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降本增效切入点攻关降本主导人员的认知深度不同,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都会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不同。攻关成本的前提是尊重专业、尊重规律、尊重人性。攻关不是万能的,攻关目标一开始不宜设定过高。攻关就是花钱要结果;做好攻关方案,坐等好结果;攻关达到目标,给予奖励后不再过问。这些做法都是攻关的误区,需主导人在推行攻关活动时警惕。对攻关结果进行标准化,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形成改善动作的持续闭循环。提问:攻关降本法是一种通用性强的降本增效方法,实践中每次操作的感受和效果都有较大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操作中有哪些误区?答:攻关适用于企业各个方面的降本增效,如市场开拓、渠道开发、品质改善、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提升、工艺改善等,如果操作得当,每一次应用都能取得一定效果。笔者最早是在2008年开始尝试攻关的做法,2009年在企业和咨询项目上进行深入实践、推广,这是一个试错、摸索、改进的过程,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在降本增效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同样用攻关降本法来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效果可能不同。经过对多个攻关实例的详细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对攻关降本的认知深度不同,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不同。片面化的认知会将这种方法的功能无限放大。如有的企业攻关前后缺少准确的数据支撑、对数据的准确定义、对数据的及时统计;有的企业对攻关问题的困难预见不足;有的企业现在要求攻关有结果却希望在年底就兑现奖励;有的企业对攻关问题的界定模糊不清;有的企业对攻关的资源了解不够、准备不足等。总之,为了攻关而攻关,匆忙执行导致攻关效果不明显。二是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人员的职业化程度不同、人员配合度和执行力不同,这些差异会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不同。有的企业推崇奖励,有的企业不认可奖励,固执地认为这些问题是工作职责范围内要解决的事情,不应该被奖励;有的企业和管理人员能够100%兑现书面承诺,而有的企业不兑现;有的企业提供思路管理人员即可执行出效果,而有的企业给出方案、不停督促也仅仅执行了一小部分。这些都会产生攻关效果上的差异。三是主导企业攻关降本的人员是用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还是因地、因时、因人处理问题,也会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差异。比如,有些管理咨询师坚定地认为,去企业一定要推攻关方法才能解决问题,不推攻关的老师一定有问题,不是好老师,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执念。其实,在看到攻关降本法力挽狂澜的同时,笔者也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反思,“泼一泼冷水”,使大家更清醒地认识到攻关降本法在实操中的一些误区,避免攻关效果不佳或攻关失败。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攻关是万能的,每次都会成功。攻关可以和成本、效率、品质、技术等结合,用起来像“万金油”,哪里不舒服抹哪里,看起来多少能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攻关并不是万能的,它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成功。【案例20】不尊重专业和规律,攻关失败2008年,笔者主导一家机械设备企业的咨询项目,成立了为期一个月的物料编码攻关小组。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参与,仅凭车间管理人员、仓管人员、采购人员高昂的斗志和满腔热情,物料编码模块始终达不到企业管理的要求。经过一个多月加班加点的努力,笔者宣告了这项攻关任务失败。任务暂停后,一直到年底工程部技术力量得到补充,由机械工程师主导推动,这项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这次攻关失败的症结是不尊重专业、不尊重规律。攻关失败不可怕,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持续改善才能成功。还有一些攻关活动同样值得深思,前3次攻关均失败,第4次或第5次成功了,前提还是尊重专业、尊重规律、尊重人性。第二个误区是攻关目标设定过高。有些企业领导为了展示魄力,会将攻关目标设得特别高,比如企业原材料仓库的账物卡准确率目前只有50%的水平,要求一个月攻关后达到100%,有的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因为他们的原材料体积大,包装也较规范;但有的企业原材料体积比较小,且有位置、空间等因素约束,一个月后只能做到90%,这时大家易产生挫败感,从数据看,大家认为攻关是没有效果的。这时,领导应该肯定大家的阶段性成绩,对阶段目标的达成进行奖励。主导人在目标设定时就应该考虑这些因素,评估设计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分别设置不同的奖励方案。下面的品质改善案例希望可以给读者启发。【案例21】品质改善陷入僵局阶段提升破局解疑笔者辅导过由其他咨询团队辅导中止的某企业品质改善的二次项目,该企业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原组织架构中的品管部被合并至生产部门。调研时发现,企业在责任追究和管理上出了问题,陷入了不追究责任企业受损、过度追究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只能追究到中高层管理人员、责任不能完全穿透到生产一线。