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物种群来说,进化就是学习。生物种群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探索宇宙的奥秘,逐步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不断进化,以便获得生存的机会。在市场竞争中,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向领先者学习;在相互交往中,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向合作者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组织内部,我们倡导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开发、积累、扩充知识资产。组织中的成员必须围绕实现顾客价值增量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创造顾客价值所需的员工平均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中的成员应该尽可能避免开展不符合顾客价值目标的无效学习。在企业中经常存在一些组织成员无效学习的情况,浪费了企业的大量资源。这里有病急乱投医的心态问题,有急于求成的机会主义理念作祟,也有组织成员的认知和能力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我认为组织成员有效的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干中学。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组织成员要在价值创造的场景中学习,训战结合。组织成员要带着问题学习,注重学习实用、科学的方法。随着顾客价值的迭代,学习内容和方式也要不断更新。(2)重视模仿。组织成员要找到模仿、借鉴的标杆和来源,引入外部知识,在自身不具备知识基础和能力积累的领域不盲目探索和创新,直接借鉴被实践证明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组织成员在模仿时不要过于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在植入外部基因的时候,组织成员不过分强调自身基因的优势,要做到“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就会连模仿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创新。对许多基础较差的企业来说,模仿是组织进化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浓缩模仿过程,以空间换时间。(3)传承经验。组织要形成经验代际传承机制(师徒制等),将积累的隐性知识(以有经验的老员工为载体)显性化,形成可传播和共享的显性知识(以软件、书本、课件、音视频媒体为载体),并构建两类知识发生的循环机制。(4)营造知识“场”。组织要汇集企业内外部知识,借助互联网手段,构建企业知识平台、云服务机制和传播网络,形成知识赋能的“场”(知识密布且作用于每个个体的氛围和环境)。在这一“场”中,知识是流动、共创和共享的。(5)加大强度。和前面所说的“密度”相对应,学习也需要加大强度。企业应该提高知识引进、借鉴的速度和频次,扩大所学知识体量和规模,延伸学习的深度,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对于一些员工知识基础薄弱的企业来说,一段时间内大水漫灌式的学习方式是必要的,否则组织难以持续进化,更不用说从量变到质变。(6)倡导讨论。企业需要营造和构建平等、民主的组织氛围和机制,鼓励自由探讨和质疑、辩驳,并为讨论提供组织保证(比如设立蓝军)及技术平台(比如网上社区、论坛,等等)。明茨伯格曾经说过,管理者的绩效取决于如何学习特有的思维方式,以便有效解决问题(《简单管理》)。企业的所有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是培养员工尤其是管理者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构建有助于企业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底层认知结构。
销售人员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竞争对手的产品品牌、质量、服务各方面都和你家的产品不相上下,但价格却比你的低出不少,而你也确实提不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你贵的理由,怎么办?如何说服客户呢?如果真的碰到这种情况,可能是自家生产成本的问题,或者是竞争对手恶意竞争,这超出了销售人员的能力范畴,销售人员能力再强,与客户关系再好,使用你的产品,客户很难跟其领导交代。那么作为销售人员应该怎么办呢?“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我想遇到这种情况你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客户,如果与竞争对手硬拼恐怕两败俱伤。但是在放弃以前你不妨对客户这样说:“张经理,这个价格我们公司确实做不下来,只能以后再找机会合作了。”客户可能会说:“他们能做为啥你们不能做?”“其实我们上游的原材料(配件)、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水平都差不了多少,以前我们的价格确实有差异但没有这么大,这次他们的报价这么低我也比较吃惊,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胆子确实大……”好了,你不用多说,点到为止,让他自己去琢磨吧!你也可以这么对客户说:“这个价格我们确实做不了,不过,我们能保证有充足的货源(言下之意竞争对手有价无货),我们能保证合同期内价格不变(言下之意竞争对手可能下个月涨价),我们能保证给客户价格的一致性(一视同仁),如果哪一天你的领导发现旁边那家的价格比你的还低,领导会怎么想?确实有些不良供应商先用低价入围把你套住,然后想方设法提高价格,不得不防啊!”向客户提供市场证据,强调公司定价的合理性,提醒客户过于低价的风险,销售人员把自己能做的工作做到位,寻求下次合作机会。最后关于异议再给你几个忠告:仔细倾听客户提出的异议,切忌打断客户抢话头,似乎不证明客户错,他就不会买你的产品;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微笑应对客户提出的异议,哪怕是来自竞争对手的不实之词,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地与客户争辩,与客户争辩失败的永远是销售人员;读懂客户的异议:真异议、假异议(客户用借口、敷衍的方式应付销售人员,目的是不想与你成交);隐藏的异议(表面的异议只是为掩盖其真正的异议,例如:客户希望降价,却提出其他异议,如品质、付款方式、送货时间等)。
