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判让步注意事项谈判让步不管是和客户谈进场还是后期维护和客户谈活动政策,都是需要经历的一个步骤,也是我们要掌握的相应的技巧。(1)条件置换谈判让步不是单方面的退让,是双方条件的置换。你说价格能不能便宜1元,我说那可不可以把月结变成现款或者说我不交进场费,或者说你一次能不能购进200盒,量大从优,总不能是我让了价格,你什么都不让。在签订年终任务合同的时候,也可以多换一些对动销有帮助的资源,比如晒单、陈列位置、推荐级别、加提、促销等。(2)让步幅度让步幅度越来越小,让客户觉得已经接近底线。千万不要在谈判中说我是实在人,直接给你报最大政策了,也许你给的是最大政策,但是客户不相信。(3)让步时间让步时间要越来越长,让客户觉得没有那么容易,也表示你是花了时间深思熟虑的,然后讨价还价。(4)谈判底线清楚自己的底线,最低到什么价格,到了这个价无论如何不能做。了解客户预期,他想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客户喜欢说便宜一点,我就进货。很多业务员就让价了,正常的销售习惯应该是,你要问客户,便宜一点是便宜多少钱,我好跟领导申请,是不是满足了你的条件,你就可以下单(防止客户再找理由推脱)。打探客户的预期很重要,但是不要轻易满足客户的预期,要不然他觉得自己吃亏了,还会找各种理由拒绝。(5)让步次数事不过三,万不可为了一次成交一味地让步。谈判让步了,为了防止客户再次反悔和推脱,我们可以这么讲:“李医生,是不是满足你刚才提出的价格要求,你今天就下订单?”
人无完人,百密终有一疏。加多宝的防御体系也不是无懈可击,其最大漏洞便是对瓶装市场的忽视,对瓶装和其正防守策略的失败成为加多宝竞品防御战中的最大败笔。出现漏洞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在2003年,王老吉便推出了PET装产品,却未得到足够重视,过于专一灌装的品牌定位,对市场的评判预估缺少敏锐性和前瞻性,导致王老吉丧失了瓶装市场的先机;第二,福建市场夹在浙南与广东之间,该区域是在浙南与广东市场火爆之后被自然催熟,加多宝集团曾对其进行超常规的开发,导致对该地市场的渠道掌控能力不强,从侧面也给了达利一些可乘之机。2007年觊觎饮料行业已久的达利,看到了凉茶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高调出现在凉茶领域,品牌诉求“清火气,养元气”,产品包装、颜色也与王老吉极其相似,完全是跟进者的姿态。2008年,和其正进行品牌战略转型,从以前的“清火气,养元气”改为“瓶装更大气”和“瓶装更尽兴”。包装从以前的罐装改为瓶装,瓶装又分大瓶装和小瓶装,颜色仍以红色为主色调。和其正在不断反思跟进战略,也不断调整跟进战略。改变包装和定位后,和其正的目标更清晰、更明确,就是开发大众消费和家庭消费,才有了“瓶装更实惠”和“瓶装更尽兴”。在区域开发上,和其正避开王老吉的强势市场,重点加大对王老吉弱势市场的进攻。经过对产品定位及市场策略的不断调整,瓶装和其正终于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王老吉的差异化道路,在二三线市场砍瓜切菜般的切割出六十多亿元的凉茶市场份额,从而一跃成长为凉茶品牌的“榜眼”。
(一)屌丝逆袭——弱势品牌的绝地颠覆在现代商战中,弱势品牌颠覆行业领导者的案例层出不穷,比如,佳能颠覆柯达(数码相机)、蒙牛颠覆伊利(牛奶)、加多宝颠覆黄振龙(凉茶)、360颠覆瑞星等(杀毒软件)、京东颠覆国美(电商)等。从根本上说,颠覆营销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策略性突击,更多的是后进品牌或新品牌对标杆企业、领先品牌的挑战和颠覆。弱势品牌颠覆强势品牌,要么抓住了行业变局的机会,如技术进步、市场重新细分出现新需求、消费习惯改变等;要么是领先者犯了错误,错误地判断了市场形势,或者思想保守,不及时变革,为挑战者留下了可乘之机,眼看着它成长壮大,最终与领先者分庭抗礼。(二)王者卫冕——强势品牌的反颠覆与自我颠覆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在破坏性创新的竞争环境下,领先者总是被后来者掀翻马下,即颠覆性创新,也叫破坏性创新。对领导品牌而言,要想持续巩固领导地位,不被后进品牌颠覆,盲目且简单防守肯定会出问题,因此,在很多过度竞争的行业里,行业领先品牌必须采取反颠覆策略,甚至为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以及跨越新品类的现实需要而采取自我颠覆的方法,因为颠覆的本质就是改变旧格局。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家电零售市场正在被京东等电商巨头蚕食,给苏宁电器带来巨大威胁。