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增值原则也是流程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流程都是一系列活动的集成,如果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活动是否增值或增值多少,的确很难判断,甚至可以说神仙难断。我们在指导企业流程设计或优化时,当不能确定某个活动是否增值时,通常采用反向排除法:这个活动可不可以砍掉、这个活动可不可以合并、去掉这个活动有无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排除法,寻求更简洁、更优化的流程。这是从实践上保证流程活动增值的一种操作方法。那么从理论上,我们讲流程管理是过程控制、结果导向。过程控制就是增值过程,但是在流程运行途中,要判断这个活动增值多少、那个活动增值多少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强调结果导向,让结果检验过程。我们的流程设计或优化运行的结果是不是节省了企业的成本(包括材料成本、资金成本、人工成本)并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回报,就成了我们判断流程是否增值的标准。很显然,这个比较是针对企业原有的标准。流程管理也是在企业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不断提高。流程管理就是不断地追求流程优化、简化,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流程管理过程就是不断追求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叫流程“增值”。现在零售业都有一个顾客退换货流程。而在早些年,商店都有一个标牌,上书“货物出门,概不退换”。以前人们认为退换货,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还可能减少收入,增值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商家都认为商品一旦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根本不考虑退换货。而现在凡是做得好的零售业都是“无理由退换货”,只要顾客不满意,不问原因就接受退换货。结果呢?实施这一举措(流程)的企业不仅没有影响销售,而且由于其购买方便,大大增加了销售额。实践表明:顾客退换货流程所起的作用就是为零售业营运增值——因为它带来了更大的客流。因此可以说,对流程“增值”的理解也要系统思考,不仅不能孤立地看待流程中的某一个活动,甚至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流程。所有流程都是增值的吗?答案不尽统一。所有流程都指向增值是毫无疑义的,但并不是流程的每一个活动都一定会增值。有的流程或活动仅仅起到保值或防止贬值作用。没有这些保值或防贬值流程或活动,那些真正增值的流程或活动最终就不能有效实现。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也就是说除了生产环节,流通领域是不能产生价值的。商业资本家及银行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产业资本家利润的转移。虽然商品流通、银行贷款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但马克思也承认没有流通或资本投入,产业资本家的利润也无法最终实现。我由此发现,商品流通环节虽然并不增加商品的价值,但它为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可能。商品如果不被消费者购买并使用,无论其在生产环节增加了多少价值,其增值都无法体现。物品经工人加工变成商品,增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与流程增值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研发与生产环节,是流程增值最直接的环节,但是如果没有仓储、物流和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其它环节,前面的增值活动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由此可见,仓储流程、送货流程、销售流程都不是增值流程,但它们或担当保值责任、或实现价值交换,都是流程增值最终实现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有诸如企业的监察、审计、安保环节,没有这些保值、防贬值流程,企业的生产成果或流程增值可能要大大打折扣,甚至化为乌有。我们没有必要确认所有的流程或活动都是增值的。如果我们改换一下思路,从流程增值、保值或防贬值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必要的流程或活动”,是不是可以说就“迎刃而解”了呢?流程增值判断的准则可以将哈默博士的“客户愿意付费的活动”是增值的活动,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内部每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在于其是否能为后续活动提供所需、是否有助于后续活动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善”二者结合。这完全可以作为流程或活动是否增值的判断准则。由此可知,对于流程增值的判断则有即时判断或延时判断之分。“客户愿意付费的活动”如果是显见的,就可以即时判断;“是否有助于后续活动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善”的活动则只能延后判断。即时判断是指在流程或活动结束时就作出判断。判断地点可以是流程或活动的交接点,如加工工序中上工序向下工序的转移,或产品从销售者手中向消费者手中转移。这种判断时间是即时性的,判断地点就在交接点。延时判断不仅时间滞后,而且地点也会发生变化。如我上次提到的“退换货流程”,即时判断只会看到企业价值的减少,从长远来看,则会看到因方便顾客、吸引客流而最终会增加企业价值。因此,这类流程是否增值需要延时判断。为什么企业要不断进行流程优化与改善呢?也就是因为部分流程的增值效果无法立即显现。丰田召回事件也正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几年前,丰田各地的生产厂出产的汽车源源不断地销售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的时候,所有流程或活动无疑是为企业增值的,全球销量第一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也恰恰是丰田放弃秉承多年的“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传统、追逐“世界第一”的规模时,问题出现了。大规模召回、数百亿美元的赔偿无疑是企业价值的减少。但从长远来看,此时此刻,这却是保持丰田品牌价值“最应该”采取的流程或举动。丰田事件也告诉我们,如果战略错了,短期增值的流程完全有可能变成长期负债的隐患、甚至是摧毁企业的定时炸弹。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无异于饮鸩止渴。同时,这也说明流程是否增值绝不能孤立看待,它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战略、社会效益和顾客反映。由此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看流程或活动是否增值要综合考虑其是否体现了企业正确的战略、是否有正面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顾客反映,并交替使用即时判断与延时判断,系统思考,就不难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由硬件(智能家电、智能硬件、安防控制设备、家居等)、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的一个家居生态圈,实现人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互联互通、设备自我学习等功能。