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由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但过分或错误地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则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有正面有负面。下面对正常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简要介绍。
1.逃避性防御机制
(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或不愉快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或抑制到潜意识里去,压抑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的情形不一样。
(2)否认:否认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所以一般情况下,切莫戳穿否认者的谎言,因为他可能正处于极度悲伤中。
(3)退行:当个体遭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反应,这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让自己退回到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可以放弃努力,不用去应付困难,恢复对别人的依赖,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
目标
2.自骗性防御机制
(1)反向形成:也称矫枉过正,个体对内心难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欲望冲动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行为夸张性地表现出来。使用反向者,其外在行为与情感表现,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方向的。反向机制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适应;但如果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
(2)合理化: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个体用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掩饰自己,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开脱,其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或真正原因,可能是不正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
主仆二人各吃了一碗面,仆人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账。
做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里却极不情愿。
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
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快,几步赶到主人前面照路。
仆人一听,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
合理化有三种表现:
①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用来丑化失败的动机;
②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用来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③推诿(projection),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承担其过错。
(3)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
(4)隔离(Isolation):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通常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须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
例如,医师不带情感地面对医院里的生老病死以降低自己内心的焦虑,就是一种情感隔离。
(5)理想化: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做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二是将这种构建具体化;三是忽略或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6)分裂(dissociation):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
3.攻击性防御机制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时,便可能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适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1)转移: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代物。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或者安全者身上。这些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例如,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太太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儿子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狗一脚。
(2)投射: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欲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如性格、情感、过错、挫折等)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赋予他人或他物身上)。
4.代偿性防御机制
代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1)幻想(Fantasy):当个体无力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困难,使自己存在于幻想世界,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实现内心的平衡,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因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现实原则与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可依个体的需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自行编撰。
(2)补偿(Compensation):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达成某种目标时,改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或代偿这些缺陷,以减轻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称为补偿。
5.建设性防御机制
在防御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
(1)认同/仿同(Identification):认同既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认同一般是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产生的挫折及所带来的焦虑。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用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
(2)升华(Sublimation):“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通俗地说,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满足,即把社会中所不能接受的转为所能接受的,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3)幽默(Humor):是指当事人面临困境时,并不转移在场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当事人自己的窘困出境。这也是最为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
总的来看,个体为保护自我心理健康或维护自我形象而采取各种维持和保护策略均属于自我防卫范畴。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新发展
随着自我心理学的发展,防御机制也得到较深入的研究。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比较,近年来的防御机制研究在遵循“潜意识”和“曲解”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更倾向于个体对环境、社会的适应,针对正常人而不是精神病人,发展出了许多理论。
1.现实处理模型
现实处理模型认为,自我防卫机制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和提高自尊。
“现实处理”是指个体在面临对自我观念构成威胁的不一致信息时,为了维护自我观念而自动曲解信息,即增强或减弱现实的信息。
这一自动加工过程通过处理“关联性”或处理“效价”而实现。
处理关联性是指增强或减弱与不符合自我观念的信息的联系。正面自我观念者,往往增强自我与正面信息的联系,而减弱与不符合自我观念的负面信息的联系。当行为失败时,这些人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推卸责任,认为并不是自己能力、素质的问题,而是因为“没做好准备”“没有用心去做”,或者是因为“任务太难”“运气差”等外部情境因素。
Kelly的归因理论中的怀疑原则认为,导致结果的可能原因越多,结果与每单个原因的联系就越弱。由此可见,这些人通过这些借口减弱了自我与负面结果的联系。
处理效价是指增强或减弱与自我不一致的信息对自己的意义。正面自我观念者往往忽略现实信息的负面意义,而只看到其正面意义,即使现实信息的负面意义很强,个体也会竭力在心理上降低其负面意义。例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为自己找一个较体面的台阶,再如“孩子不打不成器”“谎言”是“善意的谎言”等,都是以其正面认知(处理效价)来满足个人的感情需要,维护自我观念。
2.三维防卫模型
由于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Westen(1997)等人对临床病人常用的防卫策略所做的因素分析发现,潜意识防卫策略可分为三个维度:适应性调节,外化防卫和逃避防卫。这种理论构想可称为三维防卫模型。
(1)适应性调节有积极应对与冲动行为两极。研究发现,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遇到威胁性信息时,往往使用积极应对策略,如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信息以求解脱;而得分低的个体往往使用种种不良防卫行为,如自我封闭、滥用药物或酗酒等。
(2)外化防卫维度有抱怨他人和自责两极。为了维护自尊,得分高的个体往往否定自己应承担的问题责任,将原因归咎于他人或者不可控的因素,指责他人;得分低的个体则很少发泄不满,对他人的过错不会表示出恰当的愤怒,而只会自怜自伤、消极地对待一切。
(3)逃避防卫维度可分为避免不快的意识和抑制感两极。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把令人不快的悲伤经验抛在脑后,用较理智的抽象词语来定义情绪负面事件;而得分低的个体总是压制自己的悲伤,宁愿闷在心里也不愿向他人吐露,并不知是该向他人求助还是干脆置之不理,这样的个体也往往同时表现出身体不适症状。
3.对投射发生机制的新释义
在弗洛伊德及其女儿安娜提出的多种自我防卫机制中,投射机制后来被研究得最多。按照弗洛伊德的诠释,投射是指当个体的自我受到本我、超我的压抑而感到焦虑时,他可能将这焦虑的起因推诿于别人或客观方面。投射是个人为了应对外界威胁或应对有关的负面情感的一种防卫机制。
Newman、Duff和Baumeister对投射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他们认为投射就是“个体常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不喜欢的人格特征”。在一系列的相关测量和实验验证后,他们确认投射的发生机制是:当人们发现自己身上可能具有某种非常讨厌的特征时,出于防卫的本能,就会强迫自己不去想它,从而让自己相信“我没有那种特征”;但这种思想压制同时将引起另一后果——该特征的概念很容易在意识中出现,结果导致在解释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时,个人便潜意识地特别容易使用这些特征的概念,从而产生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