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员工绩效评价工作中,要追求过程的公平性,让评价结果经得起推敲,也就是实现人们常说的程序公平。计件工资制是不是一个好制度?在国内,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大概都认为,计件工资制是个好制度、好方法,甚至认为特别符合中国国情,以至于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比比皆是。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问我,到底是计件工资制好,还是计时工资制好?其实,问这个问题的人大都深受计件工资制的困扰,但又无法逃离。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和提问者一起确认一个事实——丰田、三星、理光等优秀企业里有没有计件工资制?回答是否定的。从长远看,计件工资制并不是什么好制度、好方法。那么,计件工资制到底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困扰呢? 首先,计件工资制对提升效率的作用有限。我们承认,导入计件工资制确实可以提高效率,甚至能很快提高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计件工资制给效率带来的提升幅度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由此带来的效率提升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基本不可能。所以,通过导入计件工资制提高效率的做法,与“效率提升无极限”的价值主张是相违背的。  其次,导入计件工资制,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我们都知道,为了实施计件工资制,必须出台关于标准工时定义、工时单价测算、工作数量统计等办法和制度。而且,在决定工价过程中,免不了要讨价还价,多方博弈。标准决定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连串无价值管理活动,诸如每天工作量记录与核准、不良品清点和责任判定、工序间移交手续办理以及复杂的工资计算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导入计件工资制,工作或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许多人都抱怨,计件工资制导入后,员工的心思全在数量上,对工作或产品质量则得过且过。有些人本来就有做事马虎的坏毛病,加上计件工资的刺激,哪还有心思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以至于疏忽大意的有之,隐瞒不报的有之,以次充好的有之。总之,公司视之为生命的质量保障标准和要求往往被员工漠视,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和企业信誉。  第四,导入计件工资制,员工变得不听使唤了。有此经历的管理者都知道,导入计件工资制之后,员工通常会变得我行我素,不再顺从管理者的工作安排,对不能直接挣钱的事提不起兴趣。比如,员工对现场5S没有动力,对设备保全管理没有兴趣,对精益改善更是没有想法,因为这些事情都不计工钱。一切向钱看的结果是,工作现场脏乱差没人管,中间库存大量堆积没人管,工序或部门间不能协同……看上去员工在拼命干活,但对客户的质量交付和数量交付并不尽如人意,企业效益大打折扣。  第五,导入计件工资制,劳资间博弈不断,损坏企业文化。公司和员工需要常常就工时测定和工价标准讨价还价,谁也不愿在博弈中吃亏,因此会损害劳资间的信任关系,损害企业文化……我们就见过这样的情况,员工平时以某种速度工作,一旦遇到有IE工程师测速,员工工作速度立马下降,因为担心公司会因此调低工时单价。经常有企业员工抱怨,只要看到员工拿得多了,企业就会很快调低单价,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员工。在企业里,这样的博弈不仅不利于提高效率,最大的危害在于破坏团队凝聚力。以上种种问题,即便专家学者无感,企业管理者也是知晓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企业还离不开计件工资制呢?据我观察,主客观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企业文化、机制或制度环境恶劣,员工行为和工作结果基本不可控,计件工资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和控制员工。▼二是团队管理者能力低下,又不想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入计件工资制既可以降低管理责任和管理难度,又能够保持一定的效率水平。▼三是企业高层无需承担由诸如设备故障、来料延迟以及图纸错误等造成的停机、停线损失责任。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不能逃离计件工资制的困扰,是因为计件工资制给人们带来了这些令人欲罢不能的“好处”,正所谓一俊遮百丑,纵使遇到再多问题,也是一百个放不下。如何逃离计件工资制的苦海,成了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逃离计件工资制的苦海对于绝大多数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来说,即便知道其坏处,也不敢贸然用计时工资制取而代之。人们担心,万一改了之后,员工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一落千丈,岂不是自掘陷阱,坑害自己?要解决这个问题,逐步走出当下的困境,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产能基准值。