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核心方法论:从目的到手段
“从目的到手段” 是推演 IPD 的核心方法论,也是日常做事的底层逻辑,其关键在于对事物特性及事物间关系的洞察深度。以曹冲称象为例,正是对 “浮力原理” 的洞察,才诞生了 “以船载石测重” 的巧妙手段。
在
IPD 推演中,需将 “从目的到手段” 进行扩展:
目的层:先明确研发模块的输入(来自公司战略与外部环境),再确定其价值定位(如在公司战略下,研发模块需承担的核心职能),最后将目的分解为具体目标(如质量、效率、成本维度的目标)。
手段层:基于分解后的目标,结合经验库、标杆实践(如 35 种管理逻辑范式),构思具体的解决方案。
本次直播先聚焦 “模块级设计”,搭建 IPD 的整体框架;下一次直播再深入 “流程级设计”,细化具体流程。
2.2 虚拟场景:1999 年华为 IPD 变革的推演
2.2.1
战略解码与价值定位
假设回到 1999 年华为推行 IPD 前夕,第一步需进行战略解码 —— 从公司战略中提取对研发模块的定向要求。当时华为以运营商业务为主,其价值主张对研发的要求包括:交付高可靠、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因交换机需长期售后维护);在激烈竞争中实现技术领先与快速交付。
同时,结合市场洞察(如通信行业技术迭代快、客户需求个性化)与内部差距(如当时华为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可确定研发体系的价值定位:成为能将市场需求快速、高质量、低成本转化为商业成功,为公司打造持续竞争力的子系统。其中,“快速交付” 是优先解决的核心痛点。
2.2.2
目标分解
基于价值定位,将研发体系的目的分解为五大具体目标:
- 极限契合客户需求:确保研发方向与客户真实需求高度一致,避免闭门造车。
- 极限确保产品商业成功:从商业视角而非技术视角评估产品,确保产品技术可行、质量达标、成本可控、周期可控。
- 极限利用时间:在保证质量与成本的前提下,追求最短开发周期。
- 确保产品线成功:不仅关注单个产品,更关注产品线(产品族群)的整体竞争力与协同性。
- 确保执行有序与应变:解决传统职能制的僵化问题,提升研发过程的灵活性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