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讲了蚂蚁的例子后,要求哲涛和各业务部门一起根据公司业务战略,从企业中长期发展着手,重新规划人才结构。“那么,如何规划我们的人才结构呢?”李健指了一下哲涛,笑着说道,“请我们的HRD来说说看。”哲涛刚才听李健关于蚂蚁的故事时,已经有了初步思路,他说:“做人才队伍的规划,重点要聚焦关键人才的规划,也就是精兵的规划。”大伙听了这个观点觉得很新奇,有人问:“什么叫精兵?”哲涛回答:“精兵,就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士兵。”哲涛喜欢诵读《圣经》,对《圣经》的一些描述了如指掌,他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就举了两个圣经的描述:“那一天,便雅悯人从各城奉召前来,拿剑的共有二万六千人,另外又从基比亚的居民召集了七百个精兵……在这些人中,有七百个精兵是惯用左手的,他们人人都善于投石,毫发不差。”圣经还提到上帝的精兵的特点,“因此,你们要站稳,用真理束腰,用正义当作胸甲穿上,用和平的好消息当作鞋子穿在脚上,预备走路。此外,还要用信心当作大盾牌,好让你们能熄灭恶者的一切火箭,又要用救恩当作头盔,拿着圣灵的剑,就是上帝的话语。”哲涛说:“概括来说,我们要的精兵是素质优秀、业务能力过硬、业绩突出,并高度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他认为,业务部门要根据部门业务战略目标,分析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关键人才,包括数量与质量的要求,然后看目前所处的阶段,离目标的人才的差距是什么,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闭这个差距。关闭人才规划的差距是端到端的人才管理举措,包括人才获取、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与激励等。他特别提到,精兵不仅仅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还包括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是公司未来的新生力量。他发现有的部门不要应届生,其实是很短浅的做法,一定要做好长远的人才规划,只有培养好未来所需的人才,才能赢得未来。
“齐小大者存乎卦”,对于这句,本光老又提出了批评,认为是《系辞》这篇论文中的又一败笔,又要扣分。方山易学认为,《易经》六十四卦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等级之分。其实也不光是方山易学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看历史上真正著名的易学大师,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如此。就像邵雍说的“三十六宫都是春”,三十六宫就是六十四卦,只要明白了“天根月窟闲来往”的道理,六十四卦,卦卦都是好卦。我们说《周易》的卦序是首出乾坤,这只是六十四卦的排序。一旦形成六十四卦以后,真正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只是排序不一样而已。在古易里面,《连山易》是首出艮卦,并不是说艮卦就是老大,其它都是虾兵蟹将;《归藏易》以坤卦作为首卦,也并不是说坤卦就多么了得,并不是如此。有些《易经》的注解说,“阳卦为大,阴卦为小”,这类说法是很肤浅的。我们平时打卦,不管是乾坤二卦还是其它各卦,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嘛。所以每个卦都是平等的,并不是说《周易》首出乾坤,它的概率就要高些。我们在学易的时候,就像学佛法一样,要有“择法之眼”,要有一个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的洞察力。学习《易经》,这种眼力也很重要。这么两千多年下来,历代注易之书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在五经当中,《易经》是历代注解最多的,各说各话,花样百出。怎么去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呢?我们书院学《易经》,为什么不断要强调本光法师的方山易?因为方山易站的位置非常高,被称为佛家易学,来源于唐代的华严大师李通玄长者。李长者以注《华严经》而著名,他标榜的华严境界,实际上跟《易经》是相应的。华严境界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就像帝释天宫中的“因陀罗网”,那是珠珠相映,影影相交,重重无尽。学佛的人爱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你说一朵花大还是一个世界大?在华严境界中,花和世界是平等无碍的!一朵花里面就能含藏整个世界;随便一片树叶掉下来,你就可以体会到全部的菩提大道。这就是从最普通的事物中体会到最高妙的佛法,讲的就是平等不二。禅宗里面说“大海微尘,须弥纳芥”,大海和微尘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须弥山好伟大啊!整个娑婆世界都是以须弥山为支撑的,它却可以容纳在一颗芥菜的种子里面。这种平等无碍的境界,既是华严境界,也是方山易的境界。我们学易,如果站的位置高,精神境界也就很高。从高处着眼,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今众多的易学流派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哪些是了义的,哪些是不了义的,你都会很清晰、很明了。“齐小大者存乎卦”,用本光法师的道理来说,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卦无高低大小的区分,既然没有这些区分,也就谈不上齐了。
