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中国哲学上,是个贯穿两千多年的关键概念,反映着中国式思维的核心特点:化繁为简,执一驭万。关于一的哲学思想,《老子》开其端,《庄子》大成之,后世论一者,皆不出老庄之范围。《老子》还有两处谈到“一思想”的关键论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庄子》里就更多: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在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管子·内业》: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吕氏春秋·论人》: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則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測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可以说,“一之哲学”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一哲学之大用,除了思维倾向,对中国式审美的影响更大,中国的书法、绘画无不体现一哲学的精神,至清石涛(1642—1718年)《画论》,则石破天惊地将画法与一哲学融为一体: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开卷如剑出匣。石涛说: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何等豪迈超逸,真是一笔挥出天地惊!在中国文化观念里,一不是单调,是取万归一的高度精练,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把握了万物万变之神髓;万不是杂乱,是一以贯之的赋物流形,万万笔墨之中含一贯之韵致。最后一句突然冒出一个“是故”即综上所述,不欲如何如何,也是很跳跃。为何要不欲(不要想)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像美玉一样平滑,石头一样坚硬)呢?历代论者解释此句,说玉、石都经过雕琢,失去了天真本体,所以要不欲。这是受了庄子“混沌不凿”为上的暗示,如王弼此句注:体尽于形,故不欲也。有的更是将此句变成了取舍:“不欲”禄禄若玉,“而要”硌硌若石。这些解释,是不是此处文字的本意呢?首先,“是故,不欲”之后的八个字,没有“不欲,而要”的关系,是个平行句式,即不欲的对象,是玉与石,而不是不要若玉,要若石。其次,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与本文前面的论述有什么因果关系,才得出一个“是故”(因此)的结论?禄禄、硌硌都是对玉石的形容词,是个比喻句式,即用具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那么,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究竟是为了比喻什么状态呢?从本文所论述的“得一”来看,或者贵贱高低的关系来看,尤其是前一句“此贱之本与?非也”的语意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禄禄美玉与硌硌硬石,都不要去当做什么宝贝(不欲的本意即是不当回事),而是要紧紧抓住“一”这个核心。“得一”才是唯一重要的,玉也好,石也好,都不应该去追求。那么,老子此处的“一”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统摄万物的一(万物之本),还是因为天、地、神、谷、侯王之不同,有各自的一(核心)呢?无论将“一”解释为哪一种“一”(总一、分一),只要还想往老子的“道”上靠,都会有问题。如果老子的思想里,道与一是互通的,为何不将此处的一直接写成道呢?既然没有写成道,就说明老子并不认为道与一是一回事。因此,本章里的一,就是一个计量单位、数词,老子的意思也很清楚:万法归一才是抓住根本,才能清、宁、灵、盈、正,不会裂、废、歇、渴、蹶。再通俗点说,为什么说“至数舆无舆”?想抓的太多,都是没有抓住根本(一),反而跑不动。至于怎样才叫抓住根本(得一),老子给出了应用说明:必贵矣,以贱为本,高贵者要以低贱者为本,才能不会被颠覆倾倒(不蹶);必高矣,而以下为基,要想修筑高台,要把地基打牢,房子才能盖起来。这些都是以生活经验做比喻,形象贴切。