中国原有的大豆、油菜籽压榨厂,遵循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一致的原则,大豆压榨厂分布在东北、油菜籽压榨厂分布在长江流域。汹涌而来的进口大豆改变了这一生产布局。从2000年到2003年,中国沿海的江苏、山东、广东和天津等省市兴建了100多个以进口大豆为原料,日压榨能力在1千吨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以每年开工300天计算,新增年压榨能力超过3千万吨。郭孔丰刚组建的益海集团,迅速兴建了5个大豆压榨厂。其中,秦皇岛金海、连云港益海和大海防城港三个压榨厂日压榨能力达到7千吨的巨无霸,并都在2000年内开工。除大海防城港由中粮占多数股份外,其他均由益海控股。益海从零起步,短短几年时间就力压群雄,成为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老大。按股份比例计算,益海、中粮和九三分别控制了700、600和500万吨的年压榨产能,居于行业前三名。益海在建第一家大豆压榨厂的时候,有人认为一条生产线2000吨/天的规模太大,因为当时国内大多数工厂都是每天几百吨的产能,但郭老板还是坚持建立一家上规模的压榨厂。他认为,美国的人口还不到中国1/4,而几百吨的工厂在美国已失去竞争力,不能生存,那么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工厂规模应该大得多。“你比别人远看十年,就可以成功”。郭老板的远见在今天已经得到证明。如今,中国的大豆压榨厂产能一般都已达到三四千吨/天,一些工厂的产能已经超过一万吨/天,位居世界前列。在挤占国产大豆或国产菜籽的市场的过程中,这些油脂企业也获得了较高的利润。这是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一个黄金时期。豆油价格连续两年大幅上涨,2003年10月,大豆压榨利润高达1000元/吨。在这一年,中国食用油产量达到1500万吨,行业总利润达到了空前的22亿,真所谓“榨机一响,黄金万两”。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许多厂家急剧扩大产能,预计2004年中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将达到8400万吨。没有人预料到,一场行业性的经济危机即将来临。2003年8月份,美国出现冻灾,大豆未能如期播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国际市场传言南美大豆也将出现大幅减产。美国农业部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做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最低点。另外,美国有报告称,中国豆粕需求将增长40%,豆油需求增长60%,大豆需求增长25%。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市场普遍预期大豆要涨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从最低点的2300元/吨一路上扬,预计来年将涨到4400元/吨,创下近30年来新高。市场一片恐慌。担心买不到足够多的大豆喂饱那些嗷嗷待哺的大豆压榨生产线,中国大豆压榨厂纷纷加大采购力度,在4000元/吨左右的高位价格,陆续签下了高达800万吨的大豆采购订单。然而,北美天气转好,降雨充沛,农民及时抢种大豆。北美大豆种植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还增加200万英亩。南美大豆和去年相比产量也没有大幅下降。更糟糕的是,2004年4、5月份,中国禽流感的爆发打击了养殖业,直接影响了国内豆粕的消费量。当年中国实际大豆压榨需求只有2800万吨,为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加上散货的海洋运费大幅下跌,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到2004年6月,大豆实际现货价格竟然跌到了2200元/吨。那时候,中国国内期货市场还不完善,内资厂家也没有能力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做套期保值。当大豆价格大跌时,就把这些厂家给深度套牢。中国大豆压榨厂哀声一片。一条船能装五到八万吨大豆,每吨亏2000元,一船就要损失上亿元。不少压榨厂为了扩大产能刚投了不少钱,正在负债高峰阶段。雪上加霜的是,嗅觉灵敏的商业银行对大豆榨油企业收紧银根,使很多油厂开不出信用证,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少企业无力支付大豆货款,被迫违约。有的企业甚至连每条船大概100万美元的“洗船”(把船上装载的货物回售给供应商)费用都无钱可付。4月18日,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巴西大豆中发现包裹了种衣剂的“红豆”。种衣剂含多种农药成分,呈砖红色,用于对种子包衣,在种子播种和发芽过程中可防止病虫害的侵袭。5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通知,暂停4家大豆供应商向中国出口大豆,之后又对种衣剂大豆所涉及的23家境外供应商下了封杀令。6月11日,巴西政府发布法令,要求1公斤大豆只允许含1粒不明毒性的杂质,并向中国政府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种衣剂大豆事故。6月21日,中巴大豆谈判结束,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解除禁令,中国恢复进口巴西大豆。中巴大豆事件帮助国内的大豆压榨厂短暂地喘了口气。在全行业连续数月亏损的背景下,5月16日,压榨能力占全国一半的16家大豆压榨厂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国际大豆供应商降低大豆价格,并威胁将联手减少第二季度的进口到货量,还将把下半年的大豆进口量减少一半。各工厂还相约共享库存、共渡难关。相对应的,5月20日,国际上最大的几家大豆供应商聚首北京,联合应付中国大豆压榨商的威胁。一些国际粮商起诉中国压榨厂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大连某集团,200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但没能挺过这一次大豆价格风波,被迫将旗下的东莞、湛江、南京和霸州等厂卖给国际粮商,筹建中的四川厂下马,只剩下大连厂还在勉强支撑,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山东日照市某压榨工厂,刚刚建好还没开工,就以4300元一吨的价位从美国进口了一船大豆。大豆船还没靠岸,就跌到了2000元。这家工厂还没开工就倒闭了。2004年,食用油行业实现总利润3.7亿元,仅为上一年的17%。大豆价格风波何以会发生?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2003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出访美国。天朝大国要去拜访蛮夷之邦,按惯例是要赏赐一些厚礼的。美国总在抱怨中国卖得多、买得少,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当然,今天的我们知道,中美逆差将来会越来越大,美国欠中国的外债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对美国的抱怨并不需要当真。不过,当时的温总理看不到这一点。大国宰相首次出访美国,还是要给美国的洋人一些面子的。温总理大手一挥,那我们就去买些飞机和大豆吧。一个包括了近二十家大豆压榨企业参加的庞大的采购团跟着温总理就上美国去了。这些企业代表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大厅内紧张的气氛和奇特的手势想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纽约那条华尔街牛也是一定要去合个影的。可是,蛮夷就是蛮夷,不知道什么叫面子,一点都不讲客气。可能他们也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知道温宰相要来美国买大豆,于是疯狂炒作,大大上抬大豆期货价格。等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签下巨额大豆采购订单,高高兴兴回国的时候,大豆期货价格随即大幅跳水……故事不可当真,姑且作为一则饭后的笑谈。