事实上,奥地利学派强调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认识论的主观主义,注重人的知识、经验、学习、想象力、预期和判断力等内生变量,深刻地影响到德鲁克创新理论的创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为动态能力观(dynamiccapabilitiesperspective)和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view)的动态能力建造机制理论指明了方向。它说明新的知识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自于企业家对市场的认识,是企业家通过长时期实际运作而建立起来的,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与其他企业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我们认为,德鲁克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实践与原理》一书切入创新这个主题,那种无人能敌的深邃洞察力,给人以排山倒海似的震撼。德鲁克论述创新与创业,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不时互转、长镜头与短镜头随意切换:一会儿谈经济理论,一会儿切入社会学;一会儿谈汽车业的创新,马上又转到医学手术,顺手再提银行业创新,必要时调侃一下政客。德鲁克视角极广,主题展得很开,观点犀利,论据充分,近乎海阔天空,让人不自觉地掉入一种全新思想境界,德鲁克式论述风格在这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长寿公司》(TheLivingCompany)一书的作者阿里•德赫斯(deGeus,1997)认为:“德鲁克对创新的强调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实际上可以追溯到熊彼特。”722索尔·斯尼德企业家研究中心(SaulC.SniderEntrepreneurialCenter,Wharton)主任、管理学教授伊安·马克米兰(IanC.Macmillan,2005)说,对他而言,德鲁克最大的贡献是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著作。德鲁克“撰写的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著作,是同类著作中最精练,但也是最全面的,……在《哈佛商业评论》不到10页的一篇文章中,他的真知灼见引导我对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进行了思考。这篇文章就是1998年底发表的《创新法则》(TheDisciplineofInnovation)723。”
上一节讲述的USP理论主要考虑两个维度:我和竞争对手。USP理论基于竞争思维,提炼出相对于竞争对手——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本节的黄金三角定位理论主要考虑三个维度:我、竞争对手、用户需求(消费者心理)。该定位理论主要基于用户思维,核心在于通过对消费者心智的洞察,定位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注:消费者心智洞察具体参考第二章第二节)。我们曾在《销售与市场》管理版撰文《饮料产品如何找准卖点》,发表过一个升级版的黄金三角定位模型(见图1-2),可以作为产品/品牌定位的参考。图1-2黄金三角定位模型1.模型解读(1)找出我的优势、亮点,与竞品/替代品的优势PK之后,剩下我的N个优势或卖点里,选择一个最能够与目标消费者心智相对接的卖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的核心卖点(核心USP)。(2)对于竞品的分析,一定要考虑可替代品。在无界营销时代,很多成熟行业往往被行业外的创新者、搅局者革了命。例如:高像素拍照手机的普及让数码相机销量大幅下滑。同样,人工智能将对驾驶员、翻译员、理财师等职业产生冲击。应对策略之一:重新定义市场与竞争对手、横向位移到一个新的市场。下一节将系统性地讲述借助阴阳对位横向切割法,自定义竞争格局与游戏规则,破局红海市场。(2)我(产品)之长、敌(竞品/替代品)之短、客(消费者)之需,三者结合后得出:我们能解决哪一类用户群什么核心问题,再反向推导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从而得出我的黄金定位。2.实战案例我们曾经策划了一个无抗猪肉品牌“猪无戒”,运用黄金三角定位模型:⑴在客户端我们定位解决的主要消费痛点是:“煮妇们”对于“部分生猪喂养中滥用抗生素导致猪肉抗生素残留超标”的担忧。⑵竞品简要分析:无抗猪肉大品类暂无领导或强势品牌,我方具备无抗生猪饲养技术(益生菌群式健康喂养)及大规模养殖能力。⑶黄金三角定位:做无抗猪肉领先品牌——创意具备品类占位能力的品牌“猪无戒”。3.品牌定位的诉求品牌定位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诉求,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⑴物质诉求:产品越年轻、品牌越初级,就越倾向于直接说出给用户的利益。⑵情感诉求:成熟期品牌/产品,可以多尝试情感营销,引起与消费者的共鸣。⑶精神诉求:类奢侈品、高价值产品、普通品类的高端产品,可多诉求精神价值。以“猪无戒”为例,品牌定位见表1-1。表1-1“猪无戒”品牌定位物质诉求情感诉求精神诉求“猪无戒”,赶跑6大抗生素妈妈爱无界·猪肉选无戒强壮一代人·我选“猪无戒”补充一点:三角定位模型是动态、立体的,做本地营销和全网营销,做特渠或全渠道销售,竞争对手、自身的战略匹配能力、客群的地理分布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等,都是要被区别对待的。所以,不能就此说定位理论已经过时,而是结合中国本土市场实践赋予新意,创新运用方法。
