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新世纪,价值创造模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一)制造业的主流价值创造模式今天,制造业的主流价值创造模式是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virtualverticalintegrationvaluenetwork)模式。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理论强调,应当将厂商组织与长期关系式交易的合作伙伴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好像这些价值创造伙伴是存在于厂商组织内部一样。例如,计算机生产厂商戴尔公司(MichaelDellCorp.)就是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的典型代表。可以这样说,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的更高层次目标是价值创造与规则再造。从价值创造角度看,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强调必须从解决效用、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入手,价值创造说到底就是要实现边际效用递增(increasingmarginalrevenue)与边际成本递减(diminishingmarginalcost)。从边际效用递增角度看,虚拟垂直整合的价值网络需要实现:(1)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注重挖掘传统市场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2)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强调应当超越传统产业市场边界,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应当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具有较高的效用价值。(3)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特别关注追求针对消费者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的效用创新。(4)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注重市场客户的消费体验,以获得边际效用递增,而非相反。(5)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非常重视来自于需求端的规模经济(thedemand-sideeconomyofscale),使厂商组织与消费者之间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相互依赖,而非相互排斥。从边际成本递减角度看,虚拟垂直整合的价值网络需要实现:(1)实施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2)注重来自于厂商组织供给端的规模效应(thesupply-sideeconomyofscale)。(3)注重来自于需求端的范围经济(thedemand-sideeconomyofscope)。(4)强调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参与成员都能够获得内生式增长(endogenousgrowth),强调厂商组织的经营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注重内生的技术进步,以保证经营绩效的持续增长。从规则再造角度看,虚拟垂直整合的价值网络必须实现:(1)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的价值主张具有差异化的高效用。(2)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的价值主张具有低成本的供给结构。(3)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强调创造和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marketspace)。规则再造的本意就是强调寻求对问题的重新定义,通过改变规则来重塑产业边界,即重塑供求关系,对市场供求结构进行根本性地改造。如果从这一视角看,未来的垂直整合价值网络应当是一个高度弹性的、具有高度创新性的价值网络。或许这样的想法已经超出了虚拟垂直整合价值网络的范畴了。(二)价值创造经营模式的建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Hamel,2000:91-144)748建构了价值创造经营模式。他认为,价值创造的“经营观念”包含了四大要素:核心战略(corestrategy)、战略性资源(strategicresources)、顾客界面(customerinterface)、价值网络(valuenetwork)。在这四大要素之间,有“顾客利益”“活动构造”和“公司界线”三座“桥梁”将这四大要素结合起来。支持价值创造经营模式的四个决定潜力因素是:效率(efficient)、独特性(unique)、适配(fit)、利润推进器(profitboosters)。价值创造的核心战略(corestrategy)包含厂商使命(firm’smission)、产品(product)及市场范围(marketscope)和差异化基础(differentiationbasis),这是厂商组织选择如何竞争的根本基础。战略性资源(strategicresources)包含核心能力、战略性资产和核心流程。“核心能力”指公司拥有的知识,含技能与独特的能力。战略性资产包含品牌、专利权、基础建设、专利标准、顾客数据等价值专属(valueappropriation)的内容等,如果厂商组织能用新奇方法经营这些战略性资产,即可实现创新价值。“核心流程”是指公司将“投入”转变为“产出”所用的新方法与流程,公司将能力、资产等投入转为提供给顾客的价值。“顾客界面”(customerinterface)是指厂商组织利用信息技术(IT),活用“履行与支持、信息与洞察力、关系动态及价格结构”四个要素,改变厂商组织与顾客接触,产生新的价值网络,这就是包含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相关利益者构成的“价值网络”(valuenetwork)。