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紧接着上一章“中庸不可能也”而来的。虽然说一个人要完全达到中庸是很难的,但是,并不是说不能向这个目标接近。中庸之道是能行的,孔夫子这样说是从相反的角度,好像是采用“激将法”来激励学生们努力精进。前面既然说中庸那么难,这里又说中庸之道是可行的,那么,能行中庸之道的人,就必得有坚强的意志,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行。所以,接下来“子路问强”就很自然了,他向老师发问:什么叫意志坚强?什么叫自强不息?我们在《论语》中看到,孔夫子对子路这个人是经常批评的。子路为人直率、鲁莽,也很好强,在老师面前经常会比较冒失,拿四川话说,就是喜欢“冒皮皮”。他一听说行中庸之道的人要有坚强的意志,马上就冒出头来说话,仿佛要显摆自己很强的样子。我们看孔夫子下面的回答,非常有意思,非常灵活,有点后世禅宗祖师的感觉。禅宗里经常说“强者折之,弱者扶之”,遇到性格很刚强的人,就当场把你的威风、骄傲打压下去,让你折服;如果遇到很柔弱的、自信心不是很强的人,就要扶你一把,给你增添一定的自信。这是传统因材施教的教育法。我们读《论语》,看到挨孔夫子当头棒喝最多的就是子路,因为他太强,就要用“折之”的方法;而对于冉有,因为他做事总是退缩,所以就“弱者扶之”。面对“子路问强”,孔夫子先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他一句:“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孔夫子把脸一抹下来,没好气地说:你子路处处要强,你到底问的是哪个强?你先把强的概念搞清楚了再问嘛!南方人有南方人的强,北方人有北方人的强,子路也有子路的强,你到底问的是哪个强?这里的“而”当“尔”讲,就是你的意思。子路才想显摆一下,马上就被老师一棒子敲回去了。我们看禅宗公案,有求法者来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马上就反问一句:你问的是哪个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嘛!你心里有你的佛,我心里有我的佛,大殿里还有泥塑的佛,佛经上还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到底问的是哪个佛?我看禅宗公案时,就觉得跟《中庸》这里的对话很相似。当然,禅宗公案要晚出很多,描述也会更加详细,问话者被禅师一棒子打回来后,往往“良久不语”,无言以对嘛,所以沉默半天。这时候,禅师就会追问一句:会么?你懂没懂啊?很多弟子就在这一问之下,豁然大悟。
困难往往是企业形成组织能力的契机。中小企业如何发育组织能力?“承诺”“学习”这两个概念很重要。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我就不多谈了。我觉得有一个概念能够帮助创业型企业发育组织能力。美国创意写作指导者罗伯特·麦基所写的《故事》一书中提到“激励事件”,《重新定义战略》这本书的作者进一步解释“激励事件”指的是“能够引发战略性的、关键性的转变的事件”。实际上是这些创业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被迫解决某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比如沃尔玛是因为当时没有供应商给其供应货物,被迫解决供应链的问题,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企业能力的形成跟解决问题,跟任务是紧密相关的。同样一种任务,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企业会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不同的能力,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资源,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困难是企业形成组织能力的契机。很多企业都是遭遇意外事件后,在被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比如ZARA。ZARA具备快速响应快时尚的能力,这是因为ZARA一开始做门店生意,销售服装,大量的货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企业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把管理重心从门店迁移到后端,形成了这样的能力。中小企业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要想方设法调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打败竞争对手,不断壮大企业的实力。“激励事件”往往看上去是不好的事件,会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发起挑战,企业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断创新,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宜家的创始人坎普拉德说:“新问题创造了绝佳的机会。”所以,创业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把出现问题当作发育组织能力的契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并购交易中通常采取的评估方法包括资产基础法和收益现值法。