人才激励的本质个人加入组织不是为了纯粹的贡献,而是带着个人目标的,只有个人目标得到满足,个人才会提升协作的意愿。人才激励的本质就是企业提供给人才的“回报”,用于交换人们的“贡献”,结果是回报与贡献的平衡。(2)人才激励的理念导向贡献:人才激励要适当像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倾斜,同时对怠惰者进行负向激励,用合理的差距激励撬动更大的员工动力。精准激励:根据不同员工的职业特点和需求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员工所处的管理层级、职业差别、需求层次、年龄段等因素进行精准激励,强化激励效果。公平:人才激励应以创造的价值为依据,使获得的回报与做出的贡献基本对等,同时在内部成员之间做到相对公平。(3)激励体系人才激励包含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人才激励体系主要是根据不同人才的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方式。表5-15人才激励矩阵激励矩阵短期激励长期激励物质激励​ 工资​ 奖金​ 福利​ 津贴​ 股权​ 红利非物质激励​ 荣誉表彰​ 领导褒奖​ 培训提升​ 工作的挑战性​ 使命​ 工作的趣味​ 合适的岗位​ 职位的晋升​ 工作的成就感​ 良好的领导风格​ 良好的文化氛围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企业在满足员工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设计不同的激励体系:​ 对基层人才要侧重采用工资、福利等短期物质激励。​ 对中层干部要侧重采用股权、晋升机会等长期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对高层干部要侧重采用使命、成就感等长期非物质激励。​ 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业务的人才,要多采用短期、物质激励。​ 对于从事知识密集型业务的人才,要多采用长期、非物质激励。同时,根据企业成功逻辑和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各种激励资源要适度向稀缺、高价值的核心人才倾斜。
雨杰是R药店的店员,在平常的导购中,消化系统疾病是雨杰遇到的比较多的一类。一次,一位先生进店来要多潘立酮,雨杰问询了顾客具体症状,分析后是可以使用的,同时,雨杰也自然推荐了健胃消食片,价格不贵,顾客也听过,于是就要了,客单价是翻倍的。雨杰的这个导购过程可是很多药店人都会做的,而且成功率比较高。当然,也会遇到一些顾客说:“家里有。”或者说:“吃过健胃消食片,效果不是很好。”因而拒绝的,但总体来说,却较易被顾客接受。其实,在消化系统疾病用药推荐中,关联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1)胃在人体脏器中的重要性。顾客胃不舒服,感受与症状非常真切,而一天三餐都需要胃的正常运转,如果胃有问题,结果直接影响人的消化、吸收与抵抗力,当然,也会影响心情。所以,胃部疾病顾客多会愿意听从推荐,笔者在这里以胃为例,只是因在我们药店接待的顾客中,消化系统里,胃部疾病相对较多。另外,肝胆脾胰与肠道疾病也较常见,特别是肠道疾病,而顾客多数都是非常在意的。(2)顾客易于理解。在门店的各类药中,可以说消化系统用药在销售时,解释起来是比较容易被顾客听懂的,比如说,中成药中的胃康灵、肠胃康、肠炎灵、胃苏等中成药顾名思义,都很容易理解,介绍时不太费事,即使是西药,也容易理解,比如,多潘立酮,胃肠道动力药,促进胃肠道蠕动。(3)疗效易于感知。消化系统用药的效果比较容易评判,顾客服用后有没有效很容易感受到,顾客购药后的评价会比较高。不过,实际上我们在门店却发现同事们在导购时推荐得比较“窄”,以消化性溃疡为例,一些门店只给顾客两种药或者一种药,只是胃三联与四联治疗中的一部分药物,从医学治疗角度来看,对疾病的治愈是不利的。而实际上,消化性溃疡通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在胃三联与四联治疗中还没有加入中成药。从门店销售消化系统用药过程来看,我们是可以提高整个消化系统用药销售量的,特别是中成药这一部分,有这样几招:(1)疗程推荐。如果要以疗程用药品种数来做一个比较的话,消化系统中疗程用药可以说是能排在前面的,从西药的质子泵抑制剂到胃黏膜保护剂,再到各个中成药,几乎都有疗程。(2)多种关联。在消化系统用药销售时,关联的品种明显要多一些,不必过于担心顾客嫌多,但需要说明是治疗的合理搭配,同时可以加上中成药。(3)专业解释。要想销售成功,就要说明每种药物的不同之处,为什么要服用这么几种药,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能清楚说明搭配的道理,每种药都有其合理性,那么顾客是能理解的。以胃三联治疗来举例,阿莫西林+替硝唑+枸橼酸铋钾颗粒,前两者是针对幽门螺旋杆菌,而后者是保护胃黏膜,如果再加上质子泵抑制剂也是可以的,能从根本上控制胃酸。我们在销售时,能把这些都说明,即使顾客不明白,也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位药店人,一位顾客说一遍,一百位顾客就要说一百遍,有多少同事会不辞辛苦,不知疲倦,坚持对每一位顾客都说清楚这些药品之间的搭配道理呢?抑或者只是将这些直接拿给顾客说:“要这些药一起吃。”而并不作解释呢?在笔者看来,各种类产品销售的提升中,消化系统用药是大有可为的,不只是这一疾病高发,更主要是这一疾病有着多种产品搭配的临床医学治疗基础。
