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订单交付周期,是指从销售接单开始到客户收到产品所需的时间,其衡量单位一般是订单或货柜;工厂制造周期,是指从生产投入开始到生产计划完成产品入库所需的时间,其衡量单位一般是某个生产批次等。销售订单的快速交付是计划管理永恒的主题。那么一般制造型企业应如何进行本企业的制造周期改善呢?具体操作步骤及要点如下:第一步,初步明确工厂制造周期的改善范围,参见图5.17。图5.17某钢铁企业不锈钢产品线制造周期的改善区域第二步,从工厂订单状态管理总表(参见表5.25)中提取、分析制造周期实绩,做成工厂制造周期频次分布图(单位一般为天),具体见图5.18。图5.18某工厂制造周期频次分布第三步,依据工厂订单状态管理总表、制造周期频次分布图,确定实物流状况调查的代表性产品及其实际制造周期表现。代表性产品应具备如下基本特点:​ 销售金额大。​ 生产数量多。​ 销售订单交付周期、制造周期长。第四步,明确被调查产品的实物流路径,具体参见图5.19。图5.19某钢铁企业实物流路径第五步,设计实物流调查用表。第六步,进行实物流现状调查,具体参见表5.36。表5.36某钢铁企业某不锈钢产品的实物流调查表第七步,分析实物流现状调查结果,表5.36案例可解读如下:​ 实际加工周期为5天,即从投产到产品完成入库耗用时间为7200分钟。​ 实际加工时间只有2215分钟。​ 加工时间占加工周期的比率为30.76%。​ 加工周期中约有69.24%的时间是不增值的,这也是导致SPCC-1.0带钢周期长(需要5天)的表面原因。第八步,依据浪费机理进一步调查不增值时间存在的原因,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信息的确认:​ 生产方式与中间库存的确认,如SPCC-1.0带钢采用孤岛生产,各设备周边存在大量中间在制品(具体可参见图5.20、表5.37),大多数品种都要被反复搬运、排队上机,导致制造周期被拉长且占用周转资金。图5.20某钢铁企业SPCC-1.0产品中间库存场景表5.37某钢铁企业SPCC-1.0产品中间库存明细​ 切换时间长,更换品种前没有明确作业者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导致需要接头或者更换品种时,停下设备寻找布料、工具等,由此浪费时间,切换效率不高,如SPCC-1.0带钢装炉耗时30分钟以上。​ 工序间在库量多、设备停机无人重视,在各工序之间存在半成品库存,即使设备停了,也没有太多关系,没有设备运行记录管理,职工对停机现象表现“不紧张”。​ 很多工序之间出现重复作业、重复整理、重复搬运工作,影响人员及作业效率。​ 各机台生产计划临时编制,无法通过准确的计划信息拉动前工序或者关联部门同步。第九步,依据上述实物流的调查与分析结果,绘制被调查产品的价值流程图(请参见图5.21)。图5.21某化工企业TF-404A产品价值流程图(改善前)第十步,结合企业管理目标及诉求,绘制被调查产品未来3~5年的价值流程图(请参见图5.22)。图5.22某化工企业TF-404A产品价值流程图(目标)第十一步,确认差距、制定制造周期持续改进计划并进行持续改善。企业通过实物流缩短或改善制造周期的同时,往往会拉动信息流的改善,而实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改善必将有效拉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从而最终推动销售订单周期的大幅改善。因此,通过价值流程进行销售订单周期的改善就不在此赘述了。
定企业义管理指标之后,更重要的是运用管理指标,使其为经营管理服务。(一)制作推移图,及时更新数据等以管理指标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将某个时间点上的指标值标注在坐标系上,我们就能得到了所谓的管理指标推移图。制作推移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选取适当的时间单位。大多数部门级管理指标以月为时间单位,如产品检查合格率;班组管理指标可能需要以周或日为时间单位,如生产线零件不良发生件数;公司级管理指标以半年或年为时间单位,如经营利润。其次,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更新管理指标的数据,最后,为了让管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看起来一目了然,企业可以适当调高纵轴的起始数据。图5-15就是一个部门管理指标推移的例子。