2012年,苏宁在海内外置换和关闭连锁店182家,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2.38%。危机面前,苏宁选择了自我颠覆,决心要彻底转型为“互联网化的零售企业”。从上线“苏宁易购”开始,业务重心彻底转向线上,并把名字也改为苏宁云商。虽然,苏宁的转型至今仍未完全成功,但苏宁正试图摆脱传统零售商的局限,这种勇气值得钦佩。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吉利汽车早期发展迅猛,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却给顾客留下了低质、低价的印象。2007年,吉利在宁波发表宣言,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向中高端车转型。经过5年的战略转型,吉利汽车熬过了转型期的阵痛,借助旗下帝豪、全球鹰、上海英伦三大品牌的十余款车型,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成为与合资汽车中高端品牌相抗衡的本土品牌的中坚力量。
附录连接聚变:他们这样说 交谊之道:勿喜当面赞誉,应思背后议论。朋友之道:宁直言而失人,不苟同而失言。            这本书完成一次史无前例的连接。   55位师友、同行、朋友、兄弟,没有看过这本新书,却毫不害怕压上自己的信用,来做推荐?他们说的话,就是答案。    再过四年就年届天命,比起不到40就敢自封大师、教主的人,老夫也聊发一次少年狂:我用这种前所未有的形式营销这本书,一方面是完成移动互联时代才会有的一次连接;另一方面,也是想证明这次没再麻烦的金焕民老师在《产品炼金术》书评里说过的一句话“文人相轻”的说法其实忽略了一个人之常情的前提:值得对方尊重。有些人你想轻也轻不来,无论是文,还是人。   没有思想的咨询,不敢想象;没有个性的思想,更不敢想象。我始终相信,自由的思想是人类最尊贵的血脉。世间最珍贵的,都不是权力金钱可以买到的。财富可以让人羡慕,未必能赢得尊重;绝世美女能倾城倾国,未必能得到爱情。   如果有人说这是应景美言,我就“功大欺理”地挑战一下:不服气的,我乐见你玩一次更大的。那时,我毫不吝惜为你点赞。   相信55位师友发自内心的点评,足以让读者自行判断:我们之间所有的,就是这种“人之常情”。其实,这些推荐语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对本书的情义,而是读者认识这些推荐者的一扇窗户。   见情,见心,见格局。    此书的新玩法打破图书销售模式:从2015年1月30日开始启动预售,以每人购买10本“团购”的非常规方式完成一次众筹实验。个人众筹于2015年2月16日晚24时结束,参与者如下:   肖进春、任小东、许宏源、桂旺松、张彦平、张梁、于士城、侯军伟、赵禹、阮昭平、陈向明、李冬霄、Phineas、祁志刚、曹文广、杨更新、何琳、朱美燕、潘朝晖、闫治民、郭德苍、李政一、刘春雄、曹先华、曹俊琦、马东超、朱红芳、邓学君、戴晓虎、张小鹏、钱晓军、曹夏菁、张学之、樊忠宝、陈清源。   这份名单里的朋友,见过面与没有见过面的正好各半,所有没见过的,或者是与我在微信、微博里有互动的,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化特点: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与人会产生各种神奇的连接。   此书的内容性质,是一种“半商业信息”。所谓商业信息,不仅需要正确的内容,信息的时效性也同样重要。在合适的时间看到合适的信息,对于商业的价值比内容正确本身更重要。此书内容有志于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指南,将以制高点、前瞻性的标准,与三个世界的演化与时俱进。   社交化时代带来的爆炸性的连接机会,但是连接的价值却困扰所有社群活动者们。我们经过2014年一年的实验、试错与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连接产生价值的核心不仅在于人群的数量、质量,而在于诚意与信任。有了诚意,有了信任,即使不是顶尖高手,也依然会爆发惊人能量。   此书是连接入口。连接在一起就是群,陌生的人因为一本书进入一个新聚合通道。   2015年,我们与私聊会怪咖、参与众筹的朋友构建一个新的社群“爆品智造局研习团”。这是一个以研究、智造“爆品”为核心的社群,不仅是一个知识交流社群,也是一个可以整合资源打造爆品的发源地。     群不是来消耗能量的,而是来聚集能量、聚焦能量、输出能量的。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必须有严格的自律,才能善用时间、精力、才华。   世间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于一个“精”字;忙而无功,无不在于一个“粗”字。