小故事:一个美好的持续改善故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实现了高速增长,甚至是野蛮增长,不仅使许多管理者们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人性,而且让他们误以为好斗和你死我活的狼性(文化)才是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宝。时至今日,人口红利逐步耗尽,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劳动者不再像前辈那样逆来顺受,忍受非人性的管束,他们开始“用脚投票”,企业管理回归人性已是大势所趋。在一家推崇人性化管理的企业里,一线员工写信向董事长投诉厕所里经常没有厕纸,很不方便。董事长知道之后,马上指示行政部解决问题。行政经理早就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众所周知,有人将卷纸偷回家使用,即使清洁工每两个小时到厕所各蹲位补充一次厕纸,也会经常出现厕纸断档的情况。一直以来,由于费用控制的需要,行政经理面对厕纸断档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领导有明确要求,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他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及费用预算不足的问题向领导做了汇报,但领导态度坚决地教育行政经理,管理要以人为本,要人性化,必须无条件及时补充厕纸。一个月下来,员工的抱怨没有了,但是用纸费用增加了近一倍,行政经理在月度工作汇报中因为成本控制不好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他当场抱怨,既要无限制供应(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控制费用(兑现持续改善承诺),自己很为难。而领导坚持认为,这两件事之所以矛盾,是管理智慧不足(无法杜绝有人偷回家)造成的,希望继续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过了几天,行政经理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请示公司领导,即希望能给予保安员在员工离开时检查包包的权力,防止员工把卷纸带回家。领导拒绝了行政经理的要求,理由是,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的企业是不能检查员工包包的。行政经理这下彻底困惑了,不知如何是好?善解人意的领导建议他,自己智慧不够,说不准民间有高手,何不“群策群力”看看。他很快按照领导建议,召集几个部门一线员工中的改善能手开会,谈了自己的困惑,希望大家一起帮忙想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改善建议很快就由一位改善能手提出来了,他的方案是,改小卷装厕纸为装在纸盒里的大卷装厕纸,这样大卷纸就拿不下来,即使撬开盒子拿下来了又不方便带走,应该可以解决问题。经评估后,公司决定在所有厕所蹲位上加装一个大大的纸盒子。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发现效果良好,纸张费用降了30%多。这个大纸盒子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到处可见,但在10多年前第一次被员工提出来的时候,却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创造。又过了一月有余,那位改善能手又指出,这个大盒子方案还有漏洞,需要持续改善。理由是,他通过观察发现,在宿舍里许多人都在使用小小卷的厕纸,应该是有人在如厕时顺手牵羊带回宿舍的。基于此,他进一步建议,取消厕所内各蹲位的纸盒子,把其中的一个固定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厕所门口。如此这般改善之后,效果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保障随时有纸用,而且厕纸的使用量又下降了许多。对于这个改善,公司对这位改善能手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看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示。第一,这家企业领导以人性化管理为经营原则之一,并身体力行始终如一。第二,人性化管理与效率、成本等管理并不矛盾,可以有机统一。第三,人性化管理既可以是目标(让员工有纸用),也可以是巧妙的方法(利用“阳光”之法抑人性之恶)和参与的过程(通过奖励参与扬人性之善)。第四,人性化管理不是某个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是可以持续追求更高的管理境界……这样的案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事实证明,大量管理问题通常都可以找到巧妙甚至美好的人性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