图5-15制造部批量合格率推移图在图中,一般需要标示出目标值(实线)、指标恶化的原因、指标向好所对应的改善对策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中最忌讳的是,管理指标不清不楚地变坏或变好。(二)密切关注推移图的变化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推移图的变化,对推移图的波动要做到追根究底。推移图的变化趋势变好了,管理者需要说清楚理由;相反,推移图的变化趋势变坏了,管理者也需要分析具体原因,并决定改良方案。(三)引导和辅导员工积极改善,使管理指标持续向好推移图不能成为摆设,而应该成为持续改善和不断挑战目标的对照。如果管理指标恶化,我们要积极面对问题,分析原因,快速作出改善对策;如果指标没有恶化,我们也要本着不断挑战的精神,主动出击,进行改善。如果企业没有达成目标,我们就需要为达成目标进行改善。即使达成了目标,我们也应该朝着理想的境界不断进行改善。
龙源店小吴早上出门坐出租车,跟司机吵了一架。司机在车里抽烟还觉得挺对的,说他两句还恼了,跟他理论死活不承认,本来因为怕迟到才打的车,惹了一肚子气,还是迟到被扣工资。店长中午上班一看小吴情绪不对,脸色很不好看,跟同事也不打招呼,了解了一下情况,店长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素质不好的人天天有,只不过今天刚巧被你碰到了。不过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你有气也不要影响团队和同事的氛围,这个月大家工作业绩要求都很高,压力都很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情影响了大团队冲击业绩的心情。这时刚好一位阿姨来店面跟小吴反映情况说:“自己买到的产品花色跟你们店里的花色不一样,但是已经安装了,我很不喜欢,你们看怎么办?”凭借小吴多年的销售经验,这就是一个“找碴儿”的顾客,最后就是赔点钱算了。小吴由于情绪不好,没有耐心接待,就说:“你不就是想要赔点钱吗?200元可以了吧……”顾客顿时火冒三丈地说:“小姑娘你怎么这个态度啊,我买东西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样的啊……”那行,你先转我200元,小吴想都没想就转了200元,结果阿姨到商场把小吴的态度问题又给投诉了,商场领导直接找到店长说:“你们店说明情况,对客户不重视,要给个解释,不然给你店开罚单,顾客还没有走,等着研讨赔偿问题。”店长一听头都大了,这个小吴跟他说了,最后还给我惹事情,随口说:“你这样的情商和智商不要干工作了,回家去不要来了……”,没想到90后的小吴根本不吃这套,直接回家走人,剩下店长自己又要处理客户,又想着要把小吴挽留下来,毕竟她的销售业绩还是可以的,真是得不偿失……如果你是龙源店的店长,要如何管理员工的情绪,并避免这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呢?
假如把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企业一定也得有两只手。企业要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营发展呼唤管理升级,管理升级推动经营发展;要用经营拉动管理,用管理推动经营,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经营是剑,管理是柄。经营是油门,管理是刹车。经营、管理贵在匹配,奔驰的油门、夏利的刹车,开这样的车,你敢上路吗?经营关注企业的效益,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量本利的权衡。管理关注企业的效率,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责权利的划分。很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交集就是利益。经营是挣钱,管理是分钱。假如企业不挣钱,怎么分钱都不会让人满意。经营成功,可以为管理改善创造空间和条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理之不足。管理的完善,可以推动经营升级和转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营之不足。《黄帝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从万物那里偷东西,万物从人那里偷东西,人又从万物那里偷东西。天、地、人这三个大强盗,都得到满足以后,天下就太平了。同样道理,顾客要从企业那里得到价值,企业要从顾客那里赚取利润,员工要从企业那里得到利益。三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怎么才能让他们三个都得到满足?关键就是要靠经营和管理。