精源于严,粗源于贪。贪多嚼不烂、贪大求全、贪心不足,贪之害,不可不察。严生敬,敬生精,精生美。唯至美,乃可言怦然心动,天下作品,至此为大。   2015年,我们在“爆品智造局”,继续互联网新玩法的升维实验。    01《互联网黑洞》作者,中国互联网学教父仲昭川《老史,这个人》 老史的书,不仅旁征博引、数理兼备,且鲜活直接、深入浅出。从著书立论的角度,至少在专注力和发散力上,史贤龙君是个均衡得兼者。无疑,史贤龙多年的智慧修为,如今在他书里得放光芒。实诚地说,在西方作者隔山打牛的背景下,中国老史的书更加贴心实用,假如国内读者不想自欺欺人的话。 02《中国式营销》作者、郑州大学副教授、《销售与市场》杂志社高级研究员刘春雄:《站对风口》    我观察到老史的两个转向更清晰:一个转向研究产品,另一个是转向研究移动互联。   转向产品的一般方法论研究,老史站对了风口。营销到最高境界,就是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多余的,直接拿产品说话,拿产品与消费者沟通。   转向移动互联,老史再一次站对了风口。移动互联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03《华夏酒报》总编助理,中国酒业女企业家俱乐部发起人、秘书长,中国酒业互联网社区引领者赵禹读爱才知爱,读恨才知恨,读物才知物,而读书却如读人。读贤龙兄的书就犹如读他的人,走一程,悟一程,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 04学者、作家、企业副总裁著有《疯长的荒诞》、《反抗者》、《故乡在纸上》等。潦寒 任何时代,人都在抱怨人心不古。所以,人们都在盲从与困惑中摸索前行。任何时代,人都在感到经验失灵,所以,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一批致力思考的人。史贤龙,由一个行动力极强的营销人蜕变成一个思想者,不仅是因为其庞大的知识体系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时代使然。“大变革发生时,不被思想灼醒,就被时代灼伤。”史贤龙移动互联网的新玩法,眼于未来的不是预测,而是思辨。对于人类来讲,每一个时代是新的。跟上步伐的,时代领着他走;跟不上步伐的,时代拖着他走。‍ 05《糖烟酒周刊》首席行业专家王传才 青灯黄卷做学问,百战归来再著书。史贤龙先生是我认识的少数做到“知行合一”的专家,其咨询项目更追求“工匠性”精品,其专业作品寻求“思想性”突破。从史贤龙先生系列专业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方法、理论升华的轨迹。 06中国十大策划人、十大影视广告导演、资深广告人、烟斗客张晓岚 老史长得就像一尊佛,而且是那种有求必应之佛。当我在营销策略领域碰上拿捏不准问题的时候,总会想到临时去拜拜这尊佛。现在佛也开始与时俱进了,君不见庙堂之上电灯蜡烛、自动转经桶大行其道,手机算卦、烧香、看风水更是风靡一时。老史这尊佛当然不是这些邪门歪道,人家在一种弥勒佛的笑容中带着我们一起开始《移动互联新玩法》,为我们祛除杂念、邪气,重归于移动互联之正途。佛渡有缘人,这尊佛当然还要继续拜、继续求。 07《中国企业家》生活方式总监,著有《左右为难》、《中国反围堵》等萧三匝 咨询师和媒体人都是介入的旁观者。我惊诧的是,我十多年前认识他的时候他在做咨询,如今还在做咨询,这个人要对咨询行业多么热爱才能做到这样?!我想恐非“坚守”一词能摡括他的选择,我猜他一定在其中找到了乐趣。是的,探源中国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巨大变迁本身就充满迷人的诱惑,更何况史兄还试图瞭望时代的方向。 08思卓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祝有华 年华似水,掐指一算,已经和老史相识有十八载了。当年,我们供职于同一家公司,那时,他是我们一拨人中营销理论最扎实,也是最能辩论的人,鲜有人能赢之。近年来,老史更是将营销的理论和多年的实战相结合,不断创新营销思路和方法。从《产品炼金术》到《移动互联新玩法》,老史为企业、为品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互联网营销之路。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创新商业模式,读老史的《移动互联新玩法》为我们指导未来! 09知名电商讲师,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著有《掘金微时代》肖震 看过史总的《产品炼金术》,感受到他在产品营销方面的深厚底蕴。移动互联来了,我们看到很多对营销一知半解,只会靠拉流量、骗粉丝等无效低端方式却不断伪造成功案例的竖子之徒,也在那忽悠人心、制造屌丝逆袭的神话。