“活动构造”(actionconfiguration)是连接公司核心战略与战略性资源的桥梁,以独特的方法结合能力、资产与流程来支持某特定战略,因而它也是指能力、资产与流程之间的连接(linkage),和厂商组织如何管理这些连结成为“平台团队”(platformteam)。它代表各种功能的员工而打破功能界限。这里的顾客利益(customerinterest),是根据连结“核心战略”与“顾客需求”(customerdemand)而来的,这里核心战略代表着厂商组织的价值主张,顾客需求是顾客的价值主张,两者的结合点就是顾客利益,因为没有顾客的购买,就没有厂商的价值获取,也意味着厂商的价值创造并没有意义。厂商组织的战略性资源与价值网络之间的连接,那就是“公司界线”(firmboundary)。这个“界线”代表那些事厂商组织自己做,把那些工作外包给价值网络(供应商、合伙人、联盟)的决策。公司核心价值及接触顾客为重要部分,就是公司自己做的事,不可外包。企业要获利,管理者应创造出在观念面及执行面都与众不同的经营模式,且从顾客重视的事情着手。当一个经营模式的所有要素都能互相强化,各个部分能协调一致,朝同一目标前进,则该厂商组织一定能创造利润。这里的所谓“利润推进器”(profitboosters)包含四项:报酬递增、排除竞争者、战略经济及战略弹性。最重要的是要能出人意料地创新,制定长期有效的自我强化的战略,能用先发制人的方式锁住顾客,更要使公司的所有要素均能互相强化,各部门协调一致,朝同一目标、聚焦全力精进,这完全需要组织拥有无穷创意与热情付诸实践,毕竟成功是属于超人一等的胆识与凝聚力的发挥者。(三)聚焦于顾客,创造价值跃进金伟灿和莫博涅(Kim&Mauborgne,2005)749建构了聚焦于顾客并创造价值跃进,进而开启无人竞争市场的蓝海战略(BlueOceanStrategy)。蓝海战略要求厂商组织把目光从市场的供给端(supplyside)转移需求端(needside),也就是与其与竞争对手死拼,不如关注顾客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推出更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这要求厂商组织应当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厂商组织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金伟灿和莫博涅(Kim&Mauborgne,2005)强调指出:“对于极需由生产经济转为以价值来自创新与创意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厂商组织来说,合理程序变成一个极重要的管理工具。合理程序深深地影响攸关优异工作表现的态度及行为,它能建立互信、释放创意,是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而接触参与、解释清楚、期望明确是合理程序的基石。所以,厂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彼此信任,自然产生认同与情感,构成创新持久不衰的动力来源。”蓝海战略(规划)形成包括了四个阶段:阶段一:眼见为凭(用愿景聚焦),要求厂商组织主管描绘公司战略的价值曲线,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改变的必要;阶段二:观察入微,用6种途径进行疆界的设定,包括跨足另类产业、探讨战略群组(strategicgroup)、破解顾客链(customerchain)750、互补产品与服务、理性或感性与看见未来趋势;阶段三:战略比高(新价值曲线);阶段四:视觉沟通:在战略分析的架构上,产业的战略逻辑与经营模式必须接受下面四个关键问题的挑战:(1)产业内习以为常的因素有哪些应予消除?(2)哪些因素应降低至远低于产业标准?(3)哪些因素应提升到远超过产业标准?(4)哪些产业从未提供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出来?(5)在公司层级的战略可视化工具PMS[先驱者(pioneer)—移动者(migrator)—安定者(settler)]图表有助于事业间的沟通,并一起将公司从红海推向蓝海。我们认为,蓝海战略所倡导的“聚焦于顾客并创造价值跃进”的价值创造模式,其核心是将厂商组织传统地追求来自供给端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fromsupplyside)转向到追求来自需求端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fromneedside)。(四)价值共创与价值共享模式的出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思路与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价值链线性思维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价值共创观点(co-creationview)与互动观点(interactionview)(也可以称为界面观点)。所谓的价值共创观点,强调价值是由厂商与消费者共同创造,而非从厂商单向提供(Lepak,Smith,&Taylor,2007;751Pitelis,2009;752Priem,2007)753;而互动观点则认为,价值创造必须通过厂商组织与战略伙伴、厂商组织与顾客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来创造各项生产资源和顾客需求,方能实现价值创造。这种互动式的价值创造关系,关注的重点在于相互学习和发展能力,即厂商组织如何与战略伙伴分享具有价值的资产和组合互补性战略资源、厂商组织如何与顾客分享具有价值的市场需求。由此看来,价值创造与厂商资源、与顾客需求的关系密不可分。美籍印度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拉马斯瓦米(Prahalad&Ramaswamy,2004)754在《消费者王朝:与顾客共创(独特)价值》一书中,提出一个共创新价值的架构,也就是以个人为中心,在消费者与厂商组织共创价值的发展层次方面,是由消费者与厂商组织(一对一)共创经验,然后发展到厂商组织与消费者社群(一对多)的共创经验多样化,最后再发展到多厂商组织与多社群(多对多)的共创经验个人化。在厂商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中,顾客不再是居于传统的被动角色,已经转变成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或者“产销者”(prosumer)。