型案例研讨的方式识别具体问题,提出改善建议。第二,重点提升目标。根据复盘结果,各个部门可梳理出各自年度改善计划,并制定量化的提升目标。对销售部门,关注销售计划的准确性和销售订单的前置时间的改善;对研发技术部门,关注新品的设计周期和产品信息的准确率的改善;对采购供应部门,关注采购周期、齐套性、采购合格率的改善;对生产制造部门,关注生产效率、设备嫁动率、生产周期的改善;对物流部门,关注发运周期的改善。第三,专题改善方案。对于运营环节中,反复发生的重大异常,单就一个部门的常规改善能以解决的,可另行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寻求根本原因和纠正预防措施,找到问题根本原因,最终形成案例,从源头改善异常。第四,制度流程固化。在执行过程中年度常规改善、专题改善情况及时总结,将其中的通用性动作固化到制度流程中,成为今后业务执行的标准。(2)提效降费‍‍持续的效率提升,降低单位产品的费用开支或资源消耗,是生产精益改善所要保障的另一个目标。提效降费,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减少浪费。持续使用精益思想分析、审视生产环节的“七个浪费”,对车间现场布局、内部物流环境、加工工艺、生产批量、产品品质、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需要注意的事,对“七个浪费”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改善动作只能循序渐进,一步步实现。同时,“七个浪费”的改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生产的产品、生产工艺、设备组合、信息化水平、车间管理水平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新的“七个浪费”。第二,提高效率。‍‍持续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在不增加设备、人员等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产量。‍‍一般来说,针对单一产品我们要求直接人工‍成本‍占比是持续下降的,参照前面提到的学习曲线,工人作业的熟练程度肯定是‍‍持续提升的,‍‍那么单一产品的产量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生产效率也是持续提升的,‍‍或者在一段时间的生产之后,我们发现给工人配备一些辅助的工装模具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期望人工成本甚至相关其他费用的投入能够有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三,自动化、少人化。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车间少人化,也是提效降费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手工作业,自动化设备超高的效率、稳定的品质毋庸置疑。更加重要的是,使用自动化设备的后续学习和管理成本相对可控,它可以更加顺畅地接入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成本也比较固定。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投资自动化设备,切不可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第四,削峰填谷。很多行业的季节性波动非常明显,造成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的波动性也非常大。常常是在旺季各类资源不足,供应商原料供应也不及时,设备产能也出现瓶颈、车间工人工作强度非常大,新员工难招、老员工稳定性差。而到了淡季的时候,各类资源出现限制,白白耗费了大量的固定投入,因为产量不足造成的员工收入低,进一步影响员工稳定性。对于一些高能耗的企业,在峰值能耗高将进一步抬高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因此,科学地削峰填谷,合理利用闲置资源也是提效降费的有效手段。通过库存来调节是很多企业常用的方法,即在现金流允许的范围内,在淡季储备一些常用的、通用的产成品或是半成品,缓解高峰期的压力。还有一种方法,企业使用的不多,但是也非常合理有效,就是在淡季接一些毛利率相对较低的订单,单看这些订单盈利能力较低,但其有效地分担闲置的固定成本费用,也给车间员工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最后,从公司整体盈利的情况来看,是更加有益的。‍‍3.三个预算:采购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库存预算(1)采购预算采购预算是产品成本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决定了产品材料成本的价格和部分制造费用(外协加工费)。采购预算一般按采购大类/中类/小类明细进行,并按采购类别制定成本控制目标。对于基础工作比较好的企业,可以按照具体的采购明细物料来编制预算。‍‍第一,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的规划主要从交付能力、成本控制和品质保障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交付能力。资源的充分性,供应商对企业采购需求的满足能力,‍‍我们企业在增长,现有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能否跟上,如果不行能否有新的供应商补上,或者我们是否需要在关键的供应链产业上有一些布局。交货的及时性,主要从原材料的采购周期、供应商的接单周期、交付及时率、尾数及时率(根据齐套的要求补发的尾数物料)、新品的打样及时率‍‍等指标来评判供应商。一体化资源的占比,供应商如果能够对某些部件提供总成式,或者一站式服务,对于我们的供应商管理和生产效率将有一定的益处。行业标杆资源的占比,‍‍选择供应商,也不是一味选择价格较低、配合更好的供应商,对于一些关键部件,行业内知名供应商的供货是能够给我们的产品加分的,因此标杆供应商资源是需要企业积极、持续地开拓的。优秀竞品资源的占比,我们与主要竞品的供应商资源孰优孰劣也是市场竞争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二是成本控制。独家供应商的比例,对于独家供应商,我们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如果该供应商出现任何风险,其物料的交付能力和品质也将受到影响,能否改变这个现状。招标物料的比例,一般来说,采购定价有议价和招标定价的两种方式。相对来说,议价定价透明度低、供应商之间竞争不够充分,不利于采购成本与质量的控制,能否做出一些调整。供应商的数量控制,总体上体现既分散又集中的原则。供应商不宜过于集中,容易受制于人;同样供应商也不宜过于分散,当企业不能成为供应商的重要客户时,容易在对方企业出现问题时,成为其优先调整的对象。我们跟竞品共用的一个供应商大概有多少,专供我们的供应商大概有多少,对于相同物料,我们跟竞品的采购成本相比是否有优势,如果没有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弥补。三是品质保障。供应商来料的可靠性:采购入库的不良率,这块主要是来料收货时的品质指标;市场的退赔率,要从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并实现销售后,从市场反馈的质量问题追溯到原材料的品质指标。技术的领先性‍‍,是对供应商能力的评估,考察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从供应商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综合考量。第二,原物料的分类管理。除了对供应商分类管理外,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各类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备品备件等原物料,‍‍我们可以从风险和复杂程度,采购价值和价格弹性两个维度,将原物料分为四个象限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不同的采购策略(见图5-7)。图5-7物料分类管理对于右上象限的原物料,其供应风险和材料本身复杂程度较高,且采购数量、采购金额和价格波动风险都相对较高,属于企业的战略类原物料。在制定采购策略的时候要体现战略优先的原则,主要是与少数重要的供应商形成战略同盟,‍‍签订独家供货协议;协同利用计划和库存的‍‍手段,着手创造竞争优势。‍‍同时,对于这一类的战略物资,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储备较多库存,‍‍因为无论是从供应的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都是有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对此类物资价格判断趋势出现失误时,多储备的库存反而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对于左上象限的原物料,其供应风险和材料本身复杂程度较高,但采购数量、采购金额或价格波动风险都相对较低,我们将其定义为企业的瓶颈类原物料,在制定采购策略的时候要体现战略安全的原则,主要是不断地‍‍开发新供应商和改善物料使用需求,试图将这类物料尽快转换为常规类物料,从而降低企业的供应风险。