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书院网站的“龙江禅堂”上,前几天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实修?”一直没人跟这个帖子。其实所谓的实修,非常简单啊,就是反复其道。这么简单,但为什么实修不下去呢?关键是你信不信这个反复其道。你要有《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精神,要彻底搞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才能够真信切愿。但是,要搞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过程本身就不容易,本身也需要你反复其道地参学经义、反复其道地深思颖悟。所以,学修的关键,还是在建立正知正见上。你对学修的正知正见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真实愿力自然就会产生,再进入实修的状态,那就再简单不过了。《易经》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王阳明说“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乾坤二卦都在我们的身上,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转”字。可就在这最简单的“转”字中,你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吗?不管吹风下雨,不管生死涅槃,不管烦恼菩提,把什么都扔掉,就抱定一个蒲团,把一句佛号念到底,行吗?这个就是实修!能够一念到底,这就是实修!那些密宗行人,动不动一个咒子要念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乃至要念多少亿,天天手拿掐着珠子念。这就是实修的状态。不要小看这个!不要觉得人家成天这也不管那也不管,就是在数念珠,没出息。其实,他这也是在“反复其道”啊!不息则久,就这么简单!但是,恰恰越是简单的,越是难以做到。只要你真正能够做到了,久而久之,肯定好消息会来。“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就是征兆。只要真正地在“反复其道”上用功了,把一句佛号念下来,念得笃实了,一定会有征兆,这叫作感应道交。念佛念到弥陀现前了,这就是“久则征”。有些人发心修忏,真正修下来了,也是要有验证的。什么验证?你自己知道,白天做事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清净,你自己是知道的;夜里的梦境是清晰还是昏浊,在梦境里能不能做主,这你自己也是知道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在“反复其道”上笃实用功、得了真实受用的人,才会明白“久则征”的味道。过去参禅的人有所悟入,得了个入处,有时就会感叹一句:“始知宗门有奇特事!”原来禅宗门下,确实有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奇特事;原来在禅宗门下,确实有殊胜于教下的不一样的地方,不像我们平常玩口头禅,嘴巴上说空说有,心行上落不到实处。只有在心地法门上找到了感觉,他才会说这样的话;只有在真参实悟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久则征”之后,才能把这个踩得稳、坐得实。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非常了不起。他三十四岁那一年,被流放到贵州龙场驿,那是个偏远的地方,他在那里做驿丞,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基层公务员。有一天半夜,王阳明突然大笑起来,把周围的人都吵醒了。别人说他发神经病,他说哪里有什么神经病啊?我是一下子明白圣人之心了!别人不信,半夜吵得人睡不了觉,还说得了什么圣人之心,不是神经病是什么?但是,他这“神经病”一发以后,就有“征”了,后世称之为“龙场悟道”。从此以后,他做事的感觉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他的心学将儒、释、道的一整套学问都打通了。他领兵打仗也是非常厉害,不仅平定了南方的匪患,而且仅仅用了三十多天,就平定了南昌藩王朱宸濠的叛乱。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也非常的老辣,为人清正廉明,后世称他为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儒家心性修养的征兆在哪里?并不是你修炼得神通了,能放光动地、未卜先知这些,而是在事业功勋上体现出来。儒家的功夫究竟修养到什么程度?这得看你事情有没有比别人做得好;在同样条件下,你的功业有没有比别人做得大;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条理清晰、冷静自如地处理各种难题。所以,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确是儒家修养“久则征”的表现。其实,王阳明十几岁时,在学习《大学》“格物致知”的时候,看到朱熹的解释,说“格物”就是要格天下之物,要把天下的事物之理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透透彻彻。王阳明就想,我要成圣贤,得去想天下事物的道理,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致知嘛!有了格物致知,才有诚意、正心等一系列的修养成果,才能得道,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要从格物上做功夫。他又想,天下的物太多了,能格一物,就等于格天下之物。于是他就去后山上格竹子,要悟出竹子的道理。这片竹林是怎么来的?竹子是怎么生长的?这种竹子有什么特性?竹子与万物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结果,他东想西想,越想越复杂,就这么一根简单的竹子,竟然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问题,越格越乱,变成一团乱麻。他这么死心格了七天以后,格出了一场大病,从此不敢再格了,也开始怀疑朱熹的讲法有问题。虽然不再格竹子了,可是“格物”这件事成了王阳明的心病,走到哪里都放不下。实际上,这是参禅的味道了。直到他被流放贵州,格竹子这事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他才豁然大悟,把这个问题彻底打通了!他彻底明白之后,发现“格物”不是这么回事,原来朱夫子也有错了的时候!然后,他创立了心学,非常了不起!这也是“久则征”的过程。“征则悠远”,有了征兆以后,功夫就能够更持久。你修行有了证量,有了功夫,就更有信心继续做功夫,力量就更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真正有了体证,有了明确的征兆,那么你的道法才能流传久远。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心学传播开来,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五百年,对东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论,很大一部分就是从阳明学说来的。