由顾客提供的知识、市场信息和额外的资源,正在成为厂商组织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因而越来越多的厂商组织将顾客纳入他们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希望借此降低不确定性、分担财务风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厂商与消费者共创价值也称为消费者主导逻辑(SDL,Service-dominantLogic),其含义是指厂商组织的经营必须高度重视顾客体验价值,厂商必须与消费者共创价值(valueco-creation)(Lusch&Vargo,2006;755Lusch,Vargo,&Tanniru,2010;756Vargo&Lusch,2016;757Vargo,Maglio,&Akaka,2008)758。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厂商与顾客的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上。(2)人与物在移动互联网上呈分布式网络连接状态。(3)在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前提下,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是将全社会有形或无形资产的冗余容量加以充分利用。(4)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陌生人之间形成信任和互动机制。(5)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遵循开放、包容和互惠的价值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厂商与顾客的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模式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差异化的、创新性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更优惠的价格、更好的质量与更好的价值体验。对厂商组织来说,这种厂商与顾客的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模式可以使冗余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有效利用,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推动跨界经营的发展。价值创造模式除了上述发展之外,在其他特定领域价值创造模式的研究也有新的发展。例如,美国管理学家阿米特和左特(Amit&Zoot,2001)759的电子商务(eBusiness)价值创造的B2C、B2B、C2B、C2C四种模式,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价值创造的B2C、B2B、B2E等模式和物联网电子商务价值创造模式等(Wu&Hisa,2004)760。许多管理学家强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价值创造更多地体现在创新产品方面。从这个视角看,所谓的價值創造,是以產品為基礎的內在價值(intrinsicvalue)的价值创造,是指以产品为基础的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2(Normann,2001)761的提升,即將廠商視為價值提供者(valueprovider),透過資源的取得、運用與組合,提供最将厂商视为价值提供者(valueprovider),通过资源的取得、运用与组合,提供最終商品,完整地傳遞至消費者端,因而創造價值(Collis&Montgooney,1995;终商品,完整地传递至消费者端,因而创造价值(Collis&Montgomery,1995;762Bowman&Ambrosini,2000;Eisenhardt&Martin,2000;Gustavsson,2004)。Bowman&Ambrosini,2000;763Eisenhardt&Martin,2000)764。理查德·诺曼(Normann,2001)765认为,价值创造可分为以生产商品为主内在价值(instrinsicvalue)与流程为主的位置价值(positionalvalue);前者的价值来源為提供消費者所需的產品或服務,而後者的價值來源則是基於事業成員之間的互動,在彼此的相为提供给消费者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后者的价值来源则是基于事业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彼此的相互調適與同步建構之下,發展並組織多元的價值活動(organizerofvaluecreation),形成百花齊放、互调适与同步建构之下,发展并组织多元的价值活动(organizerofvaluecreation),形成百花齐放、共生共榮的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ecosystem)(吳思華、陳意文,2007)。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ecosystem)。我们认为,知识经济的本质是“重新创造价值”,厂商不再只是产生“附加价值”、进行加工生产的组织,而是价值创造的整合者或组织者。美国管理学家简·马格雷塔和南·斯通(Magretta&Stone,2002)766指出:“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价值创造。厂商组织的经营模式是一套假设,说明当厂商组织在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时,它是如何运作的。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新想法,以及管理必须跨越组织界限的需求,已经改变了管理的面貌。价值革命已经改变了厂商组织经营的每一个层面。有许多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它们可能是满足顾客需要的解决方案,或是为顾客创造附加价值的服务,而非仅把产品推销给顾客。当通用电气公司(GE)的经营理念从投入产品心态改变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心态,利润也就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