‍‍这一类物料的策略,通常是配合独家供应商的清理进行的。‍‍‍‍对于左下象限的原物料,其供应风险和材料本身复杂程度较低,且采购数量、采购金额或价格波动风险也相对较低,是企业的常规类原物料,在制定采购策略的时候要争取实现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主要表现为简化采购流程,提升采购效率、降低采购的执行成本。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会产生一些不常用的办公用品、修理配件、包装材料、打样耗材等物资的采购需求,这类物资通常表现为需求急、耗用少、价值低,如果同样严格执行公司相关的采购流程,从供应商选择、招标定价、合同评审、订单评审等环节都进行严格控制,往往会得不偿失。‍‍对于右下象限的原物料,其供应风险和材料本身复杂程度较低,但采购数量、采购金额或价格波动风险都相对较高,我们将其定义为企业的杠杆类原物料,在制定采购策略的时候要体现成本领先原则,从这类物料中要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具体措施有扩大供应商寻源范围,整合企业需求,定期招标比价,‍‍获得有竞争力的总成本。‍‍第三,采购成本措施。对于采购成本的预算,我们一般会先制定一个年度控制目标,比如可比物料的采购成本较上年下降3%。然后,供应链部门需要针对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采购降本举措,并在下一年度开始前,对举措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常用的采购降本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招标管理。前面提到,针对杠杆类原物料,以年度招标的方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在每年的9月、10月,供应链部门就需要启动下一年度采购的招标工作,年底前必须完成。在招标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防范相应的舞弊风险,在企业招标过程中,陪标、串标等情况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招标制度流程和严格的审计监察制度,降低内外部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风险。二是独家清理。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加强对独家供应商的清理工作,特别是针对采购量大、采购频率高的物料,一定要建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多方竞争,才能持续保证物料采购的交付、成本和品质。三是标准化。在销售预算的环节我们谈到了SKU管理对企业的好处,同样在采购环节,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产品结构、零部件的标准化、减少原物料种类,同样能够物料的直接采购成本和间接管理成本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每年我们都会对研发部门提出标准化的目标,作为持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的支撑。四是价格核算。对于我们‍‍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或是其提供的物料加工工序较为简单、替代性较强的供应商,我们一般还可以采用价格核算的方式参与供应商内部的成本控制工作,通过将其制造成本降下来,来实现我们控制采购成本的目的。具体的方式就是建立料费分离的精细核算制度(见表5-16)。对于很多供应商,他们的成本管理基础较差,甚至很多供应商都不能准确核算其产品的料工费,就更需要我们参与价格核算了。具体的方法是,打开物料成本结构,根据不同的成本构成建立不同的核价和控制工作:对于材料消耗,需要展开其BOM,核准具体材料用量和损耗,确定材料的基础成本。具体的结算原则可以事先约定,如材料属于大宗材料的,可以参照大宗材料行情网的价格执行;材料不属于大宗材料的,可以约定调价机制,即市场价格波动达到多少比例的时候,才启动我们与供应商之间的调价。对于工费,则根据物料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进行确认,核定其加工时间和单位时间内的费用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企业所采取的一些提效降费的思路、工具、方法,甚至具体的管理流程,都可以提供给供应商,要求其遵照执行,达到双赢的目的。有些对供应链管理非常严格的企业,甚至对供应商加工的工艺、使用的设备、产线的布局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否则不能进入其供应商目录。在确认了供应商的制造成本后,我们再附加一定的税务成本和必要的利润空间,就基本确定了与供应商的结算价格。以这种方式确定采购成本的,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组织供应商进行重新核定,并且同样可以采用招标比较的方式引入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机制。在上述工作都完成后,供应链部门就可以对分解的产销计划大纲,分月匹配相应的物料采购成本和付款条件,完成采购预算。五是采购付款预算。采购付款预算(见表5-17、表5-18)一般是基于企业的采购付款政策编制的,编制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有:​ 付款预算应根据含税采购额,而不是不含税采购成本预算;​ 付款预算应满足企业对应付账款周转率的要求,当不能满足相关指标要求时,着手考虑供应商账期的调整工作。​ 同销售回款预算,每年的第一稿预算时也可暂不编制付款预算。表5-16大宗原材料价格预测表材料大类小类上年预算价格上年1月-8月实际上年8月份价格上年底预测(第四季度平均价)本年预测(本年全年价格平均价)备注说明钢材热镀锌6,6007,1007,5007,7007,850以DX51D+Z;0.6;120-W-FY为例(钢厂均价)硅钢片6,8007,7608,0008,2008,500以50WW1300为例(钢厂均价)冷板5,3006,4606,4006,4006,300以SPCC1.0为例(钢厂均价)电镀锌7,4007,8007,6007,6007,400以SECC1.0为例(钢厂均价)塑料均聚PP(进口)US$1,300US$1,760US$1,800US$2,000US$2,050以大林HP602N为例(市场月均价)共聚PP(进口)US$1,400US$1,790US$1,800US$2,080US$2,200以三星BJ750为例(市场月均价)高结晶PP(进口)US$1,400US$1,820US$1,800US$1,800US$1,850以三星HJ730L为例(市场月均价)国产均聚PP12,30013,75013,50013,22013,000以S700为例(市场月均价)国产共聚PP12,50013,90013,50013,50013,050以EPC30RH为例(市场月均价)国产ABS16,30016,60017,00018,00017,500以121H为例(市场月均价)ABS(进口)US$1,700US$2,080US$2,100US$2,100US$2,100以GP22市场价为例(市场月均价)高光HIPS14,00014,00014,00014,00013,500以MB5210市场价为例(市场月均价)亚光HIPS13,90013,90013,90013,90013,300以MA5210市场价为例(市场月均价)AS15,60015,70015,70015,50015,000以80HF-ICE为例(市场月均价)POM(进口)US$1,700US$1,790US$1,800US$1,800US$1,820以韩国工程F20-03为例(市场月均价)铜材电解铜60,00063,27365,03365,01264,602各类铜材价格在电解铜价格上加上加工费即可,分别约为:漆包线(7000-10000)、铜杆(1500)、铜管(5000-10000),不同型号的铜材的加工费存在一定的差别铝材铝锭19,80018,81518,50218,80018,000注:国内原材料单位为“元/吨”,进口原材料单位为“吨”。表5-17采购预算汇总表材料类别计划采购量(万吨)上年平均采购单价(元/吨)上年价格计算的本年采购额(万元)本年预计采购单价(元/吨)本年预算采购额(万元)单价降低(元)总额降低(万元)降低率钢材20.47,475.0152,166.37,513.0152,939.9-38.0-773.6-0.5%铜材3.565,000.0224,445.064,601.8223,069.9398.21,375.10.6%塑料5.113,480.069,017.614,349.073,466.9-869.0-4,449.3-6.4%标准件67.0498.033,366.0493.033,031.05.0335.01.0%电气件89.3350.031,270.8332.029,662.518.01,608.25.1%辅料10.5204.02,131.8191.01,996.013.0135.96.4%合计512,397.5514,166.2-1,768.7-0.3%表5-18采购付款预算表材料大类/供应商付款额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A公司B公司C公司D公司E公司合计(2)产品成本预算产品的成本由料、工、费构成,因此产品成本预算也应分为料、工、费分别预算。在产品成本预算之前,我们应该先对各产品的重置成本进行核算。所谓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指的是按照当前的产品BOM、原材料采购价格、公司的工艺流程和费用标准,重新制造同样一件产品需要花费的各项成本合计。