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写薄见功力,把书读薄是智慧。这是我的座右铭。我的家乡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5000多字,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流传数千年,我自幼诵读《道德经》,深受老子的思想熏陶,懂得了大道至简的道理。从业以来,我也一直运用大道至简的“本质思维”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再创辉煌。2018年3月本书出版发行之后,数万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加以解读并投入实践。很多企业邀请我们为他们做培训,同时提供咨询服务。为了满足大量的企业需求,我们联合很多机构,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著名高等院校商学院,以及阿里、华为、京东、茅台集团在内的著名企业商学院,一起为企业做培训,开课数千场次,大概有1000多个企业慕名前来咨询。2018年10月,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中国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课题研究,专门成立课题组,我出任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更是从商学院、信息工程管理学院等院系抽调骨干力量加入课题组。我们对华为、阿里、小米、京东、拼多多、养元集团、汾酒集团、浙江华美电器集团、星星电器集团、伊利集团、双汇集团、牧原股份等著名企业做了专题研究,对重构与重生的理论与实践做了系统的升华,推动本书再版。本书再版的一个目的是展示实践成果。本书2018年3月初版,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战,更是中国经济迎来“重构性”改革之时。全球经济大变局之下,经过3年多的“重构”,中国企业究竟做了哪些改进,积累了哪些值得其他企业学习的经验,一些企业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梳理,找出答案。我们将企业的实践成果展示给大家,为大家提供参考。这本书再版的另一个目的是号召企业家参与“重构才能重生”这一课题的思考,并且加以实践,帮助一些处于事业低谷的企业摆脱困境。2017年以来,中国主板有3100家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6月,“爆雷”的有600家,更换大股东的有1000家,不仅上市公司,省级重点支柱产业的一些龙头企业也面临困境。中国企业在“重构才能重生”的战略方面没有完成思考,还需要进行长期实践。尽管一大批企业在重构的阵痛中重生,但是,还有一些企业仍然在苦苦挣扎,有的企业甚至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再版的书中不仅增加了“中国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还增加了企业的实践成果案例和方法,重点分析和总结了一些企业重构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本经典的书不仅要把握时代脉搏,更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决策团队即使把哈佛的教材倒背如流,也未必能让企业成功,究其原因,是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我们深知被企业广泛应用并取得经营成果的理论才能被称为“经典”。再版这本书,不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者,而是为了拥有更多“重构才能重生”的实践者。本书以“理论自信”为指引,集结中国智慧,让全球企业都用上中国理论,让世界著名学府也讲习中国理论。
“复盘”一词源于围棋术语,指的是每次对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这是围棋棋手提高棋艺的一个方法。在OKR会议中,OKR复盘会议也十分重要,在整个OKR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个考核期的目标达成情况如何,下个考核期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外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这些都是复盘会要解决的问题点。①会议周期周期:一个月一次。时长:每次尽量控制在2小时以内,需要提前分析和准备。会上描述自己的OKR执行情况,讨论分歧的地方。②参会人员部门复盘会:各部门全员负责都要尽量参加,因为这个会需要反馈和解决问题,大家要把在OKR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困惑全部做沟通。公司复盘会:公司CEO和各部门负责人参会,各部门负责人简述自己部门的OKR,以及实行情况,具体讨论为了公司整体OKR部门③会前准备事项1、每个人自己的OKR,OKR打分2、找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或者确定自己做得可以更好的地方④会议流程个人复盘,同步数据、资料,各自分析分析原因的核心,在于找到成功/失败背后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因为自己的努力/遗漏/怠慢而导致的结果。客观原因:因为外在的环境(时机/他人的帮忙)等导致的结果。在这里,很多人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功劳在自己,责任在他人。如果结果达到目标,那么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如果没有达到目标,那么会归因于客观条件不支持。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一定要综合来看,否则容易骄傲自满或怨天尤人。一般来说,我们复盘的对象聚焦在「主观原因」上,因为这相对可控。而客观原因则更多是少提及。有了以上的准备,接下来便是运用萃取出来的经验。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方法有时候很难套用到新场景。为什么?因为没有考虑到它的挑战点和风险点:挑战点:影响成功的难点环节。比如要写好一篇文章,即使流程知道,但也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找到灵感。风险点:影响成功的风险环节。比如要持续运营好一个自媒体平台,有个重要的风险点,那就是敏感内容不要涉及。针对挑战点和风险点,我们需要明确对应的解决方案。常用的解决方案有:备选方案,即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时,可以选择哪条路。负面清单,即哪些事情不能做。利益相关者,即可以向谁求助。信息渠道,即可以在哪里找到对应的关键信息。方法工具,即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战胜难题。止损建议,即遇到什么情况,需要果断放弃。最后,会议结果输出1、总结提炼出OKR执行中目前存在的问题1/2/3条2、总结出执行OKR的过程怎么更加效率/优化3、下个OKR周期的目标方向清晰下个考核周期的主要目标,明确需要调整的地方有哪些,再次进行OKR对齐。