明治时期的名臣东乡平八郎,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统帅,号称战神。这个东乡平八郎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一枚印章,印章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意思是这一辈子他只服王阳明一个人。到现在,日本的阳明学派还很兴盛。中国在近年来,对阳明学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从功夫上有体会的,并不多见。贵州有一个复兴儒学非常得力的人物,就是蒋庆先生,他在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建了一座阳明精舍。据说他本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后来把工作辞了,在贵州王阳明的旧居处开馆授徒。儒家有真修实证功夫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就与一般学者不一样。
有限公司项目投资价值初步分析报告样本(一)项目概要项目名称、项目建设背景、目标公司出让股权的原因、项目前期沟通进展情况、目标公司资源优势或特点。项目投资价值、投资方案、盈利目标。(二)投资必要性分析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论证项目投资的必要性。论述项目的实施对于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优化和取得协同效应,或者避免损失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等方面的作用。​ 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对于公司或某一区域产业链优化,解决发展瓶颈等方面的作用。​ 给公司带来的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指收购后因经营活动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包括收购产生的规模经济、成本降低、优势互补、市场份额扩大、更全面的服务等。​ 给公司带来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指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包括收购后引进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和培养人才等。​ 给公司带来的财务协同效益,如税收优惠、合理避税等。(三)目标公司情况(1)基本情况公司名称、地址、注册资本、成立日期、经营期限、法人代表、公司性质等。公司股权结构及主要股东情况。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情况、各分支机构。公司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有关情况。公司人力资源情况,包括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2)资产状况包括资产概况、规模和主要内容。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如特许经营权)等。(3)财务状况根据目标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对资产总额、净资产规模、流动资产、负债总额、盈利能力、现金流等相关指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4)经营状况包括生产的产品(服务)、主要经营业绩、竞争力、主要客户情况、利润水平等。生产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现实和潜在风险。目标公司投资情况、资信状况等。(四)行业分析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竞争状况和竞争趋势。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产业链分析:行业主要上游产业的供给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与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五)项目评估在选定目标公司,了解和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状况等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等。对同一评估对象需要同时采用多种评估方法的,应当对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形成的初步评估结论进行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评估结论。(六)项目实施方案(1)投资方案根据初步调查收集的信息,拟定可能实施的股权投资方案,包括股权投资比例、交易对价、投资方式(现金、置换或换股)、业绩承诺、生效先决条件、协议生效时间安排、股份交割安排、违约责任安排、管辖法律及司法管辖权、争议解决方式等。(2)股权投资方案的法律意见法律意见书应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和分析结果,提示相关的法律风险和避免法律风险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投资前目标公司债权债务,有无涉及抵押、担保、诉讼、仲裁等,投资前债权债务的安排及承诺;合同履行过程中是否有法律及政策障碍、土地权证办理等。(3)实施计划根据实施计划内容安排计划进度,包括签订收购合同、缴纳出资、修改公司章程、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等。确定计划进度的节点,编制实施计划进度表。说明公司资金来源、出资额支付计划及纳入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建议等。(七)投资风险及对策投资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投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通过调查了解有关投资风险情况,分析影响股权投资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应对投资风险的建议和措施。(1)投资风险影响投资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筹资)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外汇风险、质量安全环保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和社会风险因素等。(2)应对措施在对投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应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和措施。(八)结论(1)研究报告的结论对可行性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给出明确的结论性意见,提出项目是否可行,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2)存在的问题对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汇总,并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及对各方面的影响程度。(3)建议及实施条件明确提出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协调、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提出项目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满足的实施条件。
