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Netflix模式是一种会员制。它包括两大要素:一是诱人的入会条件;二是强大的黏性。先说入会条件,Netflix给出的价格是每月8.99美元(注),比一张全价电影票还便宜。以这个价格,你可以在Netflix庞大的视频库中自由选择视频观看,不设上限,而且没有广告。对一般的美国家庭用户而言,有线电视的月租费是几十美元,还不能跳过广告。因此,Netflix与有线电视相比,显得“亲民”很多。如果不是只有有线电视能支付得起重大赛事的转播权,让观众可以实时收看体育比赛,很多家庭可能马上就会停掉有线电视。事实上,美国的新入住家庭的有线电视装机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和基于下载的互联网视频相比,Netflix利用了一个心理学假象。大多数人在听说8.99美元无限观影的时候都会觉得便宜,这差不多是下载一部电影的价格,如果在线租借,价格还会低于8.99美元。也就是说,你得每个月看两部以上的电影,包月才划算。很多人一个月未必能看两部以上的电影,但利用这个心理学上的窍门,许多人选择了Netflix。它听起来更优惠,更接近于“低价格、无限制”的互联网式消费心理学(注:更彻底的互联网式消费是免费无限)。Netflix借此大量扩充会员,并在2012年超过苹果成为网络视频第一大供应商。但让Netflix的盈利能力和股价持续飙升的原因还在于客户的持续订购,也就是连续包月,涉及第二点——客户保留。Netflix在保持客户满意率上下足了功夫,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引以为傲的“用户推荐”系统。早期Netflix凭借租借实体DVD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观影记录数据,曾经在2005年邀请数学家从原始的借阅数据库中生成最优算法,根据用户的观影记录为用户推荐最符合口味的其他电影,优胜者可以获得百万美金的奖金。这个活动空前成功,有超过5万名数学家积极参与,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借助这些“外脑”和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基于大数据分析,Netflix得以向用户进行最佳关联推荐。根据Netflix公布的数据,75%的观看活动是因为推荐。这些努力使Netflix连续五次被评为顾客最满意的网站。好,拥有了诱人的入会条件,又能有效地维护客户,让他们持续订阅,这时,隐藏在低价的包月费后面的一个因素开始发挥重大作用——时间线。随着用户不断地持续订阅,Netflix在每位客户身上获得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客户价值像存款一样不断累积,可以预期,最终形成巨大的“客户终身价值”,至少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是这样计算的。事实上,沃顿商学院正是以Netflix的年报研究“客户终身价值”的计算方式。Netflix利用计算机的分析能力同时对4千万订阅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的推荐服务,使客户忠诚,让他们持续订购包月服务,源源不断的可预期的现金流和还在不断扩大的会员数量让Netflix跻身于“百亿美元俱乐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有线电视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手持设备、家庭影院让“大银幕”——电影行业感到了“小屏幕”的力量。据《经济学人》披露,美国的电影业收入呈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观众花更多的时间在“小屏幕”上——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去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少。Netflix模式成为改变北美影视业利益版图的重要“搅局者”。在中国的彩电市场上,乐视TV、小米盒子正是这样的“搅局者”,它们的思路正是前面讲的配套服务的概念、“设备+内容”、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体验,而电视,正是它们想要占领的“客厅战场”。因此,智能电视不仅仅是一个硬件产品,它是一个载体,意味着可以通过它输送后续的源源不断的内容,不着眼于硬件设备带来的利润,而是聚焦“客户终身价值”带来的后续利润,把“大头”放在后面。这一点,我们曾经在亚马逊的Kindle设备的后续内容消费中看到过端倪,之后苹果的iPhone和基于Appstore的整个“生态圈”又一次让我们大开眼界,而这一次,这个平台转移到了电视上。这也是乐视TV敢用腰斩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急于在“客厅的战场”上攻城略地的原因。只要握有热门的内容资源,就可以用大数据的优势为每位会员提供精准的推荐,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后续的盈利模式既可以是会员的持续订阅,也可以是广告投放。乐视握有大量的正版影视资源,才可以进行这样的布局。因此,乐视算的账和传统的彩电制造商完全不同,才会打出如此惊人的“价格战”。根据《证券时报》披露的数据,2013年,乐视超级TV单台不仅没有利润,还有160元的亏损,到2014年一季度,这一数值扩大到440元左右。但是,乐视2014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收入暴增。只要乐视能够保证用户的持续订阅,甚至只要用户保持开机时间,在时间线的作用下,乐视的“客厅数字娱乐平台”终将变成像Netflix一样的“吸金池”。