本章是老子文献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章,帛书本内容与通行本一样,1998年郭店本释文公布后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引发了此后20年“老子原意重估”乃至“中国思想史重写”的浪潮。郭店本的思想史价值,并不在于对老子文本年代的推前,尤其是这一章的释文,让老子思想争论2000多年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最大的解决就是郭店本将“绝圣弃智”订正为“绝智弃辩”,更精准地说,是将流传2500年、1973年马王堆出土都没有校正的“绝圣”一词,从老子文本里彻底清除了出去。除了本章,老子的其他各章从来没有否定圣人的意思,就像文本显示的,老子实际上是将圣人之治作为道之理想国的现实版。在郭店本出土前,为了通行本原文里既肯定圣人,又突然出现一个“绝圣”的文本的自相矛盾,历代注释者伤透了脑筋,也不可能解决。如今郭店本一出,真是一灯能照千年暗,老子的思想一下子焕发了应有的光彩。就像《老子·德篇》多次阐述的,圣人是老子思想系统里的重要角色,道是不可至诘,惚恍而不可名的,那么尊道而贵德如何落实在现实,就是靠圣人来实现的,因此我将老子的理想天下称为“圣人国”,是符合老子原意的。历史上,从战国起,老子文本就在流传中被篡改,尤其是这句“绝圣弃智”,带有典型庄子思想的影响,延续到汉(帛书本)及魏晋(王弼本)。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惊世骇俗,又特别精炼,以致能“扭曲”老子原意。语词的力量不可谓不大!《庄子·胠箧》相关内容: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沿着庄子的路径,道家由老子的究极治世之道,一变而成愤青,再变而成隐逸,三变至于成仙。这个转变,就是在此章此句的错误流传中,成为历史事实,而老子本意却被蒙尘2500余年!因此,郭店本的价值实在是怎么估量也不为过的。绝智弃辩,这个思想与老子的整体思想就完全吻合:“智”即以机巧或脑子灵逞能,一向是老子反对,“辨”是喋喋不休的简称,多言数穷、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都是老子的一贯态度。所谓的“民利”,就是“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德篇第30章)。侯王们不要整天打天下的主意,也不要拿仁义礼那一套学问、礼仪、道理喋喋不休地灌输给民众,人们的福利就能自然增长百倍。这就是现实所呈现的,推举领袖本来是为了维护组织秩序、确保族群福利,结果是领袖成为掠夺者、暴徒、神经病,不仅成了民众的祸害,而且是安宁、和平、秩序的灾难。庄子对此的批判,当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系统阐述的、最激烈、最精彩的滥觞: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绝仁弃义”改为“绝为弃虑”,这一句呢,改不改都无损于老子思想的整体逻辑,因为在道篇第18章里老子对于仁、义,明确认为是不应该追求的,而且,追求仁义,是大道荒废的结果。改为绝为弃虑,与民复季子的意思更加贴切。所谓“民复季子”,就是“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篇第28章),是指达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德篇第18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德篇第11章)的那种状态。紧接着的德篇第20章就说了“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所以这个“为”,是指妄作(不知常,妄作,凶),“虑”就是指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郭店本将“民复孝慈”订正为“民复季子”,清除了老子文本的内在矛盾。老子前一章才说“六亲不和,乃有孝慈”,是否定孝慈的意思,与“大道废,乃有仁义”里对仁义的否定是一样的,怎么能接下一章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呢?通行本流传2000多年的文本矛盾,在郭店本之后彻底解决。有注释者将郭店本的“季子”释文为“孝子”,再转解为“孝慈”,这个就离奇了,但的确是老子注释者经常喜欢采用的释文方式,未免太不顾前后上下的思想统一性。举一个被列入道家经典的张道陵《老子想尔注》,看看古代解老者是怎么自相矛盾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勿得强赏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广闻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见人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赏。旁人虽知其都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终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复慈孝矣。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人君深当明之也。张道陵这番畅想,不是在解读老子,是在把老子与孔子混为一谈,其解释延伸,概念混乱,逻辑不清,完全经不起推敲。所以,对于部分中国古代思想者的逻辑思维水平,是没法高看的。绝巧弃利的巧、利,就是“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德篇第20章),盗是什么呢: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德篇第16章)。如果读者跟着我们从德篇44章一路思考到本章,对于老子的思想已经可以得出清晰的轮廓,而且可以“以老解老”,既看到老子思想的整体性、统一性,又可以“以老观世”,看到老子在道家内部的继承与曲解,与外部思想流派的差异,及与西方思想史优秀哲人思想的内在联系。真正普世的思想,都必然有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是本书的最大目的:让老子思想回复原意,让老子思想的普世价值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