其中,产品BOM、工艺路线和工艺工时标准依照研发部门重新确定。即研发预算确认的研发降本后的标准计算,原材料采购价格按照供应链部门核定的最新价格;即采购预算确认的采购降本后的价格计算,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费率暂按当年的标准计算。从这里可以看到,材料成本的价和量都已经按照预算目标进行了调整,因此可以直接视作产品成本预算中的材料成本部分,下面我们主要看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应该如何进行。一是直接人工预算。直接人工预算,是以生产预算‍‍或者是预计生产量为基础进行编制,‍‍车间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以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主要有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工时,‍‍人工总工时、每小时人工成本和人工总成本等内容。对直接人工的预算,一要考虑设备水平的提高、人员结构的调整、工时定额的修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对人工成本的影响;二要考虑分配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人工成本的影响;三要关注人工效率的提升,原则上人工成本占比、人均产值等人效指标应持续得到提升。‍直接人工通常包括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的工人的工资、津贴、补贴和福利费及社保等,因此预算也应当分解成这几个部分。工资的预算首先应当确认工作总量,其基础还是我们前面确认的产销计划大纲。对于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由研发部门确认各产品的标准工时与人力资源部门确认的各工种的小时工资标准分类计算得到;对于实行计时工资制或是混合工资制的企业,则需由生产管理部门根据预计产量做出工人人数需求评估,再根据人力资源部门确认的各工种计时工资标准计算得到。不管实行何种工资制,都对生产系统的数据质量有一定要求,单位产品的标准工作量应当与实际情况相当,否则预算出来的工资将存在较大差距。直接人工的其他项目则主要根据人员编制和公司相关的福利标准制定,具体在人力资源预算部分统一介绍。将两部分合并,我们就得到了直接人工预算的总额,后面我们还需要将预算分解到具体产品的单位产品中。直接人工预算过程中,我们会反复计算人效相关指标,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会要求进行调整,但是在调整方式上,应避免进入误区:少人化、降低单位人工成本,不是以盲目减少人数和克扣员工工资来实现的,我们应当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前面已经提到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的单位工时降低是一个重要途径,改善生产作业方式,调整直接生产人员和辅助生产人员的结构比例也是可以采取的重要方法。人工预算(见表5-19)也应考虑人员流失成本,一般来说,企业生产工人的流失速度是比较快的,很多企业每月甚至能流失10%左右的工人,这将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损失。一方面频繁招聘新员工带来的高额招聘、培养成本;另一方面新员工的熟练度是肯定与老员工有所欠缺的,往往要入职几个月以后,才能达到我们满意的效率水平,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提效降费的总体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表5-19直接人工预算表(分月数据略)单位?部门岗位岗位级别薪资上限(元/月)薪资下限(元/月)岗位平均薪资(月)(元)五险一金基数(元)五险一金公司比例岗位平均年终奖金年薪资预算(万元)职工薪酬养老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公积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下料车间激光切割O312000700010200400020%1.50%2.0%7%0.5%6%-16.812.22.40.20.20.90.10.7机加车间加工中心O415000850012750500020%1.50%2.0%7%0.5%6%-21.015.33.10.20.31.10.10.9焊接车间焊工O313500800011475450020%1.50%2.0%7%0.5%6%-18.913.82.80.20.31.00.10.8装配车间钳工O313500800011475450020%1.50%2.0%7%0.5%6%-18.913.82.80.20.31.00.10.8调试车间调试工O31000060008500400020%1.50%2.0%7%0.5%6%-14.010.22.00.20.20.70.10.6涂装车间面漆O4170001000014450500020%1.50%2.0%7%0.5%6%-23.817.33.50.30.31.20.11.0……二是‍‍制造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见表5-20、表5-21)是企业在预算期内为完成生产预算所需各种间接费用的预算,主要在生产预算基础上,按照费用项目及其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期降低成本、费用的要求编制的。除与其他期间费用预算需要共同关注的事项外,制造费用单独需注意:制造费用预算是在自制产值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人员规模、费用投入都需与自制产值匹配而不是全部产值匹配。高能耗行业对水电气的预算是制造费用预算的重点,而水电气作为典型的变动费用,需在综合考量历史消耗水平和精益改善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预算。折旧和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属于固定费用,根据经营杠杆的原理,对固定费用的控制,要么严控费用规模,在有限的开支下做出更多的产值;要么实现更多的产出,降低固定费用率。从而达到控制制造成本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识别瓶颈、加大投资、解决堵点也是综合降低制造费用率的有效途径。有些投入会增加成本费用的总额,但平摊到单位产品后成本费用率是可能下降的。因为堵点的存在,除堵点之外的其他环节的资源是有部分闲置的,这部分闲置也在源源不断地发生固定费用,而通过结合产销计划来解决堵点,进而将其他环节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车间综合产能利用率,能够实现单位产品成本的部分下降。合理控制外协比例,简化经营、控制成本。外协通常可以分为工序外协和整体外协,前者是将企业不具备能力的或产能不足的部分工序外发,以达到解决堵点的目的;后者是将产品的部件总成或是整个产品都委托供应商加工制造,企业仅提出工艺、质量标准进行控制。对于工序外协,长期来看,当外发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是可以考虑自建产能予以覆盖的,同样是利用经营杠杆的原理。产值越大,新增投入的固定费用率越低,而外协加工费通常是以变动成本的形式存在,每单都有固定的开支,变动费用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对于整体外协,则要更加具体地分析。如果是因为新开发的产品,短时期内不具备生产能力,在产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也应该参照工序外协的方案进行一定的投资,扩充产能。而有些企业常常与客户签订的是一揽子商品销售订单,订单中的主要商品是企业生产的常规产品,部分搭配销售的产品,企业也能生产,但因为其生产频次低、生产批量少,如果企业也自己生产,将拉低制造的综合效率,不利于整体成本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一定时期内,更偏向承担更高单体采购成本,而将这些小批量的搭售商品全部外购。综上,外协物料的单件成本问题、交付问题、质量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整体而言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外协,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武断地推进外协转自制工作。