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绩效管理到集成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往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往后看,新的方法、工具还在不断涌现。在实践中有争论,在争论中有发展,这是绩效管理的常态。

近年来,质疑绩效管理的知名人物屡有发声,从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笔名,原名为土井利忠)提出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到万科公司创始人王石直言“绩效主义是企业的‘脓包’”,再到小米公司掌门人雷军称“KPI 是万恶之源”,无不引发广泛讨论。而绩效管理改革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埃森哲

(Accenture)、德勤(Deloitte)、通用电气公司(GE)等大型企业都启动过绩效管理的深度变革。

事实上,关于绩效管理的争论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往往是争论的正方、反方各执一词,但彼此都说服不了对方。比如,有人认为“无绩效不管理”,也有人认为“其不增值,浪费时间”;有人认为“奖功罚过要有依据,绩效就是依据”,也有人认为“考评导致明争暗斗,会破坏组织氛围”。虽然每次的争论点都不同,但归结起来就是在两种极端观点之间游动:一种是“绩效万岁”,另一种是“绩效致死”。同时,这些争论还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议题,使得每次争论都引发广泛关注。

如何看待这些争论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回归绩效管理的本质,正所谓追本溯源。通过了解绩效管理的定义、特征等,关于“什么是绩效管理”“要不要做绩效管理”等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下面,我们从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开始,重新认识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