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生动化原则1.生动化的定义所谓生动化,就是通过有效的环境规划、气氛营造、商品陈列、POP布置等手段,使我们的产品在末端通路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促成消费者购买产品,最终实现整体销量的提升。2.生动化目标(1)将产品变成有魅力的商品。(2)更有效地迎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消费需求。(3)刺激消费者冲动性购买及扩张性消费。(4)扩大并充分利用产品的陈列空间。(5)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6)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3.生动化十大标准(1)抢占最佳陈列位置。(2)同类产品集中陈列。(3)同一品牌垂直陈列。(4)同一包装水平陈列。                  (5)产品正面朝外陈列。(6)正确使用广告宣传用品及冷藏设备。(7)按1.5倍原则建议库存和订货。(8)保持货架和库存产品周转。(9)有正确、明显的价格标识。(10)保持产品、广告宣传用品及设备的整洁。4.生动化原则 (1)产品陈列原则。 =1\*GB3①品牌包装:同一品牌垂直陈列、同一包装水平陈列、上轻下重、上小下大。 =2\*GB3②陈列比例:同一售卖点应集中陈列,品项陈列比例≥销售比例。 =3\*GB3③陈列位置:各产品陈列位置以主竞品为参照,以露出最多品牌产品为目标。 =4\*GB3④陈列方式:产品和外包装的中文商标或特定促销图案朝外陈列。 =5\*GB3⑤价格标识:所有产品均要有明确的价格标识,通过吸引顾客,传递有关的促销信息。 =6\*GB3⑥产品周转:陈列和售卖的产品要新鲜,保证在保质期内,先进先出,先冷后暖。 =7\*GB3⑦缺货、断货:保证产品陈列面的完整性,缺货排面用主力产品补齐。 =8\*GB3⑧外观整洁:陈列产品、POP、陈列设备(展架、冰箱)保持干净、整洁。(2)陈列位置选择。 =1\*GB3①无论堆箱、陈列架上产品的陈列,还是冰箱里产品的陈列,均要以消费者的走动路线为依据。 =2\*GB3②百分比越高,说明消费者走过的概率越高,这是消费者最先看见产品的地方,如收银处、入口处、走道、扶梯口及通道交口处都是摆设本品堆箱、陈列架、冰箱的良好位置。 =3\*GB3③另一原则是摆在竞品前,使我们的产品最先被注意到。(3)产品标价原则。 =1\*GB3① 标价原则。1)所有产品都要有醒目的价格标识,说明产品的名称、包装规格及贩售价格。2)冰箱、货架、开放式风柜、堆箱区产品的标价一致。3)说明是否特价及附加条件,特价产品也要附原价,并在原价上打“×”。4)促销需说明促销时间、促销产品、促销价格和促销方式。 =2\*GB3②标价方式。1)价格牌要标示于产品下方,使用产品价格牌或客户价格牌。2)广告促销信息要使用醒目的价格标识,如价格立牌、插卡、品牌空白海报或客户空白海报。3)价格信息可在售卖区、入口处或公告栏标示。4)利用橱窗、客户宣传海报或宣传单标示。
工艺组织如表10-1所示。表10-1工艺组织序号主题内容1工艺技术部² 负责组织、承担并归口管理工艺技术工作;² 负责组织制定高效、合理的工艺管理工作程序;² 负责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技术工艺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² 负责组织工艺研究管理工作,推进新工艺的应用、推广交流;² 研究、掌握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² 负责组织工艺技术创新和科研发展工作,并同步开展相关知识信息库的建设,加强知识管理;² 负责公司生产工艺策划,编制公司的技术组织措施和工艺工作计划,并组织检查落实;² 负责保证产品设计的结构工艺性;² 负责公司工艺布局、工艺方案的设计;² 负责新产品开发和既有产品改进设计方案的工艺性审核;² 负责公司产品制造与修理工艺技术文件的编制、审核、验证和管理,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² 负责非标工具、非标装备的设计,参与鉴定工作;² 负责公司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管理2综合技术部负责组织制定工艺工作规划,开展工艺标准化工作,收集工艺情报3资产管理部² 负责工艺所需设备的管理,使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² 负责对工艺工作中环境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² 负责组织制定或配备工艺装备、专用设备的操作规程;² 参加对工艺方案合理性的审查与评价4质量检查部² 负责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质量检验,生产现场工艺纪律的监督;² 负责编制并实施检验文件;² 负责与工艺部门和生产车间共同做好工序质量控制;² 负责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² 参加对工艺方案合理性的审查与评价
很多企业发现产品滞销是在产品进场之后,发现产品不动销,去门店一问,店员说发红包就卖,不发红包就不卖,或者说是总部重点品种就卖,不是重点品种就不卖。你扭头回总部去谈重点和首推,总部一句话:你能拿多少促销费或者促销资源?然后你就傻眼了。你心想:你不是说底价给你,销售交给你吗?都底价供货了,哪里还有促销费?然后产品就不得善终了!问题出在哪里?总结起来就是:你剥离了销售的每个环节,没有从一定的高度来思考整个销售的环节,产品销售不仅仅是进场就完成了整个销售。再说明白点,你在谈判进场的时候,只在考虑产品如何进场,而没有去思考产品进场后如何动销。所以为了进场,你一味地满足客户的进场费和进场扣率,你总是指望着以满足客户“首推”的扣率进场,然后坐在家里数钱。试想,当你把产品销售的命运交给别人(连锁药店)手上的时候,你还能过得滋润吗?你只顾自己谈判省事,尽快进场,所以就不考虑以后,只管现在,这就是剥离了销售环节。如果每次开发客户时,你都对客户做好全面的调查,对症下药,开发与动销全部都设计好方案,考虑到进场后滞销要采取哪些手段,你面对产品滞销时,还会束手无策吗?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OTC销售不是坐等其成,也不是水到渠成,而是精心谋划的结果。是我们挖好了坑,设计好了套路,让客户往里面跳,而绝大多数的各位,是掉到客户的坑里,然后哭天喊娘。好吧,不想产品滞销,进场前的调查和进场的谈判时就请你设计好方案。
如果说通过前面的阐述,基本表达清楚了“自我管理对于培训师职业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一观点,那么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是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尺度?为什么需要以此为尺度对自我管理边界进行界定?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作者愿意先跟读者诸君分享一段经历:相信绝大多数职业者在从业之初,尤其是这份职业饱含着自己内心很多的期待并且是经过慎重选择的情况下,都会热切期盼自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更加专业,甚至是优秀的表现。所以,和大家一样,作者也同样暗自努力,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培训师。可问题在于,经过半年多的苦学、苦练之后,要独立面对几十名陌生面孔的学员完成一堂培训课(至少6个小时以上),仍然是毫无底气,更不敢想学员能否满意这件事情了——因为致命的不是不懂自己主讲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某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不知道,更无法用更丰富的培训素材去阐述、演绎那些自己想分享给学员的内容。