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轮岗,锻炼还是控制

轮岗是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但是,同样是轮岗,目的和作用却大相径庭,不可不察。

一般的管理学著作,都会强调轮岗的积极意义。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一个岗位干得久了,难免会产生副作用。例如,由于岗位特有的专业技术而产生出技术偏见,由于岗位的信息筛选而导致出的知识差异,由于岗位的职业行为要求而塑造出的工作方式不同等等。甚至,岗位的差别会使人的性格产生某种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活动的系统性,需要人们打破这种岗位隔阂,消除分工造成的职业局限,所以,轮岗制度应运而生。一个很有前途的部门经理,如果在基层干过,自然能了解一线员工的艰辛;如果在销售部门干过,当他主管生产部门时就会多为销售着想;假设他还干过财务,那么他就能在本部门管理中熟练运用成本核算方法。所以,培养经理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他在公司里的各个主要部门都转一圈。等他取得了这些部门的相关知识,那就离高升不远了。据说,日本的企业对这种方法很重视,而且有着很好效果。

但是,还有另一种轮岗,可能在实际中并不少见。这就是通过轮岗更好地控制部下。在中国古代,皇帝往往对手下的官员不大放心,尤其是高级官员,不用他们治理不了国家,用了他们又担心大权旁落。在一个岗位任职时间一长,就有结党营私、形成个人势力、甚至尾大不掉的危险。对此,皇帝往往采取轮岗的办法,过一段时间,就让官员推磨式的转圈轮岗,多角对调,再辅以副职牵制、分割权力、密探监督等等手段。总之,一旦你的表现让皇帝感到有点不安,那就快要被轮岗了。不但对执掌大权的重臣是这样,就是对那些不会功高震主却会形成自己地盘的地方长官也是这样。这种用人之术,被历代统治者使用得炉火纯青,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积淀,直到今天还依然有人热衷于这种轮岗。如果一个公司的领导人觉得某人在一个岗位上干得时间太长了,要让他挪挪窝,大半就是这种性质的轮岗。林彪事件后毛泽东迅速对调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轮岗性质。

最高领导人主持的轮岗,不论是培训意义上的轮岗还是控制意义上的轮岗,总还是从组织目标出发的。还有一种轮岗,则连控制意义都谈不上。这种轮岗在古代往往见之于权臣。对于权臣来说,组织不是属于他的,所以,轮岗既不需要考虑当事人的锻炼和发展,也不需要考虑为了组织的安全而防范私人集团的出现,仅仅需要考虑如何对自己有利。这种轮岗,不是为了牟财,就是为了营私。所以,能得到贿赂或者能培育属于自己的势力,就让你轮岗。视其出钱多少或者亲信程度高低,安排岗位的远近肥瘠。这种轮岗,是权力寻租、结党营私的一种常见方式。

三种轮岗在表面上似乎差不多,实际目的与效果却大不一样。再蠢的领导人,也不会公然宣称轮岗就是为了强化控制或者以权谋私,所以,虽然轮岗不同,但表面的说法往往惊人的一致,都要强调组织对员工的重视,都宣称是为了让员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全面的发展等等。判断不同轮岗的实质差别,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标准,即看看这种轮岗会形成什么样的组织关系。如果是锻炼培养性质的轮岗,必然要追求在轮换的新岗位上形成尽可能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以求轮岗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是控制性质的轮岗,必然要在轮换的新岗位上形成权力分割制衡,贬义的说法就叫窝里斗,以求加强对轮岗者的监控;如果是牟利性质的轮岗,这种利益算计必然要排挤其他组织联系,形成类似单线联系、个人效忠的组织格局,以突出主持者的个人收益,在轮岗者身上取得更大回报。当然,这三种轮岗之间的边界会有少许重叠,但主旨的区别十分鲜明。作为管理者,应当分清这三种轮岗的不同,尤其是不要把后两种轮岗当作前一种轮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