开局阶段是指双方谈判人员见面后,在进入交易内容的实质性讨论之前,相互介绍、寒喧以及就谈判议程的安排进行交谈的时间过程。虽然开局阶段时间较短,谈论内容与谈判主题无关,但这个阶段却很重要,为整个谈判奠定了基调,所创造的气氛以及安排的谈判议程将对谈判的全过程产生作用和影响。一般谈判开局策略有一下4种。(一)以逸待劳策略作为主场的东道主一方,在对方抵达谈判地后开始谈判之前(如招待宴会后),寻找合适的借口提出对原谈判议程的修改方案,以扰乱客方的谈判计划、降低客方的谈判实力。对方的应对措施:明示不满、指出合作诚意、坚持既定主要议程、重新商定议程、择日谈判。(二)盛情款待策略作为主场的东道主一方,在开始谈判之前,为对方举行盛大宴会、舞会,赠送贵重礼品,安排旅游、休闲和保健活动,以软化对方谈判原则、立场和态度。对方的应对措施:谈判团队的负责人和主谈人借故不出席,向对方发出同等级别和档次礼遇的邀请或承诺,作为当期回报或未来回报,坚持“友情归友情,生意归生意”的原则。此策略往往只对谈判新手奏效,需把握时机、火候与分寸,否则会弄巧成拙,甚至有贿赂之嫌,有时还容易产生错觉,并导致谈判成本增大。(三)先声夺人策略在谈判的开局发言中,率先表明本方对谈判坚定的态度、立场与原则;通过介绍、演示等手段,渲染本方的实力、优势与经营业绩;旁敲侧击地指出对方的弱势、失误等缺陷与不足;有助于树立本方的强势,削弱对方的谈判地位,以居高临下的气势把握谈判的主动权。对方的应对措施:寻找对方的纰漏与弱点,伺机予以驳斥和反击;听而不闻,坚持按既定方案行事;装聋卖傻,要求对方重复介绍与演示,困扰对方,削弱对方的气势。(四)以静制动策略在谈判的开局发言中,只就本方的谈判立场与原则做简要的阐述,而专注于倾听对方的发言,经过推敲后再就对方的遗漏、疏忽、错误提出大量的疑问;从对方的发言中获取更多有关产品、技术、商业等市场信息和有关对方的谈判态度、立场、原则、需要、谈判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判断对方的实力、大致的谈判思路与方案,并据此调整和最终敲定本方的谈判方案;可以寻找对方的破绽与弱点,并以此作为迫使对方让步的筹码和反击的突破口;在充分知彼的基础上,实现扬长避短,采用后发制人的方法来把握谈判的主动权。对方的应对措施:对于对方的大量提问,回答时采用虚虚实实、有问不答、有问迟答的策略;对对方提出的信息要筛选、去伪存真;对对方的观点不急于反驳和质疑,重点应该对其做好记载、分析、判断,以调整本方谈判方案;配合反提问方式,要求对方介绍情况或回答问题,如对关键事项需做引申性提问或验证性提问,或是对对方有意回避的事项加以提问。
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伟大时代。世情、国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公文写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强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理论指导上紧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夫,以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落实,推动理论学习不断走深走实。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公文起草中,为什么要强调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三:1.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是把握本质规律的关键文秘人员所服务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不少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一针见血抓住关键本质,牢牢牵住“牛鼻子”,才能在探索、摸索、求索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既要亲自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达成共识、广泛认同的创新理论作指导,以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服务领导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2.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是克服能力恐慌的关键对于公文起草者来说,大多存在能力恐慌,这是因为事物不断发展变化,领导要求更严更高。强化理论修养,熟练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廓清迷雾,见人所未见,才能审时度势,谋划提出正确的工作举措,避免做无用功。否则,就会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况,以文辅政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3.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是大胆守正创新的关键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征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解决好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迫切需要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从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渠道、载体等方面,剖析原因、找准症结、提出对策,探索如何实现工作创新和更大突破,练就能参善谋的硬实力。
