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营销的方法多种多样,目的无非是“建立和强化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客户价值”,而对于大客户销售来说,你要影响的客户群体并不大,而且这个群体里的人很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展会上,甚至同一个微信群里。有些大型公司往往会自己组织一些行业论坛或者沙龙,把已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请过来,甚至晚宴的时候干脆和客户一起拉一个抽奖群或者发红包群,大客户销售十有八九也能混到这个群里,这些都是我们做微营销的“阵地”。你可能会说:“我每天拜访客户,谁有时间做这些事呢?”那就专门腾出时间,把原本花费在低效事务上的精力投到这些更现代、更有效的事情上。实际上,很多时候客户更希望你打个电话聊两句,看看你发的文章或者视频,而不是你跑到办公室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销售人员可以把一些通常花费在挖掘潜在客户上的时间重新分配来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后者的回报将会更大。那么,有哪些方法能高效地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打造个人或团队专业形象呢?​ 经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等。​ 在客户关注的媒体上发表文章或观点。​ 转发公司的文章。​ 转发行业内的文章。​ 成为公司广告中的业务对接人。​ 组织或参加行业展会、研讨会等。通过微营销打造专业形象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用心运营。
前面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这一个“斋”字。“齐明”,就是通过斋戒的方法,让自己的精神处于智慧光明、通达无碍的状态。“明”这个字很好啊!皇帝做得好的是明君,官做得好是明镜高悬,人做得好就是明白人。我们看古人造字,日月为明,说的是我们的精神能够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普照,无论昼夜都能明明了了。精神的光明怎样才能透得出来?这里说要通过斋戒,才能把它透出来。《庄子•齐物论》里说“莫若以明”,说得很精妙啊!我们开动脑筋、绞尽脑汁去思考,去求索,最终都及不上精神中的一点灵明!精神、智慧明了起来,精神的光明透露出来了,就能够对宇宙人生的真谛一目了然,这就是最高明的。所以,“齐明”就是以斋戒这种手段,让我们的精神达到灵明洞彻的程度。我们斋戒修行,追求的不是其他的东西,不是人天福报、五眼六通这些,而是智慧的光明。离开了智慧光明的这个目标,随你怎么斋戒,随你怎么修行,都是离道越来越远。现在有很多修行人,看起来修行很严谨,日常戒律很精严,可就是因为精严,捆得自己缩手缩脚,那么,这个般若智慧就没有透出来。智慧没有透出来,就是不明,就是越来越暗。我们都说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很多人就从字面来理解,放下万缘就什么都放下了,老婆孩子也不要了,社会的责任也不要了,一个人跑到山里面去。严格地说,这都属于妄想,即使你真在山里坐住了,充其量也就是佛教里说的自了汉,大乘佛教对这个是有批判的。大乘佛教是要普度众生,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众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入世行菩萨道。禅宗的祖师爷都说了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离开世间去学佛,就像在兔子脑袋上找角。有些人说修行要修定力、要打坐,于是就什么都不管了,生意也不做了,企业也不要了,自己在家里闹一个富丽堂皇的佛堂,每天坐着如木头桩子一样。冯老师去广州的时候,有好几个老板就这样,结果被冯老师臭骂一顿,这就叫作越学越暗。所以,我们在这个“明”字上要多加留意,既要认真斋戒,保持身心洁净,又不能死在这个上面,变得迂腐不堪、一无用处。
