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盈利模型的管理标准

盈利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更是其发展的动力。盈利模型是管理者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它要求管理者找到合适的人才和决策策略。

(一)盈利结构模型设计

管理者在构建盈利模型时,应以收入为核心,结合成本、费用等因素,对企业盈利结构进行全面规划。这种设计需要确保企业在实现销售收入的同时,能够控制成本,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

(二)同行业标准参考

在制定盈利模型时,管理者可以参考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如酿酒行业中的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例如,贵州茅台的销售毛利率为91.87%,五粮液为75.42%,而企业自身的销售毛利率为80%。基于这些信息,管理者可以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如将销售毛利率提升至85%。这样的目标不仅有助于激发企业的潜力,还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三)销售净利润率指标设计

在完成盈利结构模型的设计后,管理者需要进一步确定销售净利润率指标。这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有效途径。例如,如果企业未来实现了85%的销售毛利率目标,那么每增长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企业的毛利金额将提高50万元。通过类似的逻辑,管理者可以对企业利润表的其他科目进行独立设计,从而最终完成企业销售净利润率指标的设计。

二、现金流模型的管理标准

现金流模型的管理标准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现金流整体的输入及输出的规划,这一规划流程旨在确保流入的现金流经过企业各个环节后能够产生最大的企业盈余,并最终转化为可观的投资回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规划模型。在构建这一模型时,管理者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核心原则。

(一)行业原则

行业原则强调现金流模型的构建应与行业特性紧密相连。当行业普遍采用预收账款模式时,管理者应设计相应的预收账款规划以增强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相反,如果行业普遍采用预付款模式,且应收账款保持在收入水平的5%左右,管理者在制定规划时应略高于这一行业标准,以体现企业的前瞻性和竞争力。

(二)优化原则

优化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初步确定现金流模型后,对数据进行逐个优化。每个数据背后都代表着企业未来业务的模型和标准,因此优化过程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市场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表现来寻找优化点。同时,优化过程应具有动态性,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模型参数。

(三)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强调在制定现金流模型时需要进行合理化可行性的评估。管理者需要确保所设定的指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以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如果有以前年度的数据可供参考,管理者应按照超越以前年度实际财务指标的标准进行合理优化。这一原则要求管理者在遵循行业原则和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平衡点。

三、战略与员工联动的管理标准

在企业管理中,战略与员工联动的管理标准主要指的是企业战略的实现或企业规划的达成需要与企业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日常任务紧密相连。

企业战略的规划是由符合企业当前发展阶段需求的高级管理者来完成的。这些高管不仅深入了解自己的执行团队和每个成员的能力与特长,还具备从宏观角度制定战略计划的能力。战略规划与治理机制一旦确立,就会进一步转化为高管的薪酬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每位高管都会建立自己的利润中心,通过管理和运营这个中心来实现自己的利润目标。

以企业未来五年的收入规划为例,假设企业的目标收入是2亿元。如果一名高管的薪酬标准是80万元,那么他需要招聘9名执行员工作为其服务团队。这80万元的薪酬中,有20.7万元来源于这9名执行员工的薪酬提成。如图5-2所示。

通过表5-2所展示的数据和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高管对于招聘合适员工的重视和珍惜。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高管对于1003号和1010号员工的关注度和培养意愿非常高。而对于1007号员工,尽管其绩效可能不够理想,但高管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这一年的经验和数据支持,高管在第二年制定自己的薪酬规划时会更加有信心。他们可以根据前一年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使规划薪酬的达成率越来越接近于10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战略规划转化为薪酬

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全局性、基础性和未来性的谋划,它涉及企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然而,员工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成长、价值体现和受尊重的程度。因此,为了使战略规划与员工需求相结合,战略规划需要转化为员工内在的动力和激励。这一转化的过程中,有两个核心前提是必不可少的:

1.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机制

这一前提确保了员工的成长轨迹是客观、透明和不受外力干预的。它类似于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在同样的时间框架内生活和工作,无论个人意愿如何,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同样地,在企业中,引入时间的标尺意味着员工在同一工作时间内,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价值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薪酬。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机制保证了员工的努力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从而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在这样的机制下,员工可以明确地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同时,这种机制也有助于企业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2.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趋同

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趋同,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员工的价值观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信仰和原则,也是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趋同,首先体现在对企业使命和愿景的认同上。其次,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趋同还体现在工作态度和行为上。

(二)员工价值成长原则

在现今的企业运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员工价值的提升与企业的整体业绩紧密相连。为了最大化这种联动效应,现代企业正在寻求一种让员工仿佛为自己打工的工作模式,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一种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员工的价值成长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个潜在内驱力觉醒的过程。这意味着员工需要突破自我,实现思维的进阶。当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时,这种信念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巨大动力,带来质的飞跃。

为了推动员工的价值成长,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策略:将每位执行员工培养成为一位创业者。在这样的模式下,员工无需担忧资金来源或薪酬问题,他们只需专注于如何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如何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以及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体制让员工在体制内就能体验到创业的乐趣和挑战,同时也享受到企业提供的保护机制、管理方法以及高管的服务支持。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价值成长将直接反映在企业的收入业绩上。当员工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价值成长时,他们的努力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整体业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高管扶持原则

在企业战略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个执行环节都至关重要,因为所有的战略目标最终都需要通过员工的实际行动来达成。高管的价值不仅在于制定战略,更在于如何激励员工,确保他们能够以最高效、最准确的方式执行任务。

为了体现这种协同理念,我们建议企业采用一种创新的薪酬设计,将高管的薪酬与所管理员工的薪酬紧密挂钩。例如,如果一位高管管理了20名执行员工,这20名员工年度总薪酬为200万元,那么这位高管的薪酬将按照一定比例(如20%)来发放,即其年度薪酬为40万元。这种方式不仅确保了高管与员工的利益一致,还鼓励高管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支持员工的工作。

高管不仅是战略的制定者,更是执行者的支持者和指导者。他们需要对员工执行任务的标准进行细致的指导和扶持,确保每个任务都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这种扶持不仅是技术上的,更包括情感上的支持,让员工感受到高管的真诚关怀和帮助。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作为一个平台,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持其稳定和发展。高管在维护平台稳定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团队的标准和效率,确保企业始终处于行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