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巡店中遇到一个极有意思的场景。笔者与H连锁药店的部门经理一起巡店,门店的员工并不认识笔者,巡到G店时,一位中年人进来买止咳药,店员只问了一句:“有痰吗?”顾客说:“有的。”店员便拿了一种药给顾客,顾客并不是很认可,自己找了一种药,说:“这个呢?”店员说也可以,然后顾客站在那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话。过了一会,顾客说:“有配合一起吃的药吗?”并且说出了一起吃的药名,这时店员才按照顾客的话去拿药。到收银台结账时,笔者实在是看不过去了,问了声:“要带点含片吗?”顾客说家里还有。顾客走后,这位店员问:“你是不是哪个含片厂家的?”在这位同事看来,主动推荐是厂家业务员才会有的行为。此情此景,也许在许多的领导看来是不会出现的。但是想想看,中国的药品零售行业已经正规化好些年了,可是,43万家药店中,能做到标准的专业关联销售的企业与药店人员却并不多。所以说,行业增长乏力,我们应该做的也许还是反思我们日复一日的导购行为,因为这才是零售的灵魂。我们就上面这个案例来做一个剖析。顾客进店时,业务员问询得过于简单,根本就没有弄清楚顾客是什么性状的痰就拿药,这种行为显得很不专业,也不负责任。在介绍时,也只是拿一种药给顾客,没有对药品做详细的讲解,怎能取得顾客的信任呢?顾客在考虑时,也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询,了解顾客的疑虑,而后面的搭配还是顾客主动要的。身为药店人员,最基础的联合用药原则都不太清楚,当顾客去收银台时,也没有交流,没有饮食建议与温馨提示,只有收钱。笔者的追加询问也只是临门一脚而已,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导购流程后去补充,已经显得无力回天了。在药品零售领域,风光而乏力的销售曲线下,还存在太多的盲点,依靠促销来拉升似乎成了一些经营者的救命稻草。然而促销充其量也只是锦上添花之举,若成为门店经理与员工都依赖的“完成指标撒手锏”,那就太可悲了!而在众多的盲点中,导购专业化与销售技能的缺失在首位。通过对关联销售价值与定义的分析,剖析关联过程中的望、闻、问、切,学习疾病专业知识,提供专业化关联模板,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特征对顾客类型进行分析,精准判断顾客需求,就能实现每一单的价值最大化。这种价值包括顾客本人可以收获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以员工或企业的价值来衡量。关联销售是一个流程化的标准行为,指导这种行为的是对顾客选择的尊重,但是要提供“选择项”给顾客。而运营体系通过传、帮、带来复制这种流程,则完全可以将关联销售变成每一位药店人员的习惯,这种习惯,不是功利的强迫推荐,也不是认为自己要“善良一些”而不去推荐。关联销售,锁定的终极目标是顾客走出药店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用药后是否真的很快恢复。如果回答是正向的,顾客不会因为多花了十元钱而觉得不满意。相反,我们拿最便宜的药给顾客,但是并没有真正全面的解决顾客问题,顾客病情持续或反复,或者只是看上去好了,但是没多久又发了等,这些“低价值的导购”才真正会害了顾客。当药店人员追寻关联销售的灵魂是什么时,我们会有怎样的答案呢?关联销售,因区域不同、连锁不同、员工年限不同、专业水准不同等而“千姿万态”,需要用标准来规范行为,这既可以规避不当关联,又能使顾客满意与业绩提升;同时,还需要具备积极心态,勇于接受因主动问询带来的顾客异议的挑战,这才是目前所有药店人员应共同努力的方向。
研发设计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围绕协同研发、虚拟研发测试、敏捷迭代3个场景主线展开,包含数据应用、管理协同、技术应用、仿真分析、软件开发、产品优化等关键要素。本书重点绘制各场景主线和核心要素在2025、2030、2035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如表6.2所示。表6.2研发设计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研发设计领域路线图2025年2030年2035年整体目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创新,降低BOM和制造成本。实现产品迭代的自动化、高效化。协同研发数据应用客户数据驱动研发设计,客户体验优先纳入阀点评审。客户需求反馈的数据实时反馈到研发环节,通过分析数据评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预测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实现面向未来的产品研发设计。管理协同研发上云,PLM/ALM协同开发平台、PDM系统实现广泛应用。研发与企业的产、供、销、服价值链全面贯通。虚拟研发测试技术应用引入CAE、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直接使用的技术。其中新技术引入并成功应用率达到汽车技术的5%。引入智能决策、增强现实、多云自动化、自主机器人等支撑业务变革的技术。其中新技术引入并成功应用率达到汽车技术的8%-10%。引入超级自动化、生成式AI等高度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技术与业务的高度融合。仿真分析应用仿真技术,并逐步开启云仿真应用。其中CAD、CAE、CAM技术总体渗透率达到80%,常规成熟业务渗透率达到95%,对应的研发效率提升达到20%。通过数字样车与数字工厂孪生匹配实现工艺流程的仿真分析。其中纵向CAD、CAE、CAM一体化平台式工作流搭建完成,横向多场CAE仿真达到2+个汽车领域联合仿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仿真分析,实现自动化生产研发新场景。敏捷迭代软件开发在软件领域引入敏捷开发工具,实现固定频率的产品更新。其中非重要安全领域瀑布+敏捷式软件开发工作流比例达到30%,软件平台兼容性增强20%-30%。软硬件研发全面敏捷化,形成类DevOps的一体化开发,实现产品快速主动迭代。产品优化依托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计算平台,搭建车云通信平台,推动汽车成为移动终端。依托SOA架构提升汽车能力拓展性,汽车成为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综合体。