按照《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企业价值时需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评估。由于市场法受到我国目前公开信息披露量的制约,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成为目前企业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两种评估途径。因业内的习惯意识,资产基础法往往被理解为评估单项资产时采用的成本法。运用资产基础法得出的结果是90%的权益价值。显然,它适用于具有控股权的公司或投资公司、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非赢利性实体的整体价值评估。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采取收益现值法的比较多,由于近年来并购的热点集中在新兴领域,这些领域多属于轻资产的公司,卖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买方为了成交需要,并购交易双方多数采取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三高”方案。虽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控制关联人之外的特定对象购买资产且未导致控制权发生变更的这类并购重组,并不强制要求签订补偿协议,但是因为并购标的估值高、溢价率高,为了保障权益,上市公司还是通常要求交易对象做出对应的业绩承诺,与交易对象订立补偿协议。术语解读:资产基础法资产价值基础法指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其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评估企业价值,并不考量企业的未来发展与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也没有考虑到其他未记入财务报表的因素,如行业现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组织问题及契约、协同效应等因素,往往使企业价值被低估。术语解读: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又称收益还原法、收益资本金化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从资产购买者的角度出发,购买一项资产所付的代价不应高于该项资产或具有相似风险因素的同类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收益现值法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的实质是将资产未来收益转换成资产现值,而将其现值作为待评估资产的重估价值。收益现值法的基本理论公式可表述为:资产的重估价值=该资产预期各年收益折成现值之和。术语解读:评估与审计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则需要审计报告作为基础的支持。
马云是新零售概念的发明者,当然也是新零售的推动者。虽然后来腾讯、京东都出来定义过类似新零售的概念,但是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定义显然更带着权威的光环。在2017年《阿里巴巴研究院新零售研究报告》中,阿里巴巴首次明确了新零售包含的三个主要元素:消费者体验、数据驱动、泛零售。泛零售:我们前面说过,零售形态的泛化、零售产品的泛化,是未来零售的主要趋势。只会贱买贵卖的经销商,生存空间肯定是日益缩窄。数据驱动: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数据对生意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强。从盲目的等客上门,到有意识的主动出击,数据在改变生意的节奏,本书也有提及。消费者体验:相较于泛零售、数据驱动的横空出世,消费者体验并不是一个新词。从“五觉”的感官刺激,到身心愉悦的心理满足,要让消费者爽的意识,在大多数商家心里,自始至终都是有这根弦的。只是在实践中,让消费者爽的方式,更多地存储在现场销售人员的灵感中,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梳理出来。一、什么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门店,就是要刺激和满足消费者的眼、耳、口、鼻、手的感官需求,在陈列方式上,在音乐的选择上,在材质的接触上等各个方面来引导消费者。但是,一旦大多数门店都在这样干的时候,这种行云流水的田园牧歌,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就会变得麻木而无感。今天,要在消费者麻木、疲劳的神经里面砸下一个坑,在实体门店的管理上,只有无限地逼近自身的极致,不断地突破消费者的认知,才能在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时代,不断收获意外。二、什么叫突破消费者的认知?1.没见过这样的店无人门店为什么收割人气?因为它突破了消费者对传统门店的认知。门店的VR、AR视觉系统,改变了过去我们看图是二维平面的习惯。凡是能突破消费者传统认知的尝试,都是在为消费者体验提供对比。我还想问一句,今天的消费者是当上帝当惯了,还是当孙子当惯了?