方式:金融解决方案,财务协同营销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解决方案。案例:三一重工金融支持近些年,三一重工高速发展,实现了本土民营企业的成长,这与其财务协同营销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金融解决方案密不可分。工程机械产品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工程机械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卡特彼勒、马尼托瓦克、特雷克斯及小松等工程机械企业,其金融业务均已占一半以上。三一重工开展金融服务是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客户可以通过与金融公司的长期合作,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企业借此降低购买门槛,扩大市场规模。2010年,三一重工成立三一汽车金融公司,主要面向工程机械行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专业汽车金融贷款、租赁服务和一站式金融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三一汽车金融公司逐渐整合三一集团所有的金融业务,将其产品和服务渗透到集团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品种涵盖贷款、租赁、保险、信托等众多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机融资贷款。新机融资贷款是一种灵活信贷,是为满足客户因南北季节性差异、春节假期、工程施工淡季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灵活选择还款方式、合理搭配首付和保证金比例、延长还款时间,为客户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包括直接租赁、随程租赁、再融资租赁三种租赁模式。通过灵活的融资租赁方式,解决用户在购机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二手设备销售贷款。二手设备销售贷款指三一金融为购买各事业部或者代理商二手设备的终端客户提供的按揭产品。工程设备保险。金融服务同时提供针对工程设备的专业保险业务,由三一金融与国内首家装备制造领域的专业保险公司——久隆保险合作,为购买三一集团工程机械设备或车辆的客户提供包括保险咨询、购买、理赔服务等全方位的保险服务。
在上面谈到这些情景后,巴纳德紧接着指出,“所有这些组织要素都是道德因素的具体表现。这些都使得领导成为必要,即必须通过信念来鼓舞人们做出协作的决策的个人力量。这些信念是:共同理解的信念,可能成功的信念,个人动机最终能够获得满足的信念,客观权威正在确立的信念,共同目的比参加组织的个人目的更优先的信念。”(P203)这段话直接指出了领导的重要作用,领导与组织的道德因素相联系,以及领导需要在哪些领域设立信念。这里有一个重要概念,组织的道德因素,什么是道德因素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组织的价值观、理念、信念、精神这类的事务。西蒙认为决策有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我们可以把道德因素近似等同于价值前提。由于多年来管理领域词汇的变化,加之翻译的原因,道德因素这个词现在不常用。在强调了领导的重要作用之后,巴纳德又话锋一转,“可是,如果把领导、道德因素看成是组织中唯一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普遍因素,那就如同把协作的结构和协作的过程看成不要领导也可发挥作用一样,是不对的。两种看法都是同推理和经验不符合的。有目的的协作只有在一定的结构性的限度内才可能实现,是由所有做出贡献的人的力量产生的。协作的成果不仅是领导的成果,而且是整个组织的成果。但是,如果不树立信念,没有触媒使人的努力的活生生的体系持续不断地交换力量和满足,这些结构就不能存在,它们通常就不能产生,就缺乏活力,就没有持久的协作。创造的过程是协作而不是领导,但领导是各种协作力量的引爆剂。”(P203)这段文字给我们一个完整认识,结构化的协作过程需要领导行为的指引,二者缺一不可,扩大到更大的话题就是组织与人的均衡问题。