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字释

天:自然之天,创生之天,法则之天。

天字出现频率:《老子》92次,《庄子》674次,《论语》49次,《孟子》291次,《管子》822次,《荀子》595次。

仁:爱人。德篇第2章:失德而后仁,老子的本意是,有了道与德,仁义礼都可以不用再强调也自然和谐友爱。道篇第18章:大道废,乃有仁义。

仁字出现频率:《老子》7次,《庄子》113次,《论语》109次,《孟子》158次,《管子》58次,《荀子》133次。

刍狗:草扎的狗,献祭时使用。古代献祭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牲,即杀活人献祭,不仅杀敌人,也杀亲人;动物牲献祭;刍狗牲(含其他草扎的人或物)献祭。显然,刍狗牲是更文明、更节约资源的献祭物。对老子刍狗的理解放在这个背景下,就自然清楚刍狗所指并非后世曲解的“把人当狗”,恰恰相反,用刍狗祭祀,就是不杀人,也不杀动物。

百姓:有姓之人或家族的统称,百是言多,并非指整一百之数。老子时代,有名或字而无姓者,指野人(居住在城外的人),民阶层里的大多数人也是无姓的。有姓的基本都是贵族,即宗法制下的大宗小宗、嫡系旁系家族。

橐龠:音坨越,风箱。

屈:弯曲,或者拗折使弯曲,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引申为征服、屈服,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谋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动:发动、运动、抽动、扰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德篇第13章: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出:由里到外叫出,万物出乎震(《易·说卦》),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同道篇第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

闻:听到。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后有鼻闻之义,指嗅到: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也做传闻解,声名在外曰闻,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本章解作听到。

通行本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帛书本作“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老子全篇,言字出现次数比闻字多,一个数说出口的话(包括记录的前人的话),一个听到的话及声音,单从本章里的意思,多言与多闻都可以解释得通,本注从帛书本。

数:计算数量的符号,数,计也(《说文》),道篇第27章:善数者不用筹策。引申有屡次、列举、责备的意思,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列子·周穆五》)。德篇第2章:故至数舆无舆。数字在老子一书中即上述列举出现3次。

穷:穷尽,完结、贫困。字形是身在穴下,指很窘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穷尽、到顶点的意思,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中: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指中心,当中,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老子全篇里的“中”字都是这个意思。有注释者认为应该与“冲(盅)”通,非是。

翻译

天地没有仁性,它将万物都当作是献祭的草狗;

圣人也没有仁性,他将诸侯百官当作奉献天下的草狗。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

当你要抽空它的时候,却不能让它平服;

当你鼓动它的时候,风却越鼓越大。

到处打听的人头脑反而糊涂,还不如坚持自己内心的判断。

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