商道通于治道。以下所辑是笔者有关中国古典政治、经济理论的一组文章,相信这些文章对于读者理解中国商道会有一定启发意义——特别是在建立一个良好的商业生态,和谐的政商关系面。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中国文明行天道,而当代西方文明行人道。《老子·第七十七章》释天道与人道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与自然,社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动态平衡,《黄帝四经·道法》所谓:“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进一步讲,中国先贤认为人与人之间天生是不平等的,总会存在“有余”和“不足”,需要社会或国家整体力量依据自然法则进行调节,以实现各阶层之间(包括政商之间、商人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西方政治经济学假定人与人之间生而平等,自由选举和自由市场会自动实现各阶层之间的动态平衡,要求社会或国家尽量少地干预。《老子•七十三章》上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繟,音chǎn;繟然,坦然宽舒的样子——笔者注)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范围天地——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是这样。
俗话说:“文章不怕千回改。”修改润饰是成就佳作的必由之路。对于文秘人员来说,我们知道“文无定法、文无第一、文无止境”。“文无定法”,就是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模板,写作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所谓“文无第一”,就是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总能找出其中可以完善的地方。所谓“文无止境”,就是文章永远有修改提升的空间。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以平常心对待文章的修改,对待他人的修改意见,甚至对待领导的批评意见。因为这些修改或批评是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打造精品佳作的必由之路。且看那些经久不衰、传颂至今的经典佳作,大多是历经多年反复修改形成的,这些作品费尽作者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心血。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其作者曹雪芹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可谓费尽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这部作品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仅从《红楼梦》这部巨著的书名看,就可见其修改之艰辛。《红楼梦》最开始的书名并不叫“红楼梦”,而是历经五次修改后才成为现在流传的《红楼梦》。《红楼梦》最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对石头的偏爱至极,于是以石头开篇,在这个版本里主人公贾宝玉不再是神瑛侍者,而是一块石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埂峰下,后来身入红尘,经历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直到顽石归天,全书结束,就是写一块顽石的故事。第二次修改,因空空道人更名为“情僧”,所以把它改作“情僧录”。第三次修改,吴玉峰将《情僧录》命名为“红楼梦”。第四次修改,东鲁孔梅溪又给予“风月宝鉴”之名。第四次修改,才改为现在熟知的“红楼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如何对待文章的修改?1.虚怀若谷、主动求教始终抱着向他人请教学习的心态,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件工艺品,把别人的修改意见当作是雕刻刀,虚心接受、辩证吸纳、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成就自己的艺术精品。2.避免差错、减少失误文章修改的过程,既是从文字上修改完善,又是思想上的完善和丰富。公文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形象,不能马虎。在起草文稿中,写好之后反复修改既是提高质量的需要,又是避免差错的需要。比如某地的公文中把“湖南张家界”错写为“湖北张家界”,形象遭大损,教训之深刻。3.自我反思、吸取教训对他人提出的文稿修改意见,或领导提出的批评意见,反思其问题根源,坚决避免类似差错发生。当然,对于别人的意见建议,也要加以辩证分析,即便所提的意见不正确,我们也要先表达感谢再与之探讨,切莫因文稿伤害了感情。关于文稿修改润饰,后面将专章详解,这里暂不赘述。
业务创新转型是企业实现价值重构的关键途径,但部分企业尚未厘清业务转型体系,存在业务转型方向不明确、企业业务架构尚未形成、数字业务商业模式亟待探索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导致企业价值效益提升存在桎梏。一是,业务转型方向不明确。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而来,企业纷纷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对标先进样板、参照成功案例制定自身业务转型方向。但该过程中,企业忽略业务转型方向与自身能力适配性,业务规划部署对实际业务指导性弱,导致业务创新工作推进缓慢,企业价值效益难以提升。二是,企业业务架构尚未形成。企业业务架构是以业务战略为指引,分析各项业务与用户触点,分层解耦业务能力,梳理业务逻辑和价值流,加强能力模块共享和复用,实现业务运行效率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然而,部分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业务架构,缺少对用户与各业务触点的梳理,难以通过整合战略、组织、流程赋能业务创新实践。三是,数字业务商业模式亟待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在于实现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其中,业务数字化是指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业务进行改造升级,对已有商业模式进行深度重塑,优化价值产生过程。由于我国车企在智能制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积累,当前多数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对业务数字化的积极探索。但对于数字业务化来说,需要构建一体化业务平台,收集用户全生命周期数据,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打造新型商业模式,开拓新型数字业务,并将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有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赋能企业转型发展。然而,部分企业因缺少数据收集渠道、难以整合车辆复杂数据、尚未形成数字业务敏捷迭代运营方式,与跨行业、跨产业沟通协作不足,并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型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