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最主要用到的工具是胜任力卡片(或称能力卡片、素质词典等),还有一些辅助工具,如分隔卡、能力卡库、计分表等。我们来看一下胜任力卡片长什么样子,如图4-4所示。图4-4Lominger67项能力素质词典样例前几年大家建模用得比较多的是Lominger67项能力卡片:第一个图是Lominger能力词典的构成:由67个素质、19个职业发展停滞因素及7个国际视野关注因素组成。第二个图是以67个能力卡片中的一张卡片“以行动为导向”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卡片里对“以行动为导向”列出了一些正向行为(即擅长),这些行为描述在卡片建模中写行为描述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这里也包含反向行为(即不擅长),建模时需要写“反向行为”的情况比较少,但是有的企业需要的。这里的“过度使用”行为建模实操中基本不用。第三个图是能力卡库,汇总了共8个要素的所有能力项,要素1~6包含67项正向的能力素质;要素7~8包含19个职业发展停滞因素。(注释:19个因素及另外的7个国际视野关注因素我们在建模中很少用到)。还有一些卡片就是“分隔卡”等,是在卡片筛选时做分隔使用的。这几年,一些大的咨询公司也都有自己开发的能力卡片(或能力词典),有38个能力卡片的,有22个能力卡片的,有自己开发的全套能力词典手册的。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了,我要建模,可是没有胜任力卡片,如何获取呢?应该说,卡片来源有几个渠道:一是作为专业人士,我们通常都是专业认证后取得的胜任力卡片工具;二是有的同行参考借鉴一些专业的词典手册;三是可以参考一些同行业公司已经有的模型资料。当然,很多公司也会找专业机构帮忙建模,不需要考虑工具的问题。总的来说,能力卡片(或能力词典)只是在建模过程中会依托的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们在帮企业建模的实操中会发现,卡片里的行为描述因为比较通用,往往不能够准确表达出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具体行为点,很多时候不符合企业特有的语言习惯,比较“拗口”。所以,我们在建模中书写的行为描述,通常还是顾问引导参与者共创出来的。应该说,胜任力卡片是一个可用的工具,但不是一个必要的工具。至此,上篇明道篇详细介绍了胜任力建模的道、法、术。道的部分,关于建模应知应会的理论部分,相信以上内容完整够用。法和术的部分,主要介绍了胜任力建模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工具。具体步骤如何操作,如前面提到的绩优数据采集分析如何进行;BEI访谈、焦点小组会议和问卷调研等方法如何开展;访谈结果如何整理和分析;共创会中如何引导,以及结果如何校准等,我们将在中篇建模篇带着读者一步步拆解,详细介绍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及关键点。
对企业而言,到底是制度第一,还是总裁第一,似乎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因为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工作重点不同、需求不同。对现代企业来说,二者同等重要,但制度属于体系建设范畴,总裁属于人才选聘范畴。好的体系,自然会引来好的总裁;好的总裁,一定会打造出好的体系。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企业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韦尔奇是美国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总裁,可是,如果没有通用的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成就韦尔奇。通用在韦尔奇担任总裁之前就是一家伟大的企业,通用在韦尔奇担任总裁之后依然是一家伟大的企业。所以,通用成就了韦尔奇,好的体系成就人。虽然日本松下坚持70分选人原则,但是松下连续多年创造了世界专利申请第一的奇迹。而索尼,坚持95分选人原则,结果由精英组成的团队却远远赶不上“普通人”组成的团队——松下。索尼的产品质量问题频出、企业形象江河日下,这是因为松下有一套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有一个好的体系,它能让所有员工充分释放活力。一个好的管理体系,远比精英对企业的作用大得多。中国也有两家企业与日本的松下和索尼情况类似。一家企业是娃哈哈,另一家企业是太阳神。