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社会中的自我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闻名遐迩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一、自我概念——人们如何认识自己

(一)自我图式理论

1.什么是图式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快速地理解、记忆和解释知觉的对象。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

2.图式的分类

(1)概念图式。

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

(2)个人图式。

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

(3)角色图式。

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

例:教授是什么?

(4)情境图式。

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

(5)策略图式。

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

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

(6)自我图式。

是指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

自我图式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例如,如果钢琴演奏是你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你会特别注意别人的钢琴表演和水平;你可能会很快地回忆出与弹钢琴有关的经验。

对于来自外界的非自我概念的核心信息,个体的重视程度会稍低。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例如,如果自我图式是“在公共场合中不得不讲话,你会害羞的”,就会以此来解释类似场合的行为。

自我图式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例如:

(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由一系列自我图式组成,它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自我,如好的自我、坏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能的自我、应该的自我等。

自我概念在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人们通常是从自己认为重要的方面去推断他人。

二、为什么自我知觉那么难——自我知觉中的重要概念

了解人们如何认知自我,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组织中的个体。

(一)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焦点效应,也叫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在人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这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

(二)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指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例如,如果提问某一个特定的词,是否可以用来形容自己或者他人,那么在稍后的测试中,那些回答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人能更好地回忆出这个词。

自我参照效应表明,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

当评判他人的表现和行为时,我们经常本能地将其与我们自己的行为相比较。

当我们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无意中听到屋里其他人提起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听觉雷达会立刻转移注意力。

(三)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自我服务偏见,产生一种自我美化的感觉。

1.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当取得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如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

例如,在解释胜利时,运动员一般会将其归因于自我本身,对于失败则推脱给其他因素,如错误的暂停、不公平的判罚、对手过于强大、黑哨等。

例如,汽车司机总是把事故原因归咎于他人,如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又跑了;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忽然弹起来挡住了我的视线,以致我没看见别的车;一个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钻到我车轮下面去了。

员工倾向于把胜利归功于自己(勤奋工作、工作业绩好、能力强、人缘好能服众),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对手有后台、公司政治、选拔程序不公平)。

公司内部团队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

当公司利润增加时,CEO们把这个额外的收益归功于自己的管理能力;而当利润开始下滑时则会想: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还能指望什么呢?

离婚者把婚姻破裂的责任归罪于对方。

经理把低业绩归咎于员工缺乏能力或不够卖力,而工人们则更愿意归因于一些外在的东西——供给不足,负担过重,同事太难相处,任务目标好高骛远。

2.和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见。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也更为客观。

研究发现:

婚姻中夫妻都会认为自己在清理房间和照顾孩子方面承担了比对方多的责任。妻子对自己所承担家务的比例估计,显著大于丈夫对她的评估。

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

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

多数成年人认为自己对年迈父母的赡养,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

虽然12%的人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要老,但远多于此的人(66%)都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年轻。

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如“守时的”),主观行为维度(如“有教养的”)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难以测量的变量比容易测量的变量更易产生主观偏差)。学生们在“品德”方面比在“智力”方面更可能把自己评为优秀的。通过为自己制定一个模棱两可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还会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是更重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我们的自我形象。例如,在一学期结束后,那些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会认为在当今世界一个懂计算机的人会具有更多的价值,而那些学得不好的人则更可能去嘲笑计算机技能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并把计算机技能作为与自我形象无关的东西而排除掉。

3.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

与之相反,“虚假独特性效应”,是指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独特,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例如,那些酒后驾驶汽车的人会高估其他开车的酒鬼数量(虚假普遍性),而低估自己酒后驾车的危险性(虚假独特性)。

如果我们行为不佳或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

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他会觉得其他人也像他那样思考和行事:“我是说谎了,可别人不也都如此吗?”

因此正如塔尔玛德所说:“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塔尔玛德(Tahm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