对过去半年或一年员工人数和产量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单位时间人均产出能力和团队(或班组)产出能力数据,确定产能基准值。许多企业要求IE工程师测定标准作业时间,以便用标准作业时间来计算产能,但从持续改善的角度思考,这样做既不经济,也无必要。其实,以现状较宏观的“统计数据”作为评价基准值,不仅做起来简单,而且团队易于接受。第二,用团队计件替代个人计件,促进团队协同。为了避免发生员工怠工误工或效率下降现象,需要事先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以达成或超越现状产能基准值作为团队目标;二是设计好团队目标达成与团队绩效奖励之间的关系;三是设计好员工个人所得(包括奖金)的计算标准和办法。第三,科学设计员工个人所得及其计算方法,确保改革平稳实施。这是重中之重。根据经验,员工所得计算方法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基本所得保障原则,即设定一个保底工资标准,相当于计时工资部分,提高这部分工资比例,有利于让员工对改革有安全感。二是多劳多得原则,即设定一定额度的奖金,并通过评价员工工作的质、量和日常工作态度、行为等决定个人奖金的等级,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多劳多得并不是完全按线性比例计算待遇,而是要保证表现不同的员工之间待遇不倒挂,即好的员工多得,差的员工少得。所以,在员工绩效评价工作中要追求过程的公平性,让评价结果经得起推敲,也就是实现人们常说的程序公平。第四,管理层深度参与,带领并辅导团队与员工。由于管理机制的变更,管理层可以腾出越来越多的时间,自己参与或带领员工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改善,辅导和帮助团队和员工达成目标或超越目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当文化、机制(含流水作业等)和制度等对员工约束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可以适时提高固定薪酬,降低评价奖金的额度。如此这般,企业就可以从零和博弈的计件工资制,逐步走向协同共赢的计时工资制。最后,企业要持续提高效率和效益水平,必须设法打造利于员工广泛参与精益改善的文化、机制、制度氛围与条件,逐步提升员工素养,培养员工的改善意识和能力,最终建成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
午休后,哲涛来到李健办公室,两人接着沟通,HRD如何做好公司最大的BP。李健说:“首先,我认为HRD的思维要时刻与CEO及业务高层在同一个频道上。你要时刻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这是对HRD战略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哲涛点点头:“嗯,这个要求很高,我有点儿感觉了,但还是有不少差距,要努力跟上你的思维。以前我做HRBP的时候,我逐步从HR的视角转到业务的视角,是从水平面上去转的(也就是宽度上的问题),现在更要从垂直面上去转(也就是高度上的问题)。”李健半调侃地用手拍拍自己的椅子:“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坐在这个椅子上的人……”哲涛被他逗得笑起来,本来挺紧张,现在放松了一些,把紧握在手里的笔放了下来。李健接着告诉哲涛,从CEO的角度,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三个,而HRD应该思考如何帮助自己落实这三个问题:​ 企业要做什么?其业务的组合是什么?​ 这些事应该由谁来做?​ 这些事有没有做?有没有做出好的业绩?李健说完这三个问题后,让哲涛思考一下,从HR的角度看这是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落实。哲涛考虑了几分钟,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要点,开始作答:“第一个问题,对HR来说,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问题就是资源优先投入什么方向与领域,一定要与公司的业务布局匹配,不仅是眼前看到的布局,还要看到未来的布局,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与投入。”“很好,那第二个问题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哲涛心里有了点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才选用的问题,就是识别好人才,包括管理者、专业人才,并对他们有比较全面的评估,如绩效、能力(技能)、态度等,当有岗位空缺的时候,很快能识别什么人适合这个岗位。这就要求HR要有比较好的人才评估机制、方法与工具,同时做好人才数据的管理。”李健用手轻轻敲着办公桌,半眯着眼点头:“这个问题也回答得比较好,但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我补充一下,岗位职责、目标的明确,以及岗位对胜任能力的要求也很重要,这是做好人岗匹配的前提。而且这个岗位职责与要求要定期刷新,我发现我们的岗位说明书都是两年前的,现在内外部形势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需要同步审视刷新。”“是的,我们会尽快组织各部门审视刷新。”“另外,除了岗位职责与目标的明确,要同步做好人员的分工,分工越清晰、明确,内部沟通的消耗越小。但是,无论怎么分工明确,总会有些灰色地带是覆盖不了的,或者会出现一些新的事情,这就要求员工能自动自发地去完成非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李健说完,便接着问:“那第三个问题呢?”