笔者调研时产品的总报废率为4.51%,在上一年度中,曾有4个月报废率连续超过10%。经过双方五个月的共同努力,报废率分别为3.80%、3.41%、3.78%、3.33%、3.42%。企业老板认为品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对项目效果提出了质疑。对于多年咨询过程中仅有的项目效果质疑,笔者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讨论。笔者询问老板的目标报废率、企业是否达到目标报废率,以及其他哪家企业达到了目标报废率,老板回复他的目标报废率在3‰以内,有企业达到目标报废率。笔者告诉老板那家企业有咨询同行辅导过,它的报废率目标为3%,绩效考核目标也是3%,实际报废率在2%-3%之间。老板认为行业目标值既然是3%,目前的3.42%也没达到目标。对此,笔者提出了在品质改善辅导中的看法。首先,报废率数据离行业目标有差距,且有一部分改善方案根据企业实际接受程度并没有完全推行落地,如果接下来方案推行到位,3%以内的报废率可以达到,老板有些过于着急。其次,衡量品质管理是否好转不能只关注报废率的变化,如客诉次数从原来的120次/月降低到现在的38次/月,退货数量同比降低了43.09%;品管部重新成立,职能开始发挥,品质数据统计完善;原有的多重僵局全部打破,中层和基层的品质改善意识显著提高,管理人员的品质责任落实并开始考核,生产一线责任人责任落实等,这些内容都与品质提升息息相关。最后,改善工作类似学习,原来处于不及格水平,努力一下很容易提升至及格甚至80分,这个难度不算大。但是从80分到90分、从90分到95分、从95分到100分,这些难度逐级增大,很有可能分数提升了又降下来,并且降下来后比原来还差;再努力分数提升上去又降下来,降下来的分数比原来高了。它是循环渐进式提升,对于这些变化需要正确地认知。老板表示认同这些规律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参与品质改善,到第六个月底,这家企业的报废率统计值为2.61%,超过了目标值。其实,攻关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是努力后的心理预期。第三个误区攻关就是花钱要结果。这种观点认为,攻关就是如何定目标、如何奖罚的问题,就是花钱要结果。不是所有的事情花钱就能解决,更不是所有的事情花钱就会有好结果,比如企业文化、监管、风险等。攻关的结果建立在改善动作和执行上,有准确的改善动作才可能有改善结果,并且确保这些动作不折不扣执行才会有好结果。攻关结果是果,奖罚也是果,动作和执行都是因,只有在因上努力,才可能得到好结果。第四个误区是做好攻关方案,坐等好结果。这也是一些管理人员容易进入的误区,确定好攻关目标、攻关动作、奖罚规则,最终形成方案;攻关活动参与人员一起签字,主导人员不管不问,到截止时间后,期待着好结果出现。事实上,攻关动作需要监督执行,并根据实际不断总结、调整,否则难以有好结果。第五个误区是攻关达到目标,奖励后不再过问。这也是企业里经常出现的情况,无论是管理咨询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一旦主导的攻关降本成功了、达到要求了、成本降低了,就不再管了。这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将攻关相关的内容纳入各种规范和标准里,比如经验证有效的攻关动作加入操作指引或作业指导书,攻关内容并入流程、制度、表单,或是列入绩效管理。攻关的结果最终需标准化,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使这些改善动作持续闭循环,这样的企业管理才能长久。拆开看“攻”和“关”二字,做到“攻”只是暂时达到了目标,“关”体现在攻关主导人将问题标准化,解决了问题还需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能解决问题的人只是能手,能预防问题的人才是高手。
吉利集团通过设立身边榜样,特别是员工星级评定工作,营造学习星级员工、争创星级员工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励员工自愿自觉参与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星级积分、晋升状况实时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机制,通过行为积分与绩效管理体系对接,激发员工立足本岗位参与公司元动力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系统自动生成星级员工动态积分,实现星级晋升自动升降级,积分、晋升过程标准、公正。一方面,为管理者提供实时信息,针对个别情况波动较大员工采取措施,帮助其实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评优定级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以前人为主观评价的缺点,增强管理过程的标准化。颁奖仪式化:在司庆日给书福奖获得者颁奖。如图1-7所示。图1-7颁奖仪式获奖者访谈:针对获奖者举办座谈会,聆听榜样背后的故事,学习榜样的精神。如图1-8所示。图1-8获奖者访谈制作获奖者手模墙:采集获奖者手模,集中展示于各子公司复制的手模墙,增强获奖者荣誉感,同时激励员工向获奖者学习,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如图1-9所示。图1-9手模墙作者:叶万芳,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及内部宣传高级经理,创办《吉利汽车报》,曾先后负责内刊《吉利汽车报》(报纸)、《吉利汇报》(杂志)、《吉利车友》(杂志),微刊《吉利人》。历任企业文化经理,负责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负责CSR工作,重点推进吉利精准扶贫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的君主产生方式,在前期虽然沿用了西周王朝以来的昭穆制,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后期则完全破坏了三代以来的君主制度,形成了新的君主产生方式。春秋时期君主产生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1,​ 诸侯国君主的弑篡较为常见,以下犯上者比比皆是。这种上下易位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原有的继承制度已经开始失灵,或者说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但是,这一时期的弑篡还没有彻底打碎、摧毁旧的贵族血统继承制度。