(1)给予地级市总代的资格。在每一个地级市,根据商家进货的额度(其他品牌红星二锅头等,还需根据缴纳相应的品牌使用费)给予地级市总代的资格,厂家业务员再发展县级代理商(一县一商),乡镇代理商则由县级代理商自行发展,酒厂每年要求一定的开店数量指标。(2)代理商运作模式。​ 保证金:市级代理与县级代理均为5000元,保证金主要与销售的本品真伪挂钩,也是一次缴纳,永久使用权,不予退款。其他品牌诸如北京二锅头等,还需要品牌使用费,也是一次缴纳,永久使用权。​ 进货:市级代理商首次进货10万元,县级代理商5万元,酒厂统一发货,后期根据单次进货量决定从酒厂或总代进货。从酒厂进货相对便宜;从总代进货,总代给予一定加价,但是厂家给予总代及县级代理商指导价格。​ 标准化的门面装饰:店内装饰、物品摆放等酒厂提供统一的模板,商家可自行装修,也可厂家代为装修,但是必须按照酒厂统一的连锁店模板装修,并且要有一定数量的酒缸(县级代理在20个左右)。​ 小成本+高回报:加盟费+装修费+首次进货要求+十几平方米的店面,总体下来花费不足10万元,即可实现运营,远低于一般加盟店成本,但是商家营业毛利润却在60%以上。​ 代理商职能:起到发掘下游商家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物流中转站。毕竟散酒仍旧属于小众范围内的销售,单个门店的销售额不会太大,统一由酒厂直接发货,成本明显过高,通过市级总代或县级总代从酒厂统一进货,下游商家自行去上一层级进货,以解决终端进货的问题。​ 同时前期市场启动的时候,为了降低启动难度,酒厂会提供若干个免加盟费名额吸引商家。
经过官场长期磨炼的人精,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把上司引导到他期望的方向上,更有甚者,还会给上司挖个坑,让他眼睁睁地往里跳。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曾经在政坛上十分活跃。他弹劾唐仲友的事件,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管理案例。这一事件传言极多,加上还有一个名妓严蕊被牵连进来,更使案情扑朔迷离。抛开枝叶,事件的基本线索并不复杂。宋孝宗淳熙年间,浙东连遭水旱灾害,流民遍地。朝廷任命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路一级的监司之一),到浙东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台州在其监督之下。时任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本为浙东儒士,也是学界名流,但他在台州政务上确实存在问题。朱熹从绍兴前赴台州途中,遇到台州逃荒的流民,诉说旱情极重,官府催税紧急;迎接朱熹的通判高文虎,又向朱熹揭发唐仲友为政不端。宋代的通判本来就承担着监督知州的使命,号称监州。民有流民控诉,官有通判检举,朱熹当然要一查到底。一查,贪污官钱、纵容亲属、败坏政务等等问题都浮出水面。于是,朱熹向朝廷奏弹唐仲友,列出罪过八条。不久,又将牵涉的相关人员拘捕审讯(其中就包括官妓严蕊),随后根据新得到的证据,朱熹陆续发出后继弹劾奏章,唐仲友之罪也增加到二十四条。但是,一连三次弹劾,朝廷却没有动静。当朝宰相王淮是唐的同乡兼姻亲,朱熹揣测是王淮压下了奏章。到第四次弹劾,朱熹已经隐含对王淮的指责。此时,朝中已经有人举荐唐仲友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并督促朱熹速到衢州视察灾情。面对这种“上面有人”的明显庇护,朱熹的第五份奏章直指王淮与唐仲友勾结。到了此时,王淮再也包不住了,只好上奏孝宗。孝宗询问王淮,如何看待朱唐之争?而王淮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就把这一案大事化小,扭转了办案方向。朱熹为之动怒,又上了第六份奏章,专拣唐仲友的重大不法行为弹劾,以备追究定案之用。经过这场抗争,朱熹看清了官场的现实,王淮打算让朱熹接任本来要派唐仲友的江西提刑一职,朱熹坚决不从,乞奉祠归,离开官场。而唐仲友经此打击,一蹶不振。这个案件的各种争论和传说暂且不表,其性质无疑属于政务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王淮在紧要当口对孝宗说了什么,竟然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作为宰相,王淮把朱熹的弹劾疏和唐仲友的自辩疏同时交给孝宗,等候旨意,貌似公正,只是微笑不已。皇帝问他怎样看这件事。