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我在朋友圈和6个商家群里问了同一个问题:

同厂工艺,相仿的版,绣花鞋,给两个品牌供货。

A品牌名:巧娘子。

B品牌名:小熊猫。

同上天猫旗舰店,运营水准相当,谁会赢?

结果是,9成人选择了A。

可见,汉语言文字熏陶生长的中国消费者,果然是能自觉知道什么样儿的名字和“绣花鞋”更和谐。“小熊猫”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名字,但没有“巧娘子”更容易给绣花鞋加分。

语言文字是了不得的事情,是人的文化承载,也是人的思维模式。

再看看那些卖得好,做得强的零售品牌,基本都有一个好名字。好名字能立多大的功劳,又该如何测算,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你知道那是一个确切的存在。

比如一个服装连锁品牌,如果从名字上闻不出来一丝服装的味道,也是容易被绊住手脚的。

胡乱勾搭洋文译字的零售品牌要留心了,这是一个越来越容易感受到消费者背身而去的年代。

品牌有一个好名字,还要有好的运营和管理才能出结果。但没有一个好名字,就容易差那么一口气,没有了冠军的气象,较着劲儿也上不来。并非人力无能,奈何先天不足。

除了名字,LOGO也是,第一眼就令人费劲的LOGO,都要特别留心。

要让一个现实中经营困难的零售品牌承认品牌名称或者LOGO不够好,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人对“精”的认识,对“雅”的理解,是藏进汉语言文字里的,从来都不曾远离,当下正在大面积苏醒。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汗流浃背的时代。

名,是师出有名,是气象。

要比,先比一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