人工智能从单项能力变为融入汽车的整体能力,汽车从而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大单品培育难点之一:金冷在售后市场品牌影响力很小。金冷在售前市场影响力很大,但是在售后市场影响力很小,没有品牌的背景下,金冷大单品如何快速打造?大单品培育难点之二:工业原料性质的裸体产品难以实现品牌溢价。·国家标准的产品,配方和参数都是一样的。·原材料基本都是一样的,基本都是同质化的。·原材料的价格是透明的,且行业普遍销售模式都是大宗原材料的销售模式,产品价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难以形成消费端溢价,价格透明。·产品的功能效果是可以理性检测的,没有情感性价值和自我表现性价值。大单品培育难点之三:行情高波动的行业如何运作大单品?制冷剂是一个行情波动较大的行业,类似乎大宗原材料,基本每天一个价格,价格难以形成定位,单品就难以形成。大单品培育难点之四:行业假货充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运作大单品形成了难以突破的障碍,当然也是难得的机会。·制冷剂行业假货很多,假货赚钱的模式多,行业主流没有形成品牌驱动的发展模式;即使有品牌血统的外资厂家在国内也是假货很多。-068-第六章 金冷汽车制冷剂R134a·想要在混乱的假货充斥的国内市场做真品质,品牌运作模式对厂家的耐性、坚持性提出很高要求。大单品培育难点之五:新进入售后市场,通过何种营销模式提高渠道商对金冷的信心,改变渠道商过去对制冷剂主打品牌市场操作模式的心灰意冷。大单品培育难点之六:在优质渠道商资源被强势品牌占有的情况下,金冷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商,能够快速超越其他品牌的发展速度。大单品培育难点之七:在冷媒是以工程渠道模式为主的情况下,金冷切入售后市场。在面临工程市场与民用市场的冲突情况下,金冷应该先切入哪类市场,率先突哪种类型终端。
TOD的全称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即“交通引导开发”。TOD模式要求以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的站点为中心,以600-800米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将各种用途设施及公共空间进行复合型布置,形成以道路为轴线的紧凑型市区。TOD模式的城市中心最大的特点是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使居民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很显然,TOD意味着便捷、高效、环保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设计及空间设计建造形式等,最终实现从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社区,转向以公共交通接驳步行、自行车为中心的城市社区,如图11-2所示。图11-2TOD模式交通与空间示意图众所周知,我国土地容量不断缩减、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当下,产城融合遵循“三生”与“五宜”原则,如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研发、服务、消费等一体化的复合型园区过渡转变,是时下园区和产城建设的关键。城市产业园区选择TOD模式转变粗放型建设发展方式,即通过轨道交通(BRT)带动空间集约开发,并通过完善交通路网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达到优化园区空间结构、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园区人口集聚的多重目标。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应用TOD建设模式成效显著,国内基于这些城市TOD案例的研究和阐述较多,相对集中在微观层面的轨道交通、公交车站周边的布局或社区规划,即狭义站点的TOD规划。未来城市建设仅依托局部的、零散的微观规划难以将TOD提升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各地对产业园区TOD模式的理解及操作,往往局限于新建轨道站点的房地产开发,因此造成沿线站点功能同质化现象严重。当下,产城融合必须摆脱大城市病,达成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这一要求下的产业园区在空间、产业、交通等方面须具备新特征。空间方面,更加重视工业用地功能的更新和高效利用,强化产业、商业及社会生活配套的合理规划、协调完善,包括生产区、研发区、商务区、住宅、学校、医院等的统筹兼顾;产业方面,更加重视区域基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链群的对接引入及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园区由单一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并重转型;交通方面,基于产业功能区域的货物运输需求增加且趋于复杂,同时百姓生活、娱乐等出行需求显著增加,对于交通出行便捷保障的要求不断提升,如图11-3所示。图11-3产业园区TOD模式空间规划示意图产业园区功能组团的交通体系构建原则:1.​ 通过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的双快交通系统,强化园区与主城区的空间联系与产业协同。2.​ 通过轨道(BRT)串联产业、商业、居住和文化休闲等功能组团,形成10分钟~30分钟的工作生活生态圈。3.​ 构建产业园区周边相对独立、完善的便捷交通体系和工业园及物流园的货运道路系统。4.​ 产业园区功能组团的内部道路网络须满足生产、生活、商业等复合性交通需求。如图11-4所示。图11-4成都基于TOD模式构划产业园区建设TOD模式布局构建产业园区不单是产业地产商自己选址筹划的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该提早对区域的空间布局、产业协同有一个全面的、前瞻的一揽子构划,在城市这个大棋盘上预先“打眼”“布子”,并引导产业地产商按照城市统一构划,在合宜的地区建设园区载体并将合宜的产业引进来再运营好,而不能由着产业地产商的想法乱下棋、瞎布子。在这一点上,区域政府与产业地产商都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