表5-20制造费用预算表(分月数据略)科目明细上年预计本年预算同比增减%预算说明金额(万元)费率金额(万元)费率制造费用-工资17,3582.25%21,1022.17%21.57%制造费用-职工福利费1,8230.24%2,0840.21%14.32%制造费用-折旧30,8013.99%39,0164.01%26.67%制造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2,0570.27%2,6140.27%27.08%制造费用-模具摊销4,5990.60%6,1820.64%34.42%制造费用-物料消耗3,7620.49%5,0110.52%33.20%制造费用-水电气费4,5120.58%5,8170.60%28.92%制造费用-检验鉴定费1090.01%1180.01%8.26%制造费用-办公费1,1930.15%1,4220.15%19.20%制造费用-设备修理费9360.12%1,1500.12%22.86%制造费用-修理备件5720.07%6500.07%13.64%制造费用-搬运费870.01%900.01%3.45%制造费用-汽车费1210.02%1250.01%3.31%制造费用-租赁费150.00%1200.01%700.00%制造费用-差旅费3760.05%5390.06%43.35%制造费用-劳动保护费5210.07%6090.06%16.89%制造费用-停工损失4350.06%3000.03%-31.03%制造费用-业务招待费920.01%1000.01%8.70%制造费用-其他摊销1050.01%1050.01%0.00%制造费用-产品改装维修费6730.09%7200.07%6.98%制造费用-辅助材料1,7220.22%2,1100.22%22.53%制造费用-……0.00%0.00%制造费用-合计71,8699.30%90,9909.36%27.66%表5-21专项费用预算表(分月数据略)费用项目上年预计本年预算同比增减%备注费用开支范围费用预算项目1项目2项目3项目4…………合计三是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预算。在分料、工、费项目完成预算后,还需要将他们合并进行产品总成本预算和单位产品成本的预算(见表5-22)。其中的重点就是将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预算总额分配到具体产品中,达到产品成本预算与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的统一。成本费用分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配规则。对于基础工作较为扎实的企业,费用的核算和预算能够做到车间、班组、工序甚至直接做到产品。而在ERP系统内,对每个产品的每个工序都有准确的定义,并制定了相应的工序作业工时,并在每年预算前研发工艺部门和财务部门都会重新进行核定。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相关工序的成本费用以工序工时的权重分配到具体的产品、工序中,实现预算总额到单位产品预算的分配过程。同样,有了各个工序的预算总费用,又有各个工序的预算总工时,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各工序的预算作业费率,一般可以分为工序人工费率、工序制造费率、工序机器费率等,这些费率可以视作来年的成本控制目标,也即来年的标准成本。因此,全面预算的制定过程也是新的年度产品标准成本制定和发布的过程。对于基础工作较差的企业,没有分工序制定作业标准,也没有分产品制定分料工费的目标成本体系,总成本预算既分不到产品,更分不到工作,该怎么办?全面预算是提升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遇到问题,我们就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分配标准,就要着手制定分配标准。相信基础再差的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原材料用量和不同产品加工制造的复杂程度都有一定的评判标准,那么预算总额的分配也可以依照这些标准来逐步制定。一开始可以制定一些粗口径的标准,并要求后续的成本核算也根据这些标准进行细化,而只要我们细化了核算和管理的颗粒度,就一定会暴露过去未曾发现的问题,或是某项费用的归集不准确,或是某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不合理,或是专项费用被分摊到了全部产品,或是这个班组人员支持其他班组工作但费用没有分配出去。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就解决一个问题,发现哪里做得粗了就着手细化,通过几年时间的循序渐进,相信都能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和核算标准,未来在上ERP系统的时候,也能少走很多弯路。表5-22产品成本预算表单位?产品种类型号年产量(万台)单位目标成本(元)总目标成本(万元)分摊后总实际预算成本(万元)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主机A产品150857831101,050128,55012,45016,500157,500128,55012,75017,400158,700主机B产品301,3501952701,81540,5005,8508,10054,45040,5005,9108,19054,600主机C产品2008751001921,167175,00020,00038,400233,400175,00020,40038,400233,800部件D产品250206303527151,5007,5008,75067,75051,5007,5009,00068,000主机E产品501,5001201801,80075,0006,0009,00090,00075,0006,0009,00090,000主机F产品5070010015095035,0005,0007,50047,50035,0005,0007,50047,500部件G产品3020030502806,0009001,5008,4006,0009001,5008,400合计76051155057700897506590005115505846090990661000(3)库存预算在完成成本预算后,就进入库存预算的环节。一般来说,库存预算也分为库存数量和库存金额的预算,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企业来说,暂时不能分产品、分物料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先从库存总金额预算开始。库存预算主要关注的就是周转,这个周转既有从客户处接到订单到我们交货完成的大周期的周转,也有各个小环节如采购物料的周转、半成品的周转、产成品的周转、物流环节的周转等。持续加快周转,降低库存是库存预算的终极目的。因此,外部需求交期和内部交付周期之间的差额,就是我们进行库存预算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如果企业的主要业务是TOB业务,客户下单后才开始安排生产,且客户要求的交货周期长于企业内部的生产和采购周期,那么原则上企业可以完全不提前储备库存,各期库存预算的金额就是各期未完工订单的预计余额。对于大部分客户要求交期短于企业内部的生产和采购周期,甚至是直接销售给C端客户的零售产品的行业,需要提前安排生产和原材料采购,库存的设置主要从保障交货安全的角度予以预计。原则上企业内部交付周期减去客户要求交期(如果是零售商品则为0)的差额,作为备货周期,再结合企业生产能力和一定的安全库存标准,进行库存的备货计划。同理,作为企业内部的物流、生产、采购各节点的备货计划,也应该按照内外部交期差额来进行预计。库存预算的本质是加快周转,对基础较弱的企业而言,可以先设定各类库存的周转目标,再以此反推库存预算金额。‍
鼓励创新是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国家正从市场、人才、资金、科研条件等方面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广阔的“沃土”。从政策端看,优先审评为创新药提供快速上市的通道,MAH制度激活医药人研发的积极性,医保支付逐步向创新药倾斜,两办“创新文件”更是引领创新研发进入加速期,创新激励措施不断到位;从供给端看,医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技术投入比率逐年上升,高端研发人才和海外学者回国创业成为趋势,创新研发型的医药企业与日俱增,甚至一些传统的原料药、普药生产企业也开始投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意识到研发能力的强弱与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有直接关系,只有好的产品才有好的未来。医药企业该如何制定研发战略,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地方,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呢?本章将探索医药研发的新思路。(1)医药创新研发新认识。从国际到国内,新药研发环境已发生彻底性变化。新时期下,创新研发的新趋势是什么,医药企业对创新研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新药研发的“四不”原则。中国新药研发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使我们精神振奋。但黄金时代更要保持头脑清晰,新药研发的四大雷区不能触碰。(3)新药研发模式的几种玩法。传统的研发模式成就了一批医药龙头企业,但它们代表的是过去的成功。全新的新药研发模式已经出现,立志升级成为创新型的医药企业该怎么玩?(4)从TEVA制药看仿制药如何做大做强。医药研发战略不只是创新药物研发,还包括仿制药研发。向世界仿制药“一哥”以色列TEVA制药公司学几招仿制药研发策略。(5)大产品三步走战略。大产品战略是企业核心战略之一,大产品能改变企业命运,是否拥有大产品成为企业战略决胜的关键。大产品从哪里来?大产品如何打造?如何通过大产品实现从跟随到领先的地位转变?(6)知识产权战略的三杆大枪。知识产权与医药研发是一对孪生兄弟,谈研发不得不说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做得好,才能为药品研发保驾护航。(7)看中药、化药企业如何玩转生物药。生物药是医药行业最具前景的领域之一,传统中药、化药企业也纷纷跨界转型研发生物药。介绍三家传统医药企业进军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路径,成功的模式值得玩味。(8)关于CRO,你不知道的五大创新模式。CRO不仅仅开启了医药研发外包的开发合作模式,更衍生出了新型的商业合作模式,先行者已经利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了领先优势,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9)如何分散新药研发风险。如何规避新药研发风险,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价值回报最大化成为关键问题。谁能够处理好,谁就有可能成为赢家。