且不说温总理访问美国只安排了4天的行程,没有精力关心这些具体事务,就是那些大豆压榨厂的老板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没有可能把次年的大豆采购合同全部签完的。何况,这些大豆压榨厂可是民营企业占多数,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身家财产开玩笑。再说了,当时中国压榨行业大厂过百,小厂上千,这区区二十人的代表团,就能把整个中国大豆压榨行业都给代表了吗?经历2003年中国东北豆油厂的破产潮,2004年的大豆价格风波,以及2005年豆油价格的持续低迷,中国食用油行业开始了大洗牌。2002年,油脂行业的规模企业为5169个(日处理油料能力在30吨以上)。到2005年,规模企业仅剩下1043个。这意味着80%的油企都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益海抓住了这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从2004到2005年,益海开始了又一波的快速扩张,在福建泉州、湖北武汉、湖南岳阳、江苏盐城、江苏张家港、四川广汉、广东广州和新疆昌吉新建或合作了8个工厂。加上新建于2006年6月的阿克苏工厂和12月的江苏泰州厂,益海在国内的工厂布局基本完成。益海在这一波扩张的工厂,沿海工厂规模大,重在产能,以自建为主。内陆工厂规模小,重在布局,以合作为主。益海竟然把手远远伸到了新疆,而且在北疆和南疆各设了一间油厂,不仅参与新疆的油料收购和市场拓展,还为将来进军中亚市场建立了桥头堡。武汉新元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岳阳新元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被列入益海的收购名单。这两家公司的新元商标,被益海专用于为家乐福做贴牌产品。作为外资企业,益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在与国内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合作方的品牌纳入自己旗下。除了新元商标外,还有昌吉市康味缘投资有限公司的“康味缘”,山东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的“口福”等。不过,这一串名单中少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鲁花。孙孟全最终还是没有答应郭孔丰希望控制鲁花品牌的要求。如果孙孟全一不小心答应了,那么今天的中国食用油市场,一定会大不一样。(数据来源:www.indexmundi.com)图4-2国际菜籽油、豆油和棕榈油价格走势(单位:美元/吨)
医药电商利好消息不断,政策对医药电商的正向引导不断加码。根据前瞻研究院及相关咨询机构的数据,动脉网整理出了医药电商(B2B和B2C)总体市场规模数据。图5-1我国药品终端网及医药电商规模统计图5-2医药电商产业图谱从行业图谱亦可看出,医药电商目前尚以网上药店为主。其商业模式和赢利点较为清晰,已经得到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总体而言,目前医药电商入场企业当中药品流通和零售连锁企业资本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包括九州通、老百姓、康泽、仁和、上海医药等,在网上药店、医药批发、药材等方面多有布局,作为线下业务的自然延伸;其他如1药网、健客、阿里健康、京东医药、360健康等在C端用户知名度较高;送药O2O作为新兴概念,企业并不多,尤其是经历了药给力的资金链断裂之后,对这一模式思考更深,目前有快方送药、叮当快药较为知名,且均已宣布实现基础盈利。另外动脉网还观察到数家业务模式较为新颖的医药电商概念企业,他们的业务模式是将药品销售和健康管理、医保控费、智能硬件等结合起来,目前来看服务群体有限,商业模式也不清晰,故没有单独列出来。图5-3医药电商融资情况一览有披露融资信息的企业当中,目前1药网为融资领头羊,已累计获得超过15亿人民币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0亿的企业共有4家,分别是上药云健康、中药材天地、七乐康。七乐康于2017年2月15日公布新一轮融资信息,红杉资本、京东等多家机构参投,但未透露具体金额,故排名未变。统观所有融资信息,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融资轮次都集中在A轮之后,计入我们统计的15笔创业公司融资事件当中,有13家是A轮或者A轮之后,这表示医药电商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已经沉淀下来,新入场的企业已经不多;二是单笔额度较大,1亿人民币及以上的融资事件有9起。融资事件给出的启示是,医药电商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和多功能化,单纯的线上药店已经进入成熟期,再继续发展就是如何拓展服务的延展性,向全产业链医药发展是未来的方向,线上线下结合,营销和电商思维结合,专业性和导购结合,医药电商和医疗硬件结合,慢病管理和特价药品结合,整个实体药业的产业链有多深,医药电商就可以渗透多深;并且医药电商团队多为技术团队,怎么把电商技术、互联网技术糅合进传统的医药销售领域也大有看点,类似于药师帮所集成的终端药店药品需求反向主导药厂货物配给,360好药为连锁门店和网上药店所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连锁药店的获客和粉丝管理,医药电商领域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思路,又由于“触网”更深,对技术主导的行业变革更有接受程度。可以预计的是,医药电商领域将不会出现多少新的初创公司,资本还将把目光持续投向前述几家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电商企业,助推行业产生“独角兽”。
(一)转基因的争议作为食用油行业的从业人士,我经常会遇到朋友询问:转基因食用油到底有没有问题以及与此相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通常是:转基因食用油是用转基因原料生产出来的食用油,成品食用油中并不含转基因成分,转基因成分作为蛋白质都留在粕里了。所以,不管转基因有没有问题,都与食用油没有关系。转基因食用油与非转基因食用油没有区别。所谓基因,是生物体的遗传功能单位,存在于生物体的蛋白质中。油脂作为一种能量物质,只负责为生物体提供能量,不具有遗传功能。已获商业推广的转基因技术有许多种,如抗软化、耐运输的蕃茄等。与粮油产品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插入BT基因,获得抗虫性状,主要用于水稻、棉花和玉米。BT基因来自苏云金蚜孢杆菌,它是一种能够产生杀虫晶体蛋白的常见土壤细菌。第二类是插入一种农杆菌片断,以获得抗除草剂性状,主要用于大豆和油菜籽。目前,引发健康争议的主要是第一类转基因。BT蛋白原本就是作为一种农药被广泛使用的,在使用这种农药的过程中,人体要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因为它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当这种BT蛋白被植入水稻和玉米中,使得这些农作物能够避免昆虫的伤害,但是,BT蛋白也可能危及人体的健康。广西等地区种下转基因玉米之后,老鼠绝迹、母猪流产之类的传说都是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有毒的例证。而且,水稻和一小部分玉米是作为人类的主食而存在的。如果转基因水稻或转基因玉米具有毒性,那就会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美国人的食谱中,转基因食物占较大的比重,以2007年为例,仅仅转基因玉米就占美国食品的7.1%。