哲涛说:“第三个问题就要通过做好绩效管理达到,评估事情有没有做、做得怎么样,绩效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就显得非常关键。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目标的辅导、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结果的沟通与应用,要扎扎实实做好,才能支撑第三个问题的落地。“除了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也需要同步跟上,这样才能确保做得好的员工得到相应的正面激励,做得不好的员工也受到相应的负面激励,才能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听了哲涛的回答,李健闭目沉思了一会儿,似乎在想刚才的沟通有没有遗漏什么。他突然睁开眼睛:“我们刚才谈的基本都是人才的问题,但是遗漏了组织的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比如第一个问题,‘企业要做什么?其业务的组合是什么’,你可能先从组织上考虑,比如企业需要在组织上做什么调整、需要设置或撤销什么部门、各部门应该设置什么岗位、配备多少人等。组织考虑好了,再考虑人的事情。“还有文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支撑公司的持续发展。我们的愿景与使命是否清晰、是否传达到每一位员工、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落地,使每一位员工都践行了……这些问题都需要HRD去思考。”哲涛在笔记本上写下“组织、人才、文化”,然后说:“我觉得最关键的、对我最有挑战的就是要有CEO一样的使命感,然后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就如你刚才所说的,思维的到位、意识的到位,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因素。”
配件业务与维修保养服务是共生共长的关系,配件的需求来自于车辆维修与保养。因此,配件经理除了掌握配件本身的各项专业知识,更要对配件的客户与用户的需求有较为深度的了解,掌握汽车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性识,做到知己知彼,方能无往而不利。具体来说,专业知识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配件需求方的相关专业知识。具体而言,就是需要了解并掌握所服务车辆、发动机、变速箱等产品的结构、配件构成等知识,以及维修中常见的问题。(2)配件专业采购的商务规则。配件采购的渠道有很多种,不同的渠道在商务政策、业务规则、零件编码、配件替代、配件物流等方面各有其自身特点。配件经理需要研究掌握每种渠道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让配件的采购高效有效、物美价实。(3)配件管理与库房管理的专业能力。配件部门需要管理成千上万个品种的配件,要能高效地查询到现有配件的库存数量与位置,保证能及时准确地发出配件,并在配送过程中保持完好性。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配件经理在仓库管理、进出库流程建设、配件分类等方面深下功夫。专业知识能力是配件经理职位胜任的重要支撑,只有当配件经理具备深厚展示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轻松面对来自于客户和同事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够支撑得起经销商的服务业务。不过,专业知识能力更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需要配件经理在具体业务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但是,这里又有问题了。你说不管思虑不思虑,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最后都无非是“同归”。既然是“同归”,为什么这儿还要强调“贞吉悔亡”呢?为什么还要强调正虑、正得呢?实际上,虽然我们最终要到达的都是同一个目的地,所有的归宿都是同一个归宿,但是路途上的风光毕竟还是各各不同。我们在生命之路上,还是希望沿途的风景美一点、自我感觉好一点。比如说我们要到北京去,有各种各样的路可以走,水路、陆路、航空,当然还可以步行,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虽然同样能到北京,但哪条路好走?哪条路直截了当不费事?哪条路上的风景好?这个就大不一样了。人家坐飞机一个小时就到了,可你背上包袱干粮,跟古人进京赶考一样一走就是好几个月,想想这其中的差别,就全明白了!当然也有脾气大的人,你说往东边走他偏要往西边走。往西边走也可以啊!地球是圆的嘛,你绕地球转上一圈也能到达目的地。但是你冤不冤啊!?所以,如果你心正,把这些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你就能够走一条光明大道,走一条直截了当的路,你就走得很好,不会绕道。所以这个事情上,虽然最终都要到那个地方去,但是你怎么才能够在沿途看见好风景、能够走得好、能够走得直,就需要我们把心思摆正,这就是“贞吉”。我们看这一段爻辞之所以最重要,确实是因为在这一卦的六爻之中,其它各爻所感的都是一些身体部位,关系都不是很大,只有九四爻是“心之所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这里铺陈开来,多说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