情景再现:你的推广方案,终于得到了修理厂的认可,但订货后,还是有些担心的问:如果一两个月,卖不动的话,能退货吗?情景分析:1、终端开店不容易,房租、转让费、水电、工商、市容、排污、人工、设备、库存,都是钱,如果机油卖不动,也是损失;2、虽然你的产品、利润、方案都不错,但没开始操作前,谁都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3、终端虽然想赚钱,但也尽可能避免风险。解决要点:1、客户需要的是定心丸,并不是一定要退货;2、给客户表明一定要做成功的决心,并告诉客户现在的进度,具体的安排,让客户有底;3、请客户共同配合,以便取得最好的效果。异议解答:1、我理解你的担忧,放心好了,如果一个月卖不掉,可以退,不好卖的,可以调换。刚才你也看了,我们这么大力度的活动,买一瓶机油,送一对挡雨淋,再加上我们合成机油的卖点,一定会热销的;2、卖不掉就退!这是我们的承诺,我们现在已经在安排制作宣传单页,等印刷出来后,我们会派人发,您这里也放一些,有车主来,随时给他们介绍;另外,我们的卖点是“1瓶顶2瓶”,您和伙计们记下,这边的海报也有说明,忘了就随时看一眼。只要我们紧密配合,到时候,你不是找我退货,而是催我补货;3、这样的推广模式,我们已经在集装箱行业推广过了,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很多修理厂一开始备的货,第一天就被抢光了,短短一个月,20家修理厂,卖了500多件货。在我们出租车行业,也不会差的。应对雷区:1、放心好了,有事找我。不要拿到订单就跑,给客户说下贴心的话,让他安心;2、我们这么好的方案,就不要担忧了。最好能列举成功案例,这样,才能真正放心;3、不就千把块钱嘛,担心什么。做生意,谁都不想有损失。
一定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言行让你忍无可忍。那么这些言行是不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呢?不尽然。有人难以接受,有人则不以为意。只考虑你自己的立场,他的言行的确可恨。打个比方,当基督教徒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见解时,同为基督教徒的伙伴们确信不疑,但旁边的佛教徒朋友们听了可能就不太爽快了。总统宣布的某些政策,有些地区的人们对此连连摇头,有些地区的人们则拍手称好。还有时同样的话语,男人和女人听了之后也会有截然相反的回应。由此可见,并不是某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的怒火,而是相较于你的立场而言时引发了你的错觉。也就是说,不是他令你发火,而是你闻其言观其行后自己生了火气。而生气是因为你认为“我对他错”,所以生气其实是在你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见解或价值观时发生的反应。所以,若想不生气,将“我才是对的”这一想法放下即可。但这并非易事,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某处有座山,生活在右侧的人们叫它“西山”,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不要忘了,对生活在左侧的人们来说,它却该叫做“东山”。人们总是死守着自己的立场来指点天下,论断万事。称这座山为“东山”的人认为,“东山”不是他一人在叫,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这么叫,所以他没错。这就是以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为凭据将自己的主观认知客观化的行为。但“是非对错”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个人的想法有所改变,地点有所转移,岁月悠然流逝后事物的对错也跟着变化的原因。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如在韩国,新罗、高丽或朝鲜时代对于同一事物也是众说纷纭,评价不一。就是到了现在,也无法保证朴正熙时代的褒贬评价不会在金泳三、金大中时代翻一个个儿。个人也是如此,诸位读者在为人父母,养得一儿半女后,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才会恍然明白:年幼时一口咬定的,认为是颠扑不灭的,原来全是错的。世间原无是非对错。在发火时要懂得自我反省:我又偏激固执了,我又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了。这,就是一种修行。 退一步讲,如若在当时没能察觉,那么也要在发火之后认清此刻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持续地予以关注。如果仍旧火气涌动,那就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将心比心地为对方着想。无论爆发还是忍耐,都应怀着忏悔的心去祷告。不是一定要你满嘴念叨“我错了”,而是在祷告中仔细思考:我究竟错在哪儿了?这时你应该意识到:“我一直没能理解你的心,其实从你的立场出发,你的所作所为都是情有可原的。可我却固执己见,耿耿于怀,一味地误解你怨恨你,我真的错了。”这样你胸中的怒气便会烟消云散。所以要理解对方,必须先反省自身。忏悔就是让你放下“我一定是对的”的想法,从而为对方着想。禅宗讲求在生气时参悟“我缘何生发了这一股怒气”,而不是去调理火气或事后忏悔。不要一口咬定“都怪你”或者“都怪我”,而是去探究火气的根源。从以上方法中择取其一,诚心修行,你的心境必定会比现在平和得多。而这之中,忏悔可以说是最容易的方法。 
