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是逐步推进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重要步骤。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2015年12月27日,国务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举措获得最高立法机关的修法授权。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2019年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2019年3月1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2019年3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正式发布,科创板配套规则进一步明晰。2019年3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保荐人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办理业务指南》与《科创板创新试点红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引》。2019年3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审系统上线,科创板正式开始接受企业申请。截至2019年10月23日,共有166家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其中已受理9家,已问询64家,上市委会议通过6家,提交注册16家,有注册结果56家,其中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终止注册,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不予注册,中止1家,终止13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的又一重要举措,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是科创板承载的历史使命。设立科创板着重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股权融资问题,但是,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为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科技+金融”的模式为优质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金融资源,是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一)掤甲、乙两人面对站立,腰微含下沉,右腰上提,脚跟抬起,腰继续上提,右脚向前踏出一步,乙随腰上提,就势将左手沾拿甲右左手腕部,右手沾住甲左肘部;甲在乙双手按已右臂时,顺势腰后拱,松胯、松膝、坐腿,以化乙来势,(此时即后退)紧接着腰上提,向左旋转,将乙左臂向上往左绕圆掤起。注意:在做掤的动作时,要周身放松,尾闾中正,意念要守住腰,掤时必须用腰上提来做,神意、手臂及腿配合才是真正的掤,否则,就失去了掤的效用。另外,打掤手臂要撑圆,不要出棱角,手臂不要露劲。(二)捋接上式,甲乘上掤之势,左手沾拿乙左手腕,左小臂近腕处粘乙左臂,甲腰后拱,向左后下旋转,双手继续绕圆,转身往左后捋乙。此时称之为左顾,如换右手捋则称之为右盼。注意:做捋的动作,周身必须放松,精神不要紧张,松膝、松胯,用腰后拱下沉之势,神意配合做出。(三)化捋之后生化,此化常被人忽视。实际上乙被甲捋至势背时,左臂肘部变为挤,甲既被挤,不得不用双手向右之。接上式,甲右手置于乙左肘部,左手置于乙左腕,腰后微拱,向右旋转,身体随之右侧转化乙挤势。此时称之为右盼,如向左侧化则为左顾。注意:做化的动作,必须在神意的引领下,用腰化之。周身放松,意念守住腰,肘、胯、膝必须真正松开。否则,就会生滞弊。(四)按化之后生按接上式,甲右手置于乙右手腕,左手置于乙右肘部,腰微上提,用腰劲及沉肩坠肘法向前按进。此时称之为前进。注意:做按的动作时,周身放松,尾闾中正,沉肩坠肘,在意念引领下,腰下沉,松胯、松膝。切记,不可用手臂或身体按,否则,就失去了内功的真义,也达不到按的效果。(五)挤乙被按生掤,再变为捋,捋甲的右臂,甲被捋至势背时遂变挤。接上式,甲腰微含,屈肘置于胸前,呈半圆形,如抱物状,左手贴于右小臂内侧腕部。听乙稍动,即腰上提,用沉肩坠肘法向乙胸前挤进。此为前进。注意:做挤的动作,身体放松,精神放松,保持中正,在神意引领下,用腰上提之势做出。切不可肢体露劲。综上所述,掤、捋、挤、按、化已分为后退、前进、左顾、右盼,但还有中定未述及,这是一般习练者所不知的。什么是中定?内功太极拳术语。太极处处分虚实,毎一虚实之间,必有一重心,称为“中定”。如此方能阴阳互为其根。中定除含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时,己身重心中正之意外,还有内劲将发未发时,先保持乙身中定,然后发之的意味。其状犹如钟摆,化时如摆之左右摇动,化至发时,如摆之中定,定后发出,则发之得势,而不至偏丢。所以,中定在推手中也很重要。