第二类转基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豆和油菜籽不被除草剂杀灭,不具有类似BT蛋白那样能杀灭害虫的毒性。转基因大豆或油菜籽经过油厂的加工,将植物油与含转基因成分的豆粕或油菜粕分离。含转基因成分的豆粕或油菜粕主要当作饲料喂养禽畜。中国进口大豆最多的是2010年,进口了5480万吨的大豆。按照80%的比例能产出4384万吨的豆粕。猪的料肉比为4:1,4384万吨的豆粕可产出1096万吨猪肉,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吃50.8g猪肉,1096万吨猪肉可以供应6亿人一年食用的。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和油菜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油菜籽这么多年、这么大范围的食用,还不曾听说有禽畜或人类吃出毛病的消息,这与刚开始种植就传出大量动物异常现象的转基因玉米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可以得出一个谨慎的结论:具备抗除草剂功能的转基因大豆和油菜籽,相比具备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来说,应该是安全的。近年来,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在中国被悄悄商业化种植的传闻引起消费者的强烈抗议,以转基因原料生产出来的豆油和菜籽油属于“躺着中枪”,也被批判了。消费者并不了解转基因农产品分为有毒(抗虫)和相对无毒(抗除草剂)两大类,也不了解食用油不含转基因成分,以及含转基因成分的粕作为饲料在中国应用已经有很长时间和很广的范围。其实,即使是食用油行业的内部人士,大部分人也对转基因食用油不甚了解。所以,才会有食用油企业摇旗呐喊,发出“转基因无害、转基因是政府支持的”之类的口号,反而越辩越不清楚、越辩越引起消费者疑虑。(二)转基因技术有待商榷虽然,所谓的“转基因食用油”并不含转基因成分,即使是含转基因成分的豆粕或油菜粕也不对禽畜或人体造成威胁,但是,基于下列理由,笔者认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值得商榷。(1)转基因作物毕竟是非自然的产物,违反了生态平衡规律。种植抗虫转基因棉花、水稻和玉米以后,BT蛋白并不能对所有的害虫都有效,它只能抗鳞翅目昆虫,如棉蛉虫、玉米螟等害虫。种植转基因水稻、棉花和玉米后,抗鳞翅目昆虫是变少了,但其他一些原本次要的害虫却变成了主要的害虫。另外,时间一长,抗鳞翅目昆虫也会慢慢获得抗BT蛋白的能力。农民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农药,这使种植转基因水稻、棉花和玉米就能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初衷破灭。种植抗除草剂的大豆和油菜籽以后,田间会慢慢长出一些任何除草剂也杀不了的超级杂草,迫使农民加大除草刘的用量,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伤害。(2)转基因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农产品高产。前面说过,种子植入转基因的目的只有两个,抗虫或者抗除草剂,与种子本身的品质无关。转基因技术需要寻找品质优良的种子植入基因,它只能间接帮助农作物提高产量。如通过免费派种来迅速推进良种的传播,通过减少农药和抗除草剂的用量节约农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只能维持短期效果),而且,有数据表明,转基因技术其实很可能会降低种子的高产品质。(3)转基因技术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相反,它很可能加剧了人类的粮食危机。孟山都、杜邦等公司开发转基因技术,其实是为了打通产业链,获得超额利润。孟山都、杜邦原本都是做化工产品出身的,它们发展转基因技术,目的是为了推广与转基因种子配套的农药和除草剂。产业链打通以后,它们可以把转基因种子免费发给农民,再通过农药和除草剂把钱赚回来。这样一来,一般的只做种子或者只做农药除草剂的公司是无法与之竞争的。在消灭竞争对手之后,孟山都、杜邦等公司就可以提高转基因种子、农药或除草剂的价格,把农民逼入绝境,而且,农民发现,一块土地种了转基因农作物以后,就种不了别的农作物了,农民别无选择,只能被提供转基因种子的公司剥削。由于全球化中一些公司的垄断经营,利润向控制转基因技术的公司集中,人类的粮食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4)转基因技术使得孟山都、杜邦等公司在种子上获得了各种专利,垄断种子供应市场。农民甚至失去了千百年来自己留存种子的权利,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农产品越来越单一,以至于需要在北极地区建设全球种子库来防止许多种子灭绝。农作物种类的单一性会大大降低农作物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人类的生存因此将面临极大的威胁。为了应对转基因技术的威胁,需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和企业是弱势群体,比如目前市面上,鲁花非转基因菜籽油零售价为90元/5L左右,而转基因菜籽油一般不高于70元/5L。消费者很难多花20元购买非转基因菜籽油。对企业来说,以九三油脂为例,2005年,九三油脂沿海的大连和天津两个厂通过压榨进口大豆赚了8000万元,而位于黑龙江的五个压榨国产大豆的工厂则亏了6000万元,不受利润引导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经营下去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国产非转基因农产品的发展,抵御转基因技术的入侵。如果都像某地方政府一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与孟山都联手大力推广几千万亩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那么中国的粮食安全永远不可能得到保障。在粮食问题上,一定不能讲市场经济,只能靠政府主导。
我们接下来讲一下异议处理中每一个步骤的要点。(一)捕捉异议患者就诊过程中,产生异议之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个异议就会在患者心中发酵,最终带来无法挽回的结果。所以,在接诊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到患者的异议,在接诊过程中如何快速发现患者产生异议了呢?我们将常见的异议归为四类:价格异议、方案异议、信赖感异议、沟通方式异议。不同类别的异议患者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类异议常见的表现及时发现患者的异议。这四类异议患者有什么表现呢?1.价格异议(1)患者会在话语中表明价格高,如这么贵?我没想到治牙要这么多钱?(2)不断询问其他档次方案的价格,如用另一个方案多少钱?还有别的办法解决吗?(3)不断询问优惠方式,如可以打折吗?有活动吗?可以跟领导申请吗?有会员价格吗?(4)对比其他机构品类价格,如我上次在××医院堵了一颗牙才100元!我看××医院种植牙才1980元,你们价格怎么差这么多?(5)起身示意需考虑一下,如我想想,我今天有事,就是路过看看,我过两天再来。(6)打电话/询问陪同人,如转身问身边陪同人员,你觉得怎么样?当这些状况出现,表明患者可能不认同价格,我们要敏感捕捉到,最后两种状况出现还要结合其他表现,因为有其他异议才有可能产生这两种反应。2.