随着业务量的增大、销售额的增多,很多区域代理商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在由“个体户”式经营向“公司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经营理念落后很多经销商“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缺乏现代商业竞争意识,经营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看天吃饭、坐店销售”的水平上,相互模仿竞争手段,不是通过增值服务不断深化顾客关系,而是热衷于利用低价抢客、相互诋毁的手段竞争。组织职能不健全很多经销商有依靠厂家的思想,自身缺乏资源配置、市场策划、终端管理、品牌推广等职能,经销商要实现管理转型和职能的发育,必须健全组织结构、明确核心岗位职责。管理方式落后刚开始创业时,一些经销商多以“夫妻店”、“父子兵”为主,主要是送货、回款工作,谈不上对市场的开发与管理。随着生意的壮大和竞争的加剧,经销商逐渐力不从心了,人心涣散、账务混乱、仓储过期问题层出不穷,拜访不及时、窜货问题时有发生。渠道成员不忠诚很多陶瓷经销商发现原来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二批商、终端商越来越难伺候了,今天有促销就推销你的产品,明天产品利润低了就推销别人的产品,渠道成员忠诚度越来越低,这让很多陶瓷经销商很无奈。内部管理混乱大多区域代理商还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如管理的随意性很强,公司没有相关的流程和制度、进销存管理水平低、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建立培训体系等,运营效率低下、经营成本提高,严重制约公司发展。员工队伍综合能力差随着流通渠道网络的扩张和各种新渠道形式的开发,经销商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不能支撑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经销商没有构建高效的员工团队,公司发展缓慢。
组织诊断识别了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流程与组织的宏观匹配对组织进行了定性分析,接下来就是组织架构设计了。从公司整体来看,综合结构变量、权变因素考虑后,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态基本已经定下来了,用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话来说是:“战略决定组织”,比如:采用矩阵型结构、事业部结构、按产品线整合或拆分组织等;接下来是具体的部门设置与组织架构设计,同样出自徐直军,是战略决定组织的下半句,即“流程决定组织”。战略决定组织是从公司层面来讲,流程决定组织是在作业层面,设立组织要考虑能力继承。原则上:要不就是一个L3/L4在一个组织,要不就是多个L3/L4在一个组织,构建多功能组织,但不应是一个L3或一个L4分在两个组织,这就是流程决定组织。业务部门的设置需要通过流程架构(L1-L3,个别领域到L4)与组织架构映射表来确定,匹配表模板如下图所示:图6.6流程架构与组织架构匹配组织架构可以是一个层级、二个层级……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具体匹配的时候,L3或L4不拆分到不同的组织是大的原则,这个必须遵从,否则会人为地增加更多沟通协调障碍。组织架构匹配完成,哪个组织负责哪一个流程架构模块也就基本确定了,组织的边界、职责也就可以框定了。在战略牵引下,经过组织诊断、流程与组织宏观匹配及最后的组织架构设计,公司就有了大的组织架构,就好比一幢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墙体,接下来要做的是往里面填充必要的东西,使之充盈起来,毕竟谁会希望自己住在毛坯房里呢?这个填充过程就需要进行流程与组织的微观匹配。
企业的效益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制作(研发)效益,是指企业开发产品所创造的让渡价值——产品的售出价值与产品的总成本之差。第二,管理效益,即通过管理优化,进而降低管理成本支出所产生的效益。第三,止损效益,是通过客诉人员的工作,直接产生的赔偿损失(少与多)——客户感动于客诉人员的态度、服务而对企业忠诚度的增强,或支持更多人购买、使用公司产品所产生的价值。我将称其为“效益第三极”。美国白宫全国消费者委员会用下面的题目,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 即便不满意,但还会在你那儿购买商品的客户有多少?