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教授:我接触过很多老板,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有了钱以后,幸福指数不升反降。准确地说,钱从无到有的时候,幸福感是上升的;但等钱赚到了一定程度,幸福感就开始不升反降了。有钱不幸福是我从周围很多客户身上看到的现象。
比如我有一个客户,生意做得还挺不错的,但是一次到澳门赌博就损失了20亿元,他为什么非要拿几十亿元去寻求刺激呢?说明他内心非常不安。如果他内心很平静,他犯得着去赌博吗?他去的时候一定是被一股力量驱使着的,而且这股力量不是赚钱,因为他在世俗间赚的钱已经足够多了,驱使他去的是一股让他不能安心、不得宁静的力量,这股力量是什么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他20亿元的损失中我看到了他平时内心的状态。
我的客户里面通宵达旦打牌、玩乐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心思去管企业呢?他们的企业当然就管得越来越差。
我想请大愿师父开示:怎么样让有钱人摆脱痛苦?
大愿法师:我非常赞叹曾伟教授的敏锐,其实刚刚所说的问题非常具体,与大家都息息相关,也非常实在。怎么样让有钱人不再痛苦,或者说我们有了物质财富以后,精神财富怎么样能够同步增长,我想针对这个具体问题表述两点。
每个人都有两种需求,一种是匮乏性需求,一种是成长性需求。
就像我们种树要先挖坑一样,挖完坑还要填土,还要浇水,树才会成长。成长性需求就是,我们挖好一个树坑以后,还需要有一棵树苗,这棵树苗就是成长性需求,而坑就是匮乏性需求,每个人都有这两种需求。
比如我们有一个物质的肉身,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东西,这是肉身生命的基本需求,是匮乏性需求。在物质需求上面的金钱也是如此,金钱就跟水一样,我渴的时候希望能够喝上一口,但如果我一味的只是希望水多,最后多了会把我淹没。
匮乏性需求不是越多越好,就像坑不是挖得越大越深就越好,饿了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匮乏性需求从它的本质上来讲是有一个临界点的。
如果只有匮乏性需求,或者我们的焦点只是看到匮乏性需求,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茫茫然,就会像教授刚才所讲的那样,一定内心会很苦闷,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工具,变成了一个维系公司运转、承担责任的工具。
但事实上,他内在的成长性需求没有激发出来。成长性需求事实上就是指我们内在生命觉醒,我们的精神活得自由,我们的内在的幸福指数提升,内心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写的“三大批判”就提出过这种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满足肉体,而肉体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活下去,这是匮乏性需求;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更体现在成长性需求这个层面,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怎样能够让已经初步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摆脱痛苦呢?除了有工具价值之外,我们还需要有理性价值、生命价值;除了一些管理的技术工具之外,我们仍然还需要有“如何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成长”这类生命觉醒的需求。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解脱之道。
曾伟教授:请师父对生命觉醒做进一步的开示。
大愿法师:好,就“生命觉醒”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个人其实都有五种生命。从存在主义这个哲学范畴来看的话,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五种存在,同时具足五种存在。关注这五种存在,我们就会越来越觉得我们完整地活着,并且因此而活得很快乐。
第一种就是指我们的个体外在。比如个体有肉体,我们在管理企业、工作时都有一定的言行举止,这都是大家看到的个体外在,也就是我们的肉体生命和我们创造物质的生产和劳动。
第二种就是个体内在,个体内在其实就是指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受,由感受而生起的情绪、价值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怎样趋吉避凶的选择。我的思考、我的思想这一切其实都是属于个体内在,就是我的精神生命。
第一种就是物质生命,第二种就是精神生命。
第三种是一定有一个集体外在,我们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命,如果从外在来说,它属于社会的法律建设、制度建设层面。
第四种是集体内在,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然后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让我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伦理观,这就是我们的伦理生活,或者说道德生命。
第五种是灵性生命。除了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伦理道德生命之外,笼罩这一切的源动力,就是我们生命的活力,就是我们生命力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灵性生命。
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伦理道德生命和灵性生命这五个层面的生命。
我们怎样去实现生命的觉醒呢?我们灵性生命的觉醒不是离开前四种生命之外的单独一种生命,而是将“禅的智慧”灌注到四种生命之中,才开始觉醒,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生命的觉醒”。
曾伟教授:师父讲的话,我觉得有几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我想我们每个世俗间的人都应该知道生命的几个层面,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到灵性。到灵性就是无相,超越了,所以师父刚才说它是渗透在前面四种生命里。
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首先要理解的就是,痛苦来源于我们自己对生命做了一种狭隘的理解,把生命理解成个体的,把生命当成个体的存在,甚至很多人更把它理解成物质的存在,这是痛苦的根,这是师父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示。