娃哈哈坚持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哪怕是只有初中、高中学历的“大婶”,最终也能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从而走上领导岗位。娃哈哈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创造了从本土培养人才并持续发展的神话。太阳神曾经是神话,它坚持走精英人才路线。太阳神从各个名牌大学挑选精英,到企业后立即委以重任,迅速让这些精英走上企业的重要岗位。可是,他们“翅膀硬了”之后都飞走了,太阳神只落得一个“黄埔军校”的“美名”。企业如果不建立一套好的机制,生存都有问题,遑论发展!企业如何打造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总裁很重要。 一家企业的总裁很有魄力,在项目实施之前,他已经创建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学历不高,企业高管是从内部培养的老员工,但是这家企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员工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把专家的讲课录下来反复听、反复学,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专家请教,直到弄懂为止。项目实施之后,这家企业体系健全,人人明确岗位职责,贡献越大、报酬越多,企业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了,以至连总裁本人都有被“架空”的感觉——“清闲”了不少。 另一家企业的总裁刚刚接过权力大棒,尚未树立威信,虽然员工的个人素质远远高过前一家企业,但是没有形成团队合力。项目实施前,可以用一盘散沙形容团队情况,项目实施后,面貌虽有改变,但效果仍不如前一家企业显著。其中,最明显的运行障碍就是几个“精英”互不买账,让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几次建议企业总裁对“精英”采取措施,以保证体系健康运行,但都没有回复。 好的体系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有能力的总裁推行体系,体系就成了摆设。所以,到底是制度第一,还是总裁第一,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告别,结束和开始一样重要。给客户承诺我们需要再重复一次,留客户的联系电话,并且出门立马加微信和发短信。短信内容:张经理你好,我是刚才和你谈业务的××药业鄢圣安,麻烦你存下我的手机号。这样既体现出了我们的专业,也让客户想联系我们时能找到联系方式。4.记录和复盘记录我们虽然放在这里讲,其实在业务谈判中,就要把一些药店内容记录下来,包括你承诺的一些内容,客户的疑虑等。客户的采购经理和你谈业务时候都带着笔记本,都在做记录,因此我们也要带本做记录,代表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只有我们对这件事情重视,客户才会重视起来。出了门就是要马上记录客户信息,比如姓名,你们谈论到的话题,客户提出的哪些疑虑,你发现客户的办公桌上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喝什么饮料,抽什么牌子烟,喝什么茶,客户今天的心情怎么样,客户穿着打扮有什么特点,客户透露他有什么爱好等,别下次来了连客户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了,还有别说有客户名片,名片丢了怎么办?这些信息会对二次跟踪提供帮助。复盘,就是回味整个谈判的过程,成交了为什么成交,有什么好的经验下次可以再用,没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下次该如果规避。用史玉柱的话说就是:“复盘,让成功加速度!知道哪些成功点可以重复用,哪些不可以再用,哪些点改进后效果可以更好!”所以,没有拿到订单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不清楚为什么没有拿到订单才是最丢脸的。业务员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延伸:销售谈判经典六问当你的准备工作到位的时候,请尝试回答以下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能回答上来,你的谈判已经胜券在握:①我是谁?②我来给你介绍什么?③我介绍的东西对你有什么好处?④如何证明你说的是真的?⑤为什么你要和我合作?⑥为什么你现在要跟我合作?