某些情况下,强调领导的作用容易引起共鸣。现实中,尤其在组织能力不够发达的情景中,很多社会组织的良好协作往往更依靠领导者个人信念和方向的引领,至于建立一个结构完善、运行顺畅的组织并不那么重要。通常认为,方向路径清楚后,剩下的就是人的问题了。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建立组织大概就是人们团结在一起即可,没有涉及巴纳德所强调的那种对组织的深度理解。而且我们往往把领导和领导者混为一谈,通常提到“领导”这个概念,往往指那些职位高高在上的人,“单位的领导者说了算,”这些话表达的意思是某种人、某个人;我们一般假定居于上层职位的人一定是带头的、说了算的、树立信念的、指明方向的。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依赖领导者,要做些新事情的时候,要依靠领导者,领导者也早习惯了这种依赖依靠,甚至将之视为权威的来源。典型的一些场景是,能拍板、说话算数的人不来,所有的交流讨论共识都是白费,无法决策;当一个巨大的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时候,大量工作不可能按时完成的时候,只要有位强力的领导者到现场督办,事情就会神奇般地做成。巴纳德所建立的是完整的组织理论,他的领导概念是为组织树立信念这种行为,这种活动,由这些行为、活动支撑起组织的一种功能。需要特别指明,巴纳德这里提出的所谓“领导”概念,并非指某种特性的人,不是指“领导者”,而是指一种特定性质的活动,一种特定性质的行为,可以视为组织的一项功能,即树立信念,树立组织的信念。领导者会承担更多领导行为的责任,但领导行为未必一定从领导者发出,任何组织成员都可能产生领导行为,领导者也可能不产生领导行为。
1.从坐商到行商从坐商到行商,也就是从批发市场坐地批发、客户自提货发展到为客户送货,是中国经销商商业模式的第一次变革,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在于:-​ 中国商业形态发生了巨变,以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的现代零售业在中国迅速崛起,使经销商不得不将重心从批发市场转向零售终端。-​ 一批实力较小的经销商为了与大户进行竞争,将服务终端作为其经营核心,并由此逐渐发展壮大,从而影响整个经销商群体。-​ 实力强大的领导性厂家为了推进渠道建设的深入,不断向经销商施加压力,从而推动经销商的转型。2.从贸易批发商到物流商在经销商从坐商转向行商的过程中,有一批理念较好的经销商就从原来的批发贸易商发展为了物流配送商,他们抛弃了原有的低价和跨区域销售的方式,而是着眼于向本地的客户提供送货和退换货的服务,并由此实现对渠道的拓展和业绩的稳定发展。同时,部分领导性厂家在实施深度分销模式,也要求经销商的角色转换为物流配送商,业务拓展和推广则由厂家派驻人员来完成,这就强化了经销商向物流配送商转变。3.从个体户到公司化运营在经销商成长为物流配送商时,由于涉及要为新兴的现代零售终端供货,就要求经销商必须成为一般纳税人,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于是,这些经销商开始注册公司,从原来的夫妻档发展为公司化运营的经销商,还组建起业务团队来服务终端客户。4.从批发或物流商到渠道运营商再进一步,又有一些理念先进的经销商不满足于作为物流配送商,他们希望更加有效地掌控渠道并获得核心价值。于是,这些具有一定实力和眼光的经销商又开始从单纯的批发商或物流配送商发展为专业化的渠道运营商,构建更强大的业务团队,对渠道进行拓展和维护。除了掌控渠道之外,他们甚至还自建终端、进入零售业,构建自己的渠道平台。5.从渠道运营商到品牌运营商发展到后来,更有一批积累了较强实力的经销商再次转型,在渠道运营的基础上注重对品牌的打造,从专业的渠道运营商发展为品牌运营商。一方面在厂商合作中全力帮助厂家推广品牌,甚至在整个品牌的运营中起着完全的主导作用,比如上海荣进实业就成功帮助欣和推出了“六月鲜”品牌,现在则帮助千禾味业推出了“鼎鼎鲜”品牌;另一方面部分经销商还推出自有品牌来进入上游领域,从而成为工贸一体化的运营商,如昆明逢发推出自有品牌“尼罗非”、武汉华泰推出自有品牌“劲宝”等。在调味品行业中,推出自有品牌的经销商不在少数,不过真正做成功的并不多,为了更好地抓住机会及应对风险,部分经销商还反向入股企业,一方面与企业建立更加牢固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分享品牌成长带来的持久利益。从中国经销商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始终处于变革中,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厂家对经销商群体发展的认知不能不进行动态而深入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