方案异议(1)询问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案,如还有其他方法解决吗?(2)不断询问方案的治疗效果,如治疗完能像原来一样吃东西吗?跟原来的牙一样吗?能看出来吗?(3)不断询问治疗后使用时间,如这颗牙能用多长时间,会不会用几年就坏了,还得重新处理?(4)对治疗时长/次数表示不便,如要这么长时间呀?太麻烦了,还要来这么多次呀?我上班不方便。(5)不断询问有关售后保障问题,如坏了再来重治还收费吗?能保几年呀?这些状况出现就代表患者对于方案有质疑或者不满意,接收到这样的信号之后要知道是对方案产生异议。3.信赖感异议(1)对医生说的话表示反对,如不是你说的这样,我不大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还有别的可能。(2)不断提及其他医生的观点,如刚刚王主任说的和你说的不一样,我之前看牙的医生说……(3)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你看这样可不可以,我有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先不治那颗牙?(4)询问医生年龄及工作年限,如你好年轻呀,刚毕业吧?医生你多大了,看着好年轻!当患者对医生产生不信任的时候,会有以上表现。4.沟通方式异议(1)患者眉头紧皱,突然沉默。(2)患者情绪激动,表示不满。(3)陪同人员突然进诊室查看。(4)陪同人员不断询问治疗进展。当患者或陪同人员有以上表现时,意味着患者对我们的沟通方式产生了异议。(二)端正心态我们虽然不希望出现异议,但是异议出现后要积极应对。异议除了代表患者不认同,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异议的出现代表患者开始认真思考治疗的事了,所以才会提出问题。我们期待患者走进来和我们一起探讨方案,患者提出异议时就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和我们一起探讨方案,说明他认真了,只有认真的人才能最终做出治疗决定,是患者希望加深了解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异议的出现提醒我们,目前的沟通内容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还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发现异议后先调整心态,感谢患者认真思考的态度和给了我们成长反思的机会。拥有稳定积极的心态让我们更恰当地处理异议,能缩短方案确认的时间,异议无休止的争论会延长方案确认的时间。我们在辅导一家口腔医疗机构时,有一位医生就遇到患者的异议。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女士,医生检查后发现患者的牙周状况非常不好,推荐牙周治疗,收费是3000元。患者交费后当次没有治疗,隔了几天患者来门诊和医生沟通,认为医生收费不当,患者表示已经询问过很多门诊和周围的朋友,并且也以陌生咨询的方式询问了医生所在的门诊,得出的结论是:洗牙在150~300元,根本没有3000元的收费。医生一听就明白了,患者没有理解牙周治疗和常规洗牙的区别。但是患者情绪非常激动,认为医生有欺骗行为,很生气也很失望,助手安抚也无效,对其他患者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医生也很生气,觉得上次已经讲清楚了,也借助模型进行了讲解,觉得患者什么也不懂,很难沟通,想把钱退给她,让她赶紧离开。但是他想到学习过的内容,很快冷静下来,让患者坐到椅子上,并且递来一杯水,这时候患者也喊得口干舌燥了,接过水喝起来了,喝完水就相对冷静了。医生拍了拍患者的胳膊,说:“阿姨,您别着急,我把下一个患者的治疗时间往后调整,您所有的疑惑都会解释清楚,如果最后您还不认同,没关系,我可以把钱退了。您信任我才来的,我不能辜负您的信任,您的想法我大概知道了,您喝点水休息下,听我给您说说好不好?“因为得到可以退钱的承诺,患者就不着急了,让医生讲。医生跟患者再次解释了下洗牙和牙周刮治的区别,并且告诉患者,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治疗项目,洗牙就200元,但是牙周治疗就是3000元,您问别人洗牙花多少钱,他们当然就说几百,很多人没做过牙周治疗,所以根本不知道。“阿姨,要解决您的牙齿问题首先得解决牙周问题,牙周不好,牙齿松动的问题就出现了,后面的治疗是没有办法进行的。我是个医生,想的是怎么让您的牙齿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使用寿命,您要是不认同,这个钱我可以给您出,但是您的牙周必须得治。“这事不怪您,怪我当时跟您主要说清洁的问题,没多说治疗项目,您才没记住,不过这也说明您还是很认真对待口腔的问题的,是好事呀!”当医生进行完一系列解释后,又给患者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让患者不会觉得尴尬,患者听医生讲解后接受了牙周治疗,并且后面缺失的几颗牙齿也在这个医生这里进行了种植修复。所以,好的心态是处理好异议的第一步。(三)确认分类通过患者的种种表现,确定异议类别,当然这种表现不仅包含患者说了什么,还要观察患者当时的表情、状态等,相互结合推断出患者产生的异议到底是哪一类,每一类异议都代表不同方向的问题,所以准确分类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企业招聘策略可分为以下五层:第一层,优选——为岗位选人。处于初创期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无论是因公司规模发展或业务增长带来的人才补给,还是因员工离职带来的岗位空缺,此时招聘更像“消防救火”——岗位需求在哪里,招聘就在哪里。第二层,强化——为业务选人。当企业度过生存期,突围业务板块做整体调整,需根据主营业务方向优化现有人才结构,突出优势业务、强化核心竞争力时,招聘是“从优秀到卓越”的把关人才入口——突出重点,稳扎稳打,招募结构化优势人才。第三层,迭代——为组织选人。企业发展已处于相对稳定期,有持续平稳的现金流,需参照各层级的管理能力提高组织人才胜任能力时,招聘是“鲶鱼效应”——发现差距,激活个体,再现团队活力。第四层,储备——为战略选人。处于成熟期或变革期的企业,或者需要扩大规模、组合出拳;或者发现人才供给不足,需要经营组织人才梯队、搭建持久人才能量场。此时,兵马未动,“招聘”先行——为组织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为战略布局提前准备人才蓄水池。第五层,联姻——为文化选人。不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候选人对企业愿景、使命与价值观的认同是与企业长久相伴、成为事业共同体的根本。从职员开始培养的企业认同感与高管、合伙人的“共情式”招聘,如同婚姻中的双方,没有相互的价值同频与认可,很难做到大风大浪中彼此“背靠背”的信任与鼓励。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光,无可替代。如图3-1所示。图3-1企业招聘策略层次图优选、强化、迭代、储备、联姻,是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人才类别需要的招聘策略。企业招聘时,首先应清楚企业现阶段与所招岗位适合的招聘策略,做好招聘准备。
