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TC终端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可以说,没有哪个产品是没有竞品的即使没有同名的竞品,同类的竞品也不会太少。但是药店对品类管理是越来越重视,不能过多地引进竞品,药店的采购负责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去突围,去抢占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市场呢?在某区域操作WFL这个产品的时候,产品竞争也异常激烈。前有WAK的十多年的销售基础和固定客户。保护期过后,JG利用现有的渠道,快速铺货,利用品牌优势和厂家的实力,大面积开展终端包装和店员的培训活动,半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越是这样,越说明这个产品有市场。在和康健大药房的谈判中,吴经理就说道:“这个产品我们公司太多了,同名的产品已经有WAK、JG,同类的产品还有ALD、XAL等都是名厂名优的产品,并且价格带也非常丰富,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了,真的不想再引进相关的产品和自己现有的产品竞争。”我说:“吴经理,您说的这个问题我都懂。可是,您想其他的单店和连锁也和您的情况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能合作上?给我十分钟的时间,我给您解释。”我开始一一道来:“第一,在单盒销售中,我们的销售毛利润是最大的。您看WAK进货a零售价s,中间的差价是d,而JG的进货价w,零售价是r,我就算他给您最大的政策,您的利润空间是y,所以我们的利润空间最大(一定要把账算清楚)。在这类消费价格敏感度比较低的产品,一推荐就能形成销售的,为什么不销售我们的产品?第二,可以完善您的价格带。JG做低等价位,WAK做高等价位,我们的WFL刚好做中间价位,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消费人群都能在您的药店里购到药。第三,保持供货商的平衡。现在JG给您大政策是为了快速铺货,如果有一天没有政策,您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您是不是不卖了?据我了解已经有部分药店没有政策了。第四,从临床数据来看,我们的有效率更高(拿出临床报告数据给吴经理看)。第五,终端维护动销。据我了解,JG和WAK都有终端乱价的情况,而我们有终端人员维护市场价格,保证您的最大利润空间。另外,我们还提供荧光板、POP、海报、展架、药师卡等一系列的物料来配合终端销售。而据我了解,很多药店,其他两个厂家都没有提供这些服务。”分析有理有据,也确实是实际情况。这样,吴经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我们合作上了。没有完美的产品和市场操作模式,只要用心,总能找到突破口。我们一定既要勤于跑店,也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的一份羹!说到这里,你赶紧写下客户必须和你合作的五大理由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告诫我们,没有目标指标(无法评价)的工作终究会成为空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哪位专家学者给出“客观评价企业文化优劣”的办法。其结果是,在多数企业里,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谈,或者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行动和努力(凭着老板自身的直觉)。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顾问工作,深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知道如何用客观事实来评价企业文化的优劣。本文的目的是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认识,并着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第一,员工工作改善越多,企业文化越好。这是重要的事实,也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方面。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软实力的竞争,而改善是提高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员工违规现象越少,企业文化越好。这是事实,也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的方面。培养员工良好习惯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员工能够遵章守纪,按标准做事。第三,员工工伤事故越少,企业文化越好。工伤事故越少越好的道理谁都懂得,但是把减少工伤事故提高到企业文化建设高度来认知的却不多。减少工伤事故,不仅需要企业建设安全的文化环境,还有赖于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意识。第四,公司劳资纠纷越少,企业文化越好。在一家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里,劳资双方目标一致、平等对待、和谐双赢。劳资纠纷多,说明这种和谐的劳资关系受到破坏,劳资双方互相猜忌、互相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双输。第五,新员工离职率越低,企业文化越好。在一家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里,员工之间互助友爱,对新员工更是关爱有加,有利于留住新员工。在一家企业文化糟糕的企业里,员工之间相互提防,对新员工更是冷漠对待。第六,离职员工满意度越高,企业文化越好。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到底好不好,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来源于离职员工。如果员工离职后还能对培育自己的企业念念不忘,感恩自己的领导,说明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优秀的,否则就是低劣的。以上6个方面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文化的优劣,懂得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具体办法了。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有相当的关切。这个问题与源始于对近代以降以西方的概念与架构表述中国古典哲学(或思想)是否会使中国哲学(或思想)丧失其自身的特性的一种反省,自有其价值。然而,若因之于西学一概不取,甚至以为只合“以中国释中国”,则不免有所偏失。  “以中国释中国”,粗略一看,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中国历史那么长,地域那么广,我们以哪一时段、哪一地域的思想文化作为真正“中国的”思想呢?这本身即难以判准。事实上,在历史上不同地域的不同学人,都在创作经典或重新解释以往留下的经典。仅就儒家而言,儒者所重六艺,春秋战国之时,原本只是鲁人之学,荆楚之人所重为道家,三晋之人所重为法术,民间巫史传统所重为阴阳家。就是说,儒家在那个时候实只为有限地域承传的学问,不具有普适性。而且,即便鲁人之学,亦别出墨家。进入汉唐,是在综合先秦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儒家才得以发展起来而获得普适性。及至宋明,则又在充分地融摄从印度传来的佛学的前提下,儒学遂使自己心性学方面走向深邃与细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儒家本身在历史上就是借吸纳其他地域、其他文化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我们如果承认,汉唐人借三晋、荆楚、燕齐文化重新审视与解释鲁(邹)文化的正当性,承认宋明儒学借佛教文化重新审视与解释中土文化的正当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西方文化在重新审视与解释中国文化所可能提供的参照意义呢?  再说,解释又是什么呢?解释无非起因于上一代(或若干代)与当今有了隔膜,需要通过一番疏解、说明,使为当今的人们所接受。而要使当今的人们能够接受,无疑又需要贴近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思想信仰、语言习惯,因而,解释意味着使原有的东西有所改变,有所增添。这种改变、增添,并不一定是坏事。事实上,人文学经典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可以容纳新的解释;且正是新的解释,促成了它的发展;又由于它的不断发展,成就了它的普遍性与恒久性。所以,如果现代社会演变为今天这个样子,我们无法改变;古典传统若要在当今发挥作用,我们就不可简单地以“以西释中”(含“以中释西”)为不道。像老一辈学者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等所做的工作,人们可以不同意他们的许多观点,但是,不可以不承认,由于他们的努力,儒学的发展确实走向了新的台阶。  本书作者陈立胜君表明写作本书的立场是并不刻意回避现代哲学、包括西学的思想资源,这正是我所认同的。陈君硕士研究、生阶段攻读西学,博士研究生阶段攻读中学,他的这种“转向”决不是出于要弄清中西之间谁比谁更优异的一种知识性考量,而是源自于对中西思想中那些具有超越性追求的心灵的相互通感性的内在体知。而西学在逻辑与方法的细密,则为他理清中学先圣的许多洞见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至于如在本书所看到的:通过对“一体之仁”得以成立的六个面向的展示,确认阳明与宋明儒的追求不仅具价值论上的应然性,且具存在论上的实然性;借鉴基督宗教的神义论,详细探讨儒家系统中关于“恶与牺牲结构”的问题,对儒家的“爱有差等”的观念重作十分精当的辨析;参照舍勒的现象学觉知,通过深入揭示阳明乐与苦、乐与忧交织的精神体验,确认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品味;更借与西学的知识论作比较,精细地分析阳明语境中“视”“见”“知”三个概念的含蕴,揭示其“体知”的性格与生存论意义等。从本书这些带有创发性的论说中,我们无疑可以看到,西学的引入岂止没有使中学迷失本性,且就其作为精神生命的追求得到进一步明确而深入的阐发而言,毋宁说,诚然使中学增添了魅力!  冯达文  2005年2月12日于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