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效率化改善的基本思路

生产效率就是生产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值。管理和改善的目的是要将必要的投入量控制在最小,而取得最大的产出。换句话说,管理和改善活动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活动的附加价值。

在企业管理中,所有的产出不外乎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数量意义上的成果,如生产量、成本等;另一方面是产品和技术质量意义上的成果,如质量等。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从开展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管理改善活动着手。

1、提高生产量和减少投入量的活动

1)设备效率化活动。提高设备效率,使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量最大化。

2)人的效率化活动。通过设备的改进,工艺技术水平的改善来提高人均生产台数或生产量。或者通过作业改善和自动化、少人化活动,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3)计划及管理效率化活动。为了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生产效率,要进行最合理的生产计划、调度及材料采购工作,并将物流方面的损耗降到最小。

4)物料等投入管理效率化活动。有效控制和减少材料、工具、能源的投入量,将它们的损耗降至最少。

2、提高产品品质活动

通过提高产品品质稳定性,减少生产过程中不良品的产生,减少由不良品造成的返工及修理损耗,从而达到提高生产量的目的。

用表5-1可以很清楚地描述生产效率化各个部分的含义。产出数量的最大化、投入数量的最小化、产品和技术质量的改进最终都是为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服务的。

表5-1 改善项目与期待效果的对应关系

改善的着眼点

改善的效果体现

1

减少设备效率损耗

提高设备利用率

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

2

减少人工损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减少管理损耗

改善生产管理

4

减少不良品的产出

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5

减少由于不良品修理造成的损耗

提高生产直行率

6

减少不良品废弃的损耗

生产及制造成本降低

7

减少材料工具能源损耗

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和降低损耗会增加生产活动的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