写作原则:由客户反馈产品,切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微商要学会借助反馈图来挖掘背后的故事,深挖客户心理。原文如图2-4所示。图2-4产品反馈文案 修改后如图2-5所示。图2-5产品反馈文案  点评:原文65分,修改后95分。分析:客户最反感的就是自卖自夸,这样做会让客户产生抵触情绪。修改版优点:⑴标题直戳客户痛点。这是第一重攻击。有痘的人最在意的就是脸,一个很小的痘都能使其紧张不已,觉得天塌了,毁容了,没脸见人了,不敢出门。攻击客户痛点——“有痘毁全脸”。⑵颜值=痘。第二重攻击。扭曲了常规逻辑,偷换概念。将“一个人的颜值是由长相决定的”偷换成“一个人的颜值是由痘的数量决定的”。但对于有痘的人来说,这句话绝对是“真理”。⑶抓住客户心理。第三重攻击。某位名人说:“有痘就是矬。”一个“矬”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有痘用户的心理特征:有痘低人一等。连续三重攻击直戳用户痛点,强化有痘影响颜值的印象。⑷植入广告。植入广告没有详细说明产品功效,原因在于:首先,痘痘成因很复杂,很难通过几行文字讲清楚;其次,太生硬插入不如设置诱饵,通过私聊来阐述产品功效。⑸借势。借助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引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即颜值。说话留一半,设计互动环节,制造机会与陌生用户接触。这条文案抓住了3个要点,“有痘毁全脸+颜值是由痘决定的+有痘就是矬”,可谓是紧扣用户心理,了解用户需求。
 最后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首先我们先看看濵田的观察。濵田对战后第二世代的两个观察,都是将其连结在对近代理性主义甚至对德国观念论的批判来看。309这两个传统虽然对理性各有不同的理解,但都相当重视广义下的「理性」,黑格尔就将笛卡儿的哲学视为是往绝对观念论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就中村的例子来看,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比较明显的。在此,近代理性主义所意指的主要是由笛卡儿所开启的二元论的思考方式,这其实也是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的出发点。作为西田哲学之开始的「纯粹经验」,其批判的矛头也是指向二元论的思考方式,并且以我们经验中主客未分的状态为主要思考的对象。一般来说,中村的哲学并不属于京都学派,只能说是受到西田几多郎哲学相当大的影响的思想家。西田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现代日本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都是从西田哲学出发,或者受到西田强烈的影响,而这是因为西田说出了深藏于日本人经验中的东西。对此,西田的一个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经验中的「无分别」部分。310在这里,人与世界(场所)是无分别地为一。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中村也是衔接在这个方向上,强调共通感觉之原始的主客合一性。但是,不同于西田哲学,中村关心的方向在现实世界的知识问题,特别是对近代科学知识狭隘化的批判,其主要的观点在于知识的「惰性化」无法适当地反应现实的「生动性」,特别是二元论思想对近代世界所造成的知识的宰制与窄化。由于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主客分别的层面,中村的批判也是指向近代理性主义的笛卡儿。在这里本文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在于:什么是二元论的思考方式?笛卡儿的二元论思考方式是不是必然引向主体对自然的宰制?  我们知道,笛卡儿式的二元论思考方式将「心(精神)」与「物(自然)」视为各自独立的实体。前者以思惟为本质,后者以扩延为本质。这种二元论严格地区别开「心」与「物」,让各自成为自立不依他的存在。这种二元论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在于:物质性的东西(物)与非物质的东西(心)如何相互影响?笛卡儿本人虽然在事实上承认心物间交互作用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彻底化他的思想来看,作为「物」的身体是扩延性的存在,它不能作用于非物质性的精神。同样地,作为精神实体的「我」则是非物质性的存在,它也不能作用于物质。因而严格说来,这样的「我」并不是真正「行为者」,它不是身体上变化与运动的原因,只能是其「观察者」,「我」只能观察「我」在意识领域内的发生。沿着这种想法,物的世界遵守必然的机械法则,以必然的因果关系连结在一起,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世界。另一方面,精神的部分则不受因果法则的约束,它属于自由的世界。但是这种笛卡儿式的「自由」,严格说来,并不是行为上的自由,而是意识层面上的自由,因为「我」并不真正产生身体的结果,并不是身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在这种心物二元的想法下,自然界成为「观察的客体」,自我成为「观察的主观」,而且是「纯粹的观察者」。这样的话,就哲学的角度来看,彻底化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的结果,就会如机缘论者如格林克斯(A.Geulincx,1624-1669)、马勒伯朗雪(N.Malebranche1638-1715)或甚至莱布尼兹那样,主张「心物平行论」或「预定和谐说」,认为心物之间只有偶然的关系或以上帝为唯一真正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下,我们不能改变自然界,只能思考它。笔者认为,这是我们站在笛卡儿立场上,彻底化心物二元论的一种逻辑上的必然结果。  对于笛卡儿式二元论的影响,我们或许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主张在笛卡儿二元论的影响下,「自我」成为「纯粹观察者」。并将这个观点与培根的「知识即力量」结合,进而主张当「认识」主要意谓「观看」与「看穿」的时候,「观看」与「看穿」同时也意谓着「权力」。纯粹的观察者成为权力的拥有者或自然的掌控者(S.69)。「纯粹观察」成为中村所谓「支配的,成为冷静的目光」(S.56)。中村甚至借用边沁(JeremyBentham)「圆型监狱」的构想来说明观看所拥有的支配性(S.70f.)。换句话说,中村认为二元论的思考与「知识即力量」的结合,「自我」将成为支配世界的「主体」,「自然界」则相应地成为被支配的「物」或「客体」,自然界的意义被窄化为「物的世界」。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沿着哲学的逻辑来思考,从笛卡儿二元论式的思考,我们得不出「支配」自然界的想法,因为如上所说,笛卡儿式的主体并不是「行为者」而是「观察者」,纯粹的观察者如何支配这个世界?即使在这里添加入「知识即力量」的想法,也要考虑思想的兼容与否,混杂的思想并不是世界的逻辑。在这一点上,中村的思考毋宁是不充分的或者说比较不具哲学性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一样不能排除中村的分析与观察确实包含着相当的洞见,只是在逻辑的层面上仍有许多再补充的地方。这是笔者的一个批评。  心物二元论虽然在理论上有其待解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由心物二元论所带来的「纯粹观察」的想法是近代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只能建立在对象化的思维上面,也应放弃主观的期待与干扰,客观地来看实事本身,而这种科学所带来的实用性是不争的事实。在中村看来,近代科学问题并不在科学的对象化本身,而在科学所造就的对人生丰富经验的排除,换言之,「经验的窄化」是近代科学所带来的结果。就科学来说,它让科学甚至哲学不能够恰当地响应生动的世界,哲学在这里失去了生命力。但哲学如何重新获得其生命力呢?在中村看来,「哲学的生命力」与「经验的解放」有很大的关连性,经验的解放牵涉到让经验为可能的共通感觉。那么经验应如何从窄化中解放?或者说,中村在面对「经验的窄化」所提出来的构想是什么?