在三娘湾的日子,我和老婆住的是海边草屋。最难忘的,是我们和屋里那只大蜘蛛的情谊。直至后来的义结金兰。蜘蛛是螃蟹的表弟。但螃蟹只能在餐桌上成为美食,而蜘蛛一直在保护我们的安全。有它在,百毒不侵。若在以前,这超出我们的认知极限,绝对是天方夜谭。第一天到达时,直接被迎进露天吧台,跟大家围坐寒暄,接着是晚饭和夜茶,很晚才回房间。屋子坐落山坡,直面海湾,涨潮时离海水不足百米,中间隔着一个淡水游泳池和棕榈林。草屋仅指屋顶,主体还是土木结构。屋里并不严实,很方便各种小生命飞进爬出。卫生间是整个的隔壁屋,很大。有个大拉门,一脚跨过去,半边屋顶是露天的,直见满天星斗和屋后草坡,空中传来海涛轰响。狠了狠心,开灯洗澡。灯很亮,居然没有昆虫蜂拥而来,难道它们都洗洗睡了?转身回到床上,一抬眼,屋角有个大蜘蛛,一动不动,又似虎视眈眈。忽听啪嗒一声,白床单上摊开一个绿豆大的黑点,用手一摸,湿乎乎,像鸟屎。屋里分明没有鸟。老鼠也不会悄悄躲在房梁。我们两口子一直揣摩了大半夜。可真叫体验自然。后来听廖原先生说,那是壁虎干的。一觉醒来,发现一对海女姐妹花正在门口打扫,满地是黑颗粒,绿豆大小。我问是什么。答曰:蝙蝠屎。又问,得有多少蝙蝠在夜里光顾啊?妹妹快语,笑答:不少。廖原先生的海豚考察基地,也是国家海洋局的挂牌实验室,有正规客房。但我老婆坚持住在草屋里,始终不肯换房间。第三天的下半夜,众人都已回房休息,我和廖原先生还在游泳池中央的茶棚聊天。猛然飞来一只大蟑螂,落在脚前扑腾,像是受了伤。定睛一看,旁边不远有只蜘蛛,安静地趴着。不大一会,蟑螂便一命呜呼,蜘蛛开始慢慢移动,拖着蟑螂消失在暗处。一场决战,活生生的在眼皮下谢幕。蜘蛛的绝杀,如此不动声色。从始至终,全靠早已布下的蛛丝阵。我想起屋里那只蜘蛛,顿时充满感怀。廖原先生看破了我的念头,说,每个草屋都有蜘蛛,驱逐过它们,不管用,马上又回来,不多不少就一只。这些房间,它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我叹道,没有蜘蛛暗布的天罗地网,什么毒虫、蝙蝠和蛇类,都能进到草屋来。廖原先生端起茶杯,说,有蟑螂的地方,就有蜘蛛。蟑螂是蜘蛛的美食。有一天夜里,屋里多了一只蜘蛛,也看不出是否在跟原来那只对歭,双方离得不远,我们担心会有一场大战。等到天亮,就看到其中的一只只剩下了一半,被蛛丝包裹起来,挂在房梁附近。转眼已到第九天,要回北京了。临出房门之际,我和老婆郑重回身,向墙上的蜘蛛大哥作揖,依依道别。按照年龄,这只蜘蛛没有多大,理应是小弟弟。但依道上规矩,它在这些日夜里,始终罩着我们,叫一声大哥,不是应该的吗?
从门诊的角度讲,理解精益接诊的价值和操作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落地流程。经过多年的咨询经验,笔者总结流程落地的核心并不在于培训,而在于培训之后的练习和试运行。(一)培训、模拟、PK流程在正式执行之前,需要先通过培训解决医护人员认知的问题,让医护人员知道具体的流程步骤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有利于医护人员的思想与流程设定的理念一致。医护人员有了基本的认知不代表具备了这种操作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建立医护人员习惯的过程,首先通过不断的模拟和重复练习让其养成行为习惯,遇到某一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对应的行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运用PK的方法在团队中树立榜样,提高榜样自身的执行动力,同时激发其他医护人员的竞争学习意识。比如针对前台接待环节可以设立“接待标兵”,制定评选标准每周或每月评选出优秀医护人员榜样或者分小组进行PK。通过先培训认知,再模拟演练形成习惯,然后通过PK或树立榜样就可以一步步推进流程落地。(二)试执行与优化任何流程设计出来都不是完美的,从流程本身和医护人员与流程的磨合都需要一个过程,就是要有一个试运行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在流程试执行期需要对执行的过程进行跟踪,流程的执行人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流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负责人;而负责流程执行跟进的部门要随时查核记录流程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流程步骤是否可以进行优化、是否能够提高接诊效率、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等情况,整体遵循我们前面所讲的SDCA和PDCA精益改进方法。首先,根据流程及目前的接诊情况,制订具体的执行计划;其次,在此过程中持续跟进和反馈问题,找出问题点及可优化的地方,然后针对问题点和可优化的地方制定具体的改善策略,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具体的执行计划,查核反馈问题,寻找可优化的点,形成一个新的升级版的流程。如此不断循环,实现螺旋式的上升,使流程越来越完善。(三)流程说明流程说明是针对流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细节操作说明,包括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操作原理、流程的执行人及对应的参考话术。其中,操作步骤是针对于整体流程的步骤分解,例如前面讲的接诊前阶段流程,总共分为6个步骤;操作要点是针对操作步骤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是流程执行人在执行该步骤时必须要做到的;操作原理是解释为什么要注意规范前面的操作要点,便于执行人理解并实现流程想要达到的效果;执行人就是对应操作步骤的操作人;参考话术则是针对该步骤的操作要点,以及想要实现的目标而制定的可供参考使用的话术。如表3-1所示。