这时我们很希望看到真正的营销界精英,与时俱进所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并进行实践探索。而这些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草根创业者都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相信史总的这部新著《移动互联新玩法》,可以给你一个全新的时间窗口。 10山东蚁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致强 深厚的知识体系,丰富的人生阅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超前务实的战略眼光,实用有效的战术打法,激情四射的侠骨情怀,懂产品会营销的绝顶高手,重情重义的良师益友,史贤龙就是这么一个人。读书如阅人,他的每一本书都是集心法与实战的武林秘籍,是高手修炼的必备之选。品书如交友,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交到史总这样一位好朋友! 11市场营销专家,著有《销售轨迹》、《小变大,弱变强》秦国伟 得知贤龙要出书,我大吃一惊。时代变化之快,快得让人窒息。贤龙从他的第一部代表著作,2012年《产品炼金术》问世开始,就有人预言,此人日后必将站在中国营销之巅。果然不负众望。凭着对营销的热爱、专注、探索、研究、试验......至今为止,他为读者奉献了包括刚刚上市的《产品炼金术》修订版共七本原创著作,这是非常惊人的,让人敬佩的。此书的出版是对PC走向移动互联的实践与探索的奉献。营销的根蒂其实只有两个字,那就是一一“打通”。贤龙做到了,恭喜贤龙。 12《饰界》杂志、《好逑》杂志总编/出品人张文波 移动互联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谁都无法掌控。各种创新与体验的改变,将会创造各种新商业模式,《移动互联新玩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学会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确定性的抓手,免去在创新思维中那些不必要的付出,懂得如何对移动互联未来新玩法的创想与设计有深层的思维。与史老师的相识源于他对营销前沿的高度敏感,以及书中那些经典创新理论的诠释。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会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生活方式…… 13原本品牌营销创始人、鲜誉海洋科技公司董事长何足奇 三年前读到史贤龙在第一营销网专栏上的文章,看着史贤龙和刘春雄、金焕民老师争论互动,悄悄享受史贤龙的微博推送,并逼迫我的员工精读《产品炼金术》,直到我这辈子第一次进史贤龙的BiiA私聊会群,至今尚未谋面。但我总在想:这人到底是个怎样的奇葩?“奇”的是他在大师神汉喧嚣中的温婉笃定与安详宁静,“葩”的他是在乱局迷雾假象中的深刻思想和睿智洞察。萧伯纳说:“唯有思想才是最高贵的血脉。”我认为,至少在当下,史贤龙的勤奋与坚守,为中国营销的未来,孕育着生命。 14南京百特咨询机构总经理杨更新 相识贤龙兄十八年,对其职场行为“看不懂”:他懂企业政治却不屑去玩政治,宁冒风险直言真做也不愿屈就;他懂创业初期生存压力倍大却力求原创,宁愿不合作也要坚持原创,让其服务价值创造最大化。他的作品呈现多样化,且每每应潮流而生。移动互联玩法众多,成功者寥寥无几,实际是玩法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所致。贤龙兄深谙需求洞察之道,融合“实战”、“创新”,呈现给读者的定将是饕餮盛宴。期待种这新玩法创造新格局。 15君众战略咨询公司总经理邓学君 跟史总相识,始于近两三年网络上的专业话题交流,而关注史总文章,却已不止两三年的事了。他不失精细而又长枪大戟的文字,所呈现的是深厚的营销实战功力和对营销江湖的独到观察。后来,经微信群的线上线下深入互动,愈发发现史总对营销生态演变的深度把握和热情参与,以至于对他捧出这本大部头《移动互联新玩法》的“时髦书”,并无任何意外之感。相信,经他手梳理和推演出的互联网新玩法,对想在新商业生态下提升商业竞争力和创业的朋友来说,参酌价值自然不菲,特倾心推荐。 16学者,“茶业复兴”发起人,著有《茶叶江山》《茶叶战争》《茶叶的秘密》周重林 产品在史贤龙那里,应该称呼为作品。作品与产品不同,作品闻得到汗水,看得到努力,散发着趣味,摸得到情怀,可揣摩出智慧。产品是孤立的,作品是联网的,万物有联,区别仅仅于在哪一个环节上被引爆而已。史贤龙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有一张能发出水晶般声音的嘴巴,有一颗法师般的头颅。 