​ 不投诉的客户9%   (91%不会再回来)​ 投诉没有得到解决的客户19%  (81%不会再回来)​ 投诉过但得到解决的客户54%  (46%不会再回来)​ 投诉被迅速得到解决的客户82% (18%不会再回来)​ 对商品或服务不满意的客户:​ 4%的不满意客户会投诉。​ 96%的不满意客户不会投诉,但是会将他的不满意告诉16~20人。从统计可以看出,那些投诉的人,相当多的是对企业依然抱有期望的人,他是期望企业的服务能够加以改善,他们会无偿地向你提供很多信息。这些投诉的客户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对服务不满意的客户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也会把这种不满意告诉给周围的其他人,而且他们的队伍更庞大。针对96%不满意的、不投诉客户,形成了下列的公式:1=24意思是当发现有一个不满意的客户向我们投诉时,意味着他身后还有24个人没有投诉。他们会将其“不幸”的遭遇向更多的人诉说,并“全力以赴”地“阻止”能影响的人接受你的服务或商品,以获得胜利感。由此,我在给某连锁超市培训时,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每个店铺每个月有一个不满意的客户,那么,我们离关门还有多远?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曾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汽车,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认为,在每位顾客的背后,都站着250个以上的人,有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的一个星期里见到50个人,其中只要有两个顾客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影响就可能有5000个人不愿意和这个推销员打交道,并知道:不要跟这位推销员做生意,这就是250定律。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名顾客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位顾客,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引申到客诉工作中,如果我们得到一个投诉顾客的好感或满意,即有可能为企业赢得了250次销售产品或推销服务的机会,且这些人的推销是免费的和自愿的。
佛教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可称为中期(东晋南北朝),其特点是,在思想上和玄学结合,佛教玄学化,出现了中国自己的佛教宗派——“六家七宗”,僧肇批评“六家七宗”,突出了佛教思想中真实不灭的本体论因素;进一步利用和改造儒家思想中的宗教因素,慧远和梁武帝都提出并论证了佛教“神不灭”论,使中国佛教开始向有神论宗教转化;竺道生则将般若学和涅槃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顿悟成佛的主张,拉开了中国独有的佛教宗派登上历史舞台的序幕。东晋时期,佛教中国化在佛教思想上也表现出来。当时流行以玄解佛,人称“佛玄”时期,这是佛教与玄学合流的表现。由于玄学派别不同,佛教学者对“空”的理解也不相同,出现了“六家七宗”,即本无宗、本无异宗(本无宗的分支)、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僧肇的不真空论,则对印度大乘空宗的“中道”缘起说作了重要发挥,突出了佛教的本体论思想。他认为,“不真”故空,“不真”即空,“不真”与空是统一的。僧肇的说法,断定了空是真实的存在,空就存在于万物之中,与万物相即不离;同时还断定了“真际”(即实际,即真实、空性)的存在。291这就和印度大乘空宗“一切皆空”的思想有了距离。本体与神都具有真实不灭的性质,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本体论与神不灭论往往有密切关系。与僧肇同时的慧远就发挥了佛教的“神不灭”思想。道安的弟子慧远(334-416),山西代县人。他善于利用老、庄思想解释佛教的般若学,发挥道安“本无宗”学说,提出佛性“不变”论,三世(现世、来世、来世之后诸世)报应论和神不灭论。他所谓的“神”,实质上指的是不变的佛性,表现为人的灵魂。他用薪火相传比喻和证明灵魂不灭,认为:“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292慧远的论证,用“神”将缘起界和涅槃界沟通、统一起来,发展并完善了佛教思想。《周易·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系辞传》则说,易道“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都以阴、阳二气运动的神妙功能解释“神”。