表3-1××流程说明通过流程说明,我们为流程步骤设定了清晰具体的操作标准,使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分工明确,知道每一步骤是什么、怎样做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流程的执行。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方式,面对新的且需要改变习惯的方式时,很难主动积极走出舒适区去适应新的模式,从而就会导致流程执行不到位甚至不执行的情况,所以绝不可以把流程的良好运行寄托在医护人员的自动自发或自觉性上,除了要有明确清晰的流程说明,还需要配套相应的制度来保证流程的规范执行,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有力的奖惩,对做得好的医护人员给予奖励,提高医护人员执行的动力,对做得不好或没做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增加医护人员的压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跟进流程的执行效果,及时反馈并纠正流程执行中的问题,也为流程的不断优化提供依据。流程制度规范包括流程执行跟进部门、流程制度适用对象、生效日期及具体的制度规范。其中,流程执行跟进部门是指在流程下发执行期间,负责跟进查核流程执行标准情况的部门;流程制度适用对象是指本制度适用的对象范围,主要是跟流程执行相关的前台护士、医助和医生等;生效日期就是指该制度的正式生效时间;具体的制度规范是指针对流程执行情况的考核规范,根据流程执行中的关键指标设定明确的奖惩机制,也可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如表3-2所示。表3-2××流程制度规范图2-4
1931年的最后一天,胡塞尔与他的学生汉斯·拉纳(HansReiner)以及来自大洋彼岸的求学者凯恩斯一起谈论现象学的事情。拉纳谈起了原始人与文明人的“不同世界”的话题,胡塞尔回应到,“不同世界”这个字眼挺“危险”,因为严格讲来,谈论两个或更多现实世界的说法是荒谬的。众生拥有一个同一形式的本体论结构的同一世界。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指责海德格尔,他说,海德格尔在谈论“自然的世界图景”(thenaturalworld-picture)时,既不提阿芬那留斯(RichardAvenarius)又不提胡塞尔,就好象这个话题是常识而不是由他们两人提出的一样。胡塞尔承认,他本人在此问题上是受到了阿芬那留斯的影响。445  学术界对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生活世界”问题上究竟谁影响了谁一直存有争论,此处存而不论446。至于阿芬那留斯究竟如何影响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我们也暂且将之搁置于一边。我想在此结合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来考察一下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历史背景,我要指出的是,尼采对“真实世界”的解构至少为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提出准备好了“视域”。447  “真实世界”在尼采那里有其独特的所指,它是与所谓的“假象世界”“现象世界”“表面世界”相对立的形而上的世界。依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真实世界”如何终于变成了寓言》一节的交待,真实世界有三种表现形态:其一是“理念的最古老形式”,亦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是自在自为的,先于、独立于世间事物而存在,是万有永恒之原型,现实世界只是此真实世界之分有,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暂时的。其二是“基督徒的方式”,亦即宗教家的“神性世界”,如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一样,神性世界是与世俗世界相对立。其三是“康德的方式”,亦即“自由的世界”“物自体的世界”,它是与现象世界相对立的。    真实世界的三种表现形态有一共同的特点,即是在现实感性世界之外另立一彼岸世界,前者乃变动不居的、相对的、暂时的、有限的,而后者乃恒常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前者乃无自性的、有欠缺的、低级的,后者乃实体性的、完满的、高级的;因而前者必须以后者为根据、为目的,只有后者才是真善美的所在,无论在知识论意义上还是在价值论意义上,后者都高于前者。从总体上,前者是虚幻不实的生成(Becoming),无本真而言,只有后者才是真实的存在(Being),故名之曰“真实世界”,而对此“存在”之探讨即是形而上学,故真实世界又可称为形而上学的世界。  真实世界的三种表现形态实际上也标志着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尼采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中世纪——近代的逐步过渡中,真实世界受到了某种限制。