17著名产品概念设计师,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巨刚众酒”项目创始人巨刚 认识《移动互联新玩法》作者史贤龙老师缘于我发起的“巨刚众酒”众筹。之后,在微店购买了他写的《产品炼金术》(Ⅰ、Ⅱ)。史老师的书提供给我们关于打造畅销产品的逻辑和思考体系。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不是所有的猪都能变出翅膀,如果你不具备超级单品的气质,飞到天上掉下来会摔得很惨!史老师在产品炼金术之后的《移动互联新玩法》,我想是要告诉大家,只有好产品还不够,要懂得借助移动互联网让子弹飞得更久一点。 18总裁网创始人兼CEO、中国企业商学院院长联合会主席沈洋《站在风口》 6年前,我在深圳见到贤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稳健、思维敏捷、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前几天看到贤龙在微信中告诉我又有新作,欣喜中多了一份期待。在全球经济的产业升级转型中,在新常态的移动互联时代,以超前一步的战略眼光与时代互动,占位出版《移动互联新玩法》,用多年的实战案例,直指当下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风口思维,我只能和很多企业家朋友一样,在风口等候。 19深圳双剑破局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中国营销杀手,著有《魔鬼营销人》沈坤 我跟老史都是从传统营销一路打拼过来的,有一点我们两个很像,就是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特别快。但最近我的观点有所改变,因为老史的一本新书《移动互联新玩法》。我是刚从互联网营销中感悟了电商品牌策划的精要,老史却已经写出了这么一部移动互联网研究新著,这说明老史的思维比我更敏捷,或者说,他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早就远远超越了我。移动互联网绝对会改变未来营销的格局,而老史的思维已经走在了未来……佩服! 20观峰咨询公司董事长,著有《变局下的快消品营销实战策略》、《变局下的白酒企业重构》杨永华 与史老师直接面对面的时间不多,他是我在朋友圈里听到褒扬最多的人,因为他的率直与真实。这些年,史老师总在市场转型之际,敏锐地观察并把握市场机会,基于机会思考是史老师的独到之处。发现问题是职业咨询策划人一般本领,而善于发现机会则是优秀咨询人的特质。史老师一系列的著作,从《魅力智造》到《产品炼金术》,再到《老板如何管营销》,实际上是史老师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成果,也是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企业成功的路径,或者是突破口。《移动互联新玩法》是史老师对市场新趋势的又一个机会把握,也是未来企业成长、成功的必然之路。 
所谓移动互联新玩法,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为什么是移动互联新玩法因为整个从营销角度来讲,有两个大的现实:第一个传播的路径变了,我们影响消费者,无非两个,一个影响他的观点,一个影响他的购买路径,我们现在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看电脑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个购买的路径也变了,现在还做堆头和促销,至少1/3的人已经不在这里购买了,特别是很多高端的用户,基本上就不进超市了。这两种情况下,我们讲叫世界变了。我认为是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电商世界和移动互联世界。我们今天整个的购物环节就变成了这三个世界,未来检验一个企业有多大的潜力,就看他在三个世界中的布局是否均匀、合理,如果还是只有线下,没有电商,移动互联只做传播,这个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尤其是有很多产品的企业。因为当这些世界都占据的时候,挡都挡不住,就像小米这样的,一下子起来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商公司。第二个我认为时代也变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是对pc互联网是一个颠覆,当然,三个世界是并存的,并不是替代关系。移动互联的颠覆在哪里?