这是本文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中村认为,我们的经验都是「生动的」(生きられる),常恆地处于变动之中,或者说,经验在本质上就是具生命力的经验。而任何具生命力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对它有所作为的话,生命依其自身的法则总是会减弱、消散、最终死灭而去。有生必有死,生命本身就包含着死亡,这是生命的本质。311对经验来说,「减弱、消散、死灭」表示经验渐渐地失去其丰富性、窄化乃至完全惰性化为一种定性的存在,它让我们再也感觉不到丰富多变的经验,经验完全失去了动性,成为死灭的存在。中村认为经验的贫乏来自于感知的贫乏,而我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经验的丰富性,其原因在于我们「感性的惰性化」。感性惰性化追根究底其实是感觉的统合能力的惰性化,常识或统合能力的固定化则是源自于「共通感觉惰性化」(S.31)。因而,如何让感性「觉醒」或保持「动性」可以说是中村哲学的关心所在。  回复日常经验的丰富性,也可以说西田哲学的一个重点,312而「存有即活动」则是其基本看法。313台湾的哲学家洪耀勋(1903-1986)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反对固定的存在概念,是生命哲学共同的固有的目标」。314这其实可以视为是东方生命哲学的一个共同的基础。在这样的哲学思惟当中,由于存有的动性,一切都是刹那生灭、无有暂住的,事物没有「是什么」(Was)的问题,或者说,事物的是什么就在它的「如何」(Wie)活动当中,只能从活动来了解它的意义。中村雄二郎的哲学也是内在于这个传统来思考,他同样透过「活动」来了解「经验」与「共通感觉」的存在。对中村来说,人类的感性是历史性的存在,它在历史中形成与变化,而其深层的结构则在「共通感觉」。对于共通感觉这种历史性的存在,问它的「是什么」就等于是在问它的「如何活动」。由于中村关心现实世界知识的重组,因而对他来说,问共通感觉的「如何活动」就等于是在询问共通感觉「如何有效地活动」。而由于共通感觉的无法对象化,我们只能透过共通感觉「无法有效地活动」来说明它的存在,「精神病理分析」与「感性的惰性化」都是共通感觉无法有效地活动所造成的结果。这是中村的思路。但是,中村的想法并不是要将「存在」的问题化约为「有效性」的问题,也不是要以感性来替代理性,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因为感性与理性间的分界并不是截然分明的。  中村的这个看法,我们可以注意他对笛卡儿的研究。中村要我们注意笛卡儿哲学中的「sens」(感觉)的概念。他认为笛卡儿在《方法导论》中,将「良识」(bonsens)与「理性」(raison)互换地使用,这意谓着「良识」(bonsens)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sens(感觉)。良识是「一出生不论是谁都平等地具备的东西」、是「正确地判断、区别开真伪的区别能力」、它也被称为「理性」(S.133)。换言之,良识是我们用来正确判断与区别真伪的能力。笛卡儿的sens并不局限于五感,而是表示一种高层次的理性、「精妙的预感」、「高阶的直观」或「灵感」(S.155)。它同时拥有通常意义下的「感觉」与「理性」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可以视为是高层次的「理性」,也可以视为是高层次的「感觉」,中村认为良识其实就是共通感觉。更进一步地,良识也可以视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良识赋予行动一种理性的性格,并且赋予思想一种实践的性格。在这里,思想的要求与行动的要求之间是融合、紧密一致的。」(S.156)。中村因而说:「没有理性的目的,根本不可能会有条理的意志活动;没有实践目标,根本不会有思考的自由活动。」(S.156f.)也就是说,在共通感觉或良识的层次,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区别是不必要的。理论与实践这两种活动型态都出自一种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这种社会的「判断力」(サンス),就是「良识」(ボン˙サンス)(S.157)。这样来看的话,由于个别感觉唯有透过共通感觉的活动才得以现前,「共通感觉」统合五感并给予秩序,如果我们将这个给予秩序的东西予以实体化,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理性」。而就「共通感觉」是以某特殊的「感觉」为主来进行综合,并且先于思惟而言,它属于「感性」。良识是感觉,也是理性,它表示了感性与理性之结合的可能。在这里,我们看到中村其实继承了古代西塞罗修辞学的理想,想要透过共通感觉来重新思考「现实世界」(现象世界)与「理论世界」(本体世界)的结合。315  我们知道,相对于西田哲学,中村关心的是「知识的重组」。对于这个问题,中村这样来思考:「感性的惰性化」造成经验的窄化,经验的窄化让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无法回应丰富变动的日常生活世界。感性的惰性化源自共通感觉的惰性化,如果再进一步询问「共通感觉的惰性化」的原因的话,那麽中村的回答在于近代科学所造成的「视觉化倾向」。换言之,「视觉」让自然成为客体,成为可以操作与支配的对象。如我们先前所讨论,中村认为近代视觉化倾向,其根源在笛卡儿二元论的思考方式。笛卡儿的二元论让「认识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分离,「观看者」与「被观看者」形成对立。视觉以眺望的方式将具动性的世界给予固定化或对象化,形成一种服从机械法则的自然观。换言之,整个二元论的思考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对于近代文明的这个倾向,中村并不否定这种以二元论或「视觉」为基础的文明确实有它的优点。科学与技术的发达、知识与思想的广泛传播就是一个例子。在中村认为,更恰当地来说,近代科学的真正问题并不在「视觉化的倾向」,而在「视觉的独大」。要解决这个问题,中村建议用「触觉」来替代「视觉」,这是因为中村认为共通感觉的综合,主要是透过五感中的一种感觉来进行。这个主导的感觉在中世纪是「听觉」,而在近代则是「视觉」。「近代文明的视觉优位的方向,并不是在与触觉结合的形式上来发展的,而是在与触觉切断的形式上来展开的。」(S.55)在这里,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询问,为什麽中村要建议「触觉」或所谓的「体性感觉」来取代「视觉」的位置呢?316对此,我们还需要另一篇专论的文字来处理。但中村的基本思路在于认为「体性感觉」比视觉更能够把握到「全体」。换言之,以触觉为主导的共通感觉更能够全体地把握世界。问题在这种「全体」的意思是什麽?笔者认为这是中村批判二元论思想的基础所在。在这里,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中村如何来理解共通感觉所包含的「全体的感悟力」?  对此,我们再回头注意木村敏对离人症的分析。木村敏虽然受到Blankenburg很大的影响。但是,不同于Blankenburg所重视的是commonsense的「常识」的一面(自然的自明性的丧失);木村敏所重视的是一种更为「根源性的感觉」,木村的解释突显了「人与世界的根源性连结的感受能力」,它是我们与所在的场所的无分别地合一的关係,同时也表示「自我」就是「现在,在这里」(いま、ここで)的「场所」本身。对于这种人与世界的根源性统一的感受能力,中村认为这其实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共通感觉」。317  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中村与木村所突显的侧面很明显地都是受到西田几多郎哲学的影响。中村在铺陈木村敏的思路的时候,主要是根据西田哲学中「自我是场所性的」这一点。