【经验8】咨询顾问也需要管理某次财务项目规划会,要讨论下一年财务部门要做哪些事情,包括崔维星在内的公司高层全部出席。会议开到大概第十分钟的时候,一位顾问悄悄进来坐在了边上,但不巧的是恰好在崔维星的视线范围内。崔维星当场就毫不留情地将PMO负责人批评了一顿:“顾问怎么老迟到啊,偶尔迟到一次还行,每次都这样子,我们的代价很昂贵的,不来就别来了。以后你们PMO把有关顾问的这些事都要管起来。”崔维星一番话,使在场几个咨询公司的负责人都非常尴尬,他们没有想到原来德邦如此讲究这些细节。以前,由于没有成文的规定,项目组内成员也没有和顾问形成足够的默契和沟通,导致类似问题一直存在。一份2012年3月至5月的顾问出勤表显示,顾问的出勤率为96%,迟到20次,请假46次。而对参与项目的德邦人来说,一方面,顾问参与项目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是公司花钱买的;另一方面,自己参加项目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作,还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大多数人希望在项目中能够得到顾问的优秀经验分享、职业生涯指导及项目专业知识的培训。除去顾问正式工作的时间,他们真正能够得到顾问专门指导的时间并不多。PMO之前也尝试过对有些顾问过于宽松的时间管理进行相应的规范,但是一直受到一些顾问的反对。这次会议之后,PMO迅速出台了一整套的顾问管理手册和落地方案,很快就强势执行下去。因为顾问的工作方式跟德邦不太一样,比如顾问的上班时间就比较灵活,麦肯锡是八点上班,IBM是九点,金蝶是九点半,不统一;而且德邦觉得以前是不是一直对顾问有点宠过了,所以想通过顾问管理手册进行适度的管理,从请假到出勤,都要严格控制,严格统计。比如请假,顾问可以只给PMO发一封邮件,但是至少要向项目经理请假,你不来要讲清楚你在干什么。一、监督咨询顾问本身就是咨询公司的财富,所以他们很忙。有时候其他地方有一个研讨会需要参加,顾问可能今天晚上还在这里加班,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已经飞到了另外的城市。在没有严格管理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告诉自己的领导,但是不一定会告知德邦方的项目经理。德邦如果第二天通知他有一个重要临时会议需要出席的话,铁定他们参加不了。还有的顾问身兼德邦数个项目的顾问,当A项目需要进行一项重要讨论时,另一边却因为B项目的会议安排而无法兼顾。此类的问题很多,这让德邦方的项目经理们经常为协调顾问时间而花费大量精力。在多次的项目审核会上,项目经理们都提到过同样的问题。  如何监督好顾问的日常工作,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怎样既有约束作用又让顾问觉得德邦是一个期望中宽松开放的工作平台呢?PMO以一个项目的整体周期为主线,从顾问入场到离场,制订了一系列流程对顾问的时间进行节点管控,如考勤统计、请假流程、会议预约流程、顾问项目工作计划、顾问培训交流计划及顾问离场检查表。通过事先沟通,做到了让项目组成员对顾问时间能做到提前预知,从而安排好工作,避免因顾问的其他工作安排或者跨项目工作而引起时间冲突。二、评价德邦还制订了对顾问的评价机制。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则会考虑将相关顾问淘汰:一是德邦方项目经理对顾问进行投诉,包括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胜任能力这些方面的投诉;二是通过每季度的绩效评价排名,实行末位淘汰制。一旦确认淘汰顾问,则被淘汰顾问根据顾问离场申请流程,最终由该咨询公司在德邦的项目总监在离场检查表中确认并签字。淘汰制的出现,是因为在此之前确实出现过个别顾问的个人特色太明显,虽然经验丰富,擅长方法论的研究,但是由于不了解德邦的现状导致在项目工作中难以切合实际地提出对德邦项目可行的建议,影响项目工作的正常进展,而项目经理迫于为顾问的情面考虑,也不能做出强制性的惩罚行动。这样一来,双方的配合都显得比较牵强。事实上,麦肯锡、IBM、金蝶都有顾问被德邦淘汰,甚至是项目经理被淘汰。当项目面临风险时,淘汰制显然是最大程度符合双方利益的。因此,看似严苛的淘汰制,其实是德邦和咨询公司双方共赢的基础和保障。对于评价好的顾问,德邦也会给予他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褒奖。咨询公司一般都会很看重客户对顾问的满意度,因而德邦会将对顾问们的评价定期发送给他们的领导。虽然德邦做的事情只是顾问价值体现的很小一个方面,可能对他们的晋升发展只能起到百分之一的作用,但德邦认为,应该为每一位优秀的顾问提供最大限度的认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如果他们能在咨询公司内部获得提升,自然也能为德邦调配更多的优质资源。
如果市场还给我时间,按原来的不断拜访的方式,我很确定可以把北京本地的市场做起来,可是后来市场出现两大变化,让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了。第一个变化,是仪表电商冲击了传统的经销商市场。第二个变化,运营商建设与维护工作大量的外包,小型通信公司大批诞生。这两个变化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传统的大客户采购越来越少,代替批量采购的,是一批小型通信公司的零星采购。这些小型通信公司,往往会在网上咨询价格,这些在网络咨询的采购需求大部分会被仪表电商成交。这些仪表电商的销量的增长,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原来市场中做通信仪表的公司并不多,可是大家渐渐发现,做仪表的代理门槛很低,只要不拿排他性的授权,不需要什么资质和资金,就好比中关村卖电脑的,只要能拿到到货,加点儿钱就可以卖了。最开始各个品牌给这些经销商的优惠价格还不错,能有10%~20%的价格空间,于是一些传统经销商的销售就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公司发现在百度上做推广的效果就非常好,胆子大的公司会在百度上花资金做推广,每天在百度上花掉几千元,而换来的,却是一天十几单的仪表生意。反正他们什么牌子都做,慢慢销量做大了以后,进货的价格也有优势,于是又可以降低卖价,再进一步提升销量。他们不做品牌推广,不出差,不参加投标,客户要什么都有,哪家给的价格空间最大,就重点推荐哪家。在那个流量还很便宜的时候,这批仪表电商吃到了互联网流量的红利,赚到了不少钱。北京最大的仪表电商,只用了两年时间,销售额做到了一个国内一线品牌厂家的销售额的水平。仪表电商抓住了市场的空隙,赚到的钱让各个品牌厂商非常眼红,于是各个厂家也开始做网络推广。比如我们公司就积极行动起来,设立了电商部,也投钱在百度上做付费推广,电商部把接到的询价都转到客户当地的办事处或销售,同时加速在全国开设办事处,办事处主要是贴近用户做服务。电商部成立之后,我们公司不再给经销商价格优惠,除非签排他性协议,并承诺销售额。这样一番整顿之后,我在北京的经销商市场严重萎缩,因此,要完成销售任务,只有做北京本地的直接客户。
炒概念显然是极端自私性的营销行为。它的出发点是利用消费者为自己赚钱。这也本不是问题,因为商业本就是自私性的。但是问题在于,它违背了亚当•斯密提到的资本主义自私性的原则:我必须先给予别人他们想要的东西,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而炒概念给予消费者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概念。虽然概念也是人们热捧的(也是一种需求),比如环保(这是一个美好的概念),但是,炒概念的行为意味着为了迎合人们对环保的喜爱而开发产品或服务(只做营销宣传而无实际行动的炒概念就不用提了,那是彻底的邪恶)。这与企业出于自己对环保的责任感和热爱而在产品上尽量体现出环保元素完全不同。炒概念的产品或服务里没有概念所指代的真实的事物。也就是说,炒概念的企业(人)本身并不具备那个概念的真实品质,也就无法将这个品质附加到其产品或服务里了。比如,一家正在污染环境而不治理的工厂生产的具有环保概念的产品是真实的吗?有价值吗?因此,炒概念的营销行为是没有给予别人想要的真实的东西或贬值的东西,而却得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货真价实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用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生产的好东西,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自然要求的是好东西)。这就是欺骗。那么,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忙着炒概念时没有羞耻感呢?我们看不见其中的欺骗吗?还是因为我们的心本就是黑暗、恶的,因此我们喜爱欺骗、不爱诚实吗?