慧远结合佛教的“法身”说,吸收改造了《易传》“神”论,从而提炼出自己佛教思想的有神论。慧远所讲“神不灭”的神,有“佛性”色彩,人格色彩还不浓厚。年轻时学儒学,中年学道家,晚年归佛门293的梁武帝萧衍(464-549),更将“神不灭”的“神”理解为人的灵魂。他亲自撰文驳斥神灭论说:“观三圣设教,皆云不灭,其文浩博,难可具载,止举二事,试以为言。《祭义》云,‘惟孝子为能飨亲’。《礼运》云:‘三日斋,必见所祭’。若谓飨非所飨,见非所见,违经背亲,言语可息。神灭之论,朕所未详。”294梁武帝所言《祭义》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后文所引“三日斋必见所祭”则见于今《礼记》卷九《郊特牲》,原文为:“故君子三日斋,必见其所祭者。”295他引用儒家祭礼作根据,证明佛教“神不灭”论的正确性。他推测,祭祀的人在祭祀时会有“所飨”,有“所见”,所飨所见的就是“神”。其实,所飨所见的可能只是心理想象之物,不一定就是神,因为儒家祭祀也可能只起寄托怀念祖先之情296的作用。梁武帝的推测只是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但他将儒家祭祀活动中的所飨所见理解为神,潜在断定了神是超时间、空间而不灭的存在,强调了儒家祭祀活动中的“鬼神”因素。他用儒家宗教思想材料论证佛教神不灭思想的正确性,在思路上走儒、佛融合,以儒证佛的道路,结果,不仅突出了儒家祭礼的有神论因素,而且也使佛教思想中的“神”——一种超时空而不灭的存在——突显起来。经过梁武帝的儒佛融合与改造,中国佛教向着有神论的方向跨出了一大步。与宗教思想上的中国化相应,在修行实践上,则盛造佛像,进行偶像崇拜。作为觉者的佛,也逐渐被赋予各种非凡神通,变成高居极乐世界的尊神。鸠摩罗什的弟子竺道生(?—434),河北巨鹿人。虽然提倡涅槃学,但认为法显翻译的《涅槃经》经义不够圆满,于是主张真理湛然常照,不变不易,无相无别,唯一无二,本不可分;和真理一样的佛性本来就有,人人皆有佛性,甚至“一阐提人”(佛经指贪欲成性、作恶多端、善根断绝的人)都可以成佛;由于佛性本有,真理不分,所以只能顿悟成佛。这些思想一出现,就被当时的佛教人士斥为不符合佛教教义,他本人则因此受到当时佛教界的排挤,被逐出建康的佛教僧团。但其思想后来对唐代的禅宗影响很大。般若学宣扬真如实相,理不可分,涅槃学主张直指人心,自见本性。道生将二说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倡导直入理体,直见佛性,顿悟成佛,迈出了佛教思想中国化的重要一步。在东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基础上,佛教和中国思想文化进一步融合,自造佛经,自说教义,自立宗派,形成了唐代成熟的中国佛教宗派。在这期间,中国佛教学者从对佛经进行翻译和作“格义”式理解,发展到自己伪造佛经(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影响很大的“伪经”,如《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等297),到唐朝则光明正大地自著《坛经》,在佛教经典方面一步步实现中国化。与此同时,在佛教思想上,各宗派遵循着思想历史发展的逻辑,蓬勃发展,独立而且富有创造性。从中国古代宗教的一般特点看,佛教中国化的实质和结果,就是受到儒家、道家人文精神的影响,增加了佛教的人文精神和理性(中道思维)成分。这些成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中国佛教以追求人自身的觉悟或自觉为宗旨,从人的角度看宇宙,论人生,坚信人人都有人性,有佛性,人性或佛性是光明的、明觉的、丰富的,而不是寂灭空无;二是以中道思维为核心的理性精神。中国佛教着重于对世界和人生进行理性探讨,双遣双非,破除片面执着,一归对立统一的真如中道,发展出理性色彩很浓的佛学(佛教学术)思想,充满了理想实现的辩证法,制约和减少了佛教信仰走向迷信的可能性。中国佛教修行不仅出世,而且入世,即出世即入世,出世落实于入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体现出既超越又现实的辩证精神。季羡林先生说得好:“我觉得,佛教似乎是一个唯理的宗教,讲求义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锢信徒们的思想的宗教。”298三是发扬利他精神(菩萨行)的大乘佛教在中国独盛,不仅自己修行提高,而且以大慈大悲精神普度众生。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舍己为人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修行慈悲,勇猛精进,都十分感人。299第七讲思考题一、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和历程。二、佛教对中国宗教思想的影响。三、根据佛教中国化的史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