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降本增效切入点
攻关降本主导人员的认知深度不同,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都会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不同。
攻关成本的前提是尊重专业、尊重规律、尊重人性。
攻关不是万能的,攻关目标一开始不宜设定过高。
攻关就是花钱要结果;做好攻关方案,坐等好结果;攻关达到目标,给予奖励后不再过问。这些做法都是攻关的误区,需主导人在推行攻关活动时警惕。
对攻关结果进行标准化,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形成改善动作的持续闭循环。
提问:攻关降本法是一种通用性强的降本增效方法,实践中每次操作的感受和效果都有较大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操作中有哪些误区?
答:攻关适用于企业各个方面的降本增效,如市场开拓、渠道开发、品质改善、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提升、工艺改善等,如果操作得当,每一次应用都能取得一定效果。
笔者最早是在2008年开始尝试攻关的做法,2009年在企业和咨询项目上进行深入实践、推广,这是一个试错、摸索、改进的过程,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在降本增效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果同样用攻关降本法来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效果可能不同。经过对多个攻关实例的详细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对攻关降本的认知深度不同,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不同。片面化的认知会将这种方法的功能无限放大。如有的企业攻关前后缺少准确的数据支撑、对数据的准确定义、对数据的及时统计;有的企业对攻关问题的困难预见不足;有的企业现在要求攻关有结果却希望在年底就兑现奖励;有的企业对攻关问题的界定模糊不清;有的企业对攻关的资源了解不够、准备不足等。总之,为了攻关而攻关,匆忙执行导致攻关效果不明显。
二是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人员的职业化程度不同、人员配合度和执行力不同,这些差异会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不同。有的企业推崇奖励,有的企业不认可奖励,固执地认为这些问题是工作职责范围内要解决的事情,不应该被奖励;有的企业和管理人员能够100%兑现书面承诺,而有的企业不兑现;有的企业提供思路管理人员即可执行出效果,而有的企业给出方案、不停督促也仅仅执行了一小部分。这些都会产生攻关效果上的差异。
三是主导企业攻关降本的人员是用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还是因地、因时、因人处理问题,也会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差异。比如,有些管理咨询师坚定地认为,去企业一定要推攻关方法才能解决问题,不推攻关的老师一定有问题,不是好老师,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执念。
其实,在看到攻关降本法力挽狂澜的同时,笔者也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反思,“泼一泼冷水”,使大家更清醒地认识到攻关降本法在实操中的一些误区,避免攻关效果不佳或攻关失败。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攻关是万能的,每次都会成功。攻关可以和成本、效率、品质、技术等结合,用起来像“万金油”,哪里不舒服抹哪里,看起来多少能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攻关并不是万能的,它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成功。
【案例20】不尊重专业和规律,攻关失败
2008年,笔者主导一家机械设备企业的咨询项目,成立了为期一个月的物料编码攻关小组。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参与,仅凭车间管理人员、仓管人员、采购人员高昂的斗志和满腔热情,物料编码模块始终达不到企业管理的要求。
经过一个多月加班加点的努力,笔者宣告了这项攻关任务失败。任务暂停后,一直到年底工程部技术力量得到补充,由机械工程师主导推动,这项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这次攻关失败的症结是不尊重专业、不尊重规律。攻关失败不可怕,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持续改善才能成功。
还有一些攻关活动同样值得深思,前3次攻关均失败,第4次或第5次成功了,前提还是尊重专业、尊重规律、尊重人性。