曾伟教授:我接触过很多老板,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有了钱以后,幸福指数不升反降。准确地说,钱从无到有的时候,幸福感是上升的;但等钱赚到了一定程度,幸福感就开始不升反降了。有钱不幸福是我从周围很多客户身上看到的现象。 比如我有一个客户,生意做得还挺不错的,但是一次到澳门赌博就损失了20亿元,他为什么非要拿几十亿元去寻求刺激呢?说明他内心非常不安。如果他内心很平静,他犯得着去赌博吗?他去的时候一定是被一股力量驱使着的,而且这股力量不是赚钱,因为他在世俗间赚的钱已经足够多了,驱使他去的是一股让他不能安心、不得宁静的力量,这股力量是什么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他20亿元的损失中我看到了他平时内心的状态。我的客户里面通宵达旦打牌、玩乐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心思去管企业呢?他们的企业当然就管得越来越差。 我想请大愿师父开示:怎么样让有钱人摆脱痛苦? 大愿法师:我非常赞叹曾伟教授的敏锐,其实刚刚所说的问题非常具体,与大家都息息相关,也非常实在。怎么样让有钱人不再痛苦,或者说我们有了物质财富以后,精神财富怎么样能够同步增长,我想针对这个具体问题表述两点。每个人都有两种需求,一种是匮乏性需求,一种是成长性需求。 就像我们种树要先挖坑一样,挖完坑还要填土,还要浇水,树才会成长。成长性需求就是,我们挖好一个树坑以后,还需要有一棵树苗,这棵树苗就是成长性需求,而坑就是匮乏性需求,每个人都有这两种需求。比如我们有一个物质的肉身,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东西,这是肉身生命的基本需求,是匮乏性需求。在物质需求上面的金钱也是如此,金钱就跟水一样,我渴的时候希望能够喝上一口,但如果我一味的只是希望水多,最后多了会把我淹没。 匮乏性需求不是越多越好,就像坑不是挖得越大越深就越好,饿了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匮乏性需求从它的本质上来讲是有一个临界点的。如果只有匮乏性需求,或者我们的焦点只是看到匮乏性需求,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茫茫然,就会像教授刚才所讲的那样,一定内心会很苦闷,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工具,变成了一个维系公司运转、承担责任的工具。但事实上,他内在的成长性需求没有激发出来。成长性需求事实上就是指我们内在生命觉醒,我们的精神活得自由,我们的内在的幸福指数提升,内心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写的“三大批判”就提出过这种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满足肉体,而肉体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活下去,这是匮乏性需求;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更体现在成长性需求这个层面,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怎样能够让已经初步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摆脱痛苦呢?除了有工具价值之外,我们还需要有理性价值、生命价值;除了一些管理的技术工具之外,我们仍然还需要有“如何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成长”这类生命觉醒的需求。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解脱之道。 曾伟教授:请师父对生命觉醒做进一步的开示。大愿法师:好,就“生命觉醒”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个人其实都有五种生命。从存在主义这个哲学范畴来看的话,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五种存在,同时具足五种存在。关注这五种存在,我们就会越来越觉得我们完整地活着,并且因此而活得很快乐。第一种就是指我们的个体外在。比如个体有肉体,我们在管理企业、工作时都有一定的言行举止,这都是大家看到的个体外在,也就是我们的肉体生命和我们创造物质的生产和劳动。第二种就是个体内在,个体内在其实就是指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受,由感受而生起的情绪、价值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怎样趋吉避凶的选择。我的思考、我的思想这一切其实都是属于个体内在,就是我的精神生命。第一种就是物质生命,第二种就是精神生命。第三种是一定有一个集体外在,我们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命,如果从外在来说,它属于社会的法律建设、制度建设层面。第四种是集体内在,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然后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让我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伦理观,这就是我们的伦理生活,或者说道德生命。第五种是灵性生命。除了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伦理道德生命之外,笼罩这一切的源动力,就是我们生命的活力,就是我们生命力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灵性生命。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伦理道德生命和灵性生命这五个层面的生命。我们怎样去实现生命的觉醒呢?我们灵性生命的觉醒不是离开前四种生命之外的单独一种生命,而是将“禅的智慧”灌注到四种生命之中,才开始觉醒,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生命的觉醒”。 曾伟教授:师父讲的话,我觉得有几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我想我们每个世俗间的人都应该知道生命的几个层面,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到灵性。到灵性就是无相,超越了,所以师父刚才说它是渗透在前面四种生命里。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首先要理解的就是,痛苦来源于我们自己对生命做了一种狭隘的理解,把生命理解成个体的,把生命当成个体的存在,甚至很多人更把它理解成物质的存在,这是痛苦的根,这是师父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示。其实我们追逐财富,拼命赚钱,并且对赚了钱以后的痛苦不能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你把生命理解成个体的,就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得够多;你把生命理解成物质的,就觉得自己的钱已经够多,你的生命就应该十分强大了,你就应该幸福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愿师父讲过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个地方的城镇化以房地产开发为标志的时候,它并不代表它的文明程度、发达程度。只有当它的产业很发达的时候,才代表着它的发达程度。因为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彼此几乎没有关系,社会关系都趋于零了,社会生命从何谈起?它只是把一个一个的个体生命一格一格地放了进去而已,不能叫集体,只是一群拼凑的个体,还是个体。所以,他们的社会生命等于零,文明程度等于零。 由此,我们要想一想,当我们赚了钱、企业做得很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关系处在什么状态?坦率地说,所有老板的痛苦,所有有钱人的痛苦,都是来源于社会关系给我们造成的压迫。要么有的企业做大了,但是客户天天投诉,这种社会关系肯定很糟糕;要么你的供应商因为你的价格压力或者他们自身的管理问题,造成给你的物料不准时、来料不合格,这不又是一种糟糕的社会关系;要么你的企业可能很大,但是几百名员工都跟你对立,几百个人都巴不得你的企业破产,那你肯定感觉身处地狱。说来说去,我们为什么有钱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社会关系是我们的生命,不知道这种“社会生命”的存在,我们以为生命就是个体的事。我觉得,师父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有多少钱,我们的苦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解决之道也只能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把你的社会关系理顺了,什么时候你跟你的客户之间、你跟你的供应商之间、你跟你的员工之间、你跟你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你才可能让你的个体生命上升到社会生命。大愿法师:对。曾伟教授:把大家的生命当成一个整体对待,我的生命不当成单独存在,需要一群人共同存在。一群人共同存在,我的生命才存在,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觉醒。为什么叫觉醒?觉醒的意思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只是你始终没看到,你看到了,它只是本来如此,法尔如是。师父,是不是这个意思?大愿法师:对,是。曾伟教授:并不是让你去寻找一个集体生命,去寻找一个社会生命,去人为地链接一个社会生命。不是说,我们本来没关系,听了师父的话以后,把周围的人手拉起来,构成一个生命,而是我们的手本来就是抓着的,只不过你没看到而已,以为没抓着,所以就忽视了。结果导致你周围的人,左边给你一下,右边给你一下,你就很痛苦了,是不是?大愿法师:嗯,对。曾伟教授:所以,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但这不代表它不存在,这只意味着我们这种心的觉知力有很大一片盲区而已。其实,这种群体生命、集体生命、社会生命是一直存在的,师父说的觉醒就是这个意思,生命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去意识到它,要去看到它。大愿法师:好。 曾伟教授:我想再用师父的开示来解析一个现象,就是“战略规划”。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很有意思,他在没有找我们做咨询之前,找过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管理学教授帮他做了一个“战略咨询”,花了一百多万元,得到了五本战略方案。但实际上,等到我们进入的时候,他的企业已经比较糟糕了。他请管理学教授做战略咨询的时候,他的企业年营业额只有一亿多元,他找到我们的时候,企业年营业额有两亿多元,但对我们说:“我企业年营业额有八千万元的时候,我能挣三千万元;企业年营业额有一亿多元的时候,我能挣两千万元;我现在企业年营业额有两亿多元了,还亏五十万元!” 大愿法师:赢利能力越来越差了。曾伟教授: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战略实现不了?为什么我们的很多目标实现不了?我们其实要深刻领悟师父的话,师父说你首先不要把它当成“我想做多大”,因为问题出在“我”字上,如果你的“我”还在起作用,还在起执着,你定多大的目标都没用。当你的生命意识还只是局限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单独生命的时候,你不觉得自己是一群人生命当中的一个细胞,还意识不到一个整体生命的存在。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意识,目标定得越高,栽得越惨。不要在目标上突破,而要在“我”这个字上突破。 你首先要知道,做五亿元需要多少人?你的目标为一亿元,可能你只需要三百人,目标为五亿元,可能就要两千人!与两千人相处的方式跟与三百人相处的方式可能根本就不一样,你想好了怎么跟这两千人相处了吗?怎么把这两千人打造成一个生命一样了吗?你的年销售额能实现一亿元,说明你跟这三百人已经成为一体了,不然你就实现不了或者企业维持不下去。你能做到,而且能维持下去,至少证明你跟这三百人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生命体,这个集体生命就已经出现了,这个社会生命就出现了,只不过规模还比较小。你要做到五亿元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跟两千人构成一个集体生命,跟两千人构成一个社会生命。你想好了没有?你不要只知道有五亿元的目标。你跟周围人的关系打算怎么设计?制度怎么设计?道德层面该怎么设计?企业文化怎么设计?我觉得这一切想好了,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做了,并且做好了吃很多苦的准备了,那么,你可以朝那五亿元去准备行动了。否则,我认为最好别去想这件事。 其实,就实际而言,企业战略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营业额的目标,更是企业家道德上、人格上的目标。如果用师父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企业家的社会生命的成长目标。大愿法师:呵呵,对! 
