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员方面的5大损耗。
表5-4 人员方面的5大损耗
劳动时间 | ①管理损耗 | 备 注 | |||
负荷时间 | A | ②动作损耗 | A: 计划停止时间 | ||
作业时间 | B | ③编排损耗 | B: 计划外停止时间 | ||
有效作业时间 | C | ④自动化置换损耗 | C: 速度低下损耗时间 | ||
有价作业时间 | D | ⑤测量及调整损耗 | D: 不良品及修理损耗时间 |
如表5-4所示:
1)劳动工时。劳动工时是企业支付工资的时间,一般来说,企业劳动时间为一天8个小时。
2)负荷工时。负荷工时就是劳动工时减去休息时间、早晚礼时间及其他计划等之后的部分。
3)作业工时。作业工时就是实际投入作业中的时间,即负荷工时减去由于设备故障、调整、刃具交换、启动等引起的设备停止时间及寻找取用零件、工具等所需时间。
4)有效工时。有效作业工时就是实际实施作业的时间,即作业工时减去由于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平衡损耗工时、非正常作业工时及自动化置换不足损耗工时。
5)有价工时。有价工时就是有效工时减去生产不良品、不良品修理及由于质量不稳定造成的频繁测定所需工时以后的与实际产出直接相关的工时。
6)设备综合效率与人员工时之间的关系。设备综合效率的提高除了与设备方面的7大损耗相关之外,它还受人员的作业方法、熟练度、作业场所的布局等引起的人员工时损耗的影响,而这个影响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降低设备的性能运行效率。
一般来说,人员的劳动工时、负荷工时及作业工时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但是要精确地确定(纪录)人员的有效工时和有价工时却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生产量的多少来推断人员动作浪费的总量。
2、某生产线人员动作浪费的计算范例。
一天的负荷运行时间: 460分钟
设备故障等停止: 50分钟
调整停止时间: 60分钟
基准运行周期: 0.5分钟/1个
理想的性能运行效率: 82%(无速度低下损耗情况下)
实际生产数量: 450个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做以下计算:
1)日最多能生产数量=(460-50-60)/0.5×0.82=574个
2)实际性能运行效率=0.5×450/(460-50-60)×100%=64.3%
3)人员动作浪费=82%-64.3%=17.7%
即由于人员的动作浪费造成设备的性能运行效率下降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