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际关系有了最大的变动,过去,我们今天这样的会很麻烦,现在在群里一吆喝,就做起来了。现在说建立几万人的群,对很多人来讲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移动互联对于整个人际关系的改变,会对整个的营销环节和销售环节产生很大影响,可能对人性都会有影响。过去我们都是比较自闭的,移动互联网,只要你玩进去了,没法自闭了,永远是山外有山,到处都是高人,在高人倍出的环境,只要不是特别自闭的人,大多数人都会老实一点。人之所以狂,看的人太少了。这个看起来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是环境影响。人被环境推着往前走。玩法变了销售变得不必要了,地推也可以。社群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有很多产品的,不管是消费品还是工业品,如果一个企业或者品牌不去抓住社群的活动也是很危险的。过去,消费型企业几乎没有管理消费者,但是今天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让企业可以直接管理真实的消费者,有思想、有情绪,而且还可以产生互相的连接。整个中国新常态,每个品类都在出现主流换道,就是产品在升级,未来会产生一个新的主流产品。这是每个企业都在面临的产品运营的大趋势,这个趋势也是客观存在的,马上都可以看到,每个行业里的产品的变迁。一个产品的变迁可能就是一个品牌的变迁,就是颠覆。未来的营销是智能化非常高的,不再依赖过去人员地推,当然也不是说不必要,而是要有一个好的系统来管理整个人群。
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击鼓就意味着进攻,鸣金就是收兵,任何士兵都不能违背将领的命令,如果击鼓的时候一部分人后退,鸣金收兵的时候一些人坚持冲锋,那么整个部队就是涣散的,而涣散的部队没有战斗力,一定会被敌人打败。将领管理军队需要做到纪律严明,而企业家同样也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企业家一旦制定规章制度,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任何人犯了错误都要接受处罚,如果员工犯错,企业家觉得问题不是很严重,就没有对员工进行处罚,这就是企业家管理不严的表现。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企业家的“仁”是指企业家将制度设计得更加人性化,而不是让企业家在制度面前讲人情,如果事事讲人情,制度就会失去作用,企业一旦颁布规章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否则就会让员工觉得领导处理事情不公平,影响团队建设,造成人才流失,企业家无法树立威信,就无法带领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制度是指我们设定的服务标准、产品要求等,如果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我们就不能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自然无法赢得客户的尊重与认可,客户就不会继续购买我们的产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家的权威体现在对制度的贯彻执行上,做到“严”是优秀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严”的衡量标准就是“有错必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员工违反规定,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的执行力来源于从上到下的“执法如山”。如果企业出台规章制度,员工违反规定后企业家认为问题不严重,或者碍于人情没有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处罚,造成的后果是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形成约束力,企业员工就没有执行力。有些企业家会让员工读一些有关执行力的书籍,想以此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这样做收效甚微。企业家应该在贯彻执行力上为员工做出表率,如果管理者执法不严,有错不纠,就不要指望企业员工拥有执行力。试想一下,在打仗的时候,将领下令冲锋,个别士兵临阵脱逃,如果将领没有按照军法追究士兵的责任,以后还有谁会冲锋陷阵?