其实我们追逐财富,拼命赚钱,并且对赚了钱以后的痛苦不能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你把生命理解成个体的,就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得够多;你把生命理解成物质的,就觉得自己的钱已经够多,你的生命就应该十分强大了,你就应该幸福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愿师父讲过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个地方的城镇化以房地产开发为标志的时候,它并不代表它的文明程度、发达程度。只有当它的产业很发达的时候,才代表着它的发达程度。因为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彼此几乎没有关系,社会关系都趋于零了,社会生命从何谈起?它只是把一个一个的个体生命一格一格地放了进去而已,不能叫集体,只是一群拼凑的个体,还是个体。所以,他们的社会生命等于零,文明程度等于零。
由此,我们要想一想,当我们赚了钱、企业做得很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关系处在什么状态?坦率地说,所有老板的痛苦,所有有钱人的痛苦,都是来源于社会关系给我们造成的压迫。
要么有的企业做大了,但是客户天天投诉,这种社会关系肯定很糟糕;要么你的供应商因为你的价格压力或者他们自身的管理问题,造成给你的物料不准时、来料不合格,这不又是一种糟糕的社会关系;要么你的企业可能很大,但是几百名员工都跟你对立,几百个人都巴不得你的企业破产,那你肯定感觉身处地狱。
说来说去,我们为什么有钱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社会关系是我们的生命,不知道这种“社会生命”的存在,我们以为生命就是个体的事。
我觉得,师父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有多少钱,我们的苦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解决之道也只能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把你的社会关系理顺了,什么时候你跟你的客户之间、你跟你的供应商之间、你跟你的员工之间、你跟你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你才可能让你的个体生命上升到社会生命。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把大家的生命当成一个整体对待,我的生命不当成单独存在,需要一群人共同存在。一群人共同存在,我的生命才存在,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觉醒。为什么叫觉醒?觉醒的意思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只是你始终没看到,你看到了,它只是本来如此,法尔如是。师父,是不是这个意思?
大愿法师:对,是。
曾伟教授:并不是让你去寻找一个集体生命,去寻找一个社会生命,去人为地链接一个社会生命。不是说,我们本来没关系,听了师父的话以后,把周围的人手拉起来,构成一个生命,而是我们的手本来就是抓着的,只不过你没看到而已,以为没抓着,所以就忽视了。结果导致你周围的人,左边给你一下,右边给你一下,你就很痛苦了,是不是?
大愿法师:嗯,对。
曾伟教授:所以,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但这不代表它不存在,这只意味着我们这种心的觉知力有很大一片盲区而已。其实,这种群体生命、集体生命、社会生命是一直存在的,师父说的觉醒就是这个意思,生命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去意识到它,要去看到它。
大愿法师:好。
曾伟教授:我想再用师父的开示来解析一个现象,就是“战略规划”。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很有意思,他在没有找我们做咨询之前,找过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管理学教授帮他做了一个“战略咨询”,花了一百多万元,得到了五本战略方案。但实际上,等到我们进入的时候,他的企业已经比较糟糕了。他请管理学教授做战略咨询的时候,他的企业年营业额只有一亿多元,他找到我们的时候,企业年营业额有两亿多元,但对我们说:“我企业年营业额有八千万元的时候,我能挣三千万元;企业年营业额有一亿多元的时候,我能挣两千万元;我现在企业年营业额有两亿多元了,还亏五十万元! ”
大愿法师:赢利能力越来越差了。
曾伟教授: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战略实现不了?为什么我们的很多目标实现不了?
我们其实要深刻领悟师父的话,师父说你首先不要把它当成“我想做多大”,因为问题出在“我”字上,如果你的“我”还在起作用,还在起执着,你定多大的目标都没用。
当你的生命意识还只是局限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单独生命的时候,你不觉得自己是一群人生命当中的一个细胞,还意识不到一个整体生命的存在。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意识,目标定得越高,栽得越惨。不要在目标上突破,而要在“我”这个字上突破。
你首先要知道,做五亿元需要多少人?你的目标为一亿元,可能你只需要三百人,目标为五亿元,可能就要两千人!与两千人相处的方式跟与三百人相处的方式可能根本就不一样,你想好了怎么跟这两千人相处了吗?怎么把这两千人打造成一个生命一样了吗?
你的年销售额能实现一亿元,说明你跟这三百人已经成为一体了,不然你就实现不了或者企业维持不下去。你能做到,而且能维持下去,至少证明你跟这三百人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生命体,这个集体生命就已经出现了,这个社会生命就出现了,只不过规模还比较小。
你要做到五亿元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跟两千人构成一个集体生命,跟两千人构成一个社会生命。你想好了没有?你不要只知道有五亿元的目标。你跟周围人的关系打算怎么设计?制度怎么设计?道德层面该怎么设计?企业文化怎么设计?我觉得这一切想好了,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做了,并且做好了吃很多苦的准备了,那么,你可以朝那五亿元去准备行动了。否则,我认为最好别去想这件事。
其实,就实际而言,企业战略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营业额的目标,更是企业家道德上、人格上的目标。如果用师父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企业家的社会生命的成长目标。
大愿法师:呵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