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明代南京和清代盛京

明代在南京设有与北京配套的机构,清代在盛京设有与北京对应的机构,其中除部分具有一定职掌外,多数实际上是一种安排闲职养老的机构。

明代南京本来是京师,至永乐迁都后,原有机构有所裁减,如六部只留礼、刑、工三部,仁宗时补设官署,使其同北京机构大致相仿,但人员编制和职能则有了较大缩减。正统六年(1441年)定制,南京官署悉加“南京”二字。南京诸衙门中,最重要的是南京守备,以中军都督府兼任,节制南京诸卫所。洪熙元年(1425年)后又设守备太监。南京六部,长官与属司名称俱同北京,惟属员较少,事务极简。其中吏部主要职责是六年一次考察南京官吏;户部、刑部各司不预分省之事,只管南京一地的钱粮刑名;礼部主管南京祭祀及庆贺表文;兵部以尚书参赞机务,协同守备管理南京军事,“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589,为南京六部之首;工部主管南京、凤阳等处的营建修造以及制作诸事。都察院主管南京官吏考察、提督操江、纠劾言事,六科无封驳,仅管监察六部以及言谏弹劾。翰詹则基本无职事。“南京各衙门,惟翰林院最清苦,既无职掌,亦无夫役。”590惟国子监与北京相仿,负责教授江浙闽湖两广和南直隶的生员,而且日本、流求、暹罗诸生多在南监。通政司只是给刑部收转诉状。其他寺监诸司,则仅限于南京有关事务。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失势者,多调迁南京。在北京号称雄职的都察院,在南京则无所事事。隆庆万历时,张瀚掌南京都察院,称:“院在太平门外,惟操江、佥院间来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礼貌,体统森严,殊无事事。”591著名清官海瑞,在北京不能为同僚所容,则被排挤到南京。随着党争的兴起,南京成为政坛倾轧的缓冲地。

清代入关前,在盛京建都,有了内三院及八衙门。入关后,以盛京为留都,以正黄旗内大臣和洛会为盛京总管。顺治三年(1646年),改内大臣为奉天昂邦章京,给其镇守总管印,统管留守盛京各曹。顺治十四年设奉天府,十五年设盛京礼部,十六年设盛京户部工部,康熙元年(1662年)设盛京刑部,三十年设盛京兵部,形成盛京五部之制,与盛京将军分掌政务军务。盛京五部官员,均为京部铨选,所以不设吏部。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盛京五部,事务归盛京将军兼管,不久建省。

盛京五部不设尚书,以满洲侍郎领其事,以宗室郎中或员外郎佐其事,以堂主事办理文移档案。户部设经会、粮储、农田三司,礼部、兵部、工部各设左、右两司,刑部设肃纪前、后、左、右四司,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盛京官职,几乎全为满洲缺,惟刑部有少量汉军缺和蒙古缺。户部经会司掌盛京银钱物品出纳,由一名掌关防监督(郎中)掌银库,粮储司掌盛京粮食出纳,由正副监督两人掌内仓,农田司掌盛京垦田升科征税及户籍婚姻。礼部专掌盛京祭祀,左司掌祭祀物品供应及供祭之田庄园圃,右司掌祭祀物品调拨及庙宇僧道管理。兵部掌盛京军政军械驿站,左司专管驿站,右司掌边门稽察和盛京仓、驿、守边官的铨选考试。刑部分理盛京旗人及边外蒙古刑狱,肃纪前司和肃纪左司掌盛京十五城旗人诉讼,肃纪右司掌柳条边外蒙古诉讼,肃纪后司掌私挖私贩人参案件。工部左右二司分掌盛京营缮工程,下有银库、火药库、秫*(读音shú,高粱)秸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