企业家管理企业也是如此,如果管理者不严肃处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的人员,其他员工就会感到愤愤不平,以后就不会听从指令,只有企业家率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够打造纪律严明的团队,当企业所有管理者都具备这样的素质,就能保证企业战略有效落地,企业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轮岗是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但是,同样是轮岗,目的和作用却大相径庭,不可不察。一般的管理学著作,都会强调轮岗的积极意义。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一个岗位干得久了,难免会产生副作用。例如,由于岗位特有的专业技术而产生出技术偏见,由于岗位的信息筛选而导致出的知识差异,由于岗位的职业行为要求而塑造出的工作方式不同等等。甚至,岗位的差别会使人的性格产生某种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活动的系统性,需要人们打破这种岗位隔阂,消除分工造成的职业局限,所以,轮岗制度应运而生。一个很有前途的部门经理,如果在基层干过,自然能了解一线员工的艰辛;如果在销售部门干过,当他主管生产部门时就会多为销售着想;假设他还干过财务,那么他就能在本部门管理中熟练运用成本核算方法。所以,培养经理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他在公司里的各个主要部门都转一圈。等他取得了这些部门的相关知识,那就离高升不远了。据说,日本的企业对这种方法很重视,而且有着很好效果。但是,还有另一种轮岗,可能在实际中并不少见。这就是通过轮岗更好地控制部下。在中国古代,皇帝往往对手下的官员不大放心,尤其是高级官员,不用他们治理不了国家,用了他们又担心大权旁落。在一个岗位任职时间一长,就有结党营私、形成个人势力、甚至尾大不掉的危险。对此,皇帝往往采取轮岗的办法,过一段时间,就让官员推磨式的转圈轮岗,多角对调,再辅以副职牵制、分割权力、密探监督等等手段。总之,一旦你的表现让皇帝感到有点不安,那就快要被轮岗了。不但对执掌大权的重臣是这样,就是对那些不会功高震主却会形成自己地盘的地方长官也是这样。这种用人之术,被历代统治者使用得炉火纯青,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积淀,直到今天还依然有人热衷于这种轮岗。如果一个公司的领导人觉得某人在一个岗位上干得时间太长了,要让他挪挪窝,大半就是这种性质的轮岗。林彪事件后毛泽东迅速对调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轮岗性质。最高领导人主持的轮岗,不论是培训意义上的轮岗还是控制意义上的轮岗,总还是从组织目标出发的。还有一种轮岗,则连控制意义都谈不上。这种轮岗在古代往往见之于权臣。对于权臣来说,组织不是属于他的,所以,轮岗既不需要考虑当事人的锻炼和发展,也不需要考虑为了组织的安全而防范私人集团的出现,仅仅需要考虑如何对自己有利。这种轮岗,不是为了牟财,就是为了营私。所以,能得到贿赂或者能培育属于自己的势力,就让你轮岗。视其出钱多少或者亲信程度高低,安排岗位的远近肥瘠。这种轮岗,是权力寻租、结党营私的一种常见方式。三种轮岗在表面上似乎差不多,实际目的与效果却大不一样。再蠢的领导人,也不会公然宣称轮岗就是为了强化控制或者以权谋私,所以,虽然轮岗不同,但表面的说法往往惊人的一致,都要强调组织对员工的重视,都宣称是为了让员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全面的发展等等。判断不同轮岗的实质差别,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标准,即看看这种轮岗会形成什么样的组织关系。如果是锻炼培养性质的轮岗,必然要追求在轮换的新岗位上形成尽可能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以求轮岗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是控制性质的轮岗,必然要在轮换的新岗位上形成权力分割制衡,贬义的说法就叫窝里斗,以求加强对轮岗者的监控;如果是牟利性质的轮岗,这种利益算计必然要排挤其他组织联系,形成类似单线联系、个人效忠的组织格局,以突出主持者的个人收益,在轮岗者身上取得更大回报。当然,这三种轮岗之间的边界会有少许重叠,但主旨的区别十分鲜明。作为管理者,应当分清这三种轮岗的不同,尤其是不要把后两种轮岗当作前一种轮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