在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真实世界那里,“真实世界是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可以到达的——他生活在其中,他就是它”;而在中世纪,“真实的世界是现在不可达到,但许诺给智者、虔信者、有德者”,理念由此变得更精巧、更难懂、更不可捉摸了;到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真实的世界不可达到、不可证明、不可许诺,但被看作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理念变得“苍白”“北方味儿”,已被雾霭和怀疑论笼罩着了。  由此可见,真实世界的思想乃西方哲学的一大思想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主宰了西方2000年来的形而上学及价值取向。它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大本营性的堡垒,任何颠覆或攻克它的尝试都面临着缺乏武器的困境,因为所有批判性的武器,所有价值观念都是由它所派生的,都是以它为依托的,于是批判性的尝试或者不着边际,或者被它所吸纳成自我批判而进一步加固了自己的防御基础。对此尼采有清醒的认识,为了摧毁这座堡垒,他既锻造了“最艰硬的锤子”448,又制造了威力无比的“炸药”449,他的口号是“重估一切价值”,这样建基在“真实世界”上的价值被拆卸一空,而一直蔽而不显的真实世界建基其上的价值系统也被亮了个底朝天,真实世界因其根基的崩溃而倾覆,“最久远的错误终结了”。  尼采的解构策略主要有二:一是揭示真实世界背后隐匿的心理机制;二是揭示真实世界得以建立的思维机制。  先看其一。  把这个世界当成是“表面世界”“此岸世界”,那个世界当成是“真实世界”“彼岸世界”,乃完全出自于“心理学的失误’、“心理学的混淆”。这种“失误”与“混淆”首先出自于“遁世的诱惑”。这个表面的世界是已知的,因而也是无聊的、乏味的,而“另一个世界”则是未知的,因而也是有趣的;这个表面世界是偶然的,无序的,而“另一个世界”肯定与此不同,它是有着“最高等的必然性的”;这个表面世界乃是不真实的、骗人的、不正当的、无足轻重的,而另一个世界肯定是诚实不欺的、充满正义的。于是,我们便“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仿佛更有趣味的一部分位于别的地方”“以我们的顺从——仿佛不顺从不行,仿佛这个世界没有最高等的必然性”“以我们的同情和敬意——似乎这个世界不值得同情和尊敬”,逃出了“这个”世界。450    当然,遁世的冲动乃是出自“厌世”的心理。这个“表面的世界”变幻不定、充满矛盾、虚妄不实,这里没有自性、没有永恒,“变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现象世界是无本真、无幸福可言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错误”,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存在,只有摆脱这个“生成”(Becoming)的世界而去与“存在”(Being)的世界合一,才能通向幸福之路。因此,厌弃“生成”、怀疑“变化”、蔑视现世的结果便是对“存在”的信仰、对真实世界的信仰。这种厌世的心理完全出自于那些非生产性的、受动的、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种类,他们不想在这个世界中发现真实的意义,他们也不想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他们设定这样的世界已经有了”,“他们虚构一个符合我们愿望的世界”。而比这种种类还要贫乏一等的人则是“虚无主义者,他们彻底否定了这个世界的意义,尼采的结论是:“凡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植入事物的人,凡无意志和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让事物具有意义,因为他不相信事物中有什么意义。”451  厌世必然招致“遁世”也同时招致“谤世”。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乃是出自于“对一个制造痛苦世界的仇恨”,谴责、诽谤、诬蔑这个“世界”,乃是出自一种本能,出自颓废者的怨恨心理:“‘上帝’的概念包含着一切有害的、有毒的、诽谤性的东西,它把生命的一切不共戴天的仇敌纳入一个可怕的统一体!‘彼岸’的概念,‘真实世界’的概念,是发明来诋毁这唯一存在的世界的……”452真实世界的思想乃是用一种“彼岸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是对我们所在世界的“巨大置疑和贬值”,是迄今为止我们对生命的“最危险的谋杀”。  再看其二。  真实世界得以建立也有赖于某种思维机制的运作。    首先是理性对感性的“扼杀”。原初印象的世界乃是感性的世界,它显示出生成、流逝、变化,感官从不说谎。然而,为了“传达”,为了“交流”,事物必须变得可以精确地加以表述,为此就必须“按照一定范畴编排现象”,概念、类、形式、目的、法则等等的都是“为我们准备一个使我们的生存成为可能的世界”,理性通过图式化的概念之网,试图捕捉住生成不已,变动不居的感性世界,“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都是东拼西凑的、简化的、模式化的、解释过的”453,感官从不说谎、从不欺骗我们,“只是在我们对它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进了谎言,例如统一的谎言,物性、实体、持续的谎言……‘理性’是我们篡改感官证据的根源。”454  然而,哲学家们“混淆始末”,将虚构出来的存在世界说成是真实的世界,而将流动不居的感官世界说成是假象世界。