并通过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活服务,使家居生活安全、舒适、节能、高效、便捷的一整套应用系统。从智能家居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雷声大,雨点小。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如产品本身智能化程度低,多数产品是按既定的程序完成任务,在主动感知和解决用户需求、人机互动等方面达到的体验依然较初级,因此没有形成广泛的用户黏性。言外之意,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其实是智能应用,智能技术还处于空白阶段。虽然如此,仍然挡不住市场上智能产品的兴起勃发。如家居市场,这两年智能安防类产品,指纹锁、智能摄像头、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保姆、智能门窗,智能冰箱、空调、厨电,智能沙发等产品智能化都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提升,智能灯光、智能温控等产品也逐渐趋于成熟。当用户需求不断扩大,产品愈加丰富,智能家居将会渗透到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市场将迎来爆发。未来的家庭消费,几乎是无品类不智能。不过,热闹中也有隐忧,当下的智能家居的困境之一在于数据的共享打通,因为一个良好的智能家居互联体系,也需要共享数据才能实现,即把建筑、物业、家电、手机、机器人等智能硬件设备、信息服务等连接在一起,以家庭和用户为中心充分共享数据,最终实现物物相连。伴随着智能家居平台的发展,通过场景布局,智能家居实现多种家居产品的联动,用户可以自定义多个使用场景,实现定制化、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个人身份识别、用户数据收集、产品联动在潜移默化中变成现实,未来家居生活场景中将提供不同家庭成员的个性化服务。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统治者都信奉或推崇佛教,设置僧官,广建佛寺,盛造佛像,译编佛教典籍,佛教在南方广泛流传。佛经翻译共计563部1,084卷。梁时,佛教寺庙达到2,846所,僧尼总计82,700人。某些高僧僧、俗弟子有千人、万人之多。中大通五年(553),梁武帝到同泰寺讲《摩诃般若经》,与会高僧上千人,僧俗达319,642人。当时,佛教寺院广占田地,僧尼享有免除徭役、不输租调的特权287。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入寺,为众僧服役。据唐道宣《广弘明集》载,陈武帝也舍身入寺,群臣死请还宫说:“弟子舍如干钱,如干物,仰衬三宝大众,奉赎皇帝及诸王所舍,悉还本位。”北朝诸帝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排佛,其余诸帝基本上信奉佛教,佛教也有较大发展。北魏时还开始开凿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建立了嵩山少林寺、洛阳永宁寺等。南北朝时期,南朝继般若学之后,形成长于佛经义理研究的学风,北朝则继承禅学传统,流行以实修为主的禅法和净土教,“南义北禅”,各有特色。在佛学界,佛教学者分别研究《涅槃》、《成实》、《三论》、《毗坛》等经典,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南朝以涅槃师、成实师、三论师为代表,北朝以地论师、楞伽师为代表;涅槃师、成实师也传入北方,地论师、楞伽师也影响到南方,南北佛学互有交流。佛教内部各学派的兴起,南北佛教特色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故为政在人”,这就点出了领导者为政的关键所在,就是在于人才,领导者能够礼贤下士,用好人才,什么事情都好解决。那么,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取人以身”,那就要看这个人的自身修养如何。《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本立而道生”,用人要看这个人的修身之本怎么样,这个本立起来了,做事情就没有问题。立了本的人,就能做到公正无私、正大光明,处理事情也能够顺其自然、兴利除弊。“修身以道”,就是说明要用道的原则、规律、方法进行修养身心。按照《大学》的修学次第来说,修身的根本在诚意、正心上,心摆正了,精神、意念变得纯净起来,不被私心杂念所左右,像孟子一样有一股浩然之气,这样的人能够无私无畏、公正廉明。那么,儒家正心诚意的出发点,其思想核心就在于一个“仁”字,儒家的整个思想,都是从仁爱之心出发,所以,这里说“修道以仁”,仁的观念是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当然,我们在这里是纸上谈兵。我没有治过国,在座各位也谈不上治国,但是齐家、管理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团体,我们很多人都有经验。我们管理企业、治理单位,与《中庸》说的治国有一个共同的道理,都是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再大的事情,都是立足在细小的地方。所以学习这一章,对我们怎样处理好各种人事关系、带好一个团队都会有帮助。前面通过鲁哀公问政,孔夫子得出的结论是人才,并告诉我们怎样去选择人才。人才的标准是“取人以身”,不是看他说的怎样,要看他的身体力行。俗话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做人就是要心口如一,知行合一。那么,修身的标准是什么呢?要看他的行为举止合不合乎大道,合不合乎天道。
员工教育有哪些原则和要点?基本上以“我希望我的上司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上司,我怎样做员工,我就要求我的员工怎样去做”为原则,展开员工教育工作。以真诚为第一要务,不可作秀。1.真诚沟通,持续开展从雇用第一位员工(下属)开始,或者上班的第一天,我都会面对面地讲一堂如何做一个合格员工的课,也可以称为入职教育,题目是“职场心态与行为”。难道只通过这样一两次谈话,每个人就会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了吗?当然不是,每年有几次,我会利用大约半小时的时间讲一讲我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2.保护员工情绪如果发现某个员工存在某方面的问题,我也会单独和他谈话,谈话也是从肯定他的成绩开始,最后告诉他哪里还需要改进。3.形成氛围开始的员工教育工作比较辛苦,几年后,很多工作就不需要重复了,因为公司已经形成了人人敬业的氛围,不需要再去啰唆。4.带动各层级实践不仅我自己这样做,还要求所有的科长和部长都要这样做。如果一个部长和下属产生矛盾,我们首先要追究部长的责任,因为评价领导的指标之一就是对下属的教育与指导。5.领导以身示范与公司文化建设当然,公司的文化建设光靠员工教育也不行。首先,领导带头遵守规则,以身示范。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领导自己必须先做到。比如,要求员工看到能捡起来的垃圾纸片一定要弯腰捡起来,不能等待清洁工,我和其他领导都在这样做。6.公司的制度与文化建设制度制定后,每年都要对制度进行修改,以适应公司的发展。一项好的制度应该平衡公司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考虑员工的利益。所以,每次修改制度都要先和工会干部沟通,达成共识后,在员工大会上说明修改制度的理由与合理性。制度有规定的,一律按制度办;制度没有规定,按有利于员工的利益办,因为制度不完善是公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