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官场长期磨炼的人精,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把上司引导到他期望的方向上,更有甚者,还会给上司挖个坑,让他眼睁睁地往里跳。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曾经在政坛上十分活跃。他弹劾唐仲友的事件,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管理案例。这一事件传言极多,加上还有一个名妓严蕊被牵连进来,更使案情扑朔迷离。
抛开枝叶,事件的基本线索并不复杂。宋孝宗淳熙年间,浙东连遭水旱灾害,流民遍地。朝廷任命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路一级的监司之一),到浙东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台州在其监督之下。时任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本为浙东儒士,也是学界名流,但他在台州政务上确实存在问题。朱熹从绍兴前赴台州途中,遇到台州逃荒的流民,诉说旱情极重,官府催税紧急;迎接朱熹的通判高文虎,又向朱熹揭发唐仲友为政不端。宋代的通判本来就承担着监督知州的使命,号称监州。民有流民控诉,官有通判检举,朱熹当然要一查到底。一查,贪污官钱、纵容亲属、败坏政务等等问题都浮出水面。于是,朱熹向朝廷奏弹唐仲友,列出罪过八条。不久,又将牵涉的相关人员拘捕审讯(其中就包括官妓严蕊),随后根据新得到的证据,朱熹陆续发出后继弹劾奏章,唐仲友之罪也增加到二十四条。
但是,一连三次弹劾,朝廷却没有动静。当朝宰相王淮是唐的同乡兼姻亲,朱熹揣测是王淮压下了奏章。到第四次弹劾,朱熹已经隐含对王淮的指责。此时,朝中已经有人举荐唐仲友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并督促朱熹速到衢州视察灾情。面对这种“上面有人”的明显庇护,朱熹的第五份奏章直指王淮与唐仲友勾结。到了此时,王淮再也包不住了,只好上奏孝宗。孝宗询问王淮,如何看待朱唐之争?而王淮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就把这一案大事化小,扭转了办案方向。朱熹为之动怒,又上了第六份奏章,专拣唐仲友的重大不法行为弹劾,以备追究定案之用。经过这场抗争,朱熹看清了官场的现实,王淮打算让朱熹接任本来要派唐仲友的江西提刑一职,朱熹坚决不从,乞奉祠归,离开官场。而唐仲友经此打击,一蹶不振。
这个案件的各种争论和传说暂且不表,其性质无疑属于政务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王淮在紧要当口对孝宗说了什么,竟然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作为宰相,王淮把朱熹的弹劾疏和唐仲友的自辩疏同时交给孝宗,等候旨意,貌似公正,只是微笑不已。皇帝问他怎样看这件事。王对答以“朱,程学;唐,苏学”。孝宗闻言“笑而缓唐罪”。全祖望在续写《宋元学案》的《说斋学案》时,更直接引用《齐东野语》的说法,称王淮的对答是“秀才争闲气耳”。比较起来,恐怕《四朝闻见录》的记载更准确一些,而《齐东野语》的口气不像稳重端庄的宰相之语。就这样一句话,把政务腐败之争轻巧地拨拉到学术门派之争一边。
王淮不愧是官场高手,深得其中奥妙。他的对答,是搅混水的绝招。这一绝招的使用,首先要把握好“虚虚实实”的分寸。宋代确实存在学术上的门派之争,而且影响深远。北宋的学派,有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三苏为代表的蜀学等。朱熹的学术,确实是传自二程。所以,说朱熹是程学千真万确,也能使孝宗深信不疑。但是,说唐仲友是苏学传人则毫无根据。前半句实,后半句虚;前半句用来诱导孝宗上钩,后半句夹带自己的私意。皇帝并非学术专家,很有可能不清楚唐学与苏学没有关联。万一皇帝知道,弄错某人的学派源流也不是什么大事,尽可以遮掩过去。只要皇帝确认了前半句,就成功了大半,如果皇帝不知唐的学术师承,就毫无破绽。况且,作为宰相,对皇帝的学术底子,应该掌握到八九不离十。
其次,要在假公济私中表现出公心。王淮的对答明明是出于维护唐仲友的私意,却要让皇帝觉得是出于公心。这个“让皇帝觉得”极为重要,那怕说得天花乱坠,皇帝不这样看,也是白费气力。王淮的取巧之处,是不正面判断两人的对错,而是貌似公正地说明两人的学派区别。孝宗的问话,本来是要听取王淮说谁对谁错。作为政务总管的宰相,有义务向皇帝指出两人各自的政务得失。然而,王淮避开了这一应承担的责任,以学术门派替代了政务评价,而且还能以这样的回答给皇帝造成不偏不倚的公正形象,促使皇帝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答话的支配。
再次,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言。多数情况下,这种搅混水的话语,要以“引而不发”的方式,争取对方的询问。王淮在递上两份奏章时的微笑,就起这样的作用。假如王淮只是以等待指示的表情递上奏章,那么,孝宗发问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在作出决策时,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知道的信息。王淮的微笑,等于告诉孝宗,自己对此事洞若观火。假如王淮要抢先机,递上奏章就主动进言,那么孝宗就有可能生疑。一旦生疑,那怕带出一句“唐仲友是苏学吗”的反问,王淮也会极为尴尬,甚至可能功败垂成。当然,进言方式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对方相信进言为目的。
最后,要能拨动决策方向。前面所说,都是铺垫,只有当孝宗“笑而缓唐罪”,才算成功。这就需要反过来推论,所说的话语能不能扭转乾坤,打动对方?假如王淮采用别的理由,说唐仲友孤傲得罪了人,说朱唐二人过去有矛盾等等,都不大可能使话题完全摆脱政务问题。一旦纠缠于政务,唐仲友罪责难逃。而王淮选取了学派之争,再严重也不会问罪。
我们分析这个案例,不是倡导大家都学王淮,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这种搅混水的方法。即便不是同类事务,这种方法似乎到处可见。例如,慷慨激昂地维护正义,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呼声中暗暗包含着自己的私利。追求私利并不算错,然而把私利当作公义就有可能走偏。下面可能是在私利和公义之间搅混水,上面也可能在自利和利他之间捣浆糊。了解了水在哪儿被搅混,就能明白应该在哪儿去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