被倾听表面是将事情说清楚,除此之外,其深层内涵还有情绪发泄,倾听只是其发泄的条件。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火气冲天的投诉客户,他进门时愤怒的表情令人窒息。“你说说,有这样了事吗?”没等我说话,他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开始了连珠炮式的“轰击”。等其“怒述”完了,站起对我说:“我还有事呢,这不是什么大事,有时间再说吧。”然后走了。这是最典型的发泄式投诉,当然,有很多的投诉发泄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学认为,发泄是指通过激烈的情绪表达而使情绪稳定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由于某种因素激起的、蕴藏的能量通过一定的方式爆发出来,如狂笑、跑步、唱歌、打游戏等。正确而适时的发泄有利于身心健康,它是放下的表现,通过将心中的怨气不平爆发出来,平淡刺激反应的强度。客户在购买、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因没有达到其心理预期,刺激了情感暴发,使负面能量聚集,自然会向我们这个提供产品、服务的始作俑者或能够传递其泄愤能量者(如消费者协会、法院等)发泄了。所以,在接待投诉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倾听所包含的外在与内在两个因素。不但要听清投诉者讲什么,还要特别注意,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投诉者的情绪得到发泄。优秀的客诉人员不但能做到听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能使投诉者的愤怒得到发泄,更卓越的一点是能把控投诉者发泄的度,使其既能发泄,又不至于火上浇油、失去控制,后面的章节我们会专门讨论。
第三节终端拜访的注意事项掌握零售店的库存、了解零售店进货渠道和零售价格、清楚所负责区域内的市场动向、寻找市场发展的机会、增加产品的销量等,这些一手信息都来自终端拜访,终端拜访是很多企业的核心,也是很多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胡军是销售经理王总极为看重的一名年轻业务员,小伙子富有激情和斗志,工作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虽然胡军进入公司的时间不长,但是胡军的工作表现有目共睹,不仅负责的区域销售业绩增长最快,还在公司的销售终端检查评比中拔得头筹,取得了终端客情关系、产品生动化陈列、产品SKU等多项考核指标的第一名。王总对胡军的表现非常满意,也有意提拔他,但是,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让胡军把终端拜访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业务员,让其他业务员学习,也为胡军以后的发展铺路。接到王总安排的工作任务,胡军非常兴奋,下决心要好好准备,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根据自己在终端拜访的经验,胡军认为业务员做终端拜访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拜访前做好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胡军认为,事前准备是做好终端拜访的基础。准备之一,确定目标、检查计划、确认拜访路线。终端拜访最大的问题就是客户拜访时间不固定,导致客户不熟悉业务员,如果业务员每次都能在固定的时间拜访同一个客户,不仅会让客户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牢牢记住业务员负责的产品。所以,业务员一定要事先做一张每周拜访的行程表,如表1-1所示。表1-1业务员每周行程计划表姓名:时间路线安排沿途客户名单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备注 做这张表的目的:认清自己的目标客户,并按地址分类;根据地址合理安排路线,用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拜访客户。可以说,有了这张表格,业务员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要走什么线路、拜访哪些客户,从而使工作有条理。准备之二,明确拜访的目标和目的。有目的、有主次目标的拜访可以提高业务员的拜访效率。业务员进行终端拜访是要分销新产品、补货,还是增加陈列面,业务员在拜访前予以明确,最好再增加一个次要目标。新手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拜访目的,增设一个次要目标很有必要。比如,今天本来想让店主分销新产品,结果终端坚持不进货,就可以建议他在原有品种基础上补货或增加产品陈列面等,达到次要目标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准备之三,预备拜访时可能用到的工具。如名片、订货单、POP、陈列道具、抹布等,比如,当你去分销新产品时,你有没有带上样品、新产品的介绍或宣传单张?有没有记清楚公司的分销政策?准备之四,到终端店前回顾目标客户。进店前,要翻阅客户资料卡,对一些关键信息,如店主或店员的姓名、需求、限制、机会,甚至是回顾店主或店员的喜好等,做到心中有数。小提示:事前准备是为了更好地、更快地达到预定目标,临时抱佛脚害人又害己。二、接触阶段打好招呼胡军认为,要区别对待未开发和已开发的网点,采取不同的拜访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点。(1)未开发的网点。业务员的目的是认识店员,向店员打招呼后自我介绍,确认友好关系。具体步骤:进店后,与店内工作人员打招呼、问好、自我介绍(简洁明了的自我介绍很受欢迎);简述拜访目标,确认谁是决策者。(2)已经开发和熟悉的网点。业务员的主要目的是做好增加新产品、原有品种补货、陈列维护等工作,业务员的主要工作是关注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记下竞争对手产品在货架上所占的空间,警惕竞争性陈列或任何特殊的竞争活动。小提示: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而动是终端工作的主要特点。没有竞争对手难以发展,了解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是为了更好地战胜竞争对手。三、检查阶段了解终端销售情况并推荐产品在终端工作的检查阶段,胡军的经验是先了解销售终端的情况,再给终端提出相应的产品推荐计划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检查销售情况时要记下货架上企业的产品品牌、规格和销售情况,注意哪些品牌和规格的产品没有存货,如果有存货,不同规格产品的数量是多少,以此决定下一环节的建议订单。推荐产品时一定要找到终端的负责人或决策者,并随时准备好回答终端店员或负责人提出的异议,这样才能实现目标。没有找对决策者或负责人,所有的工作都会付诸东流。四、销售阶段做好建议订单胡军对销售环节的建议订单的经验是,建议订单一定要在检查商店的基础上做出,业务员只有了解终端销售、库存等,结合来拜访商店的初始目标,经过调整才能做出新的订单计划报给店主或负责人,并要求签字认可,完成订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店主和负责人就无法认可订单,即便认可了也可能在送货时找各种理由拒绝。
