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南京设有与北京配套的机构,清代在盛京设有与北京对应的机构,其中除部分具有一定职掌外,多数实际上是一种安排闲职养老的机构。明代南京本来是京师,至永乐迁都后,原有机构有所裁减,如六部只留礼、刑、工三部,仁宗时补设官署,使其同北京机构大致相仿,但人员编制和职能则有了较大缩减。正统六年(1441年)定制,南京官署悉加“南京”二字。南京诸衙门中,最重要的是南京守备,以中军都督府兼任,节制南京诸卫所。洪熙元年(1425年)后又设守备太监。南京六部,长官与属司名称俱同北京,惟属员较少,事务极简。其中吏部主要职责是六年一次考察南京官吏;户部、刑部各司不预分省之事,只管南京一地的钱粮刑名;礼部主管南京祭祀及庆贺表文;兵部以尚书参赞机务,协同守备管理南京军事,“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589,为南京六部之首;工部主管南京、凤阳等处的营建修造以及制作诸事。都察院主管南京官吏考察、提督操江、纠劾言事,六科无封驳,仅管监察六部以及言谏弹劾。翰詹则基本无职事。“南京各衙门,惟翰林院最清苦,既无职掌,亦无夫役。”590惟国子监与北京相仿,负责教授江浙闽湖两广和南直隶的生员,而且日本、流求、暹罗诸生多在南监。通政司只是给刑部收转诉状。其他寺监诸司,则仅限于南京有关事务。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失势者,多调迁南京。在北京号称雄职的都察院,在南京则无所事事。隆庆万历时,张瀚掌南京都察院,称:“院在太平门外,惟操江、佥院间来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礼貌,体统森严,殊无事事。”591著名清官海瑞,在北京不能为同僚所容,则被排挤到南京。随着党争的兴起,南京成为政坛倾轧的缓冲地。清代入关前,在盛京建都,有了内三院及八衙门。入关后,以盛京为留都,以正黄旗内大臣和洛会为盛京总管。顺治三年(1646年),改内大臣为奉天昂邦章京,给其镇守总管印,统管留守盛京各曹。顺治十四年设奉天府,十五年设盛京礼部,十六年设盛京户部工部,康熙元年(1662年)设盛京刑部,三十年设盛京兵部,形成盛京五部之制,与盛京将军分掌政务军务。盛京五部官员,均为京部铨选,所以不设吏部。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盛京五部,事务归盛京将军兼管,不久建省。盛京五部不设尚书,以满洲侍郎领其事,以宗室郎中或员外郎佐其事,以堂主事办理文移档案。户部设经会、粮储、农田三司,礼部、兵部、工部各设左、右两司,刑部设肃纪前、后、左、右四司,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盛京官职,几乎全为满洲缺,惟刑部有少量汉军缺和蒙古缺。户部经会司掌盛京银钱物品出纳,由一名掌关防监督(郎中)掌银库,粮储司掌盛京粮食出纳,由正副监督两人掌内仓,农田司掌盛京垦田升科征税及户籍婚姻。礼部专掌盛京祭祀,左司掌祭祀物品供应及供祭之田庄园圃,右司掌祭祀物品调拨及庙宇僧道管理。兵部掌盛京军政军械驿站,左司专管驿站,右司掌边门稽察和盛京仓、驿、守边官的铨选考试。刑部分理盛京旗人及边外蒙古刑狱,肃纪前司和肃纪左司掌盛京十五城旗人诉讼,肃纪右司掌柳条边外蒙古诉讼,肃纪后司掌私挖私贩人参案件。工部左右二司分掌盛京营缮工程,下有银库、火药库、秫*(读音shú,高粱)秸厂等。
导师配对中需要推进两个工作:配对模式和关系确立仪式。实操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一对一模式更容易形成稳定、长远的“师徒关系”,但需要较大规模的导师库,且管理和过程推进涉及关系较多,费力度高。一对多的带领模式,辅导人数通常不应该超过3人,否则将失去效果,这样的模式节约资源,多人碰撞,多人收益,缺点是可能无法深入和全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导师和被辅导者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配对模式。具体匹配的操作过程,可以基于工作主题相似性、技能匹配性,同时考虑地点因素,采用双向自由选择和组织方调配结合的方式确定。可利用邮件或者其他技术平台,将学员和导师的信息分别发送至对方,首选来对潜在的学员或者导师进行自由选择,不仅发挥了自主性,同时减少了组织方的工作量,最终组织方根据太多或者太少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配,完成配对。为了提高导师和学员的参与感,需要营造必要的仪式,增强体验。一般可完成配对后,给学员和导师发一封确立关系的邮件,对学员而言主要是说明项目的收获、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并给予鼓励,对导师而言主要是表示感谢、导师的要求和期望等。最终通过一场“拜师仪式”启动会,签订辅导协议,正式展开实施。表7-10导师辅导协议书——“成长合约”样例XX集团后备梯队导师辅导协议书——“成长合约”基于加速XX集团后备梯队人才的成长,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目的,特匹配导师进行工作辅导和职业指导。在辅导过程中,彼此双方需密切沟通,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导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赋能指导学员,学员要积极主动,勤勉好学,实现自我成长。为更好指导双方完成辅导计划与目标,特设立此“成长合约”,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师的职责要求(包含但不限于):​ 工作辅导:围绕工作的推进,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辅导,帮助工作能力提升​ 职业发展牵引:给予学员职业成长上的指导,及时排解学员思想疑惑和发展困惑​ 定期/不定期沟通:共同制定成长与学习计划,以月度为周期完成当期任务执行效果的交流,每季度参与学员项目汇报总结辅导​ 资源支持:给予学员工作中必要资源的支持,例如跨部门工作的协调推动、人脉网络的拓展等​ 跨界思考:在工作破局时,提供多方视角,给予跨界的思考输入,打破思维局限​ 其他:参与日常评估、年度评估等人才管理工作二、学员的职责要求(包含但不限于):​ 积极主动:在整体辅导中,各个环节要主动联系导师,主动阐述自己的困惑和困难,寻求指导,做好记录​ 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制定的成长和学习计划,执行各项辅导任务,保证认真完成​ 总结复盘:按照周期完成阶段性总结、汇报和复盘,闭环计划内容在辅导期内,人力资源部门会定期跟进辅导情况,检查辅导记录,通晒成长和学习计划的达成,同时给予资源支持,并在结束时给予带教工作完成较好的导师表彰,优秀学员进行表彰。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辅导周期自到,周期月。本协议一式三份,导师、学员和人力资源部门各持一份。导师签字及日期:学员签字及日期:人力资源部门签字及日期:
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是对它的思考。但我们对产品的思考远远不够。更多情况下,是关注在技术、市场等上面。思考产品就是思考生活。那么什么是生活?虽然我们都在生活着,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仅需要用洗衣粉洗衣服,还对洗衣粉的用量、环保和节水、护手和健康、去污能力、低价、时尚、包装、品牌等有需求。这些由内心产生的想法不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观吗?不就是他的梦想、期望、担忧恐惧、兴趣爱好、品位素质、经济条件、失望与满足​、虚荣与实用、积极态度还是勉强维持、乐观还是晦暗等吗?这些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思考这些,就是思考生活。也就是思考产品。而思考生活,就是思考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因此,思考产品,思考到最深处,就是思考人们的价值观。那么,问题就是,我们自己有精神世界吗?我们有过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吗?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所持的是什么价值观呢?如果没有,我们又怎么可能知道、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呢?又怎么能探知别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活着,但是不知道是怎么活着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无知无觉。这又怎么能理解生活呢?然后,肤浅的产品又怎么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呢?难道要一直山寨下去吗?创新又谈何容易,它不只是技术、资金的事情。创意必然是来自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你能给创业者一个车库,但是对生活的洞察、生活的深度、思考的深刻、品质的高贵,只能是他自己的事情。旁人谁又能帮得上呢?​在渴望一只苹果手表时,我们知道这个渴望(欲望),以及买后的满足感、虚荣心与不能买的焦虑、失望(欲望是人类内心里最浅层的东西),而对苹果手表所代表的喜爱科技感的价值观、向往高品质生活、不甘于平庸而追求卓越等的内心世界能感知到吗?难道我们只能感知买苹果手表里的欲望活动和带着它时的虚荣心吗?思考产品的核心在于,对自己的生活的感知、观察、探索。比如,我观察到我是带着强烈的攀比心在生活吗?是带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在生活吗?是带着不足、贫穷的心理在生活吗?是在灰暗的色调里生活吗?是在自私、追求享受里生活吗?是在傲慢和高调里生活吗?是在无意义、混日子式的生活吗?是在干枯、空虚里生活吗?
流程设计的三个基本假设与创新流程设计原则流程设计需要三个基本假设:●企业制度、规范是健全的;●每一个岗位都是称职的;●流程设计审批后就要执行的。为什么提出这三个基本假设?实在是遇到了太多的质问:这个流程能行吗?这个人行吗?这个标准有吗?或者是他能做到吗?他会批准吗?她能配合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在优化讨论时,几乎天天碰到。因此,搞流程设计,这三个假设必须统一、达成共识,否则,各执一词,流程设计根本无法往下进行。流程设计只是管理升级的基础和开端,其配套工程会在后面陆续展开。流程设计通过审批后,可以再反过来完善制度。流程清晰后,再对员工进行培训就更方便。流程设计后不打算执行,我们又忙乎它干什么?所以设计之初,确立并认可三个基本假设很重要。企业进行流程设计,面对已有做法或现行工作,梳理之后优化就可以了。而对于创新流程如何设计则要棘手很多。因此有必要对创新流程的设计原则进行统一和规范。创新流程设计原则如下:●小组讨论;●确定流程目标;●确定工作原则;●确定参与岗位;●设计对应表单;●确定传递途径;●未来工作岗位的员工代表确认可行;●立即责成其中一名参与者画出流程图、写出说明文件。几点说明:1.创新流程的含义任何一个企业设计流程时,一定有一部分工作,现在无人做,而将来又必须有人做的事情,那就得进行创造性设计。这样的流程就是创新流程。设计创新流程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主管领导和富有经验的员工、以及将来可能承担其中某些具体工作的岗位代表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即大家熟知的群策群力工作法。2.创新流程的工作原则每一个流程都得从要达到的目标开始。这点勿需重复。而工作原则是从属于流程目标的,做任何事情,目标和原则清晰了,具体步骤就容易理清。这个工作原则可以是一人提出,大家补充,也可以现场讨论,达成共识。工作原则定了,才可以考虑由谁来做、如何做的问题。相对于现行流程的优化设计而言,创新流程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工作原则的确定。省了这一环节,下面的流程就流不下去了。3.确定参与岗位不能与现行岗位脱节流程优化也好,流程创新也罢,其本质都是通过人员的减少、步骤的简化来提高工作效率。创新流程原则上不能新增岗位,凡是同类工作之前有人承担的,就按照工作归口原则,安排原有岗位员工承担。举例来说,采购工作企业通常都是固定人员在做,不可能增加一种新材料的采购,就去安排一个新岗位来做。这样安排人员,恐怕没有一个企业承受得了人力成本的膨胀。对于已经开展流程设计的企业员工而言,搞清楚以上三点,就不会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