周老师:我们主导过很多次国有独资企业的文化诊断和治理。其实,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就那么几个:第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但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流于表面,走形式、走过场,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种是神话论,觉得企业文化是神丹妙药能包治百病;另一种是载体论,觉得文化可有可无,是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甚至是工会的事情,不能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较好地融为一体,削弱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第三,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和个性。有的企业不能跟随时代发展,不能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共性化,没特点,没生机。第四,功利化,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远发展。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追求错位;另一方面是现行政治体制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第五,企业家文化意识缺位。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多时候不能关心企业文化的实质内容,自己也缺乏明确的文化理念,经常嘴上说说完事儿。能像王总这样对企业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对企业文化管理有认知的高层管理者并不多。王总:对,周老师总结得非常到位。在这次文化诊断和治理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很多平时我们以为做得不错,但其实没有抓住本质的事情。主持人:咱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呢?周老师:企业文化建设咨询团队入驻H市交通投资集团后,经过对该公司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初步评估,原计划采用双S立体文化模型及相关理论作为此次组织文化的测评工具,意图依据该模型中社交性和团结性维度的高低组合划分出H市交通投资集团组织文化的四种基本类型,并逐一进行相关特点及正负面效果分析。王总:是的,当时我们经过几轮沟通,最后还是决定要换测评模型。主持人:还经历了更换模型的事情,可以具体说一下吗?王总:正如周老师一开始说的国有企业现有的文化特点,很多时候在做一些问卷调查的时候,是很难采集到真实数据的。如果一个测评模型更多依赖数据采集,测评结果确实会跟实际情况有一些偏差。周老师:这种情况也是在测评前期就被王总考虑到了,这非常有利于后面的模型选择和调研工作。采集到真实的数据才是诊断和治理最根本的保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不同于传统测评的独特工具,“潜入”组织深处,像卧底一样告知咨询师企业文化现状的症结。王总:所以,我们在模型选择的时候讨论了多次,有提到丹尼森模型、奎因模型、双S立体文化模型、沙因模型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还是沙因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真正揭开表象、触及深层的问题。周老师:我们当时在双S立体文化模型和沙因模型之间还纠结了很久,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讨论的时候,有位领导提到这两个模型是不是能同时使用,毕竟以前也有一些案例是结合使用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王总公司的情况并不支持两个模型同时使用,不仅会拉长战线,还会因为数据更加杂乱,增加数据分析的难度。主持人:最后是怎么确定使用沙因模型的?王总:国有企业做决策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事情。当时最终拍板也是我们跟各位领导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使用边界、使用方法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讨论,这个表达一句“还有没有更好的”,那个质疑一句“这个是否客观真实”,最终确定了数据和观察相结合的沙因模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字释天:自然之天,创生之天,法则之天。天字出现频率:《老子》92次,《庄子》674次,《论语》49次,《孟子》291次,《管子》822次,《荀子》595次。仁:爱人。德篇第2章:失德而后仁,老子的本意是,有了道与德,仁义礼都可以不用再强调也自然和谐友爱。道篇第18章:大道废,乃有仁义。仁字出现频率:《老子》7次,《庄子》113次,《论语》109次,《孟子》158次,《管子》58次,《荀子》133次。刍狗:草扎的狗,献祭时使用。古代献祭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牲,即杀活人献祭,不仅杀敌人,也杀亲人;动物牲献祭;刍狗牲(含其他草扎的人或物)献祭。显然,刍狗牲是更文明、更节约资源的献祭物。对老子刍狗的理解放在这个背景下,就自然清楚刍狗所指并非后世曲解的“把人当狗”,恰恰相反,用刍狗祭祀,就是不杀人,也不杀动物。百姓:有姓之人或家族的统称,百是言多,并非指整一百之数。老子时代,有名或字而无姓者,指野人(居住在城外的人),民阶层里的大多数人也是无姓的。有姓的基本都是贵族,即宗法制下的大宗小宗、嫡系旁系家族。橐龠:音坨越,风箱。屈:弯曲,或者拗折使弯曲,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引申为征服、屈服,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谋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动:发动、运动、抽动、扰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德篇第13章: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出:由里到外叫出,万物出乎震(《易·说卦》),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同道篇第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闻:听到。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后有鼻闻之义,指嗅到: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也做传闻解,声名在外曰闻,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本章解作听到。通行本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帛书本作“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老子全篇,言字出现次数比闻字多,一个数说出口的话(包括记录的前人的话),一个听到的话及声音,单从本章里的意思,多言与多闻都可以解释得通,本注从帛书本。数:计算数量的符号,数,计也(《说文》),道篇第27章:善数者不用筹策。引申有屡次、列举、责备的意思,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列子·周穆五》)。德篇第2章:故至数舆无舆。数字在老子一书中即上述列举出现3次。穷:穷尽,完结、贫困。字形是身在穴下,指很窘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穷尽、到顶点的意思,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中: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指中心,当中,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老子全篇里的“中”字都是这个意思。有注释者认为应该与“冲(盅)”通,非是。翻译天地没有仁性,它将万物都当作是献祭的草狗;圣人也没有仁性,他将诸侯百官当作奉献天下的草狗。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当你要抽空它的时候,却不能让它平服;当你鼓动它的时候,风却越鼓越大。到处打听的人头脑反而糊涂,还不如坚持自己内心的判断。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