王对答以“朱,程学;唐,苏学”。孝宗闻言“笑而缓唐罪”。全祖望在续写《宋元学案》的《说斋学案》时,更直接引用《齐东野语》的说法,称王淮的对答是“秀才争闲气耳”。比较起来,恐怕《四朝闻见录》的记载更准确一些,而《齐东野语》的口气不像稳重端庄的宰相之语。就这样一句话,把政务腐败之争轻巧地拨拉到学术门派之争一边。王淮不愧是官场高手,深得其中奥妙。他的对答,是搅混水的绝招。这一绝招的使用,首先要把握好“虚虚实实”的分寸。宋代确实存在学术上的门派之争,而且影响深远。北宋的学派,有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三苏为代表的蜀学等。朱熹的学术,确实是传自二程。所以,说朱熹是程学千真万确,也能使孝宗深信不疑。但是,说唐仲友是苏学传人则毫无根据。前半句实,后半句虚;前半句用来诱导孝宗上钩,后半句夹带自己的私意。皇帝并非学术专家,很有可能不清楚唐学与苏学没有关联。万一皇帝知道,弄错某人的学派源流也不是什么大事,尽可以遮掩过去。只要皇帝确认了前半句,就成功了大半,如果皇帝不知唐的学术师承,就毫无破绽。况且,作为宰相,对皇帝的学术底子,应该掌握到八九不离十。其次,要在假公济私中表现出公心。王淮的对答明明是出于维护唐仲友的私意,却要让皇帝觉得是出于公心。这个“让皇帝觉得”极为重要,那怕说得天花乱坠,皇帝不这样看,也是白费气力。王淮的取巧之处,是不正面判断两人的对错,而是貌似公正地说明两人的学派区别。孝宗的问话,本来是要听取王淮说谁对谁错。作为政务总管的宰相,有义务向皇帝指出两人各自的政务得失。然而,王淮避开了这一应承担的责任,以学术门派替代了政务评价,而且还能以这样的回答给皇帝造成不偏不倚的公正形象,促使皇帝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答话的支配。再次,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言。多数情况下,这种搅混水的话语,要以“引而不发”的方式,争取对方的询问。王淮在递上两份奏章时的微笑,就起这样的作用。假如王淮只是以等待指示的表情递上奏章,那么,孝宗发问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在作出决策时,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知道的信息。王淮的微笑,等于告诉孝宗,自己对此事洞若观火。假如王淮要抢先机,递上奏章就主动进言,那么孝宗就有可能生疑。一旦生疑,那怕带出一句“唐仲友是苏学吗”的反问,王淮也会极为尴尬,甚至可能功败垂成。当然,进言方式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对方相信进言为目的。最后,要能拨动决策方向。前面所说,都是铺垫,只有当孝宗“笑而缓唐罪”,才算成功。这就需要反过来推论,所说的话语能不能扭转乾坤,打动对方?假如王淮采用别的理由,说唐仲友孤傲得罪了人,说朱唐二人过去有矛盾等等,都不大可能使话题完全摆脱政务问题。一旦纠缠于政务,唐仲友罪责难逃。而王淮选取了学派之争,再严重也不会问罪。我们分析这个案例,不是倡导大家都学王淮,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这种搅混水的方法。即便不是同类事务,这种方法似乎到处可见。例如,慷慨激昂地维护正义,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呼声中暗暗包含着自己的私利。追求私利并不算错,然而把私利当作公义就有可能走偏。下面可能是在私利和公义之间搅混水,上面也可能在自利和利他之间捣浆糊。了解了水在哪儿被搅混,就能明白应该在哪儿去澄清。
曾伟教授:师父,对于俗世间的人来说,赚钱和修行往往有些矛盾:追逐财富会生贪心,佛门说“贪”是烦恼的根;不追逐财富,世间法又过不去,无车无房会被人轻视。师父,您对此有何开示? 大愿法师:我想这里其实有一个误区,就是把赚钱和修行对立起来了,然后制造了一个对财富追还是不追的矛盾。其实,追是错的,不追也是错的。我们该怎么办呢?佛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心上努力,境上随缘;能上努力,所上随缘。”就是说,我的心、我的行为当然是要努力工作,但是我的心并不完全被它控制住,我的心应该更广博,我的心应该让自己有更高的价值。假设我是范曾教授,一毛钱都没有,但是我画一幅画,马上就能从市场拿到一两百万元。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一个人拥有财富远远不如他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创造力就是他的生命价值,这个更重要。我们应该去追求这种创造力,而不是去追求财富。