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包括担心自己忘记内容、担心自己语言表达不够精彩、担心有学员不接受自己的观点、担心无法回答学员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做好一名称职的培训师?正是在这种无比焦虑而又找不到更有效的突破困境方法的时候,一位前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他告诉我:“信琳,如果想做好一名培训师,你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就是一名培训师!”真可谓“听君点破一句话,胜过低头忙半年”。必须承认,当我真正按照上述指引实践的时候,的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除了能够发现、收集到更多可以在课堂现场使用的素材外,我在朋友聚会、家庭聚餐、个人之间交流等纯粹的生活场景中,也念念不忘假定这是一个培训课堂现场,也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培训师的时候,的确找到了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不但在内容的演绎和解读上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更有意思的是,在职业风范上也给了自己很好的约束……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一边喜滋滋地感受自己“突飞猛进”的进步的同时,另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已经在悄悄发生了……直到半年多以后的一天,也是一次家庭成员的节日聚餐。当我接过一个话题,正准备开始以培训师的姿态和感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当时还在小学四年级念书的女儿,竟然提出要提前离开而中断了我的“眉飞色舞”……事后问起缘由,她才告诉我:“爸,我们都支持你做好一名培训师,可是在家里就没有必要给我们上课了吧?”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很多时候也有类似的暗示,只是自己当时“忘乎所以”没有留意,如果不是女儿这么直接地告诉我,估计自己还会深陷在“这条道”上……事后时常回忆起这段经历,我才慢慢明白并且醒悟过来:一个成年人,除了有职业身份和角色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与他当下所处场景氛围所属的身份和角色不相符的时候,该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这就引发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尤其是一位职业者,是否需要有一个职业身份的边界?这个边界的界定尺度在哪里?通过对身边各种从业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形:凡是那些让你相处起来感觉很舒服,甚至能够让你产生自觉尊重意愿的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在“那个现场”所有的行为表现,都与人们对其身份和角色的预设相融合、相匹配。否则,总是会有某些时刻让人感觉不舒服,即便对方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其他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基于这一观察到的事实,我们似乎有理由推导出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种身份和角色,都有一个对应其身份和角色的边界。培训师作为一个职业身份和角色,也必定有其相对应的边界。因为任何一名培训师,除了在确定的职业场合中是一名培训师外,在其他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还有更多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如果这种看法成立,那么培训师这一角色的边界界定至少要考虑两个维度的因素,即场景和场景中的人。具体包括:一是当下所处的场景是否需要你履行某些培训师的职责?二是在当下这个场景中的人是否已经预设了你是培训师的身份?是否已经释放某些明确的信号,需要你通过履行培训师的某些职责向其提供帮助?这两个维度的因素考量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职业职责。既然培训师的职业边界直接指向其职业职责,那么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指向和依归,就应该是其职业职责。这形成了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模型,如图1-1所示。图1-1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模型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具体到行为模式层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自己(即培训师)的角色有一个理性判断,即此角色到底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此角色的行为规范期望包含哪些重要的内容,并据此对职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的范畴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最后,才能确定应该秉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译:势这个东西,是便于统治,同时也有利于祸乱的。故《周书》曰:“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译:不要给老虎添上翅膀,否则它将飞入城市,逢人便吃。(出自《难势》势是中性的,既可以用来治理好国家,也可以用来为乱天下。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与义。译:势能强制性影响人们的利害得失,进而支配人们的行为,仁义则需要人们有自觉心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出自《五蠹》)可以看出,势的特点是强制性,强制性增减人们的利益。。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译:君主掌握了权柄柄具有势位,所以能够令行禁止。权柄,是决定生杀的职责;权势是制服众人的资本。废除和建立法制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君主的权柄就会受到轻慢;和臣下共同掌握赏罚大权,君主的威势就分散了。(出自《八经》)此处柄、势并提,柄就是可对他人生杀的权力,势则是在柄基础上形成的可制服众人的基础。势行教严,逆而不违,毁誉一行而不议。译:君主运用权势,管教严厉,臣民虽然有抵触情绪,也不敢违背。(出自《八经》)势的突出特点就是强制性,不要你心服,而是要你口服。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译:加入没有威势、赏罚权,即使尧也不能治理好天下。(出自《奸劫弑臣》)这里把“威严之势”“赏罚之法”并提,其义相类,核心即指赏罚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