酒商变体是酒类行业与市场综合因素的结果。酒商只有不断的创新市场运作模式,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或者变体性发展,都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酒商很容易通过资源整合借助平台实现资源嫁接。我们系统研究了2012年以来经销商变体转型,有一部分经销商就开始在跨界资源整合方面采取行动,而且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我们把变体为平台合作商的几种模式大致总结如下:模式一:传统资源平台有一部分酒商和汽车销售商,汽车维修商,大宗电器销售商合作,通过异业联盟的形式,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一种方式是通过汽车销售商,汽车维修商,大宗电器销售商的客户资源,通过顾客数据库的方式,优化数据库的同时确定目标消费群体,然后赞助异业的相关活动,逐步将异业顾客析出,实现了酒类产品的销售。另一种方式是发起并主导资源型销售商的先关活动,制造产品推广与营销的机会。有一个白酒经销商,通过汽车维修商发起“凉爽夏季关爱空调活动”,凡是购买若干酒水,均可获得免费空调保养与维修。模式二:互联网平台这种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网上商城。有一部分经销商通过洗化产品,护肤美容产品的网上商城,将酒类产品嫁接到目标网上商城,然后借助网上商城实施产品推广与销售。二是非酒类的公众号。一部分酒商通过与非酒类的公众号合作,将自己的产品植入到该公众号,然后转化消费者。目前,大多数酒商是通过珠宝,建材,男装等非酒类企业的公众号,向互联网平台变体。模式三:相关产品平台一部分酒类经销商通过与茶产品经销商合作,借助酒和茶消费群体高度一致的市场属性,实施跨界合作。也有一部分经销商和足疗店等服务机构合作,通过联合促销的方式,将足疗店的顾客转化为酒类产品的消费者或者销售商。这就是我们的“商客”模式,即把资源类的合作伙伴转化为消费者或者推广者。在酒业总量过剩且挤压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互联网的推动。酒类经销商一定要明白“得顾客得天下”的大趋势。经销商只有避开单纯的渠道拼抢,才能持续的实现经营。目前看,一部分经销商在与平台商合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交易思维。酒类经销商与平台上合作,一定是基于顾客资源的培育与转化,不是直接卖酒。如果酒类经销商和平台商合作是单纯的交易思维,就会出现一锤子买卖的“交易行为”。这种行为只能简单的卖点产品,无法实现持续的交易。这就是当前很多酒类经销商在平台合作商方面浅尝辄止的根源。酒类经销商应该明白,将平台合作商的顾客资源转化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案,并且有规划,有计划的开展工作。这种规划的核心是平台合作商的顾客资源优化,筛选,首批目标顾客的沟通与培育,顾客粘性的打造方案,顾客持续交易的内在动力。以顾客持续交易的内在动力为例,我们解读一下:假如顾客在汽车维修店修车,与维修店的老板关系很好,在维修店老板的介绍下,酒类经销商只需要做好基本的销售工作,就能实现第一次交易。但是,持续交易取决于酒类经销商能否与该汽车销售店的顾客建立粘性。怎么样与顾客建立粘性呢?这就是顾客资源转化的核心。酒类经销商要想将汽车维修店的顾客转化为自己的产品顾客,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服务体系。其次是缺少将“可能”变“可控”的市场运作资源配置和运作体系。传统的酒类经销商的市场资源配置是按照渠道配置的,没有按照顾客配置的投入经验。同时,经销商自己的营销团队也是围绕传统渠道商做市场的经验,没有与平台合作商嫁接顾客资源的经验。导致,传统经销商觉得平台合作商的消费资源很强大,但总是没有办法实现销售。变体平台合作商,需要经销商改变传统的市场运作思维,围绕顾客制定一套完整的运作方案。否则,这种不可控就会很快让经销商丧失信心,甚至不再谈平台合作商。我们曾经合作很多年的一个酒类大商,年营业额在5个多亿,一线名酒占总营业额的50%,而这50%恰恰是传统团购带来的营业额。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传统团购需要转变为社会化,市场化的团购。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未来的危机。经过认真的沟通和调研,我们制定了传统团购危机转化的详细实施方案。其中与资源型的平台商合作是主要措施之一。我们从两个资源平台商入手,一个是汽车,大宗电器类的。另一个是茶叶类的。整体平台商合作商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是对平台商合作商的顾客资源进行分析优化,认真分析每一个顾客的消费定位。第二步是锁定第一批核心顾客,与平台合作商共同发起活动,将产品推广植入活动中,实现与顾客的初次接触,同时建立沟通体系。第三步是邀约核心客户,单独组织与酒相关的活动,如品鉴会,厂家考察等等活动。经过近5年的持续运作,该经销商不仅成功的化解了传统团购的危机,而且是实现了营业收入的极大增长,该经销商去年的营业额突破了10个亿。实现了翻倍增长,这在酒业低增长期内时很少见到的。第三是缺少持续的前置投入。这是传统酒商与平台合作商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酒商在选择平台合作商的时候,尤其是资源平台商。传统酒商的心态是像开发渠道商一样与平台商合作。这种心态很难合作成功,因为平台合作商的资源再好,毕竟那是他的经营资源,没有转化之前,对酒商没有任何价值。由于平台合作商有自己的主导业务,如果酒商不能在前期运作阶段主导工作,并主导投入,和平台合作商合作一定会无疾而终。这个道理正如钓鱼一样,如果没有“喂窝子”的阶段,直接钓鱼,除非鱼特别多,特别饿的前提下,很难钓到鱼。因此,持续的前置投入是酒商与平台合作商合作成功的前提。第四是分配机制。只有和平台合作商建立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保证合作的长久。现实中,很多酒商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一是没有迅速转化资源,前期对平台合作商过分依赖,导致合作搁浅。二是前期是顾客的培育期,由于投入不够,或者方法不得当,导致平台合作商失去合作意愿。最后无奈分手。合作成了半拉子工程。我们的专项研究也表明,酒商必须在合作的第一阶段主导投入,树立舍得的合作意识。比如,在没有将资源转化为营业额之前,酒商要投入一定的费用,作为对平台合作商的鼓励,通过鼓励将平台合作商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促成合作的最终成功。针对趋势和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未来酒商与平台合作商合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经营观念。传统酒商的经营观念是“兔子鹰”思维。即不见兔子不撒鹰。这种交易式的思维,导致短期行为,甚至是保守经营的行为。未来,酒商面对趋势,甚至是不可改变的经营趋势,酒商必须树立“孩子狼”的思维,即舍不上孩子套不狼。酒商如果抱着传统的经营观念,停留在传统的市场运作思路上,还是“个体户”思维,不能在资源方面实现整合与合作,就会被市场淘汰。其次是创新市场运作方式。酒商习惯于和渠道商做生意,面对顾客恰恰是短板。事实证明,互联网时代就是“得顾客得天下”的时代。酒商必须深入学习顾客数据库营销方式,制定围绕顾客经营的市场运作体系。我们的研究也表明,酒商面对渠道的碎片化,行业的低增长,竞争同质化与恶化,确实感受到了压力。但面对创新,酒商还是缺少勇气,甚至是缺少试错的心态。我们也告诫很多经销商,抱着传统的市场运作思维就是在等死,学会合作不仅是出路,更是活路。第三是建立与平台商合作的系统规划,尤其是计划和预算体系。我们与很多酒商沟通和平台商合作中,绝大多数酒商都归结为无疾而终,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后来就没有再坚持下去了。而和酒商沟通中,有两句话,我们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句是:刚开始很好,后来不行了。另一句是:平台合作商的资源很好,但是卖酒的太少,投入大。其实,这两句话,给我们找到深层次的原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发现与品台上合作失败的根源是没有系统规划,都是零敲碎打。“刚开始很好,后来不行了”。为什么“刚开始很好”?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重视,又充满激情。而且平台合作商的第一批顾客资源很容易转化,但是深层次挖掘第二批,第三批,肯定就难了。同时,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持续的与顾客建立粘性,也是“后来不行了”的原因。“平台合作商的资源很好”。这句话也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说明资源型的平台合作商,与酒商具有合作的空间和价值。“卖的酒太少,投入大”。这句话的背后,说明酒商缺少持续的投入,也说明平台合作商的资源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当前,酒商与平台合作商的合作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方面是极少数酒商积累出了一套合作的模式,取得了发展,赢得了未来。另一方面是屡屡遭遇失败的酒商。这个占绝大多数,而这部分酒商又陷入了经营的困境。关于酒商与平台商合作,我们最想给酒商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要问路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