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茶叶行业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对茶不太了解,到慢慢喜欢上这个行业,不断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经常反思为什么茶叶行业存在大文化小市场的现象,就算是在茶叶行业快速发展的近十年,茶叶与大众消费者也有着明显的距离。“中国七万家茶业企业不敌一个立顿”,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茶行业的困境。立顿和茶叶最大的区别是它没有文化,不需要背负历史的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只需仔细研究消费者,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需要,就可以成功。“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这是联想柳传志做企业的一句名言,笔者个人认为对茶叶行业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企业能否做大做强,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一个核心团队的力量。中国茶叶行业在种植、生产以及茶文化方面已有很多专家,但还缺营销和管理的团队。“做正确的事”不如“正确地做事”。有些人认为,书要写的是具体可以指导营销人员实际操作的内容。对于一些基层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需要正确地做事,但是核心的营销管理人员,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地做事,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偏离。笔者并不是茶叶行业的专家,只是一个营销人,所以只能从营销和管理两个方面结合茶叶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对茶叶行业的朋友能有所帮助,能为茶叶企业的核心营销管理人员提供正确做事的方法。本书有一些茶叶行业的案例,也有一些地方借鉴了其他行业的内容。笔者一直希望中国的茶叶行业不是一个封闭的行业,而是一个可以与其他行业互相借鉴、互相沟通的行业,这样才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可以超越立顿的品牌。写一本茶叶行业的营销书,是笔者几年来的愿望,但是以前只是一个想法,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感谢博瑞森的策划编辑马优,是她的不断督促,才完成了几年来一直想做的事。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茶叶行业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到出版的时候却是一片低迷。经历了这种过山车似的变化,茶叶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可以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行业发展的一些规律。希望能与更多茶叶行业的朋友共同探讨茶叶行业的营销发展,希望茶叶行业发展更快更好。2013年10月30日
企业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之后,内部经常会发生一个争论,那就是总部的费用该不该分摊。很多人的想法是:“不分摊算了,总部那么多费用,生产部经理拿着高工资,总经理拿着高工资,又跟我没关系。再说了,我也不可控啊,所以你分给我干吗呢?”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若干个基层阿米巴都有利润,综合成二级阿米巴后是亏损的,二级阿米巴里再综合成一级阿米巴是亏损的,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公共费用分摊。所以,企业必须要科学分摊公共费用。阿米巴经营模式是由各个阿米巴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模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将公共费用分摊到各个阿米巴,将不能明确费用归属、不易直接计量费用数值、费用数值对经营结果影响较大、阿米巴确有从中获益的公共费用由多个获益阿米巴按一定的规则共同分担。也很多很多人问,公共费用能不能少分一点呢?总部的预算型阿米巴费用,其审核需要企业所有巴长里面的80%的巴长同意通过,才能够把这个总部费用的预算确定。如果任何超过20%的巴长不同意,就需要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样自然而然就对总部的很多费用进行了控制。由于巴长开始关注经营了,因此自然就会减少很多费用。阿米巴进行公共费用分摊的原因,归纳有如下三点:(1)将各类公共资源量化,全面锁定各阿米巴的经济责任;(2)真实、客观、合理、科学衡量各阿米巴的经营管理绩效;(3)提高人人都是经营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提起四通,我们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家曾是中国民企典范的企业、这家创业历史辉煌的企业、这家当年曾经领先于联想的企业,本来应当有足够的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帜。事实上,四通的发展历程中几乎从来不缺乏机会,更令其他企业羡慕的是四通所拥有的资源基础,无论是创业初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字机拳头产品,还是在业界曾经令人称羡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政商两界丰厚的人脉资源,都令许多同时代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四通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的结局?我们不能说四通的悲剧命运全是“资源”惹的祸,但我们不能不说丰厚的资源基础恰恰是四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特有的市场机会造就了许多或已消失、或尚在继续的“成长奇迹”,这使一批企业患上了“天生的软骨症”,四通不过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资源在企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拥有丰厚资源基础的企业无疑能够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领先优势,特别是在早期的成长和竞争中更是如此。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资源型”成功却也容易使企业陷入“资源依赖”的误区之中,有人不是将四通领导人的个人公关能力归纳为企业的“一大竞争优势”吗?的确,依靠这种“竞争优势”四通可以获得令人眼红的金税工程等“垄断性订单”,但同时付出的“代价”却是削弱甚至逐渐丧失了对市场的尊重、关注、敏感和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资源型成长”一旦形成“固定思维”和“路径依赖”的时候,企业很可能就将永远定格于“资源依赖型”成长路径上。今天高速成长的企业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依托的仍然是企业在关系、机会、资源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备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可能表现为独特的市场机会,可能表现为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可能表现为特殊的物力资源与融资渠道,可能表现为独享性的技术专利,可能表现为丰厚的政府关系与人脉资源。这些优势对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成长和胜出无疑是重要的,而且未来一个时期内企业的“资源型竞争”也不大可能消失。然而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资源要素层面在未来企业成长和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弱,形成像以往那样“强大”的资源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二,资源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外部优势和比较优势,今天拥有的资源明天就可能失去,今天具备的优势明天就可能被人超过。所以,对于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来说,更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如何避免陷入“资源型路径”的误区。
在长寿花发布了“健康厨房”的整体战略之后,确定了将长寿花打造成“中国健康厨房食品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应该说,这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说是明确的,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毕竟中国市场上还没有其他企业发布过相同的战略。但是具体到酱油这个品类上,长寿花酱油的核心价值定位是否独特和精准呢?我们看到,长寿花推出的酱油核心产品有酱香鲜、味极鲜、一品鲜、原汁酱油等,应该说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鲜味酱油将是整个酱油品类的核心,但是味极鲜和一品鲜这两个品种已经非常普遍了,几乎每个酱油企业都有这个产品。在此情形下,长寿花味极鲜/一品鲜酱油的独特核心价值定位是什么呢?近两年四川千禾酱油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关键在于成功构建了“健康酱油”的核心价值定位,从同质化的老抽、生抽、味极鲜、零添加等概念中跳了出来。而长寿花味极鲜/一品鲜酱油从目前看来还没有提炼出能够直击人心的独特核心价值,之前鲁花推出“自然鲜”酱油,构建的核心价值定位也在于“鲜”。虽然强调了“自然”的概念,但是由于消费者无法有效感知,故此鲁花自然鲜酱油的市场表现平平,即便和鲁花食用油捆绑销售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另外,长寿花推出的是高端酱油,那么“高端”能够成为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定位吗?显然也不能,因为比它高端的产很多,比如欣和六月鲜、海天零添加、加加原酿造及千禾有机酱油等。高端是很难成为核心价值,核心在于支撑其高端价位的核心因素,并且这个核心因素还是要能够被消费者认知的。长寿花酱油还有一个重要产品是酱香鲜,这是否有可能具有独特的定位呢?将“酱香”与“鲜”结合起来,这倒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关键点,可以成为一个兼具“酱香与鲜”的新品类。至于其他如180天天然酿造、菌种培育技术等特点,与消费者的关联度都不高。总体来看,长寿花酱油的战略独特性还不够,被淹没在多个品种中,未能将长寿花酱油的独特核心价值体现出来,这是无法在竞争中实现“先胜而后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