殊不知任何理性的模式化理解,都只是分类和命名,都只是删繁就简,而根本未触及到事物本身。至于事物究竟是什么,“这只能由它们旁边的判断主体来确定”,455一切所谓的理性认识都是根据判断主体所制定的“某个标准”进行度量的过程,没有一个标准,也就不会有什么认识,自然规律说穿了也只是一堆“拟人关系”。“我们只能认识我们亲手造就的世界。”456    因此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实世界”,不存在什么自在真理,一切都是“隐喻”。语言所命名的只是事物与人的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就必须进行双重的隐喻化。首先是来自“事物自身神秘的X”所产生的神经刺激转变成“视觉形象”,这是第一重隐喻,而“视觉形象”又在声音中被“摹写”,这是第二重隐喻,“每一次转变都是从一个世界毫无保留地跃置身于一个全新和不同的世界中”。457原来一切理性的范畴、概念、命题都早已是隐喻化了的,都是一些与原始实体相去十万八千里的隐喻,所谓真理也不过是“一群活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法,也就是一大堆已经被诗意地和修辞地强化、转移和修饰的人类关系。它们在长时间使用后,对一个民族来说俨然已经成为固定的、信条化的和有约束力的。真理是我们已经忘掉其为幻想的幻想,是用旧了的耗尽了的感觉力量的隐喻……”458只有忘掉这一“原始隐喻世界”,人才能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生活,并进而将原本是隐喻的隐喻当成“真实世界”本身。这个“真实世界”从此高跃于“原初印象世界”之上,因为它比当下知觉世界来得更稳定、更井然有秩、更人性化,因而也就成了一个“发号施令和必须服从的世界”。人们再很难认识到昆虫或鸟的知觉世界与人的知觉世界完全不同,而关于这些知觉世界中哪一个更正确的问题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人们再很难认识到,如果我们能与蚊虫“沟通”,我们就会看到,“它也带着同样的庄严飞过空中”,也同样觉得自己是“宇宙的飞行着的中心”;人们再很难认识到“在植物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株植物”。459    总之,在“真实世界”的建构的背后,既有遁世的心理学的诱惑,也有理性化、拟人化的思维的虚构,真实世界实无真实可言。“真实世界”既不是“另一个”,也不是“彼岸”,它的根子就在于一直受它贬抑的“假象世界”“表面世界”“现象世界”。究极而言,这一切最终都出自于权力意志的透视与投射,由于权力意志的透视与投射,而造成种种不同之外观,概言之有二,一是“理性的白昼”,此乃逻辑化、模式化了的科学世界,藉此我们占有、控制生生不已的大化世界以求得生存;一是艺术与道德的“光环”,此乃拟人化、目的化了的审美世界,藉此我们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浩翰无垠的生成中求得安全感、目的感、有意义感。“这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460因此.++由“真实世界”追溯至“原初印象世界”,由“存在”追溯到“生成”,解构其背后隐匿的心理与思维的投射机制,重估其底下蕴藏的价值类型,便成了尼采真实世界谱系学的一大任务。  尼采对真实世界的解构昭示了后来哲学的发展。  尼采对真实世界的心理学解构直接预示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有了尼采的指引,弗洛伊德完全有理由对道德世界、宗教世界、科学与艺术世界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这一切所谓文化世界的根子并不在于其自身,它的背后乃是本能世界,尼采对“真实世界”背后的怨恨心理、厌世本能的解构在弗洛伊德那里转化成对道德、“超我”背后攻击本能反向作用的解构,尼采对真实世界得以产生的遁世诱惑的揭示在弗洛伊德那里转化成对隐匿在科学、艺术活动底下的力比多的升华机制的分析……    尼采对真实世界的理性化的解构则预示了胡塞尔“生活世界”观的出现。胡塞尔现象学认为,科学建构的世界乃是基于对自然的数学化、理念化的处理,通过理念化方法将真实的前科学的直观世界套进了观念范畴之网络中,从而克服其主观性、相对性以获得客观性、普遍性之品格。因此,究其老底,科学世界无非是“套在当下直观与经验世界即生活世界身上的观念之衣”,因为“科学的每一成果都在这一当下经验及其相应世界中拥有其意义之根基并都指溯到它”,然而,“通过这一观念之衣,我们却将实际上是方法的东西当成了真实的存在(trueBeing)”461,并进而依照这件套在生活世界身上的观念之衣来解释我们的经验世界。科学主义的这种“混淆始末”把戏在尼采《偶像的黄昏》一书之《哲学中的“理性”》一节中早已被戳穿过:哲学家的一个特性就是“混淆始末”,“他们把最后到来的东西设置为‘最高的概念’……最后的、最稀薄的、最空洞的东西设定为最初的东西……”462;尼采大力呼吁的“历史感”也不期而然地得到了胡塞尔的响应:由科学世界向原始的生活世界的回溯,不是简单地接受当下给出的经验世界,而是要对种种观念化建构的世界加以“解构”“拆卸”“剥脱”,“追溯早已贮藏于其中的历史性而直至其源头”,正是这一历史性中,所谓自在存在的可以加客观确定的世界的意义才在原始经验与直观的基础上得以自然增殖;至于尼采对“生成”世界与“存在”世界的颠倒也同样在胡塞尔所倡导的“知识型”(epistēmē)与“信念型”(doxa)的颠倒中见到踪影:科学与逻辑学的知识乃是精确的、客观的“知识型”,而生活世界之前谓词的经验(prepredicativeexperience)乃是非精确的,尚未得到物理数学化地观念化处理的“信念型”“意见型”,然而这一信念型、意见型之领域其地位绝不低于“知识型”“认识型”之领域,恰恰相反,“被动的信念(passivedoxa)之领域、对存在的被动信仰之领域,不仅为每一个具体的认识活动,每一种认识取向以及所有实存者的判断提供了信念之根基,它也为每一个具体的价值判断、为加诸存在者之上的所有实践活动提供了信念之根基,因而,它是我们所谓的‘经验’以及该术语具体意义上的‘拥有经验’的一切事物的根基”。