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之上的顶层设计

(一)理想的方案

最初,华为曾建议寻找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组成的专业团队,研究形成科学评价每个人的工具,类似量尺,则企业90%的管理问题即可得到解决。在中国人民大学专家(以下简称“人大专家”)看来,评价物与评价人是两个概念,无法用科技方式对待人,继而否定了使用这类工具的可行性。随后,人大专家明确了项目目标,思考如何做到工资发放合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最初是从销售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始的。

(二)转向系统思考

1.《华为基本法》诞生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层出不穷的内部矛盾,华为管理层开始进行系统思考。任正非意识到:目前的华为急需一套体系化、统一化的指导性管理纲领,指导华为持续前进。

1996年3月,由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等人大教授组成了华为管理大纲起草小组。首稿由包政教授执笔,因包政教授前往日本进修,后改由黄卫伟教授主笔。

包政如是说

黄卫伟如是说

彭剑锋如是说

杨杜如是说

(三)《华为基本法》框架

任正非提出,《华为基本法》要确立企业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的基本法则、确立明确的企业共同的语言系统,即核心价值观,以及指导华为未来发展的基本经营政策与管理规则。

人大专家小组起草了《华为基本法》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华为基本法》是公司价值观体系和管理政策系统。实际上,《华为基本法》就是要明确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华为为什么获得成功?华为能否继续成功?华为要获得更大成功还需要什么?

华为基本法关键事件