即使是十分强大的诸侯,也要在名义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称霸的方式是“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诸侯国内部是“陪臣执国政”,但陪臣能够上升为诸侯的还十分少见。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旧有的制度体系已经趋于瓦解,但旧制度的惯性仍然存在。直到三家分晋得到周王的承认,这种惯性才被突破。第2,​ 各诸侯国内部的君主争夺战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君主产生方式带上了浓厚的武力色彩。各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你涨我落,又加剧或者阻碍着君主继承制度的变化。由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的直接统治区域逐渐由“国”向“野”、由“都”向“鄙”扩展,国人和野人尽管尚未打破部族宗法的限制,但已开始互相渗透。这些,都促使着春秋时期的君主制度由过去的部族君主向区域君主逐步转变。第三,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使一部分小国家先后灭亡,能够称霸的诸侯逐渐向天下共主的方向逼近,其地位和权力在不断变化,从而影响着君主的产生方式。大国的左右和干涉,对小国君主的产生更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战国时期,由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而延续下来的父系大家族(或者更准确的称为部族)逐步演变为小家庭,“五口之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至此,昭穆制度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仅仅剩下了一个礼仪性的躯壳形式。而与社会的变化相应,君主的产生方式,逐渐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按直系血统计算的父传子制。春秋时代,虽然已经基本上排除了班辈相传的继代方式,形成了直系血统之间的继代方式,但是,兄终弟及作为班辈继承的遗迹还屡见不鲜,血亲父子之间的继代屡屡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太子制的雏形。不过,战国时期君主制度的完善是同统一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诸侯国内部依据实力而展开的内部夺权斗争也十分激烈,君主的非正常更替依然较为多见。在这种局势下,君主产生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混乱。从总体上看,春秋时期,旧的制度正在破坏,而新的制度并不成熟,因此,以下犯上的篡弑现象比较多见。到战国时期,君主的产生,逐渐开始向血亲意义上的父子继承制度转化。战国时太子制度的出现,就是这一转化的标志。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战国时期的太子制,还处于十分不完善的刚刚形成阶段(完善的太子制,直到汉代才最终形成)。战国时所谓的太子,往往是对有继承君主权位的所有人员的一种泛称,即把君主的子辈特别是长子统称为太子,“太”与“大”同义,而没有形成严格的预立制度。有继承权的子辈,往往会出现武力争夺现象。春秋时期,兄弟相残几乎司空见惯,战国时期的太子制,仍未能彻底解决诸兄弟相残的问题。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的同辈兄弟之间,往往享有较大的权力,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比较突出,有的甚至虽然不是君主,但却能够以君主兄弟的身份左右政治。一直到战国,这种兄弟执政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例如战国有名的四君子(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都是以国君兄弟的身份主持朝政。这种兄弟共掌朝政的现象,实际上是班辈继承下兄终弟及制度的一种改头换面的历史遗存。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权力向新兴的统治者的不断集中;另一方面是原来的君主大权旁落。首先,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大权旁落,而新兴起的诸侯执掌了实权。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晋楚诸大国的君主,俨然成了主宰天下的实权掌握者。按照鲁《春秋》的起讫(原文迄)年代,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三十三,而朝周王者仅三;大夫受聘于诸侯者五十六,而受聘于周者仅五。这种局势,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力的你涨我落。其次,诸侯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凡国力强而能称霸的,权力则向国君集中;凡国力弱而不能称霸的,权力则向大夫分散。前者如齐桓公、楚庄王,后者如齐国的田氏,晋国的韩赵魏诸大夫。伴随着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个极端,君主的地位在不断变化。高山为谷,深谷为陵,上下易位的现象不断发生。在君主的行为上,这一时期缺乏相应的规范。夏商周三代的旧有规范已经开始失效,而新上来的封建主尚未形成新的行为规范。不论是老君主还是新君主,在其行为上都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任意性。原先的统治者已经不再那么虔诚地遵守旧有规范了,如周宣王“不籍千亩”就是一例;新兴的封建主则我行我素,完全不管那一套典章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君,往往以奸诈、欺骗、强取豪夺为能事,权术盛行,道德大坏,充分表现了这一时期君主行为的无规范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继续强劲增长和石油开采能力逼近极限,石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2006年每桶60美元的全球均价已够惊人,到2008年初竟以91美元高开,到7月份达到最高点的133美元。