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书院网站的“龙江禅堂”上,前几天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实修?”一直没人跟这个帖子。其实所谓的实修,非常简单啊,就是反复其道。这么简单,但为什么实修不下去呢?关键是你信不信这个反复其道。你要有《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精神,要彻底搞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才能够真信切愿。但是,要搞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过程本身就不容易,本身也需要你反复其道地参学经义、反复其道地深思颖悟。所以,学修的关键,还是在建立正知正见上。你对学修的正知正见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真实愿力自然就会产生,再进入实修的状态,那就再简单不过了。
《易经》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王阳明说“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乾坤二卦都在我们的身上,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转”字。可就在这最简单的“转”字中,你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吗?不管吹风下雨,不管生死涅槃,不管烦恼菩提,把什么都扔掉,就抱定一个蒲团,把一句佛号念到底,行吗?
这个就是实修!能够一念到底,这就是实修!那些密宗行人,动不动一个咒子要念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乃至要念多少亿,天天手拿掐着珠子念。这就是实修的状态。
不要小看这个!不要觉得人家成天这也不管那也不管,就是在数念珠,没出息。其实,他这也是在“反复其道”啊!不息则久,就这么简单!但是,恰恰越是简单的,越是难以做到。只要你真正能够做到了,久而久之,肯定好消息会来。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就是征兆。只要真正地在“反复其道”上用功了,把一句佛号念下来,念得笃实了,一定会有征兆,这叫作感应道交。念佛念到弥陀现前了,这就是“久则征”。有些人发心修忏,真正修下来了,也是要有验证的。什么验证?你自己知道,白天做事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清净,你自己是知道的;夜里的梦境是清晰还是昏浊,在梦境里能不能做主,这你自己也是知道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在“反复其道”上笃实用功、得了真实受用的人,才会明白“久则征”的味道。
过去参禅的人有所悟入,得了个入处,有时就会感叹一句:“始知宗门有奇特事!”原来禅宗门下,确实有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奇特事;原来在禅宗门下,确实有殊胜于教下的不一样的地方,不像我们平常玩口头禅,嘴巴上说空说有,心行上落不到实处。只有在心地法门上找到了感觉,他才会说这样的话;只有在真参实悟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久则征”之后,才能把这个踩得稳、坐得实。
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非常了不起。他三十四岁那一年,被流放到贵州龙场驿,那是个偏远的地方,他在那里做驿丞,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基层公务员。有一天半夜,王阳明突然大笑起来,把周围的人都吵醒了。别人说他发神经病,他说哪里有什么神经病啊?我是一下子明白圣人之心了!别人不信,半夜吵得人睡不了觉,还说得了什么圣人之心,不是神经病是什么?但是,他这“神经病”一发以后,就有“征”了,后世称之为“龙场悟道”。从此以后,他做事的感觉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他的心学将儒、释、道的一整套学问都打通了。他领兵打仗也是非常厉害,不仅平定了南方的匪患,而且仅仅用了三十多天,就平定了南昌藩王朱宸濠的叛乱。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也非常的老辣,为人清正廉明,后世称他为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儒家心性修养的征兆在哪里?并不是你修炼得神通了,能放光动地、未卜先知这些,而是在事业功勋上体现出来。儒家的功夫究竟修养到什么程度?这得看你事情有没有比别人做得好;在同样条件下,你的功业有没有比别人做得大;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条理清晰、冷静自如地处理各种难题。所以,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确是儒家修养“久则征”的表现。
其实,王阳明十几岁时,在学习《大学》“格物致知”的时候,看到朱熹的解释,说“格物”就是要格天下之物,要把天下的事物之理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透透彻彻。王阳明就想,我要成圣贤,得去想天下事物的道理,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致知嘛!有了格物致知,才有诚意、正心等一系列的修养成果,才能得道,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要从格物上做功夫。他又想,天下的物太多了,能格一物,就等于格天下之物。于是他就去后山上格竹子,要悟出竹子的道理。这片竹林是怎么来的?竹子是怎么生长的?这种竹子有什么特性?竹子与万物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结果,他东想西想,越想越复杂,就这么一根简单的竹子,竟然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问题,越格越乱,变成一团乱麻。他这么死心格了七天以后,格出了一场大病,从此不敢再格了,也开始怀疑朱熹的讲法有问题。
虽然不再格竹子了,可是“格物”这件事成了王阳明的心病,走到哪里都放不下。实际上,这是参禅的味道了。直到他被流放贵州,格竹子这事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他才豁然大悟,把这个问题彻底打通了!他彻底明白之后,发现“格物”不是这么回事,原来朱夫子也有错了的时候!然后,他创立了心学,非常了不起!这也是“久则征”的过程。
“征则悠远”,有了征兆以后,功夫就能够更持久。你修行有了证量,有了功夫,就更有信心继续做功夫,力量就更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真正有了体证,有了明确的征兆,那么你的道法才能流传久远。
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心学传播开来,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五百年,对东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论,很大一部分就是从阳明学说来的。明治时期的名臣东乡平八郎,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统帅,号称战神。这个东乡平八郎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一枚印章,印章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意思是这一辈子他只服王阳明一个人。到现在,日本的阳明学派还很兴盛。
中国在近年来,对阳明学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从功夫上有体会的,并不多见。贵州有一个复兴儒学非常得力的人物,就是蒋庆先生,他在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建了一座阳明精舍。据说他本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后来把工作辞了,在贵州王阳明的旧居处开馆授徒。儒家有真修实证功夫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就与一般学者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