这表示「自我」不是主词性的实体,而是与其所在的场所无分别地为一的「现在,在这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近现代日本哲学中侧重日常经验中「无分别性」的这个倾向。它虽然不从主客分别来谈,不从笛卡儿式的心物二分着手,但不将自我视为与物相对的纯然意识性的存在,反而更能具体地思考我们的「实存」(Existenz)。这个思惟的方向,由于无法对象化地来看,所以就主客对立的语言与思考来说是「无」;就它是与近我们最近的东西,与我们的实存无分别地为一而言,它是我们根源的主体或生命本身;而就它主客未分地世界的合而为一来说,它是将自我与非我皆包含在内的「世界」或「全体」(dasGanze)。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两重世界的区别来看,濵田所谓的「往感性的推移」,在中村哲学身上,其实可以理解为是往「日常生活世界的推移」。因为思想面对「概念的必然世界」,而感觉面对「或然的日常世界」,前者属于常恆的「理型世界」,后者属于流变的「生活世界」。中村所努力结合的正是这两个世界。诚如Blankenburg所说,存在于「感觉」或「判断力」(サンス)中的真实,虽然是「拟似的真实」,或者是「或然地正确」的东西,它并不是对真理的不充分的认识,反而是确然性真理的基础(转引自中村《共通感觉论》S.41)。如果以亚里斯多德「直觉」与「演绎」的区分来看,演绎推论无法自我证成推论的大前提,思惟的大前提的获得只能透过「直觉」或「感知」(aisthesis)。而就中村的哲学来看,直觉所包含的无分别面,其位置只能在「感性」或更恰当地说在「共通感觉」,它牵涉到一种全体性的把握。共通感觉是主客的根源性统一,这是中村「感性论」的重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近现代日本哲学的「往感性的推移」并不是肯定康德式纯然受动性的感觉,而是重新肯定古希腊哲学传统中具主动综合性的「感觉」或「感知」(aisthesis),感觉的主动性来自于共通感觉。但是,共通感觉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感觉,重新肯定感性也不是单纯地回归亚里斯多德的koineaisthesis或西塞罗的sensuscommunis,而是问向感觉的深层结构、问向对象性感觉的来源。笔者认为,中村「全体感悟力」的想法其实是亚里斯多德的「实践智」(phronesis)的一个延伸,实践智是对一整个「实践情境」或海德格所谓「事态全体」(dasGanzevonTatbeständen)的感知。因为,中村所理解的「共通感觉」其实是现前一个「世界」的活动。318换言之,它并不是现前一个对象,而是「召唤」(Ruf)一个世界,世界出现了,世界内存在的事物才能现前。但我们的问题在于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觉」究竟有没有包含这一面?  对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PavelGregoric的想法,从「感知物」来了解「感知」。「特殊感知物」(idiaaistheta)对应到我们的「特殊感知」;「共通感知物」(koinaaistheta)则对应到我们的「共通感觉」。319但亚里士多德在思考「共通感知物」的时候,它所举出来的例子(运动、静止、形状、扩延、数量、统一)仍然是个对象。但是,不同于特殊的对象,它们是全般性的或普遍性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共通感觉」连结到对一整个实践情境的把握,而是将这个问题归属于「感知」的问题。诚如海德格的研究指出:实践智确实是一种「感知」(aisthesis),它是对一整个「事态全体」的把握(GA19,S.160)。再者,不仅实践智需要一种感知,几何学的纯粹对象(例如,纯粹的三角型)也是一种「感知」(GA19,S.160ff.)。其实在整个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系统当中,灵魂的任何思虑皆必须来自于感知,感知是一切思惟的起点。它是灵魂的活动中最为根本的部分,一切的疑问皆停止于此。但「感知」不等于「共通感觉」。感知不仅牵涉到实践智(phronesis)中个别变动事态全体的把握,也牵涉到理论智(episteme)中,对常恒的几何学大前提的把握。这样来看的话,真正的问题应是在「感知(或译为直觉)」,而不在「共通感觉」。  现在,如果我们站在亚里士多德的立场上来看,亚里士多德使用了「共通感觉」一词,而且很明白地否定了第六种感官的存在,他很可能是要表示有些东西没有辨法只在「思惟」的层面来处理,而必须归属于「感觉」或「直觉」来体验。感知不只关连着特殊性,它也关连着全般性的存在,共通感知物不同于特殊感知物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全般性的」或「普遍性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特殊的感知物」透过共通感觉才能成为「全般性的对象」而进入思惟。无论如何,亚里士多德对共通感觉的考虑很明显地不同于中村,他不是从知识失去实效性着手,而是一种纯然认识上的考虑。如果感知牵涉到全般性存在,那么感知就必须越出当下,由于特殊的感知只及于特殊的当下,超越当下只能是当下的「感知」与「构想力」连结的结果。这样来看的话,共通感觉意指着在我们的感知机能当中,包含着一个与构想力连结在一起的部分,特殊感知必须透过与共通感觉的连结才能提交给思惟。320如果我们将这个想法连结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来看的话,那么不仅某个具体的感觉是由共通感觉所给予,建立在人类理性上的思惟也必须以共通感觉为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感知能力,他根本无法学习与理解,因为思想也必须拥有「形像」(phantasma),藉由这种形像我们才可以思考。换言之,虽然概念不是形像,但是脱离了形像,概念无法发生(DeAnima,431b-432a)。思想的运行所必须的「形像」是由「构想力」(phantasia)所给予,构想力是灵魂主动的造像能力,它让形像得以现前,可以说是一种造像的机能(DeAnima,428a)。透过造像的机能,物才能作为物而出现在我们眼前。感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是来自于与构想力的连结。由于主客相对而生,物的出现也同时意谓着自我的出现。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可以说,共通感觉表示一个根源的领域,这个领域是知性与感性分别性活动的「所从出」。论文至此,就诚如海德格在《存有与时间》中所说:「在这个『事物本身深深隐藏着的』领域中,任何的研究都要防止对自己的成果有过高的评价。」321海德格虽然是针对存在问题(Seinsfrage)而发,但在面对共通感觉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之时,笔者亦深有同感,论文的完成只能说是为了发现问题而写。对此,或许正如PavelGregoric所说,共通感觉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并不是一个术语(technicalterm),我们也不能期待它有一个明确的指涉。322或许正因如此,对于共通感觉我们才能有许多想象的空间,乃至用它来连结近代的感性与理性。透过中村对共通感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与所在的场所之间有一种根源性的接触,我们与场所的体验关系主导着我们的感性与知性的活动。这种询问根源领域的思考方式与现象学有某种程度的亲和性。用海德格式的话来说,人作为「世界内存在」在本质上就是「脱自地」(ek-statisch)与所在的世界根源地为一。这在中村的语言就是共通感觉的「全体感悟力」。因而,笔者认为日本哲学的回归感性,其实是要回归一种主客分别前的世界接触,在这里感知或体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