463就此而言,“意见型”“信念性”要比“知识型”“认识型”具有更原始的自我明证性,这又使我们再一次想到尼采:“凡是远离我们意识的因而变得晦暗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十分明晰的东西。”464我们当然也有理由将胡塞尔的意义“解构”(detruction)与尼采的价值重估相提并论:在胡塞尔那里,意义的解构意味着从被奠基的经验向前谓词的经验的回溯,意味着使所有符号化失去作用,在尼采那里,价值重估意味着由种种缠绕在“真实世界”身上的价值观念回溯至“生成世界”的源头上。更令人回味的是,尼采意义的“谱系学”也不时出现在胡塞尔后期的文献中,他的《经验与判断》的副标题即是《逻辑的谱系学研究》。令人不解的是,在胡塞尔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几乎见不到尼采的名字,他十分肯定地断言,生活世界一直被遗忘了,“没有人意识到这类根本问题”。这不免给人以轻率之感,唯一的解释是,尼采被胡塞尔遗忘了。    尼采对真实世界的理性化解构的现代效应也充分体现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基本本体论中。海德格尔著名的“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其滥殇当溯至尼采“生成”与“存在”的区分。而在海德格尔以“于世之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打破传统主一客对立的认识论模式中。也多少可以窥出几分尼采的影子来:在世界之中存在,不是两件现成物事的空间关系比如手表在手表盒之中,Dasein之在世中之“在”乃是居住、逗留、生产、探查、询问、规划、利用、放弃、消费、谈论……乃是“烦”于世中。世界之为世界恰恰是在Dasein烦于世中的筹划活动中得以呈现出来,世界中的物事亦在此筹划活动中被领会为诸如桌子、椅子、桥梁等等用具,在人们进行专题化的认知活动之前,就已有此前认识的筹划领会发生了。Dasein只要存在就得有所筹划与领会,就有“真理”发生,Dasein乃是“存在”的澄明。Dasein的这种烦于世中的筹划活动在性质上与尼采权力意志的透视活动亦无本质的不同,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乃是在Dasein筹划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因缘总体,在尼采那里世界则是权力意志透视所造成的外观,前者是由领会、语言勾连起来的“为了……”结构整体,后者则是依价值加以整理、简化的外观世界……  另外,尼采对生成世界与存在世界的颠倒,也开了现代哲学由实体化思维方式向功能化思维方式(过程思维方式)转变的先河。在尼采之前,哲学家们总要习惯地发问人是什么、物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什么问题,然后便忙于用各种各样的范畴去界定这种种的“什么,这些范畴也就成了“什么”的本质。而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发问方式被取代了,人们不再热衷于问人是什么、物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之类的“什么”问题了,代之而来的问法是人如何是、物如何是、世界如何是之类的“如何”问题。本质的“什么”被解构为过程、关系的“如何”,人是什么取决于如何生存,物是什么取决于物如何呈现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于是,“什么”没有什么本质了,或者说“什么”的本质就在于它们如何中,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其他种类的反本质主义都是沿着这条线路走下来的。  有了哲学,就有了建构“真实世界”的冲动;有了尼采,任何真实世界的建构都必须经受住尼采的解构。
在当下数字经济已全面开启的新时代,经销商如何才能“脱胎换骨”,以全新的角色在新时代的浪潮里乘风破浪?唯有登上数字化技术的“诺亚方舟”,方可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未来的时代必将是大数据深度应用的时代,“数据在线化”“数据业务化”“数据决策化”,将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无数据,不经营”,企业拥抱数字化的程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强。那么,数字化究竟能为经销商带来哪些具体的提升?第一,降成本:成本不是“省”下来的,而是“降”下来的。传统经销的本质上是赚差价,实际上是利润,利润是衡量一个经销商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利润等于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当市场份额趋于稳定时,经销商的目标就会集中在成本上。这时,往往会走进一个误区,用减人、减车、减仓等减少软硬件支出的方式“省”成本。但是,成本应该是“降”下来的,而非“省”下来的,应该是通过对商品进店、商品卖出、商品推荐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通过效率的提升把成本“降”下去。