用一位同行说的一句话,今天的消费者不是当上帝当惯了,而是当皇帝当惯了。因为上帝是帮人的,只有皇帝才要人服侍。消费者神气的时候多了,突然软弱一次,这种体验,消费者也容易记忆深刻。怎样才能让消费者露怯呢?一种方法是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但是这取决于类似的新零售技术在耐用消费品门店的普及速度和水平。另一种方法则是不断突破消费者对一般实体店形象的认知,这是目前经销商比较容易控制的因素。我在前面不断地多次提到建设形象店的重要性,除了有利于打造多店的IP效应,在品牌活动联盟中占据更好的位置,形象店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建立消费者的极致体验,在门店气场上占据优势。我自认为还见过点世面。比如觉得路易·威登的专卖店,在法国香榭丽舍大道的店略显陈旧,在以华人购物为主的老佛爷百货店比较嘈杂,但是看到日本涉谷的一家LV的旗舰店,当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我还是被店面的整体格局震撼到了。在日本寸土寸金的国家,房屋建筑以小为主,我觉得蜗居才是日本房屋的最大特色。但是涉谷的LV旗舰店,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大堂层高至少8米以上。热情的迎宾人员聚集在大堂,大堂进深处设有一个跃层,里面是隔断的VIP室,VIP室上面是架空的二楼新品区。这家LV店,仅仅是对空间设计的大量浪费,就与日本大部分的店铺设计的紧凑风格大相径庭。这明显就是一个异类,它的高调不在于金碧辉煌,而在于寸土寸金的空间浪费上。正是这个8米见高的大堂,让我感觉自己太渺小了,那种尘埃感,不由自主地就蹦了出来。如果没有导购热情的引导,我都感觉自己有些不自在了。就算这里的产品贵,你买不起,你也不会觉得是他们的定价太高,而是自己来错了地方。店的极致,是以拓宽消费者见识为假设。这要求经销商在硬件的投入上要有上帝视角。在行情好的时候,大店有助于跑马圈地,越来越好;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大店的高地价值和标杆作用依然能够自带流量。2.见过这样的店,没见过这么厉害的人建筑是死的,人是活的;产品是死的,人是活的;场景是死的,人是活的。耐用消费品,尤其是涉及一定技术门槛的耐消品,门店销售人员的价值不可忽视。靠谱的品牌、靠谱的门店、靠谱的人三者的重叠,才是消费者买单的理由。在门店环境里,人的极致就是销售技能的极致。一个连产品介绍都说得结结巴巴的销售人员,消费者自然不会买单,但是,如果你只能像绝大多数销售人员一样,有条不紊地介绍产品,消费者也很难因你而改变主意。杭州莫干山路的月星家居广场,有个卖功能学习桌椅的店员叫应丽。其他门店的导购都说产品太贵、功能太复杂,不好卖,唯独她这个地方卖得特别好。在一次针对性的市场走访中,我发现她在给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时候,手、眼、口是统一的,嘴里在清晰地介绍产品卖点,眼睛一直看着顾客的反应,手上熟练地展示产品的功能。有个顾客挑衅地问她:“你把这个产品说得这么好,你家小孩用了吗?”应丽一笑:“姐,不瞒您说,我们家孩子正是用的我给您介绍的这一款,连桌椅都是我自己装的。您也可能发现了,我在调节产品的时候,基本不看产品,直接上手调,因为我对这款产品太熟悉了。您不信,我闭着眼睛都能将这款学习桌椅调节回您进店时的状态。”说干就干,应丽闭着眼睛,仍然嘴里一边介绍,手里一边配套演示产品,不到30秒,就将产品恢复了原貌。这个顾客看完,彻底放了心,很快就下了单。一个极致专业的销售人员,是消费者体验的中心环节,销售人员的绝活不是每次都要亮出来,而是根据消费者的现场反应来确定。这就像郭德纲强调的,说相声的背个段子、讲个笑话,很多人都能来两下。但是要指着上台说相声吃饭,你得学会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组织现场的内容。百家饭养百样人,同样的段子,有的人听了乐,有的人听了就不乐。不是活儿不好,而是人不对。3.见过厉害的人,没见过这么好的产品为了体现产品的卖点,大部分门店都设计了产品演示环节。比如某品牌吸油烟机为了展示吸力大,拿一块薄木板让油烟机吸附住;某品牌净水机为了体现净水功能强大,将墨汁倒在水里搅浑,然后用滤芯过滤,墨汁瞬间成了清水。这些演示环节的设计,确实也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但是这些演示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有消费者会追问,油烟机吸力这么大,我老婆炒菜的时候,会不会把头发吸进去?既然滤芯过滤了,这清水你能喝吗?在演示环节的设计上,要注意前后的闭环。对演示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有足够的预案。我在给一家油漆企业培训时,企业人员介绍,他们家的油漆生态、环保,是食品级的,可以直接喝。我只追问一句,那你们有谁喝过吗?结果下面顿时鸦雀无声。对于极致的产品演示,如果对消费者的认知经验准备不足,也就是对副作用出现的预案准备不够,有时候做这种极致演示可能适得其反。4.买过这么好的产品,没见过这么好的服务服务和体验有区别吗?好的服务不就是给消费者好的体验吗?但我觉得两者不仅在量上有差别,在质上也有距离。服务是门店应该提供的标准流程,体验则是门店为消费者带来的额外惊喜。做好了服务,不代表消费者有好的体验,而消费者如果有良好的体验,一定是服务做到了极致。换句话说,服务的极致才是体验。有个在天猫做网店的朋友,他是这样区别“服务”和“体验”的。凡是消费者认为理所应当得到的部分,都属于服务。凡是消费者觉得意想不到的服务,则都属于体验。并且,这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正向的转化是用做服务的钱做出体验的效果;反向的转化则是花了体验的钱,还在做服务的工作。