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在现任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培养现任人才的接班人,做好人才储备,以便及时补充。企业会对现任人才进行培养,也会对未来的接班人进行培养或锻炼,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水平的人才;仿佛梯子一样,有低有高,形象地称之为人才梯队。人才梯队的建设对企业的人才供应链有重大意义,总的来说,它解决了企业产生关键少数、确保人才无断层、营造积极的人才文化三大问题。产生关键少数人才供应链建设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聚焦能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关键少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舍温·罗森(SherwinRosen)的观点是,在一个行业内,如果一小部分人占据了相关领域内很大比例的产出,就可以被定义成明星员工或者超级明星。此处的产出有多种含义,包括一个人的绩效、收入或影响力等。要保障企业内部能够产生关键少数,必不可少的就是充分运作的人才梯队。如图8-1所示。图8-1产生关键少数确保人才无断层当公司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业务变动、人员升迁、离职等原因出现空缺时,组织的人才梯队可以保证有两三名的合适人选接替空缺职位,确保业务不受影响。进一步而言,经过有效选拔和培养的接班人甚至可以胜过前任人才,加快整体业务的开展,并为企业成长提供充足的后劲。营造积极的人才文化在打造人才梯队的过程中,企业的人才观能够切实落地,并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优质的人才梯队既是企业发展的储备力量,也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实现通道,同时还是公司雇主品牌的有力体现,能够为公司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形成人才供应的正循环。
由意向性入手展开对现象学运动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评述,并不只是随机挑出的一个起点。  意向性问题在胡塞尔整个现象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是“奠基性的”:“意向性是囊括整个现象学范围的问题名称。它确实表达了意识的根本属性;包括质料问题在内的所有现象学问题,都在其中占有相应的位置。是故现象学是从意向性问题开始的……”17著名的现象学家古尔维奇(Gurwitsch)也明确指出:“意向性理论在胡塞尔的所有著作中(《算术哲学》除外)占有主要的地位。”18在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运动中,意向性问题依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以及早先的《自我的超越性》都是从意向性的分析入手进而展开自己的现象学之路的。以“存在”标榜自己哲学旨趣的海德格尔,尽管在其《存在与时间》中绝口不提胡塞尔意向性问题,但他的在世结构(being-in-the-world)的分析,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胡塞尔对意向结构(being-in-the-cousciousness)的分析。他的亲传弟子伽达默尔曾坦承:“海德格尔把他的工作建立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研究基础上,因为这种意向性研究意味着一次决定性的突破……”19至于梅洛一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则直接由胡塞尔的“身体意向性”入手开展出一条新的现象学的路子来。可以说,撇开意向性分析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就很难窥透现象学运动中一些基本理论的传承、演化与转变的内在脉落与线索。
360度评价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管理工具,引入国内企业时,需结合中国文化(谦逊、以和为贵、避免冲突等)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保证360度评价发挥价值。设计360度评价工具时,重点关注:“360度评价关系”、评估者权重和评估问卷。(一)360度评价关系设计评价关系指由谁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即除“自评”外,还需要选择适当的“上级”“平级”“下级”“客户”。(二)评价者权重设计权重设计上,一般上级权重≥客户权重≥平级同事权重≥下级权重,个人参与自我评价,权重最小或为零。(三)评价题目的设计开发评价题目的设计开发有了《核心价值观手册》做基础,我们就可以把核心价值观行为解读里的行为描述编制成问卷题目。通常每个价值观标签编制3~5题为宜,题目设计最好既简单易懂,又能有效区分员工行为。题目权重设计如果公司没有特别的权重要求,一般假设各个价值观条目权重相等,同时假设各个价值观条目内各个题目权重相等。在该假设下,每个价值观评估题目的权重为1除以该评估条目题目数量。评分尺度的设计评分的颗粒度,常用的有5点、7点、9点式几类,考虑到测量的区分度和评价者加工负荷的因素,推荐5点式量尺。评分尺度的计量,主要有频度计分和强度计分方式两种。频度计分如“从不=1,几乎不=2,偶尔=3,经常升=4,常常=5”。强度计分如“很不同意=l,不同意=2,不确定=3,同意=4,非常同意=5”。一般价值观行为评价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频度计分。360度评估的问卷结构问卷主要包括:背景说明(评估目的及意义)、评估关系填写、评估标准及要求说明、题目、开放题等。示例:X-MAN价值观考核问卷
(一)人工智能应用的四个层级1.  规划层:数字孪生驱动的精准规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孪生,将仓储分区、货架规划等复制到数据世界进行推演,验证规划的合理性,发现靠历史数据推算难以察觉的问题。例如,在新仓库规划时,通过数字孪生模拟货物流动,优化库区布局。2.  计划层:高效精准的智能预测AI技术可快速处理海量历史数据,如过去半年的物流业务数据,通过模型计算未来1-3个月的物流体量,将人工需十几天甚至一个月完成的预测工作缩短至几分钟,大幅提升计划效率。3.  管理层:实时智能的监控与风险管理借助摄像头等设备,AI可捕捉员工操作动作,实时监控其是否按标准执行,规避人工监督的遗漏与弹性问题。如在仓储操作中,AI实时检测员工分拣动作是否规范,及时提醒纠正。4.  执行层:自动化替代与效率提升AI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降低人工成本,规避因情绪、身体等因素导致的操作失误,提升供应链顺畅度与效率,降低差错率。例如,自动化分拣机器人持续高效作业,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二)AI应用的核心价值与实践启示AI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人力监督的遗漏问题,通过各层级的智能优化,提升规划准确性、计划效率、管理精度及执行效能。但需注意,AI是工具,人的思想与创造力仍是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借助AI赋能,同时注重培养员工的全链思维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