舟谱数据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经销商在账款核销和费用核算两个环节,成本是不合理的。过去,经销商的核销过程是很复杂的,业务员填写账款核销单、经销商审批、财务入账,中间过程烦琐,不仅容易出现误差,还有人员成本的支出。费用核算更是如此,如何确认业务员是否操作规范、返利是否及时核销、门店陈列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费用是否及时兑付,等等。很多经销商的费用核算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是费用支付了却没达到相应的标准,这等于浪费了资源。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解决的。通过一些SaaS工具,比如舟谱云管家,核销工作可以实现完全在线化,甚至不需要财务去核销,业务员或者司机在终端点击确认送达之后,账款在后台会自动核销,财务只需要复核,减少了烦琐的中间环节和人员成本。对于费用的投放,经销商可以自定义费用类别,比如门店返利和陈列费用投放等。门店订货结款,比如满1万元返500元,满2万元返1500元,经销商可以自行设定,门店同意后会自动签订合同,只要达到目标,费用可以通过应收款进行自动核销。陈列费用的投放,经销商可以自己设定标准,系统自动审单,签订合同,费用投入,业务员只需拍照上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纠纷和额外的支出。这便是数字化带来的第一个改变,将过去依靠人力去做的环节用数字工具代替,让人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效益最大化,实现“降”成本的目标。第二,增效率:业务一体化,多方联动。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经销商之所以称之为传统,是因为其模式的固化和效率的低下。传统经销商的运作模式是靠人驱动,而单纯依靠人驱动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再精细的依靠人的管理,做不到像计算机一样的精细化管理,效率也很难提升,形成一个恶性闭环。其实,传统经销商的增效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展开:首先,商品出库的效率。在商品出库这个环节,与其说是效率,不如说是规范性。经销商在这个环节,很多情况下是在打订单时就把单据打出来,然后在库存中扣除,这样的操作实际上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单据打出来,但是货并没有送,仓库的数据显示已经减掉,这些问题清算在一起,在对账时就会出问题,账目不清,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复杂。现在,通过数字工具操作,是可以规避这些问题的发生,让商品出库的过程更透明规范。舟谱云管家将仓库库存分为实物库存、可售库存、占用库存、入库在途库存、出库在途库存。通过这样精细化的区分,将商品出库的环节过程化、节点化,不仅可以实现库存信息的实时同步,信息时效性有保障,还能有效避免数据不规范的问题。其次,资金使用的效率。客户交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账期,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核心客户,一般都会有账期。借助数字化的工具,经销商可以通过系统把应收账款做分类处理,现款和账期。比如针对账期客户,舟谱云管家可以设置预警机制,每单设定逾期付款时间,接到预警,经销商可以及时处理,减少延长账期的风险,增加资金周转率。还有一个维度是KA结算的维度。做KA的经销商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合作时谈好供货价,比如10元/份,但最终结算,超市直接以某个费用的名义扣除一部分钱,结算变成9.5元/份。以前基本上都是财务在单据上直接改,没有办法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现在,结算可以在系统中调整单价,在报表中可以直观看到中间的差值,超市的各种账款处理起来更清晰。最后,订单履约的效率。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从订单开单到最终送货到客户手里,这个过程叫订单履约。整个过程是一连串的时间叠加在一起,经销商很难去管理每个环节。比如整个订单履约的时间多长,大多数经销商只能回答24小时送到,或者48小时送到,基本上是没有具体数字的。数字化升级就是将业务管理一体化,打造一个完整的系统闭环,助力经销商快速发展。以舟谱云管家为例,通过将订单履约流程化,从业务下单到客户签收,中间每个过程系统都会呈现记录。这些记录,不仅老板能看到,业务员、仓管、司机,包括财务都能看到,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及时处理。比如门店反馈某个商品有差错,只需要找到对应的时间节点,就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订单履约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第三,提精度:无数据,不决策。以往经销商做决策是信息化决策,经销商对生意的判断,是基于自己对市场的反馈经验,这种经验是相对比较主观的,很多时候也是片面的和局部的,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当前,决策的方式逐渐由信息化决策向数据化决策转变,以数据为基础,精细化、标准化、系统化去管理公司。