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临时发现有一批灯具的镇流器性能不稳定,但是一场大型促销活动刚刚结束,后台大量的订单,等着货要发出去。怎么办?是先发货,再等消费者找上门来,解决售后问题?还是等更换了镇流器后,延迟发货?最后,这位朋友选了一个折中办法。虽然只有50%的概率,灯具的镇流器会出问题,但是他在每套灯具里面,都免费配送了一个备用镇流器,并在旺旺上提醒消费者注意查收!很多消费者在收到产品后非常高兴。因为备用镇流器是个意外的惊喜,其他的灯具厂家从来没有配备过两个镇流器,消费者对商家的贴心和细心留下了大量的好评。这件事,如果按照售后流程来走,等到消费者找上门来,不仅该花的钱要花,消费者的体验还会非常差。但是按照体验的流程来走,让消费者有意外的获得,同样的付出,消费者的好感大幅提升。5.享受过这么好的服务,没见过这么不折腾的商家有选择的人才是幸福的。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但是很多经销商还是试图控制消费者的行为。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控制另外一个人的概率已经越来越低。就如有些经销商喜欢用奖励的方法来改变线上线下的销售比例。消费者是喜欢在线上下单,还是喜欢在线下成交,这是取决于消费者的习惯和自身考量,用物质奖励的方法,人为地改变线上线下的习惯,这就是在折腾消费者。消费者如果愿意分享她的购物经验,网上购物就会留下数据轨迹供商家分析,而商家则需要提供平台供大众监督,一旦消费者不满意,她就要告诉全天下人。这就是线上支付,线上点评的价值。如果消费者更愿意保留隐私,要做一对一的线下交易,经销商虽然不用提供平台供大众监督,但是消费者也不会留下任何数据信息作为回报。这就是一个互惠对等的交换。未来是线上交易为主,还是线下交易为主?这对经销商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销商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多一个选项。无论是为了刷单,把支付订单从线下往线上引,还是为了逃避监管,将消费者从线上往线下引,都不是在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才是市场进化的正确途径。
(一)区域宣传与总部要统一有些区域的经销商对总部的品牌设计内容,感觉不是很好,认为自己的创意比他们好,于是有的改其画面,有的改其宣传口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乱改企业既定的品牌宣传内容。因为企业要保持全国形象的统一性,突然有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个性内容,并不能体现经销商的“艺术”水平有多高,反而可能体现出很拙劣。比如某品牌的口号“××××,世界之美”,结果到了南昌某经销商,就成了“××好,××超好”。调整的广告效果有多少差异,我们没法评价,但这两个口号,明显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格局高、大气,一个通俗的有些过了。对经销商来说,更关键的是,如果因为私自调整品牌宣传的内容而不被企业认可,这笔广告的费用不给报销或补贴,那损失就不值得了。(二)区域宣传内部的统一性如果区域与总部有些不一致还能够得到谅解的话,一个区域内的宣传内容、调性、口号务必要一致,否则给区域内的消费者传达的信息就比较混乱了。表现在终端门店上,更应该保持一致,试想,我们如果进了同一家品牌店,但店面的门头、店内布局没有多少相似性的话,我们会怎么想?或者认为这个品牌有好几种风格,也许认为一个店是正规的,另一个店是模仿的。但不管怎样,不会认为这个品牌是大牌,只是一个内部管理混乱的小品牌,随便装修下而已。 在我们接触到的顾客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某价格不菲的高端防盗门品牌,在天津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环渤海、集美等几个门店竟然门头风格差异较大,把这几个门头照片放在一起,如果仅从风格上还真看不出是一家的:一个是黑底白字、一个是金底红字、一个是白底红字,门头的字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在天津调研时,就遇到了同一个消费者在两个不同的市场选择防盗门的情景,如此的不统一,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的高端品牌印象呢?经过深入了解,和我们预料的差不多,这个品牌真正走量的还是一些中低端的产品,高端产品很难销售。所以,这样的店面哪里能给消费者带来高端的感觉呢?价格高低不是你标的多少,而是要给予消费者一种综合的价值感受才行。(三)区域对标品牌的选择对于不知道如何在区域内做品牌宣传,或者不确切如何做才是最佳,推荐的方案就是采用“傻瓜式”方法,那就是确定该区域做得比较好的2~3个品牌。自己品牌的实力也相当可以提升到那个层级的,这样多研究它们,跟它们学。谁说一定非要第一个吃螃蟹呢?吃第二个螃蟹者往往是永恒的胜者,因为第一次吃者有可能面临多种风险而中途夭折。这种品牌的选择是可以年年更换的,觉得某品牌表现差了,或者自己超越了对标品牌,那就可以选择其他值得对标的品牌。选择对标品牌不一定只是在品牌推广和广告研究,其他的围绕门店销量提升的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学习的。这是一个“一般人不告诉他”的简单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