这种创造力就是生命力。创造力来源于修行。行为上,我努力工作,然后能赚钱,但是不代表我的心就要一直被外在的金钱所绑架,我的心有内在驱动力。当我的心被外在的金钱所绑架的时候,这是一种外部驱动力,这颗心是浮动的:我这个月赚了一千元,下个月我希望有两千元。一个企业家今年赚了一千万元,他是不是就知足了?不是,因为它是外部刺激、外部动力,今年赚了一千万元明年就想赚两千万元。 就像有人对我说:“师父,我现在只能赚三百万元,当我赚到一千万元的时候,我就放下来了,我就来禅修。”骗人的,怎么可能呢?当他赚到一千万元的时候,他就想:等我赚到一个亿,我就安心了,就什么都不管了,都交给我的团队,我就来打坐,跟着师父学习了。这更是骗人的。怎么可能!为什么?我们要看到他的出发点在哪里:他的驱动力是外部动力。以外部刺激为动力,他心不能安。他的心一直在波动,今年多赚一点,他高兴,但希望更多。这是贪,对不对?他明年赚少了,他很愤怒、很忧虑,他的心一直动荡不安。 你想,一个人的心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他快乐吗?他幸福吗?钱给他带来了快乐吗?给他带来了轻松吗?没有!钱给他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而他乐此不疲,一直到他驮不动了,死掉为止。这是悲哀的人生!这是不幸的人生!他身家亿万元又怎样呢?他活得比所有的人都累,但是他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得到。其实这是一种悲哀的人生,是一种无明的人生。也不是说,我学佛了,或者说我要让我自己的生命值钱,所以我就不工作了。学佛修行是要我们在因上努力,在心上努力,让心有内在的动力:我的生命要觉醒,我的生命要更有价值。果上、境上随缘。在境界上面,我照样要好好工作,照样要赚钱,照样要养家糊口!矛盾吗?不矛盾。所以,我们的思维往往容易陷入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我如果是这样就不是那样。他就不知道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怎么样都可以,处于一种遍满法界的状态。我在境上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我在心上会让生命觉醒过来,让生命更值钱,更有价值,同时不被外在的动机所动摇。外在我会多赚一点或少赚一点,我的心呢?一直都很快乐。当我在境上努力工作时,我的心能不被它黏住,这个时候,我外在有起有伏,但是我的内在呢?一直在成长,这就对了,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觉醒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有钱很重要,值钱更重要!有钱,往往取决于过去的福报和今生的缘分;值钱,取决于自己的“心”觉醒了没有,生命有没有觉醒,生命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了。所以你想想,外在我们有钱或者没钱,不是我们自己能掌控得了的,但是内在我值不值钱,是我能自主的。为什么我能做主的我不去努力做主,我不能做主的却拼命去贪求呢?那不是在背其道而行之?不是很笨吗?当我们能够拥有无量的包容心,包容整个法界,包容一切的人,不执着又能够拥有智慧相,拥有慈悲相,还能够有觉知心,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值钱,我们的心就能够越来越走向觉醒。当你的内在成长的时候,它会溢出来,你的外在也会成功。内在有成功,内在有成就,外在也一定会成功。 就像一朵鲜花,我要招感这只事业成功的蝴蝶,我一直拼命地追赶它。它气喘吁吁,很累,我也很累。就算它被我抓住了,它也没有美感了,一直在挣扎。但是,我可以不去追逐它,我去养一盆花,花的芬芳自然会把蝴蝶吸引过来,围着这盆花翩翩起舞。我很清闲地喝着茶,欣赏这只美丽的蝴蝶,正如我欣赏我巨大的事业的成功一样。我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欣赏我事业的成功,来造福社会大众,同时我气定神闲,我的心如如不动,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快乐、很自在、很幸福吗?不是很有智慧吗?为什么要气喘吁吁去抓那只蝴蝶呢!与其气喘吁吁去抓那只事业成功的蝴蝶,不如让我的生命之花、心灵之花绽放、觉醒,然后生命的芬芳把事业的成功招感过来、吸引过来,对不对?这样的时候我不是什么都得到了吗?这时我们才是从光明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