达到了石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价格。10月份,英国数以百计的卡车司机涌入伦敦,要求废除上涨燃料税的计划案。同时,渔民和农民也封锁了港口与仓库,以来抗议猛涨的柴油价格。相似的情形也在南美洲和亚洲上演。油价暴涨让全球生物燃料业务得以爆发式的增长,大量生物燃料工厂开始投建,已建成的生产线均在满负荷地开工。与2006年相比,2008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增长128%,达到144亿升。燃料乙醇产量增长29%,达到663亿升。美国、巴西和欧盟分别占全球生物燃料市场36%、34%和18%的份额,排世界前三位。中国的玉米要优先作为粮食和饲料,甘蔗还不够榨糖,只能用甜高粱、木薯等非粮经济作物和废油来发展生物燃料,在全球生物燃料中所占的份额仅有5%。美国和巴西也是世界粮食出口排前两位的大国,对发展生物燃料也最热衷。巴西是蔗糖业的超级大国,食糖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超过世界的1/5和1/2。依靠发达的蔗糖产业,巴西有着全世界最低的燃料乙醇成本,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上也发展得最快。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后,巴西开始重视糖基乙醇的生产,并大力发展乙醇发动机汽车。到了2008年,巴西所有车辆燃料均添加了25%的乙醇,并且有7成以上的汽车可使用纯乙醇。乙醇占了巴西车用燃料消费总量的30%。另外,巴西的生物柴油在柴油中的添加量也做到了3%。巴西靠蔗糖来做乙醇,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影响比较小。美国发展生物燃料业务,一石二鸟,既减少石油对外依赖,又抬高出口粮食的价格。因为美国是用玉米和豆油生产生物燃料,这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石油不仅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现代农业的血液。美国人为什么能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耗掉全球25%的石油?这是因为美国每年耗费的石油中,有差不多20%用于粮食的生产。美国人以为他们吃的是汉堡包,其实吃的都是石油。石油农业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效率,粮食被大量生产出来,足以养活十几亿人口。但是美国没有那么多人口。美国人的解决方案是:将大豆和玉米变成饲料。在工厂式养殖业席卷全球的今天,世界粮食产量的四成被用于喂养禽畜,整个发达国家和美国的这个数字分别是2/3和70%。连二师兄和牛魔王都吃不完的粮食,还被美国利用来实现对全世界的控制,做到武力都做不到的事情。对于粮食不能自给的穷国,美国用粮食援助的手段来影响它。全球还有数亿的贫困人口,主要在南非洲和南亚,他们还处在自然经济中,一贫如洗,经常遭遇饥荒。他们可能不需要石油,但是一定需要粮食,美国以粮食援助的手段,影响这些国家的政策取向,实现美国各种的利益诉求。对于粮食勉强自给的国家,美国则通过大量廉价粮食的出口,破坏其本国的农业,让它形成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米行先生的原话,“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其实就是美国粮食对中国市场冲击的真实写照。美国还输出绿色革命,以帮助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的名义,冲垮世界各地的传统农业。对于那些地广人稀、粮食生产成本低到能与美国竞争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则通过跨国公司予以全方位的控制。例如,通过跨国粮商控制粮食的加工与贸易,巴西和阿根廷的粮食出口,约四成的份额都被控制在ABCD四大粮商之手。通过陶氏、埃克森美孚、杜邦等石油化工企业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供应。通过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等大型农用机械企业控制农机的供应。还有最厉害的一招,就是通过孟山都和杜邦的转基因技术对其农业进行釜底抽薪,连种子都得依靠美国供应。就这样,美国以粮食和科技为手段,石油和美元为辅助,实现了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掌控,巩固了它超级大国的地位。21世纪初,世界进入了高价石油时代。按理说,粮食价格也该随之大大提高。吊诡的是,在高达农产品总价值一半的农业补贴支持下,美国的石油农业不仅没有崩盘,反正还在为粮食太多而发愁。石油价格在2008年涨到空前高位的时候,美国竟然同时也出产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小麦。怎么办?总不能让农民只工作半天,剩下半天去写诗吧?粮食巨头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新主意:把粮食变成生物燃料。理由很充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所以说,生物燃料产业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粮食供应过剩和石油供应不足,加上政府的补贴对市场的扭曲,导致相关企业在将粮食变成燃料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联合国粮食权利问题特别报告员齐格勒称,“生物燃料是一项违反人道的罪行”。他不知道的是,粮食除了变成燃料,还可以化身泡沫、用做塑料、替代石油改善橡胶的性能。理论上,大多数石油能生产出来的东西,粮食也都能够生产得出来。当粮食危机在一天天加重的时候,欧美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科学家关心的却是,为了迎接没有石油的未来,粮食还能有什么非食用的价值可以开发。而那些饥饿的人们,因为不能为公司贡献利润,所以不在这些政界、商界和学界精英的议事日程安排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