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通,我们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家曾是中国民企典范的企业、这家创业历史辉煌的企业、这家当年曾经领先于联想的企业,本来应当有足够的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帜。事实上,四通的发展历程中几乎从来不缺乏机会,更令其他企业羡慕的是四通所拥有的资源基础,无论是创业初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字机拳头产品,还是在业界曾经令人称羡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政商两界丰厚的人脉资源,都令许多同时代企业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四通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的结局?我们不能说四通的悲剧命运全是“资源”惹的祸,但我们不能不说丰厚的资源基础恰恰是四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特有的市场机会造就了许多或已消失、或尚在继续的“成长奇迹”,这使一批企业患上了“天生的软骨症”,四通不过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认,资源在企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拥有丰厚资源基础的企业无疑能够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领先优势,特别是在早期的成长和竞争中更是如此。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资源型”成功却也容易使企业陷入“资源依赖”的误区之中,有人不是将四通领导人的个人公关能力归纳为企业的“一大竞争优势”吗?的确,依靠这种“竞争优势”四通可以获得令人眼红的金税工程等“垄断性订单”,但同时付出的“代价”却是削弱甚至逐渐丧失了对市场的尊重、关注、敏感和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资源型成长”一旦形成“固定思维”和“路径依赖”的时候,企业很可能就将永远定格于“资源依赖型”成长路径上。
今天高速成长的企业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依托的仍然是企业在关系、机会、资源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备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可能表现为独特的市场机会,可能表现为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可能表现为特殊的物力资源与融资渠道,可能表现为独享性的技术专利,可能表现为丰厚的政府关系与人脉资源。这些优势对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成长和胜出无疑是重要的,而且未来一个时期内企业的“资源型竞争”也不大可能消失。然而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资源要素层面在未来企业成长和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弱,形成像以往那样“强大”的资源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资源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外部优势和比较优势,今天拥有的资源明天就可能失去,今天具备的优势明天就可能被人超过。
所以,对于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来说,更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如何避免陷入“资源型路径”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