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企发展路径,40年制药产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四千多家药企可以说有上百种发展模式或者路径。但归纳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的选择:
(1)是走多元化道路还是聚焦有限领域道路。
(2)是做强还是做大。
(3)走外延主导发展道路还是走内生主导的发展道路。
在多元化与聚焦有限领域的决策上,制药产业也有多种选择和可能性。比如,同样是药品生产,有的药企产品线和治疗线非常宽泛,几乎涵盖了人类疾病的所有方面。而另一些药企则在有限治疗领域和少数产品线深挖,产品渗透到全球所有治疗终端的大部分领域;有的药企的销售收入中包含了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部分,这是不是一种多元化?当然,行业内所指的多元化是指除了制药工业或商业以外,还包括诸如日化品、保健品、食品等非药产业。
哪种战略对药企发展更为有利?可以说,多元化和聚焦有限领域的选择要考虑到产业发展阶段、竞争格局、竞争水平、企业自身定位和愿景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是药品、保健品和日化品从短缺到过剩的过程,市场机会多,加上新网络技术、新媒体以及运输方式日益便捷,给产业多元化创造了诸多机会,所以看起来做什么都赚钱。另外,多元化也作为一些药企谋求和加快创造竞争优势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与战略性目标。一些企业在起步阶段资源短缺,而新药研发周期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药企选择低投入多元化扩张规模、积累资源,为以后走专业化创造条件。一些企业通过一项核心关键优势进入多个产品领域,如甘草生产行业,其产品除药用甘草酸盐等产品以外,还进入烟草行业、食品行业、化妆品行业等。如牙膏企业以其在口腔领域积累的优势进入口腔药品领域。
有限的资源是分散投放还是集中投放方面,集中投放会深度耕耘核心能力,会在高价值层获取收益,但也面临孤注一掷的风险;分散投资虽然会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而分散风险,但难以形成稳固的竞争优势并在浅薄层取食。新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等虽然改变了一些领域的竞争方式和商业模式,但是在诸如制药、保健品、日化品、化工、食品等实体工业领域,产品利润率总体上与技术的先进性、独特性、垄断性直接正相关,而这些因素和环节需要持久、集中资源和深度耕耘,否则,就会在浅表层攫取有限和可怜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专业化道路,聚焦有限领域,深度耕耘市场,培育品牌才会生存、优质生存和持久生存。
在多元化道路上正在取得成功的药企包括云南白药进军牙膏领域,广药集团以王老吉进入凉茶领域。但是失败者更多,有谁统计过有多少家药企在矿泉水、纯净水领域成为“小老头”?有多少家药企在保健品领域折戟沉沙?
在中资药企持续进行多元化尝试的同时,外资医药巨头却在剥离其非药业务,如保健品、奶粉、食品甚至医疗器械,越来越聚焦有限领域,甚至放弃一些呈“鸡肋”状态的药品产品线,这是否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呢?
在做强还是做大方面,中国制药产业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阵营,明确主张做强的,包括正大天晴、贝达药业、舒泰神、智飞生物、恒瑞医药、凯普生物、济川药业、奇正藏药等一系列药企。这些企业将资源持续和主要投向研发与技术进步,同时夯实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以期积累战略资源,实现持续的生存、发展和超越愿景目标。在向做大方面有明确迹象的企业包括修正集团、扬子江、云南白药、白云山以及国药集团,这些企业虽明确宣布做大做强的目标,但其发展史已经让业界感觉到其价值取向主要在做大,做强是副产品,实质还是以大代强,希望大能够强。以做大为主要目标的企业虽然在技术上也在投入并持续进步,但在做大与做强的选择上,天平明显倾向于前者。这里有些药企也明确宣布做强的目标并有具体的措施,但实际上这些企业规模的增长仍然快于强的增强。而多数药企是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徘徊或者还在爬坡阶段,是以强为主要目标还是以大为主要目标让这些企业还难以取舍。
强与大是什么关系?这与药企追求的愿景目标息息相关,客观地说与掌门人的价值观直接相关。笔者认为,做强与做大是药企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一对孪生兄弟。强是大的保证,大是强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只有强的大才是真的大,如果没有强做支撑,大是无法持久或者说是比较危险的。
在外延发展和内生发展决策的选择方面,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和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与具体运作的药企的自身能力特别是整合资源的能力直接相关。应该说,内生和外延发展都是经营手段,关键是看以什么样的节奏、以什么方式来选择和整合资源。在医药产业内先有复星医药和华立集团以并购手段迅速建立起在医药产业的地位,后有远大医药、国药集团等企业依靠并购快速扩大规模。而齐鲁药业等药企一直坚持内生发展,一直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不过,业内也有通过这两种经营方式及其企业在业内的发展地位感觉到外延发展与内生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笔者认为,内生发展是基础和前提,积累经验和资源,培养人才,为外延发展创造条件。而通过并购等外延发展手段,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另外,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进入新治疗领域,可以快速整合并购对象的产品、人才和技术资源,壮大自己。但是,并购风险很大,中国医药产业依靠并购发展的药企,还是有一些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甚至无法整合,还是处于分立状态,协同效益不高而风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