第二个误区是攻关目标设定过高。有些企业领导为了展示魄力,会将攻关目标设得特别高,比如企业原材料仓库的账物卡准确率目前只有50%的水平,要求一个月攻关后达到100%,有的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因为他们的原材料体积大,包装也较规范;但有的企业原材料体积比较小,且有位置、空间等因素约束,一个月后只能做到90%,这时大家易产生挫败感,从数据看,大家认为攻关是没有效果的。这时,领导应该肯定大家的阶段性成绩,对阶段目标的达成进行奖励。主导人在目标设定时就应该考虑这些因素,评估设计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分别设置不同的奖励方案。下面的品质改善案例希望可以给读者启发。
【案例21】品质改善陷入僵局 阶段提升破局解疑
笔者辅导过由其他咨询团队辅导中止的某企业品质改善的二次项目,该企业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原组织架构中的品管部被合并至生产部门。调研时发现,企业在责任追究和管理上出了问题,陷入了不追究责任企业受损、过度追究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只能追究到中高层管理人员、责任不能完全穿透到生产一线。
笔者调研时产品的总报废率为4.51%,在上一年度中,曾有4个月报废率连续超过10%。经过双方五个月的共同努力,报废率分别为3.80%、3.41%、3.78%、3.33%、3.42%。
企业老板认为品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对项目效果提出了质疑。对于多年咨询过程中仅有的项目效果质疑,笔者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讨论。笔者询问老板的目标报废率、企业是否达到目标报废率,以及其他哪家企业达到了目标报废率,老板回复他的目标报废率在3‰以内,有企业达到目标报废率。笔者告诉老板那家企业有咨询同行辅导过,它的报废率目标为3%,绩效考核目标也是3%,实际报废率在2%-3%之间。老板认为行业目标值既然是3%,目前的3.42%也没达到目标。对此,笔者提出了在品质改善辅导中的看法。
首先,报废率数据离行业目标有差距,且有一部分改善方案根据企业实际接受程度并没有完全推行落地,如果接下来方案推行到位,3%以内的报废率可以达到,老板有些过于着急。
其次,衡量品质管理是否好转不能只关注报废率的变化,如客诉次数从原来的120次/月降低到现在的38次/月,退货数量同比降低了43.09%;品管部重新成立,职能开始发挥,品质数据统计完善;原有的多重僵局全部打破,中层和基层的品质改善意识显著提高,管理人员的品质责任落实并开始考核,生产一线责任人责任落实等,这些内容都与品质提升息息相关。
最后,改善工作类似学习,原来处于不及格水平,努力一下很容易提升至及格甚至80分,这个难度不算大。但是从80分到90分、从90分到95分、从95分到100分,这些难度逐级增大,很有可能分数提升了又降下来,并且降下来后比原来还差;再努力分数提升上去又降下来,降下来的分数比原来高了。它是循环渐进式提升,对于这些变化需要正确地认知。
老板表示认同这些规律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参与品质改善,到第六个月底,这家企业的报废率统计值为2.61%,超过了目标值。
其实,攻关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是努力后的心理预期。
第三个误区攻关就是花钱要结果。这种观点认为,攻关就是如何定目标、如何奖罚的问题,就是花钱要结果。不是所有的事情花钱就能解决,更不是所有的事情花钱就会有好结果,比如企业文化、监管、风险等。
攻关的结果建立在改善动作和执行上,有准确的改善动作才可能有改善结果,并且确保这些动作不折不扣执行才会有好结果。攻关结果是果,奖罚也是果,动作和执行都是因,只有在因上努力,才可能得到好结果。
第四个误区是做好攻关方案,坐等好结果。这也是一些管理人员容易进入的误区,确定好攻关目标、攻关动作、奖罚规则,最终形成方案;攻关活动参与人员一起签字,主导人员不管不问,到截止时间后,期待着好结果出现。事实上,攻关动作需要监督执行,并根据实际不断总结、调整,否则难以有好结果。
第五个误区是攻关达到目标,奖励后不再过问。这也是企业里经常出现的情况,无论是管理咨询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一旦主导的攻关降本成功了、达到要求了、成本降低了,就不再管了。这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将攻关相关的内容纳入各种规范和标准里,比如经验证有效的攻关动作加入操作指引或作业指导书,攻关内容并入流程、制度、表单,或是列入绩效管理。攻关的结果最终需标准化,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使这些改善动作持续闭循环,这样的企业管理才能长久。
拆开看“攻”和“关”二字,做到“攻”只是暂时达到了目标,“关”体现在攻关主导人将问题标准化,解决了问题还需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能解决问题的人只是能手,能预防问题的人才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