简单来说,经销商要通过数据,知道生意的情况,挣了多少钱,有多少客户、哪些是核心客户、业务员做了多大贡献、那个产品卖得好、哪个规格卖得好等。对经销商的经营而言,数据可以在决策的三个维度得到有效应用:首先,业务管理数据化。经销商要实现盈利,靠的是卖货,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卖给谁,即客户管理;二是谁来卖,即业务管理。业务管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以前经销商只能知道业务员卖多少货,但很少通过数据去分析,业务员在哪些店卖得好?哪些产品卖得好?没有通过数字工具,细化到每个点上,辅助经销商做决策。举个真实的案例,江苏某地有一个水饮经销商,平时的签收率是95%左右,即出库100件,签收95件,但某个时期签收率下降到85%,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但在过去,知道业务出了问题,至于问题出在哪儿,却并不清楚。现在,通过注入舟谱云管家这样的数字化工具,可以把数据分解到每个业务,业务员卖货多少、签收多少、哪些店没签收、没签收的店是谁负责等,可以将每个店落实到具体业务员身上,问题出现在哪儿,清晰可查,及时解决。其次,客户管理的数据化。经销商的销量、利润都来源客户,经销商的核心资产实际上就是客户数量的多少。行业人士都知道,品牌商看中经销商也是基于其掌握的终端数量。终端对品牌商而言,是产品铺货的沉淀价值。在商品进店的过程中,传统经销商多是以单店销量区别客户,这种做法在数字化时代就已经过时了,需要通过数据将客户管理精细化,精细到以品类销量、品牌销量去划分顾客。仍以舟谱云管家为例,经销商通过系统生成一张二维表,可以清晰地看到门店的哪些品类、哪些品牌,甚至哪种规格的产品卖得好。通过这些精准的数据分析,比如门店某品牌的销售周期、每个周期销售多少,业务员可以实现精准拜访,预测门店的需求。从销售的角度说,可以通过数据寻找新的销售机会。最后,商品结构的数据化。现在经销商大多是做多品牌、多品类经销,SKU数量众多,但很多经销商对自己的商品结构并不清楚,往往想调整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实际上,调整商品结构首先必须基于于商品分类,用数据分析出自己公司产品线销量占比,利润占比,找出需要调整的商品品类。通过数字化工具,可以建立了商品+业务、商品+客户、商品+仓库、商品+部门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比如有些经销商纯粹是靠毛利做产品,可以去筛选高毛利的品牌,然后去培育销量。通过对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排名,让经销商清晰地看到商品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做调整。
(一)成本管控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误区成本管控的核心目标不是一味削减成本,而是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当前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大,一味削减成本会导致质量下降、员工积极性降低、效率和效果下滑,使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国家出台政策规范供应商账期等,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不良成本控制方式,防止行业内卷和企业灭亡。(二)成本分配的技术化工作与间接成本管理成本分配是有价值的技术化管理工作,而非单纯削减成本。现代产品中人工费多为间接成本,管控间接成本需将其与所服务的产成品挂钩,采用有效方法分配到产成品中。(三)现代经济中经营成本分配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中间接成本比例高,需识别成本动因来分配经营成本。成本动因即间接成本产生的原因,如采购部门成本的动因是采购订单,通过识别动因可更合理地分配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四)固定工资模式下的时间管理与绩效考核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麦肯锡等管理咨询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机构采用固定工资绩效模式,需对员工时间进行管理,要求员工每天记录工作时间。通过工时统计表可判断项目是否盈利,如审计项目超过规定工时可能亏损,以此对员工进行考核,这也是固定工资模式企业的必要管理技术。(五)阿米巴经营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阿米巴模式由稻盛和夫提出,核心是让每个员工与盈利挂钩,成为利润中心和责任中心,中国海尔最早引入类似的市场链模式。应用中需统计每个员工的收入、成本和耗费时间,最头疼的是内部转移价格(转移定价)问题,常用成本加成和市场价格等方法,但应用存在困难。(六)阿米巴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固定薪酬的平衡作用阿米巴模式能激发员工积极性,但落地困难,且会加剧企业内部竞争,引发矛盾。固定薪酬模式可降低内部矛盾和损耗,平衡企业内部关系,避免因提成制导致好业务争抢、有战略意义但短期无收益的业务无人问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